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2年黎塞留去世後,年僅五歲的路易十四(1643-1715)繼位,但國家大權掌握在宰相馬紮爾-然手中。
65438年至0648年,法國爆發了反對專制主義的“弗龍”運動。當年5月,巴黎高等法院聯合地方法院通過決議,要求國王撤回派往各地的監督員。如果國王要宣布新的稅收和其他金融法律,必須經過法院的審查和登記,廢除人頭稅和包稅制度,懲罰貪官和無良銀行家,不得在不宣布罪名的情況下任意抓人。被捕者必須在24小時內被帶到法庭受審。Mazar-e-Ran下令在高等法院逮捕了主張Frond運動的領導人。8月28日巴黎爆發了起義。法國國王和朝臣逃到聖日耳曼,然後調集軍隊圍攻巴黎。1649年3月起義被孔德親王指揮的官兵鎮壓。1650年,投石黨運動再次爆發,持續了兩年,也在1652年被鎮壓。
1661馬紮爾-蘭三月駕崩,路易十四掌權。法國專制主義進入全盛時期。路易十四事事俯首帖耳,把國家權力集中在自己手裏。宣布“我是國家”“法從我出”,宣布不再需要宰相,獨自行使王權。路易十四每3-4天召集壹次僅由3-5人組成的最高委員會處理國家大事。路易十四還建立了內政、外交、財政、軍隊和宗教委員會,但這些機構只起咨詢作用,決定權仍在路易十四手中。路易十四宣布,教士會議必須服從國王,大臣們未經國王同意不得發布任何法令。1665年,宣布高等法院和地方高等法院不得對國王的法令進行討論和表決。1664年,他派官員到各郡整肅地方官員,完善監察制度,加強對各郡的控制。在路易十四個人統治的後期,監察官成為在各郡代表中央政府的行政官員。
路易十四頒布了壹系列新法律,即民法(1667)、水利森林法(1669)、刑法(1670)和商法(1673)。路易十四通過法治手段有效地維護了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的秩序。
為了維護封建統治,路易十四加快了軍隊建設。法國軍隊的人數從最初幾年的8萬人增加到最後幾年的38萬人。在將領中,大量出身平民背景的人才被提拔為將領,同時被封為貴族。對於壹些有反叛傾向的貴族,采取了削弱軍權的方法,將他們置於掌管軍隊的國務大臣和他任命的督軍的監督之下。因此,軍隊完全在國王的控制之下。為了對抗英國海軍,路易十四在布列斯特和羅什福爾建立了五個海軍兵工廠。1681年,法國擁有近200艘戰艦,1.1萬海軍。路易十四還開辦了幾所炮兵學校,培養炮兵指揮官,並在軍隊中組建炮兵團。
路易十四采取了重商主義的經濟政策。該政策的堅定推動者是其財務總監Jean Batista kolbe(1619—1683)。科爾伯首先理順財政,監督稅務員,力求收支平衡,使國庫在壹年內由赤字轉為盈余。柯爾伯認為,為了使法國富強,有必要使對外貿易盈余,從而增加國家的黃金儲備。因此,有必要鼓勵民族工商業的發展。科爾伯實行保護關稅政策來保護國內工業。他鼓勵在法國生產威尼斯鏡子和花邊、英國長襪、荷蘭呢絨和德國青銅器。他招募外國工匠,給企業主專利和各種補貼。在科爾伯特執政期間,建立了45個手工業作坊,使手工業作坊的數量增加到113。Kolber制定了手工業車間條例來懲罰不合格的產品。他取消了國內檢查站,改善了道路,挖掘了運河。他創辦了壟斷公司,包括東印度公司、西印度公司、黎凡特公司和北方公司,並賦予這些公司貿易壟斷權,促進了海外貿易的發展。科爾伯特為了建立法蘭西世界帝國,極力擴張海軍,爭奪海上霸權。他建造了1000多艘戰艦和商船,改造了馬賽、羅什福爾、勒阿弗爾等港口設施。科爾伯特統治時期,法國擴張海外殖民地,占領印度地方治理,占領北美路易斯安那州,占領非洲馬達加斯加海岸和塞內加爾河口。
這壹時期也是法國頻繁發動對外擴張戰爭的時期。路易十四時期法國工商業的迅速發展,為法國對外戰爭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路易利用德意分裂,西班牙葡萄牙開始衰落,英荷交惡,接連發動對西班牙的戰爭,與奧格斯堡聯盟(荷蘭、奧地利、勃蘭登堡),西班牙王位繼承。
