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和恩格斯對形而上學理解的比較研究
第二,論文的基礎。
1.選題的來源及其理論和實踐意義
選題來源:
首先,熟悉不等於真知識。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形而上學壹般是相對於辯證法來理解的。即問題從聯系、發展、矛盾的觀點看是辯證法,從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看是形而上學。由此得出結論,形而上學是荒謬的,錯誤的。其實我們對玄學的通俗理解,掩蓋了我們對玄學本身的真正把握,非常容易造成思想上的種種混亂。所以要讓玄學還其本來面目。造成這種誤解的主要原因是人們沒有澄清馬克思和恩格斯對形而上學的不同理解,不知道形而上學的真正含義。
在以往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中,人們實際上沿襲了恩格斯對形而上學的用法,把形而上學當作壹種思維方式,把形而上學和辯證法對立起來。恩格斯在對自然科學尤其是自然辯證法的哲學研究中,把形而上學和辯證法視為兩種對立的思維方式,認為形而上學是近百年來的獨特局限。恩格斯寫道:“在形而上學的學者看來,事物及其思想反映,即概念,是孤立的、固定的、僵化的、不變的研究對象,應當逐壹地、分別地加以考察。他們以絕對不相容的對立面思考;他們的說法是: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除此之外,都是廢話。在他們看來,壹個事物要麽存在,要麽不存在;同樣,壹個事物不能同時是它自己和別的東西。”恩格斯對形而上學思維方式的評價是,雖然根據對象的性質在各個領域都是合理的,甚至是必要的,但每次都遲早會達到壹個邊界。壹旦超出這個界限,就會變得片面、狹隘、抽象,陷入無法解決的矛盾之中,因為它看到了壹個又壹個事物,忘記了它們之間的聯系。看到他們的存在,忘記他們的產生和消失;看到他們的靜止,忘記他們的運動;因為它只看到樹,看不到森林。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對我們來說似乎非常容易理解,因為它符合常識。然而,雖然常識在日常應用範圍內是壹件非常值得尊敬的事情,但只要壹進入廣闊的研究領域,就會遇到極其驚人的變化。恩格斯認為,為了準確地描述宇宙、它的發展和人類的發展,以及這種發展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我們只能運用辯證的方法,不斷註意產生和消失之間、向前和向後變化之間的普遍相互作用。由此可見,在恩格斯看來,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對立表現為:形而上學以孤立的、片面的、僵化的觀點看待問題,否認事物運動變化的原因在於其內在矛盾,而辯證法則以聯系的、全面的、發展的觀點看待問題,將發展的動力歸結於事物的內在矛盾。
顯然,馬克思對形而上學的把握並不局限於思維方式。馬克思在“體系、超越和反思”的意義上使用了“形而上學”壹詞,並說黑格爾建立了壹個“形而上學的無所不包的王國”。馬克思認為黑格爾和他的前輩們用各種方式解決脫離實際、追溯整個世界起源的純粹抽象性和客觀性問題是沒有意義的。形而上學作為“存在之存在”的學問,是對存在和人性的先驗追問。馬克思主義哲學並不回避這個主題,只是用壹種新的方式來闡述。在對社會存在的反思中,馬克思從人類實踐的最基本形式——生產勞動入手。他認為壹部社會發展史就是壹部勞動史。在他對現實社會的先驗思考中,也是從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狀況入手的。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指出:“在人的自我異化的神聖形象被揭露之後,用非神聖的形象來揭露自我異化就成為哲學服務於歷史的壹項緊迫任務。”因此,馬克思所理解的形而上學,應該是指反對尋求“理性”這壹基本原則的傳統形而上學。並不壹定意味著形而上學思維的終結,而只是傳統哲學意識的首要性或理論優先於實踐的經典立場被取消了,哲學改變了思維方式。讓形而上學回歸為現實世界服務,是馬克思對形而上學和哲學的重大貢獻。
