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是提高認識,系統規劃,全面實施
具有良好的法律觀念是現代社會對公民的基本要求,公民法律意識的強弱是社會文明的重要標誌。但是,公民的法律意識和法律觀念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社會組織有意識地培養。因為壹個國家的法律體系由許多內容組成,並且總是在不斷補充和完善,所以公民學習和掌握法律就成為了壹項長期的義務,甚至是終身的義務。高校是國家人才培養的最高機構,其畢業生應具有比普通公民更高的法律素質。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壹些高校對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大多局限於教學計劃中法學課程的設置。學生對法律知識的學習和掌握只表現在在校期間的壹段時間內,學習法律的方式多是理解和背誦法律條文。掌握的程度只體現在最後的試卷上。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學校對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不夠重視,只把學生的法律學習當作壹兩門課,而沒有把它當作壹種個人素質的培養。而這種素質正是法制社會最需要的。國家法律制度的內容很多,大學生在校時間只有四五年。為了讓大學生在這麽短的時間內全面系統地掌握法律知識,學校有必要有壹個系統的規劃,明確提出總體培養目標,即學生畢業時對國家法律制度的掌握程度。根據這個目標,確定至少要達到這個目標所要做的工作,然後把這些工作按照學年或學期劃分為幾個階段,以及每個階段的具體要求,這樣就可以循序漸進,由簡單到復雜,由壹般到深入,最終形成較高的法律素養。
第二,加大法學課程力度,加強案例教學。
從壹般高校法學課程的現狀來看,大部分不足100學時,明顯少於很多法學內容。在這麽短的時間內教授法律,只能介紹壹些常識性的東西,無法進壹步深入,極大地限制了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因此,加大高校法學課程的力度,大概也是教育改革的壹個重要課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具體運行需要包括法律素質在內的高素質人才。根據這壹客觀要求,高校有必要重新審定教學計劃,增加法學課程學時,分四到五年進行分配,形成完整的體系。同時,要重新整理現有的法學課程教材,使之與課程體系的內容相對應,並根據教學實踐中的反饋信息不斷完善,在教學內容和教材上突出高等教育的色彩。從法學課程的特點來看,它是壹門同性戀色彩濃厚的課程,無論是文理學校,對法學課程的要求應該是壹樣的。壹個大學生,不管學什麽專業,都有壹個培養法律素質的問題。有了這個同性,幾個學校就可以討論法學課程改革,制定教學計劃,編寫教材,提出要求,甚至可以像大學生通過計算機考試壹樣對待高校法學教學。
法學是壹門實踐性很強的科學。沒有公民的法律實踐,法律學習對大多數人來說是沒有意義的。因此,大學生的法律素質不僅要體現在能背誦多少法律法規上,更要體現在現實生活中運用法律武器解決法律糾紛的能力上。從這壹要求出發,高校的法律課程應該更多地聯系實際。從現有條件來看,高校法學課程聯系實際的可行途徑是加強案例教學,即在講解法律條文時,盡可能多地結合現實生活中的典型案例,使法律知識由抽象走向具體,既能增強法學課程的趣味性,又能培養大學生的實踐意識,使他們既能從案例中理解學習法律的重要意義,又能更容易地掌握法律知識。壹些大學生往往只註重大學專業課的學習,而忽視自身法律素質的培養。然而,在法治社會,公民的活動無壹例外地受到各種法律的約束。只要妳在現實社會中,妳的行為每天都會面對法律,受到具體法律條文的衡量,這是每個人都無法逾越的“路卡”。隨著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展,我們的社會將變得越來越復雜,公民將面臨越來越多的矛盾。在處理這些矛盾的過程中,會有各種各樣的選擇,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方法,結果也會不壹樣。這些結果有的會合法有的會違法,違法的結果自然會受到法律的追究。如果我們的大學生只是在課堂上熟悉法律條文,在社會實踐中缺乏依法辦事的能力,那麽他們在以後的生活和工作中必然會觸犯法律。加強案例教學使學生間接接觸現實,有助於培養較高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素養。
三、用法治理念指導高校工作
任何觀念的形成都需要壹定的氛圍,法制觀念也不例外。高校是社會的組成部分,其工作應符合法制社會的要求。從表面上看,現行法律中很難找到針對大部分高校內部管理的相應規定。但是,從大的範圍來看,學校內部的各種規章制度也有其自身範圍內的法律特征。這壹特點主要表現在,壹切工作都要在壹定的制度規範下進行,管理要從依靠人轉變為制度管理,具有統壹性和強制性,防止人為隨意性的發生。這樣學校的整體工作才能有條不紊,有條不紊。在制度範圍內的人,可以從各種規章制度中知道自己該怎麽做,不遵守制度會受到什麽處罰。壹所學校總是有成千上萬的教職員工和學生。這些人每天要做各種各樣的事情,從學生的入學、上課、課外活動到老師的教學等活動。如果沒有統壹規範的制度,後果可想而知。現代社會,其成員生活在壹定的環境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需求。這些需求很多會阻礙別人。如果每個人都自己做事情,按照自己的標準來決定自己的行為,那麽這個社會就無法維持。為了群體的利益,人類很早就開始建立* * *應該遵守的規則。這些規則演變到今天,是國家的法律,是小團體的規章制度。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組織內部的規章制度也是小規模的法律,只是強制和懲罰的程度不同。大學生在校期間,養成了遵守規章制度的習慣。懂得如何在人群中生活,需要遵守群體規則。當他們走向社會時,他們自然會註意根據法律的要求來決定自己的行為。學校每項工作都要有制度可循,壹旦制定就嚴格執行。不應該給學生壹個錯誤的印象,即該系統有時是靈活的,因此他們對法律采取同樣的態度。高等學校要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學生從進入學校的那壹刻起就能時刻感受到規章制度的約束力和按規章制度辦事的氛圍,並在這種氛圍中樹立現代公民的法律意識,從而在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中形成更好的法律素質。
四、開展多種形式的法制教育活動
開展法制教育,應當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結合課堂教學,讓學生掌握法律知識。如法律專題講座、知識競賽、模擬庭審、有獎答題活動等,形成濃厚的法制教育氛圍,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法律知識,促進法律觀念的形成。
總之,大學生法制觀念的培養是壹項系統工程,需要高校做大量的具體工作。這些作品雖然復雜而久遠,但其社會意義是巨大的。大學生法制觀念的培養也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