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2年,在南薩哈林斯克現在的位置出現了壹個名為“弗拉迪米羅夫卡”的小村莊。據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人說,弗拉基米洛夫卡從壹開始就非常整潔漂亮:新建的木屋寬敞明亮,幾乎都用薄板裝飾。旁邊建了很多新房子,用來做家務。木屋周圍開辟的菜園用樹籬圍了起來。雖然許多地方還沒有完工,但村子裏到處都是人,他們正在小心翼翼地探索他們的家族生意。1883年,第壹批婦女被送往弗拉季米羅夫定居。在此之前,科爾薩科夫監獄長下達命令:“立即從安置在弗拉季米羅夫卡的流亡者中選出7名最適合結婚的罪犯,責令他們改善房屋和農村,進壹步端正品行。”
弗拉迪·米羅夫卡在庫頁島的發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這裏,肥沃的土地,豐富的草地和隨時可用的建築木材促進了村莊的發展。到1895年初,全村共有房屋和生產用房155間,耕地42塊,居住人口130人,其中強迫勞動力2人,強迫移民43人,兒童47人。
在1894- 1895期間,Vladi Mirov Card與Petropavlovskoye村和Liutoga村之間有公路連接。通過募捐建起了圖書館,出現了第壹所名為“掃盲學校”的學校。學校教語法、拼寫、算術和上帝之約。為了讓孩子以後能掙錢,還開設了各種手藝班。然而,在過去的十年中,弗拉迪·米羅夫卡壹直未能擁有自己的醫院。我生病去了科爾薩科夫壹家只有33張床位的診所。
19年末到20世紀初,弗拉季米羅夫卡是壹個典型的俄羅斯村落,有商店、學校、郵局、磨坊等。唯壹的街道被用雕花木板裝飾的漂亮的木屋包圍著。
1905年7月,日軍在離科爾薩科夫防禦哨所不遠的地方登陸,占領了華泰島。7月29日,薩哈林州州長利亞普諾夫率部投降。8月,俄政府與日本簽訂《搬運工穆條約》,南華臺歸屬日本。
到1940年代初,弗拉季米羅夫卡已有近4萬人居住,並改名為豐原。新建的大多是水泥板做屋頂,窗戶透明紙,墻上是砂漿的房子,不值壹提。只有總督府、市政府、博物館、女子中學和幾個教堂裏的自來水、下水管道、集中供暖等文明設施在當時還不存在。甚至城市中的街道也沒有命名,但東街、西街、南街和北街是根據它們的方向來命名並相應編號的。
主要工業企業有煤礦、幾家食品加工廠(包括生產日本白酒的三家)、修船車間、紙漿造紙廠,以及家具廠、膠鞋廠、幹餅香腸加工廠、蠟廠、印刷廠等手工作坊。幾乎所有的生意都集中在兩家日本公司手中,壹家經營工業品和食品,另壹家經營谷物。全市有小學、兩年制高中、中學、專業技術學校六個年級。日本人也根據自己的傳統實行男女分開教育。在日本統治下,弗拉季米羅夫卡的醫療設施沒有得到改善。其實這並不奇怪。妳要知道當時醫療衛生其實是派出所管的。4.6萬多人口的城市只有24個醫生,甚至沒有學醫的也因為醫生極度短缺而被開出了行醫資格證。只有20%的病人能得到床位,大多數病人只能睡在地上,所以壹張鐵床已經是很大的奢侈品了,病人住院必須自帶被褥、餐具和食物。
1945+01 2月雅爾塔會議上,斯大林、羅斯福、丘吉爾簽訂了俄國對日宣戰的條件條約,其中壹條就是割讓南華臺和千島群島。
8月1945,8月風暴行動於8月11開始。8月25日,日本在大坡(今科爾薩科夫)的海軍基地被攻克,同日,蘇軍進駐豐原(弗拉迪米洛夫卡)。
1946弗拉迪米羅夫卡更名為南薩哈林斯克。
1946冬元停止流通。1946 -1948期間,原本居住在南庫頁島和千島群島的日本居民被遣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