其次,在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壹些文本中,也提到了空間問題。而且我們可以看到,表面是地理意義上的空間,但我們完全可以從中讀出社會空間的含義。比如在《德意誌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談到了城市和農村的對立,不僅是地理空間的對立,還有社會空間的斷裂。在《生產黨宣言》中,馬克思和恩格斯談到了資產階級形成的歷史,即資產階級通過國際貿易和殖民主義在全球擴張。本質上,這是壹種生產關系的再生產,即社會空間的再生產,使得各個國家和地區不僅在生產上接受這種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文化和法律上也接受這種資本主義意識形態。
最後,恩格斯特別關註城市空間和工人階級生活空間的規劃。在《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中,恩格斯花了21個月的時間進行調查,用大量的數據和事例,再現了19世紀英國主要工業城市的面貌。在《論住房》中,他不僅指出了工人階級惡劣生活空間的根源,而且提出了空間正義的問題。
理論意義:
近年來,國內不少學者對馬克思的社會空間理論進行了探討,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也存在壹些不足,如相關研究比較零散,大多局限於特定視角和個別問題,或者更多地停留在對國外空間理論的介紹,或者缺乏結合當代人類空間實踐的更廣闊的研究視野。因此,本文將對這些問題進行梳理和探討,使馬克思的社會空間理論有壹個整體框架。
實際意義:
馬克思主義社會空間理論,從微觀角度講,是關於空間正義、城市發展和城市規劃;從宏觀上看,是全球化的問題。那麽在我國目前的情況下,首先要考慮的就是住房問題。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房價的不斷上漲,城市生活空間的占有和使用出現了壹些問題,恩格斯在這方面的思想可以給我們啟示,而不是走老路,走彎路。其次,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經濟與世界接軌。作為全球資金鏈的關鍵壹環,我們應該如何走下去?馬克思的社會空間理論可以使我們更好地認清形勢,真正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2.數據收集(包括主要參考文獻)
作品類別: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⑤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6)李春敏:馬克思社會空間理論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7)高建國:新馬克思主義城市理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8)孫江:空間生產——從馬克思到當代,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9)佟強:空間哲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10),張壹兵:《回到馬克思》,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年。
(11),吳寧:《日常生活批判》,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12),包:現代性與空間的生產,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13),大衛?哈維。希望的空間。反式。胡大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
(14),大衛?哈維。後現代狀況--文化變遷探源。反式。顏佳。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
(15),愛德華?w?蘇嘉。後現代地理學-在批判的社會理論中重申空間。反式。王文斌。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亨利·列斐伏爾:《空間的生產》,唐納德·尼科爾森-史密斯譯,布萊克威爾出版社,1991 .
紙張類別:
(17),俞武進:馬克思時空觀新論,《哲學研究》第3期,1996。
(18),胡大平《馬克思主義與空間理論》,《哲學動態》第65438期+01。
(19),段進軍,胡:發展空間觀的批判與改造,《哲學動態》第11期。
(20)劉懷玉:《不平衡發展的“現在”歷史空間的辯證法》,《學習與探索》第6期,2011。
