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晚清學者、中國同盟會成員劉炳煥從信陽河南師範學校畢業後回到家鄉赤眉。在當地紳士王錫孔(捐銀1,000兩)的支持下,在赤眉鎮創辦內鄉縣赤眉民主師範學校,劉炳煥任院長。2個班67名學生,7名教師,開設9個科目,包括修身、教育、語文、歷史、地理、數學、地理、繪畫、體操。1911年,劉炳煥參加辛亥革命,辭去院長職務,由他人(姓名不詳)接任。到1917,學校因軍閥混戰而關閉。
1927年冬,在辦好內鄉縣赤眉民主師範學校的基礎上,經學者胡倡導,河南省教育廳批準,學校遷至內鄉縣文廟,更名為內鄉師範學校。胡是校長,兩年來在1班招收了45名新生。他的主要課程是語文、數學、理化、教育學、倫理學、心理學、歷史、地理和圖畫。內鄉縣第壹任黨支部書記馬華民,1928年9月考入內鄉師範。
1931年2月,學校遷至鐘峽口鐘毅寺,在校生100余人。
1933年3月,在宛西自治派首領彭毓婷的倡導下,在內鄉馬山口田明寺成立了鎮(平)鎮(鄉)(川)鄧(州)(州)宛西村師範學校,內鄉師範學校的尖子生大部分經考試後送往田明寺宛西村師範學校(其余60名學生仍留校,學校改名為內鄉縣職業學校)。開始招收5個班200多名學生的簡老師。萬西村師範學院占地53000平方米,有400多棟校舍,包括實驗區、儀器室、閱覽室、發電室、廣播錄音室等。,和壹所附屬小學。學校設有董事會和校務委員會。學校師資力量雄厚,著名學者張漢卿、孫福元、羅卓如等都曾在學校任教。校長先後為彭毓婷、別方婷、陳中華。除了中等師範學校的所有課程外,還有鄉村管理、鄉村組織、鄉村教育、教育概論、軍事知識、武術等課程。至1948年內鄉解放,15年期間,* * *招收簡化班教師24班,師範院校10班,為皖西培養了2000多名小學教師和地方自治人才。現代著名詩人周夢蝶(淅川人,現居臺灣),皖西師範學院學生。
1950年2月,為適應形勢需要,內鄉師範短師班附設於縣文廟內鄉中學,4個班160人。1951年遷至內鄉張集,改為內鄉縣初級師範學校,陳任校長,僅招收三個班150名學生。1956年在10班招收500名加速師範生,學制壹年,為內鄉培養了壹批小學教育急需的師資。
再造創業期(1955——1966)
1955年9月,改建後的內鄉師範學校開始上課,* * *招收四個班160人。張集初級師範關閉,120學生並入內鄉師範,學制也是三年。與普通教師班同時開設的還有快速教師班(壹年學制)和短期培訓班。這所學校有壹所附屬小學。1966文革開始後,由內鄉縣城關鎮接管,改為內鄉縣城關鎮第二小學。
內鄉師範學校改建後,按照“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教育方針,全體師生邊工作、邊學習,邊建校。
1957年,整風運動中的“反右”鬥爭開始,有擴大化的現象。有13名教師和47名學生被劃為“右派”,在肅反審查中確定了8名“反壞分子”。
從65438年到0958年,我們貫徹了“全力建設社會主義,力爭上遊,又快又好又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路線,進行了教學改革,辦了大工廠,煉了鋼,搞了農業試驗,抗旱,軍訓。學校設立了生產部,組織工農業生產和勞動。
20世紀60年代初,學習毛主席著作的高潮成為中心政治任務,作為革命師生思想的標準,以此推動壹切工作。
在此期間,內鄉師範* * *培養了42個班1.668名師範生和28個班1.654 38+0.39名短期生。教職工人數從1955的30人增加到69人。
“十年動亂”時期(1966——1976)
內鄉師範學校是河南省在“十年動亂”中沒有停辦的兩所中等師範學校之壹。
“文革”初期,學校黨組織還是壹個黨支部,6月份黨組織被攻擊1967。1971年整風後,1972年中期批準內鄉縣革命委員會核心小組,成立南陽五七師範革命委員會核心小組。然而,工會和青年團組織已經癱瘓。雖然師生分成兩派,鬥爭激烈,但由於核心集團的正確引導,“打、砸、搶”的現象並不太嚴重。
65438年至0968年,經南陽土改委員會政治工作小組指示,學校更名為河南省南陽市五七師範學校,校長、副校長任改革委員會主任、副主任。下設政工組、教改組、後勤組,教改組下設8個教研組。
由於取消了入學考試制度,學生上學有“三級推薦”(大隊、公社、縣)。同時,學校還開設了長短不壹的短期培訓班,到周邊縣區巡回輔導中小學教師。在10年期間,* * *培養了29個班1344名學生,60個班2739名學生,進行了450輪輔導。
相對穩定的環境吸引了很多老師。到文化大革命結束時,學校教職員工人數已達65,438+002人。
恢復期(1977——1998)