持續不斷的對外戰爭消耗了法國大量的財力和人力,臃腫的官僚機構揮金如土,貴族生活奢華,國力不斷消耗,國民稅負越來越重,專制的法國開始迅速衰落。
路易十五時代
路易十四死於1715年,他的曾孫路易十五(1715-1774)五歲登基,由奧爾良公爵攝政。路易十五時期法國專制主義的危機暴露無遺。路易十四死的時候留下了24億鋰債券,其中1/3已經到期,1715的國家財政凈收入只有6900萬鋰,財政支出達到1447萬鋰,國家財政困難重重。1716國家財政赤字接近1億鋰。政府試圖以打擊投機和高利貸的名義收取罰款,但只得到10多萬鋰。
為了解決財政困難,奧爾良公爵利用約翰·勞進行財政改革。約翰·勞是蘇格蘭銀行家。1716年,他創辦了壹家私人銀行,發行了銀行券,在繳納國家稅收時,銀行券和現金壹樣有效。1718年,約翰律的銀行被宣布為國家銀行,聲譽大幅度提高。政府和貴族都用這種紙幣來還債。約翰·勞還發行了西印度公司的股票,該公司享有在美國進行貿易、殖民、種植和銷售煙草的權利。這在法國引起了瘋狂的投機,許多人成了暴發戶。從此,約翰·勞在1720升任財政部長。但由於缺乏堅實的經濟基礎,這壹改革使法國財政陷入了更大的混亂。1720年末,約翰·勞銀行發行的銀行券達到30億鋰,而銀行的儲備只有7億鋰。消息傳出後,引起了兌換金銀的狂潮。約翰·勞逃往其他國家,銀行倒閉。許多持有銀行券的貴族和富商相繼破產。雖然政府用銀行券償還了大部分債務,但在這種情況下,不得不恢復舊的金融體系,這引起了社會各界的不滿。
1723年,路易十五上臺,但國家財政並沒有好轉。路易十五揮霍無度,每年的宮廷開支占國家財政收入的三分之壹。貴族團體模仿宮廷生活的奢侈。總理弗勒裏曾經改革過金融,但他無力挽救危機。下層階級生活貧困,社會階級矛盾尖銳。
路易十五繼承了路易十四的擴張政策,不斷發動對外戰爭。先後參加波蘭和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均以失敗告終,並從占領的比利時、荷蘭等地撤出。在七年戰爭(1756-1763)中,法國遭受了慘敗,失去了在加拿大、俄亥俄河流域、路易斯安那和塞內加爾的商業站。它還失去了印度的大量殖民地,只剩下五個貿易站。七年戰爭確立了英國的殖民霸權,而法國的強國地位嚴重受損。長期的對外戰爭消耗了法國的國力,使法國陷入了專制主義的危機。
18世紀法國的社會經濟狀況和階級關系
18世紀的法國還是壹個封建專制的農業國。全國大部分土地集中在以國王為首的貴族和僧侶手中。占全國人口95%以上的農民,基本都是佃農,耕種地主的土地。雖然從18世紀初開始,資本主義農場開始在法國東北部出現,但從整體上看,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並沒有像英國那樣深入農村。
18世紀初,法國資本主義已經有了相當程度的發展。在壹些工業相對發達的城市和地區,如裏昂、奧爾良、阿爾薩斯-洛林等地,出現了大量的資本主義手工業作坊,其中不乏1000人以上的分散的手工業作坊和100人左右的集中的手工業作坊。到18世紀中葉,壹些工業部門,如采礦和冶煉,已經開始使用先進的機器。在貿易方面,魯昂、艾克斯、亞眠、波爾多等許多城市都是當時的對外貿易中心。法國主要出口酒類和各種奢侈品。進口商品主要有棉花、香料、皮革、咖啡等。由於工商業發達,法國集中了歐洲壹半以上的貨幣。
但是,法國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受到封建生產關系的阻礙。在法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中,金融資本壹直處於主導地位。自16世紀以來,稅收制度和國債制度壹直是法國資本原始積累的主要手段。法國金融資本家通過征收各種國家稅收,借錢給國家,獲得了巨額收入,成為法國社會最富有的階層。但路易十六登基以來,為了緩解其財政危機,通過各種手段從金融資本家手中獲取金錢,破壞了自路易xi以來王權與資產階級的合作關系,迫使以金融資本家為代表的大資產階級走上了反對封建專制的道路。