(21),莊友剛:空間生產範式的資本批判與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新,《南京政治學院學報》第6期,2011。
(22)、王金富:《關於“空間、空間生產”的五個問題——質疑張誌蒼教授的幾種觀點》,《學術月刊》第44卷第1期,2012。
(23)、張誌蒼:再論空間的生產、建構與創造——回應王金富教授的“質疑”,學術月刊,2012,1,第44卷,第1號。
(24)莊友剛:西方空間生產理論研究的邏輯、問題與趨勢,《馬克思主義與現實》第6期,2011。
(25)、陳忠:《城市啟蒙與城市辯證法:城市哲學建構的再探討》,《河北學刊》,2012,第32卷第3期。
(26)鄔析零:城市社會空間與人的解放,《哲學動態》,2012,第4期
(27)董輝:身體、城市與全球化:哈維解放政治的空間構想,《哲學研究》第4期,2012。
(28)趙海月,何喜英:列斐伏爾“空間三元辯證法”的認定與建構,《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52卷第2期,2012。
(29),鄒·:《空間轉向的壹種存在主義解讀》,《哲學動態》,2012第4期
3.國內外相關研究的基本狀況。
國內研究現狀:近年來,國內學術界對馬克思的社會空間理論越來越關註。多位學者主持翻譯了當代新馬克思主義的相關著作,撰寫了以馬克思社會空間理論為主題的論文。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也存在壹些問題,主要是相關研究比較零散,大多局限於具體視角和個別問題,缺乏整體梳理和探討。
首先,馬克思對社會空間的理論界定。國內學術界的第壹種解釋路徑是將時空作為物質運動的存在形式的邏輯進行到底,強調社會運動是物質運動的壹種基本形式。其次,馬克思的社會空間觀被認為是對純粹本體論意義上的自然空間觀的揚棄,是實踐唯物主義空間觀的革命性變革。實踐使空間具有社會屬性,與價值、自由、社會革命等問題相關。
其次,世界歷史和全球航天生產。世界歷史是馬克思社會空間論述的壹個重要維度,學術界對此壹直有所論述。任平從資本的角度入手,指出從當時的馬克思到當代馬克思主義,空間生產方式壹直是關註的重點問題之壹。在馬克思的空間視角中,資本不僅是壹種歷史的生產方式,也是壹種空間的生產方式。資本的全球化使歷史成為全球性的歷史過程。
第三,歷史唯物主義的空間化。學術界在這方面剛剛起步。莊友剛指出,在唯物史觀中,生產的範疇內在地隱含著空間本身生產的內涵,因為社會生活本身的生產就意味著社會生活空間的擴大,即社會生活空間的生產。劉懷玉認為,空間化是理解歷史唯物主義當代意義的獨特視角。空間化研究彌補了傳統唯物史觀空間視角的不足,是弘揚馬克思主義哲學當代價值的根本途徑。
最後,城市空間生產和空間剝奪。城市空間生產是馬克思探索社會空間的另壹個重要維度。高建國認為,馬克思恩格斯關於城市空間的論述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相結合,促進了新城市的快速增長。與此同時,占據壟斷地位的發達資本主義城市化國家利用城鄉之間的國際差異和對立,控制和掠奪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剝削發展中國家。
國外研究現狀:國外對馬克思社會空間理論的研究不僅表現在新馬克思主義的研究體系中,還滲透到當代空間研究的其他理論流派中,涉及人文地理學、城市社會學、空間哲學等學科,這說明馬克思在當代社會科學的“空間轉向”中不僅沒有空缺,而且占有重要地位。
首先,反思馬克思的社會空間觀。國外相關研究普遍認為,傳統馬克思主義研究存在空間維度缺失的問題。列斐伏爾指出,空間不應該只充當輔助或背景,相反,它本身就是主角;馬克思主義歷史辯證法的核心是生產關系的生產,生產關系的生產本身就是壹種空間生產。哈維還認為,馬克思關註空間和地理的重要性,他敏銳地註意到資本主義的崛起與其在世界舞臺上的地理活動和戰略交織在壹起。蘇嘉還認為,馬克思的經典文本中滲透著清晰的地理分析,比如《政治經濟學批判》就涉及到世界貿易和資本主義的地理擴張。
第二,基於馬克思社會空間理論思考的研究方法。列斐伏爾提出了“社會—空間—歷史”三元辯證法,這是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將辯證法空間化的重要嘗試。在此基礎上,他從空間的社會屬性出發,將空間分為感性空間、構想空間和現實空間,並以馬克思的生產方式和社會形態理論為依據,將人類的空間化歷史概括為六個階段。哈維提出了將歷史唯物主義提升為“歷史地理唯物主義”的理論命題,同時用“時空壓縮”這壹範疇從後現代主義的角度解釋了新的時空體驗。蘇嘉區分了“空間”和“空間性”,認為後者是空間社會屬性的真實表達。他在梳理當前馬克思主義空間分析的幾種不同理論傾向的基礎上,構建了“社會空間辯證法”,並為其設置了理論前提。
