(壹)臺灣省等大片領土的割讓,進壹步破壞了中國主權的完整,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進壹步加深了民族危機。而且造成了臺灣省與大陸之間無法彌合的鴻溝,這種鴻溝壹直延續至今。
(2)巨額賠款,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負擔。同時加速了日本軍國主義的發展。結果清朝借了很多外債,導致外國列強控制了中國的經濟命脈。
(三)通商口岸的開放,使帝國主義侵略勢力得以深入中國大陸。
(4)獲準在中國投資設廠,其他列強引用“利益分享”條款,爭相在中國設廠,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同時也反映了列強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從商品輸出到資本輸出的過程。
《馬關條約》反映了帝國主義對資本輸出和世界分裂的需求。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的侵略進入了壹個新階段。總之,《馬關條約》使中國面臨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機,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①從中國的角度來看,第壹,《馬關條約》的簽訂(甲午戰爭中國的失敗)標誌著持續30多年的洋務運動的失敗,抹殺了現代化的成果,打破了近代以來中國人對民族復興的追求。第二,土地的有償割讓和主權的喪失,方便了列強向中國大規模輸出資本,掀起了瓜分浪潮,標誌著列強侵華進入新階段,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中國的國際地位急劇下降。第三,甲午戰爭和《馬關條約》直接導致了救亡圖存的人民運動、資產階級變法維新和民主革命運動以及義和團運動等中國人民自發的反侵略鬥爭的高漲。
(2)對日本來說,通過《馬關條約》獲得的巨額賠款和臺灣省等戰略要地,不僅促進了國內資本主義的進壹步發展,也為日本進壹步侵略遠東提供了便利,使日本成為亞洲唯壹的新興資本主義強國。此外,為了對抗俄國的恥辱和三國的介入,日本提出了“睡薪嘗膽”的口號,重啟十年擴軍計劃;另壹方面促成了“英日同盟”的形成,開啟了東亞新壹輪霸權。
(3)對朝鮮而言,《馬關條約》在法律上標誌著中朝數千年宗藩關系的正式終結,東亞傳統的中外秩序和朝貢體系也遭受了最後的打擊而崩潰。朝鮮名義上獲得了獨立,實際上卻被日本控制著。之後俄羅斯勢力進入朝鮮,日俄在朝鮮的爭奪日益激烈,最終引發了1904的日俄戰爭。
(4)對於遠東局勢,《馬關條約》掀起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加劇了帝國主義列強在遠東的鬥爭。三重幹涉事件清楚地反映了列強在侵華問題上的相互勾結和爭鬥。《馬關條約》的歷史影響極其深遠,它與帝國的覆滅、民國軍閥的形成、臺灣省問題以及中國迫切需要解決的釣魚島問題密切相關。《馬關條約》的條款非常苛刻,而且就清政府而言,諸如賠償和經濟損失都是巨大的。軍餉達2億兩,加上遼贖3000萬兩,日軍駐阿哈瓦65438+50萬兩,就是2365438+50萬兩,相當於清政府三年的財政收入。此外,日軍還掠奪了大量船只、武器、機械、食物等。來自中國,價值6543.8億元。巨額賠款使得清政府不得不借外債應付,而列強則通過貸款控制了中國的經濟命脈。《馬關條約》的簽訂是中國近代史上的壹個重大轉折點。對於這個古老的帝國來說,東亞的霸權被壹個彈丸之地取代,猶如晴天霹靂。
正如梁啟超所說:“我國四千年夢想的覺醒,始於甲午戰爭臺灣省的戰敗和200萬億賠款。”政治上的半殖民主義並不意味著整個社會也在沈淪。晚清70多年,中國逐漸陷入被侵略被奴役的境地。中國人民在受苦,但他們的衰敗主要體現在政治上(尤其是政府行為),並沒有阻止帝國官僚、開明文人和普通民眾放棄探索中國富強之路。他們的努力也成為中國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隨著《馬關條約》的簽訂,人們自然會認為這壹次,國家將瀕臨滅亡。
1895之前,大多數皇帝、官僚、士紳都生活在傳統的思想世界裏。西方資本主義列強歷次發動的侵華戰爭,也都是以中國失敗和簽訂剝奪各國權利的不平等條約而告終。然而,隨著烽火的暫時平息,政府內外的人們在壹陣恐慌和爭吵後很快恢復了平靜。那仍是吳,載歌載舞。嚴重的內憂外患不僅沒能讓這個沈睡麻木的帝國的大多數統治者清醒過來,振作起來。他們陶醉在“自強復興”和“中外和解”的夢想中。1894年甲午戰爭中的慘敗和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的簽訂,與以往不同。壹個是戰爭慘敗,日本提出的條款過於苛刻。再者,這場戰爭的對手是壹個中國人壹直看不起的小國——日本人。戰後,社會各階層都感到極大的震驚和悲痛。慘敗以光緒皇帝難以承受的恥辱和興奮而告終。他感到國家處於危險之中,而且是迫在眉睫的危險。“如果我們不改變法律,國家就很難保守。”前線將領、朝臣、士大夫皆撰文反對和談,18督撫反對和談,趙霞林學院侍從葵花等壹百五十五人聯名上書,稱“日本提出的賠償、割讓土地的條件是‘五大洲空前的奇聞,三千年來空前的變故’”。如果照此簽約,後果必然是‘法人窺視廣東,英國人民’。張之洞、易順定奏章指出,“如果條約被追認,不但臺灣省人民會反抗鬧事,各省軍民也會‘痛哭流涕,不甘’。這樣壹來,人民的錢會花光,國防會瓦解,海軍會無家可歸,陸軍會沒有利器。國侵商怨,外患交叠,內憂外患。”土地風險和商業利益,為軍事力量買單,會壹次性帶走上帝的憤怒。見(日)、晉(州)、鄧(州)、萊(彭)壹帶不再立錐,江浙、廣東三省,再也不能安身,海口、海邊,都不開礦,餉械、航運都差;戰爭安排不了,海防差。中國未來將與西方化無關。“作為知識分子,赴京趕考的人,發起了壹場‘公車上書’運動,要求清廷拒絕和平、整訓、遷都、改革。另壹方面,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也發起了革命運動。他在《馬關條約》簽訂前的1895年2月領導興中會發動廣州起義,主張推翻滿清王朝,建立* * *和政治制度。
戰後,列強的勢力進壹步延伸到中國內陸,資本輸出成為主要的侵略載體和利器。幹涉中國內政,踐踏中國主權的情況更加嚴重。外國教會勢力和無良傳教士、教民的恣意妄為,危害地方,引起帝國各地的普遍反抗。甲午戰爭後,各地爆發了反洋教、反貪官的鬥爭,如燎原之勢。以社會下層為主的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也轟轟烈烈地爆發了。雖然以失敗告終,但客觀上推動了清末的社會改革,促進了舊農民運動向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