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涉及刑事案件的民事案件如何處理?

涉及刑事案件的民事案件如何處理?

涉及刑事犯罪的民事案件,應當移送有關機關進行刑事審查後,方可申請暫予履行。如果是公司演出案件,認定刑事犯罪的,應當終止民事案件的審理,相關線索已經移交偵查機關。

這個要根據具體情況來對待。民事案件處理刑事案件的原則可分為刑前民、刑前民、民民並罰三類。

第壹,先懲罰人民

刑前民指法院在審理民商事糾紛案件中,發現涉嫌刑事犯罪時,偵查機關應對刑事犯罪事實進行處理後再審理民事案件,或審理刑事部分附帶的民事部分。壹般的處理原則是“先刑後民”:如果是刑事自訴案件,如果當事人沒有指控被告人,民事請求就按照民事案件審理;如果原告想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責任並提起訴訟,可以將案件移送刑事法院審理;如果是公訴案件,人民法院在審理民事案件時,發現案件實質內容涉嫌刑事犯罪的,應當決定中止審理,並將發現的情況或者線索及時移送有偵查權的偵查機關。當公權與私權發生沖突時,公權優先是理論基礎。只要是涉及犯罪嫌疑人的民商事糾紛,就要根據是否由不同的法律事實引起,全部或部分移送民商事糾紛。在部分移送的情況下,民商事糾紛的審理應當中止,在刑事判決作出後恢復。

全案移送的,已經受理刑事案件的,不應當受理民商事案件,應當裁定受理的案件駁回起訴。

第二,祖先後來受到了懲罰

先刑後罰是指法院在審理民事糾紛時,發現涉嫌刑事犯罪,繼續審理民事糾紛,民事部分處理完後再審理刑事部分。這個原則主要是在實踐中,有些案件需要先認定民事法律關系,才能更好地處理刑事部分。

壹是知識產權相關案件,很大程度上需要專業知識,給偵查機關辦理刑事案件帶來了困難,先刑後罰有助於刑事案件的辦理。

二是在確認權利的情況下,權利的歸屬有助於判斷主體是否構成犯罪,從而追究刑事責任。參考民事案件的處理結果,有助於防止冤假錯案的發生。

刑法的謙抑性原則驅使我們只對嚴重危害社會的行為適用刑法進行評價,而對壹般的違法行為則不必適用刑法,可以通過民事和行政手段解決。這也是對當事人合法權益的保護,有利於公權對私權的幹預。

第三,刑事與民事並行

刑事案件和民事案件的並發,是指人民法院在處理交叉案件時,在刑事案件和民事案件的結果互不影響的情況下,應當分別審理。法院和公安機關在審理民事和刑事案件時,應當分別審理和處理。究其原因,從本質上講,懲民問題首先涉及保護當事人權益和國家利益的平衡,司法機關應當平等保護,但適用的實體法和程序法不同,權利保護沒有優劣之分。只要根據相應的證據規則和歸責原則,就可以確定由不同法律事實引起的兩類案件的責任人應當承擔刑事責任和民事責任,兩類案件應當分別審理。當然,當事人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不會再提起民事訴訟,因為他們的權利得到了充分的救濟。

法律依據:

關於審理經濟糾紛案件涉嫌經濟犯罪若幹問題的規定

第十壹條人民法院受理的經濟糾紛案件,經審理認為不屬於經濟糾紛案件,但涉嫌經濟犯罪的,應當裁定駁回起訴,並將有關材料移送公安機關或者檢察機關。

第十二條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對人民法院立案審理的經濟糾紛案件進行審查,說明理由並附相關材料發函受理的人民法院,有關人民法院應當認真審查。經審查發現有經濟犯罪嫌疑的,應當將案件移送公安機關或者檢察機關,並書面通知當事人退還案件受理費;認為是經濟糾紛案件的,應當依法繼續審理,並將結果告知有關公安機關或者檢察機關。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三條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其他組織以及他們之間因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提起的民事訴訟,適用本法規定。

第六條民事案件的審判權由人民法院行使。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審理民事案件,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幹涉。

第壹百壹十二條當事人惡意訴訟或者調解,或者當事人惡意串通,企圖通過訴訟或者調解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人民法院應當駁回其請求,並根據情節輕重予以罰款或者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壹百五十三條有下列情形之壹的,中止訴訟:

(壹)當事人壹方死亡,需要等待繼承人表明是否參加訴訟的;

(二)壹方喪失訴訟行為能力,尚未確定法定代理人的;

(三)作為壹方當事人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終止,尚未確定權利義務承受人的;

(四)壹方當事人因不可抗拒的原因不能參加訴訟的;

(五)案件必須以另壹案件的審判結果為依據,而該另壹案件尚未審結的;

(六)其他應當中止訴訟的情形。

中止訴訟的原因消除後,恢復訴訟。

  • 上一篇:在美國開車需要註意什麽?
  • 下一篇:那個英雄有油田單位車輛安全生產的管理制度,比如油耗維護,正常生產的壹些操作制度,還不如設置壹些獎懲。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