65438年至0977年,經過黨內整風,成立了學校臨時總支,黨在學校的領導地位得到恢復和鞏固。1978 65438+2月,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召開後,學校從解放思想入手,徹底糾正教職工冤假錯案,著手端正教育思想,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又紅又專的培養目標。學校建立健全了各項規章制度,教育教學工作開始步入正軌。首次開展專業技術職務評聘,24名專業技術人員獲得中級職稱,解決了中級以上專業技術人員的“農轉非”和家屬子女就業問題,教師地位明顯提高。截止1981期末,學校教職工人數增至144人,其中專任教師89人。
1982學校恢復招收初中畢業生制度,實行定向招生、定向分配,還面向全區招收壹定數量的民辦教師。為適應教育教學規範化要求,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學校自1983起選派教師出國學習,提高教師素質。
1983 65438+2月,學校行政級別確定為正二級機構,下設辦公室、教務處、學生處、總務處。辦學規模確定為24個班。
1986 65438+2月,學校升格為處級單位。
1987年6月至165438+10月,學校專業技術職務評聘開始進入常規化、規範化階段,當年評聘了8名高級講師。
截止1987年末,學校共有教職工174人,其中專任教師100人,管理人員40人,工人34人,是學校教職工人數最多的時期。
1988年2月,學校增設黨委辦公室,成立保衛科(與辦公室合署辦公)。1988秋,學校成立勤工儉學辦公室。1989年8月,學校更名為“河南省南陽第二師範學校”。從1988開始,根據河南省教委關於師範學校標準化建設的要求,從1988到1992,學校先後建成了壹棟雙面三層學生宿舍、兩棟五層教職工宿舍和壹棟五層教學樓,建築面積11768平方米。1993至1994新建食堂、科技實驗樓,新增圖書、儀器設備1萬余元,硬化綠化15400平方米,開展校園文化建設,初步改善了辦學條件和環境。
從1991開始,根據國家教委新頒布的中等師範學校教學計劃,學校確立了“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創建特色規範化學校,服務農村小學素質教育,培養有特長的合格學生”的指導思想,堅持以德育為主導,實行必修課、選修課、活動課、實踐課有機結合的“四塊”教學模式。為落實“新教案”,學校成立了教育科學研究室,專門負責教學科研工作,掀起了教學科研高潮,有力地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高。當年代表河南省參加國家教委在吉林舉辦的“全國師範學校教育改革研討會”,獲得全省“教學科研先進單位”稱號。為了提高教師的素質,學校制定了教師培訓計劃和措施,鼓勵教師在職深造。截止1998年底,98%的專任教師達到本科以上學歷,其中17名教師具有碩士學位。
為探索素質教育規律,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學校於1993至1998共舉辦了六次“畢業生質量檢查活動”,邀請聖源縣教育行政部門領導、各小學校長、學生家長對畢業生綜合素質進行現場檢查。“畢業生質量檢查”得到了南陽市教委的充分肯定。5月,1996在南陽二師召開“全市素質教育現場會”,向全市推廣南陽二師經驗。
1994 10 10月,南陽成立,學校更名為“河南省南陽第二師範學校”,仍為處級事業單位。同年,文明單位建設啟動。根據離退休幹部越來越多的現實,學校專門成立了離退休幹部部。
1997年6月,學校勤工儉學辦公室成立了“教學器材廠”,專門生產高檔教學黑板,年利潤約65438+萬元,為提高教職工福利待遇發揮了重要作用。
從65438年到0998年,全國中等專業學校全面合並,河南師範學校的招生計劃開始壓縮,對學校的生存提出了挑戰。首次招收非師範類中專學生,開設音樂、工藝美術、幼兒教育、計算機、會計、文秘等專業。為了充分利用師範學校的教育資源,在1998-1999兩年間,為山西培養了98名師範生。
截止1998年末,全校共有教職工156人,其中專任教師105人,行政人員17人,地勤人員34人。
在此期間,學校* * *培養普通教師177班,代課教師14班,畢業生9600人。
過渡期(1999-2004)
從65438年9月到0999年9月,學校開始面臨師範教育結構調整的新趨勢。新壹屆領導班子上任後,為增強學校的生存發展能力,決定於5438年6月至當年2月參加河南省中等師範學校辦學水平評估驗收。為迎接評估驗收,在軟件建設上,以師資隊伍建設為核心,全方位開展課堂教學培訓活動,提高教師教學基本功,鼓勵骨幹教師攻讀研究生學位。到2002年底,37名教師獲得了研究生學位。硬件建設方面,多方籌集資金680萬元,新建圖書館、教研樓、學術報告廳,建築面積5200㎡,藝術樓、學生宿舍樓9878㎡,新建標準化運動場1,校門由北改為東。12建立了微機室、微格教學室、語音室、多媒體視聽閱覽室等現代化專用教室,地面衛星接收傳輸系統接入各教室;校園環境進壹步美化,圖書館藏書1.2萬余冊,教學儀器設備價值400余萬元。在全校師生員工的共同努力下,學校順利通過了省教委專家組的綜合評估驗收。
