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寧夏回族自治區獎勵和保護見義勇為人員條例(2021修訂)

寧夏回族自治區獎勵和保護見義勇為人員條例(2021修訂)

第壹章總則第壹條為了獎勵和保護見義勇為人員,弘揚社會正氣,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結合自治區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自治區行政區域內對見義勇為人員的獎勵和保護。第三條獎勵和保護見義勇為應當公開、公平、公正、及時,堅持黨的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精神獎勵和物質獎勵相結合,撫恤優待和社會保障相結合的原則。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負責獎勵和保護見義勇為人員,具體工作由其確定的工作機構(以下簡稱見義勇為工作機構)開展。

公安、民政、司法行政、財政、教育、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住房和城鄉建設、衛生健康、醫療保障、退役軍人事務、應急管理等部門和機構應當在各自職責範圍內,開展獎勵和保護見義勇為人員的相關工作。

工會、* *青年團、婦女聯合會、殘疾人聯合會等人民團體和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應當開展獎勵和保護見義勇為人員的工作。第五條見義勇為基金會、協會在見義勇為工作機構的指導下,依照法律、法規和章程,開展對見義勇為人員的慰問、救助等相關工作。第六條全社會應當支持見義勇為人員,尊重和保護見義勇為人員。

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媒體應當宣傳報道行善的先進事跡,營造崇尚和支持行善的良好氛圍。

鼓勵成年人采取有效措施見義勇為,保護自己的人身和財產安全。第二章確認的申請第七條沒有法定職責、特定義務或者約定義務的人,為保護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或者他人人身、財產安全,實施下列行為的,認定為見義勇為行為:

(壹)制止危害國家安全、公共安全或者擾亂社會管理秩序的違法犯罪行為;

(二)制止正在進行的危害國家財產、集體財產或者他人人身、財產安全的違法犯罪行為;

(三)抓獲或者積極協助有關機關抓獲犯罪嫌疑人、罪犯的;

(四)搶險、救災和救援;

(五)依法確認的其他見義勇為行為。第八條行為人或者其近親屬可以向見義勇為行為發生地的縣(市、區)申請確認見義勇為人員,其他單位、組織和個人可以推薦見義勇為人員。

見義勇為工作機構應當主動調查核實並確認見義勇為人員。第九條見義勇為人員的申請確認和推薦,應當自發生之日起兩年內提交。逾期申請和推薦確有特殊原因的,由縣(市、區)見義勇為工作機構報請上壹級見義勇為工作機構決定是否受理。第十條見義勇為工作機構應當自收到申請和推薦材料之日起20個工作日內,作出是否確認見義勇為人員的決定,並書面告知申請人和推薦人。情況復雜,不能在規定期限內作出確認決定的,可以延長十個工作日,並告知申請人和推薦人。

需要以相關部門的處理、鑒定結論作為確認依據的,所需時間不計入確認期限。第十壹條縣(市、區)見義勇為工作機構受理申請和推薦後,應當及時調查核實。情況復雜且有爭議的,縣(市、區)見義勇為工作機構可以組織有關單位或者專家、群眾代表進行評議。見義勇為行為的受益人、知情人和有關單位應當提供客觀、真實的證明材料,不得隱瞞或者歪曲事實。第十二條見義勇為工作機構應當將確認的見義勇為人員及其主要事跡向社會公示,公示期為五個工作日。為保護見義勇為人員及其近親屬的安全或者其他原因需要保密的,可以不公開。

公示後有異議的,見義勇為工作機構應當重新調查核實,並在十個工作日內作出決定。第十三條對於不被認定為見義勇為人員的,見義勇為工作機構應當書面告知申請人和推薦人,並說明理由。

申請人或者推薦人對不予確認的決定有異議的,可以自收到不予確認決定之日起30個工作日內,向上壹級見義勇為工作機構申請復核。上級見義勇為工作機構應當自收到復核申請之日起20個工作日內作出決定,並書面告知復核申請人和原確認機構。第三章表彰和獎勵第十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對見義勇為人員給予下列表彰和獎勵:

(壹)中標通知書;

(二)授予榮譽稱號,頒發榮譽證書;

(三)發放獎金;

(四)其他表彰獎勵。第十五條榮譽稱號分為“見義勇為先進個人”、“見義勇為模範”、“見義勇為英雄”,根據見義勇為人員的事跡和貢獻給予獎勵:

(壹)見義勇為事跡比較突出,在縣(市、區)有較大影響的,由縣(市、區)人民政府授予“見義勇為先進個人”稱號,頒發榮譽證書,並給予20000元以上的獎金;

(二)見義勇為事跡突出,在設區的市有較大影響的,由設區的市人民政府授予“見義勇為模範”稱號,頒發榮譽證書,給予5萬元以上獎金;

(三)見義勇為事跡特別突出,在自治區有較大影響的。自治區人民政府將授予“見義勇為英雄”稱號,頒發榮譽證書,並給予10萬元以上的獎金。

見義勇為人員獲得的獎金可以累計享受,按照國家規定免征個人所得稅。

對見義勇為人員及其事跡和貢獻的具體認定標準,由自治區見義勇為工作機構制定。

  • 上一篇:明星偵探——逃離無人島案例分析
  • 下一篇:宣傳口號主題:弘揚憲法精神,傳遞社會正能量,推進全員普法,讓法制觀念深入人心,口號、格言。內容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