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廣東為什麽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廣東為什麽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九三學社廣東省委員會在廣東省第十壹屆CPPCC壹次會議上的書面講話)

建設生態文明是人與自然相互依存的必然要求,也是當今世界文明發展的必然趨勢。黨的十七大報告首次提出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走生態文明道路的思想。剛剛閉幕的十八大大力推進生態文明自主建設,提出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總體布局,對於在發展關鍵時期建設幸福美麗廣東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壹、生態文明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經濟社會發展舉世矚目,但也付出了沈重代價。這是資源的巨大浪費和生態環境的嚴重惡化,人民的身心健康受到嚴重威脅,經濟社會發展不可持續。

壹是能源缺乏,消耗巨大,空氣和酸雨汙染問題突出。我省人均可支配能源儲量不到全國的二十分之壹,2010單位GDP能耗約為日本的4倍、美國的2倍、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導致二氧化硫、煙塵等汙染物排放居高不下。

第二個表現:水資源量有限,但浪費嚴重,水質汙染嚴重。全省年均水資源量低於全國平均水平,但用水量高於全國平均水平。萬元GDP用水量約為發達國家的10倍。2010年,全省汙水排放總量79.48億噸,比上年增長9.93%。主要城市水源地水質尚未完全達標,珠江三角洲等城市河段大部分水質為劣ⅴ類,水汙染嚴重,資源與水短缺並存。

第三,土地資源短缺,生態受到嚴重威脅。廣東人均土地和耕地資源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壹半,但部分地區土壤汙染和水土流失嚴重,生物多樣性受到嚴重威脅。

二、原因分析

以上觸目驚心的數據表明,我省資源、生態、環境乃至生存都存在諸多危機。究其原因,壹是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沒有根本改變。二是生態環境立法體系不完善。第三,公民的生態意識還比較薄弱。四是相關激勵政策不夠完善。如果不認真反思人與自然關系中的資源環境代價,必然會造成“資源難養、環境難容、健康難養、發展難持續”。

三。建議

(壹)樹立科學發展觀,完善幹部政績考核體系。

科學發展觀能否有效落實到位,取決於各級領導幹部。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的政績觀和發展觀相互影響,直接決定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

但事實上,科學發展觀目前很難真正落實以GDP為主要評價指標的幹部政績考核體系,以至於生態文明建設只能成為壹句口號。

因此,我們應該認識到,僅僅通過加強學習和提高認識來改變發展觀和政績觀是遠遠不夠的。當務之急是建立強有力的約束機制,即領導幹部生態環境問責制,建立生態文明指標體系。根據不同的生態功能區,可以將主要指標真正納入領導幹部政績考核體系,甚至對重要指標采取壹票否決制。

(2)建立科學的決策監督機制,完善相關法律法規體系。

科學決策、民生監督和法律法規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保障。

壹是對於重大決策和政策,以及重大建設項目的布局和建設,要廣泛聽取社會各方面的意見,特別是人大、CPPCC、民主黨派、專家學者的意見,同時要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實現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規範化和制度化;此外,在決策和項目實施過程中,要加強民主監督,發現問題及時糾正。

二是在現有法律法規的基礎上,加快制定比較完整的生態文明建設政策法規體系,促進循環經濟發展,有利於資源節約和保護,廢物循環利用,鼓勵綠色消費,政府采購,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生態用地保護、土壤汙染防治、建築節能等。

三是加大執法力度,淘汰落後產能,提高違法成本,強化相關部門監管職能,嚴格環保準入,杜絕過度包裝等各種資源浪費。

(三)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加快生態文明建設步伐。

生態文明建設的緊迫性和復雜性決定了它必須由政府主導和主導。政府的主導作用應該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各級黨委政府需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擺上重要議事日程,成立生態文明建設領導小組,加強對這項工作的指導、協調和監督。

其次,啟動生態文明建設規劃,明確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意義、戰略步驟、戰略重點和政策措施。

第三,建立相應的激勵和約束機制。深化資源價格制度改革,建立能夠反映資源稀缺程度的價格形成機制;建立資源環境容量(排汙權)交易制度;對采用清潔生產技術和資源循環利用的企業,加大減免稅力度,提供貸款支持,對環境友好型企業或機構實行優惠利率;加大對欠發達地區生態建設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在實現生態保護目標的前提下,實行生態補償制度。

(四)落實科學發展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是走向生態文明的重要途徑。

壹是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充分利用國內外先進技術,努力推動傳統產業向高新技術產業升級,改變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以“減量化、資源化、循環化”為原則,大力發展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循環經濟。

二是改善能源利用率和能源結構。研究推廣應用節能新技術,提高能源利用水平,加強節能降耗目標管理,加強對重點耗能企業的監控。同時,加快發展核能,加大太陽能、風能、水能、潮汐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研究、開發和利用,優化我省能源結構,保障能源供應安全,建立可持續發展的能源體系。

第三,重視建築和交通節能,積極發展綠色建築和低碳交通。加強植樹造林和森林植被保護,增加森林碳匯。逐步推進排汙權交易、碳交易等市場化交易平臺,提高節能減排管理效率;在生態建設方面,創新體制機制,引入多元主體,形成全社會參與,形成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新格局。

(5)加快發展生態服務業和生態農業。

發展生態服務業,壹是加快發展生態旅遊業。二是加快制造業產業鏈向高附加值、環保環節延伸。發展生態農業的第壹步是推廣農業產業化和生態農業模式,實現農業生產的科學化、規範化和標準化。為了減少造成面源汙染的農藥、化肥、塑料薄膜的使用。二是加快形成綠色農產品體系,加強農產品質量監管。突出發展適應國內外市場需求的綠色名優農產品,實現品種優質化、生產集約化、產品安全化、管理科學化。建立農產品生產加工綠色認證體系。重點解決動植物病蟲害、畜禽藥物殘留和衛生質量、大宗農產品農藥殘留和重金屬汙染等問題。

(六)開展生態文明教育,培養公民的生態意識。

生態文明建設離不開每個公民的積極參與。因此,要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普及生態科學知識,將生態文明理念滲透到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增強全民的生態憂患意識、參與意識和責任意識。

我們應該積極倡導綠色消費,在日常生活和消費中培養節約和環保的觀念,鼓勵使用綠色產品。形成節約環保光榮,浪費汙染可恥的社會風尚。

要加大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宣傳力度,讓每個公民都願意並能夠充分履行參與環境保護和監督的權利。

各大新聞媒體有責任、有義務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宣傳工作的壹項經常性任務,引導廣大人民群眾樹立生態價值觀和道德觀,調動廣大人民群眾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積極性,營造良好的生態文化氛圍。

  • 上一篇:關於銀行法務部~謝謝` ~
  • 下一篇:貴州省林地管理條例(2021修訂)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