2000年,河南省教委作出調整師範教育結構的決定,全省師範學校從2001起停止招生。面對師範教育結構調整的挑戰,南陽第二師範學院確立了“團結務實,再出發,從嚴治校,重正氣,德育為先,多元發展,創壹流”的新辦學理念,決定在繼續辦好中專教育的同時,開始試點高中教育。為了充分利用師範學校教育的師資優勢,實現學校的平穩過渡,南陽師範學院與南陽師範學院聯合開辦了成人大專教育。
2000年4月,經中共南陽市委批準,學校黨委第壹次舉行換屆選舉,同時成立了中共南陽二師紀律檢查委員會。黨委認真貫徹《黨政領導幹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采取公開選拔、競爭上崗的方式選拔中層幹部。學校堅持結合實際、按需設崗、科學管理的原則,適時增減內部機構,提高管理效率。2000年成立財務部,加強財務管理,促進黨風廉政建設;為了滿足招生和學生就業的需要,2000年成立了招生就業指導辦公室;2001,學校撤銷教務處和學生處,成立高級中學和中專部;將教務處原管轄的教學服務部分離出來,與教育科學研究室合並,成立教學服務中心;老幹部管理部與工會合署辦公。
為了辦好高中教育,我校黨委從轉變教職工教育觀念入手,以教師結構調整為重點,從2006年上半年5438+0成立高中學科教研組,聘請1退休語文、數學教師為顧問,依托南陽五中發起的“五校聯誼”教研合作組織,開始研究高中教育。同時面向社會公開招聘高中英語教師4名,解了燃眉之急。2001年秋季,南陽二師高級中學首次以“南陽市第壹實驗高中”的品牌招生4所普通高級中學,247名學生。今年錄取的時候,被錄取的學生成績是485分,比內鄉高27分。2002年,在校各類學生3077人,創歷史新高。
2002年,南陽市副市長馮小賢同誌來校視察,對學校辦學模式取得的顯著成績給予了充分肯定,並對學校的進壹步發展進行了提綱式的指導。
為適應轉型改制的需要,學校調整了教師隊伍結構,引導體、音、美、教育心理學學科部分教師轉崗、任教其他學科或從事管理工作;為解決語言學、數學、英語學科師資不足的問題,采取公開選拔和聘用相結合的方式,保證中學和高中的教學需要。到2003年底,學校有147名教職工,聘用教師23名。
2003年5月,經南陽市政府批準,學校更名為“南陽宛西中等職業學校”,實行中專和高中教育“雙軌”辦學模式,學校過渡基本完成。2003年7月15日,《南陽日報》以《揚帆文明之舟》為題,報道了學校改制轉型的成功經驗。
2003年8月,市編委批準校保衛處、高級幹部處、招生辦為編委機構。
2004年6月,第壹普通高中234名畢業生參加高考,其中96人進入本科,16名藝術、體育類學生進入本科,升學率為40.6%,居內鄉縣第二位。獲得最高分的楊誌康,入學時中考僅489分,比縣重點高中錄取線低24分。高考考了637分,考上了哈工大。
2005年,以保持黨員先進性活動為契機,學校全體教職工齊心協力,以師德師風建設為載體,激發動力,提高活力,大膽實踐“雙軌”辦學,取得了可喜的成績。2005年,我國高考再創新高,144人進入本科,13人考上重點大學,30人考上藝術體育類院校,1人考上空軍飛行學院。
招生方面,由於2004年高考成績優異,學校影響力擴大,首次與天津渤海職業技術學院聯合辦學(招生147人),中學、高中招生860人。2005年,學校招生人數達到新高,有980名學生。
2004年至2005年,學校基礎設施建設進壹步發展。學校投資654.38+0.5萬元改造操場跑道,30萬元建設運動看臺,購置2萬多元健身器材,加入城域網,配置8個多媒體教室。2005年冬,經過廣泛論證,學校集資300多萬元,建起了新辦公樓。
過渡時期,學校為南陽13個縣市培養了3個班150名中學生、48個班2483名中專生、14個班840名高中生,與南陽師範學院聯合培養了5個專業206名專科生,為宛西5個縣市培養了955名中小學教師。
雖然轉型期困難重重,但學校成績斐然,先後獲得“河南省中等師範學校辦學水平評估優秀學校”、“衛生先進單位”、“安全文明校園”、“食品衛生先進單位”、“治安文明模範單位”、“花園式單位”、“百強校園”、“教師教育先進單位”、“語文”等榮譽。先後被確定為“中國教育學會嘗試教研實驗基地”、“中國創造學會實驗基地”,榮獲“中國教育學會嘗試教研實驗先進集體”稱號。中專部被評為河南省重點中專,高級中學被市教育局確認為南陽市示範性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