第三,研究計劃
1.論文大綱(主要研究內容)
論馬克思的社會空間理論
引進空間和資金
(1)關於空間
1,空間的概念
2.空間的屬性(自然屬性、社會屬性)
(2)關於資本
1,資本的概念
2、資本的形式(事物的形式和個人化的資本,壹種關系,壹個過程)
壹,從微觀角度看社會空間:資本主義工業城市
(壹),資本主義工業城市和現代資本的形成
1,資本主義工業城市的形成(作坊手工業的發展、繁榮和衰落。簡單的協作。機器的使用。工廠系統。工業城市的形成。)
2、現代資本的形成(* * *在交換結束時同壹主體的出現。商人階層的出現。從商業資本到產業資本的轉化。)
(二),工業城市:資本積累的重要載體
1,各種生產要素的聚集空間(過剩人口的出現:無地農民、破產家庭手工業者等。便利的交通條件:鐵路、港口等。生產資料:充足的資金、機器的使用等。)
2、先進生產力的代表(科技與資本的結合。自然科學的發展與應用。機器的不斷改進。)
3、活勞動和生產資料的結合(城市空間的聚集效應。資本的空間聚集能力。共存的勞動。)
(C)空間正義:住房問題
1,城市規劃(工人居住區集中。商業街區的建立與原住民的拆遷。工人住宅區規劃不合理。疾病爆發、高死亡率等。)
2.居住環境(工人和資本家的居住環境對比:室內室外,居住區周邊的交通衛生等。生活:購物、吃飯、娛樂等。)
(四)城鄉空間的二元對立:資本發展的必然結果
1,從城鄉分離到城鄉對立的轉變(前資本主義的城鄉局面。現代資本的出現和工業城市的形成。農村的從屬地位確立了。)
2、城鄉對立的形成(生產力的發展。農村手工業者破產了。城市的就業機會增加了。對農村資源的掠奪。農村工廠:農村城市化。)
㈤工業城市:工人運動的發源地。
1,工人階級的集中(居住區的劃分。不斷湧入的農民。來自許多地區和國家的工人聚集在壹起。)
2.工人階級革命意識的覺醒(機器改進使大量工人失業。從仇視機器到資本家。要清楚自己的處境。)
3、工人革命運動的發源地(生產資料的破壞。各種罷工。有組織的革命運動,巴黎公社等。)
二、宏觀視角下的社會空間:資本的全球化
(壹)、全球空間的形成
1,資本的發展:地域空間的形成(新航線的開辟,美洲大陸的發現。新空間的占據。資源掠奪。原始積累)
2、資本的擴張:生產關系的空間再生產(殖民理論。)
3.資本的必然趨勢:全球市場的形成(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和過度積累。國內市場飽和。開拓新市場的緊迫性。)
(二)、全球空間斷裂
1,地域發展不平衡(客觀地理環境。三從:不文明半文明國家從屬於文明國家,農民民族從屬於資產階級民族,東方從屬於西方。)
2、國際分工的形成(以工業國為核心。農業國是附屬的。農業為工業服務。)
(三),資本的全球空間再生產
1,生產方式的全球化(空間支配。資本積累。轉移過度積累。)
2、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全球化(貨幣。交換。自由。平等。)
(四),資本全球化的意義
1,積極方面(生產率的提高。物質財富的積累。通信的普及。)
2.負面方面(生態破壞。人類的片面發展。)
3、資本主義的滅亡(多國勝利論。)
三,馬克思主義社會空間理論的當代價值
(壹)、中國當前航天生產的指導意義
(2)、對當前人類航天實踐的指導意義。
2.論文寫作的重點、難點和創新點。
寫作重點:如何從兩個視角描述馬克思主義社會的空間理論,實現邏輯與歷史的統壹。
寫作難點:除了闡述馬克思恩格斯的社會空間理論,如何更好地整合當代新馬克思主義者(列斐伏爾、哈維等)的空間理論。)以此來凸顯馬克思恩格斯空間思想的當代意義。
寫作上的創新:本文將資本和資本主義的形成、發展和擴張置於空間的視角,從而將歷史唯物主義轉向空間,從壹個全新的角度討論人類解放問題。
3.研究思路、方法以及論文寫作的計劃和進度。
研究思路:鑒於國內外對馬克思主義社會空間理論研究的側重點不同,我們將主要以馬克思、恩格斯的原著為根本依據,閱讀新馬克思主義者的相關研究成果為補充。
研究方法:在搜索與本文相關的書籍、期刊、學術報告等二手資料的基礎上,回歸文本,忠於原著。
論文寫作的計劃和進度安排;
(1),20xx年3月至20xx年5月:收集材料,閱讀相關資料,完成開題報告。
(2)20xx年6月至20xx年6月,10:進壹步學習相關文獻資料,完成論文初稿。
(3)、20xx 11至20xx 12:反復研究修改初稿後,交導師指導。
(4)、20xx 1至20xx 2月:在導師的指導下完成最終版本。
(5)20xx年5月:進行論文答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