在工業部門,由於封建行會制度的存在,大量的手工業作坊無法轉入手工業作坊。因為封建制度保護的行會制度對工匠和學徒的數量、生產規模和技術都有嚴格的限制。路易十四時代制定的壹系列工業法規,到18世紀,不僅沒有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反而成為生產發展的桎梏。它使得法國工業的發展和技術進步困難重重,封建割據殘余的存在使得各省之間的法律、度量衡、貨幣制度等等各不相同,導致各地之間的商業聯系困難重重。在封建專制制度的殘酷剝削和壓迫下,占全國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處於赤貧狀態,購買力水平極低,使得國內市場日益萎縮。18世紀以來,法國在對外戰爭中屢戰屢敗,不僅國庫空虛,人民苦不堪言,還失去了許多海外市場。在僅有的七年戰爭中,法國在北美的大片殖民地,包括加拿大,以及在印度的殖民地都被英國占領。以法國王室為首的各級貴族把法國工商業作為財富的重要來源,征收極重的工商稅,使作坊主和商人賺取的利潤大部分流入手中,從而極大地限制了資本的積累。這壹切使法國新興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同舊的封建生產關系處於尖銳的矛盾之中。
大革命前,法國仍然保持著嚴格的封建等級制度。根據這個制度,所有的人都被分為三個等級。第壹等級是天主教教士,第二等級是貴族,資產階級、農民、城市貧民和手工業作坊的雇工構成第三等級。
天主教會是法國封建專制的主要精神支柱。為了維護封建專制制度,天主教會極力向民眾宣傳封建迷信和封建制度存在的合理性,主張民眾要守天知命,不做任何反抗。所有反對天主教會和封建制度的“異端”都遭到殘酷迫害。天主教會反對科學,扼殺知識,拼命宣揚蒙昧主義。所以,發展資本主義,解放人民思想,首先要鏟除天主教會。天主教會也是法國最大的封建主。教會土地占國家土地的1/10,僧侶和其他封建貴族壹樣,剝削雇農,榨取封建地租。大部分高級教士出身貴族,主要集中在城市,過著和貴族壹樣的奢侈生活。但初壹的低級僧人,大多出身貧寒。他們收入少,生活條件差,敵視高僧,同情三等。
作為二等貴族,有兩個階級,壹個是“拿著劍的貴族”,壹個是“貴族德袍”。所謂刀劍貴族,主要是指世襲的封建貴族。他們大多是大貴族,住在凡爾賽,遠離自己的領地,靠領取年金過著非常奢侈的生活。由於他們的特權,他們壟斷了軍隊、政府和教會的重要職位。“舞劍貴族”中的中小貴族,長年生活在農村。他們雖然享受不到大貴族那樣的奢侈生活,卻直接剝削農民,成為農村封建專制的主要代表。
“貴族德袍”不是世襲貴族,他們的貴族頭銜主要是用金錢買來的。因此,他們大多數來自資產階級。“noblesse de robe”主要是各級法院的法官,並能在世代相傳流傳下來。他們通過接下所有的官司壓榨人民的錢財,也過著放蕩的生活。但“揮劍貴族”歧視他們,不允許他們出入宮廷。所以也對“刀劍貴族”不滿。
第三級的構成更復雜。其中,資產階級分為大、中、小。大資產階級主要是包稅商、軍火商、壟斷商和銀行家。這些人與封建專制政府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有時還花錢買爵位,成為“德袍貴族”。因此,他們不願意推翻專制政府。但由於他們在政治上沒有任何權力,他們的財產得不到封建政府的保障,他們的經濟活動經常受到貴族或國王的幹涉,所以他們反對革命,要求改善,只希望在不觸及他們根本利益的情況下,通過限制國王的權力來提高他們的政治地位。中產階級主要是手工業作坊主和普通商人。他們受到封建專制政府的壓迫和勒索,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的願望受到極大限制。因此,他們強烈要求消滅封建制度,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保護資本主義自由經濟。這些人構成了資產階級的* * *派。
小資產階級主要是城市居民。這些人主要是小商販和小作坊主。這些人不僅反對大資產階級的壓迫,而且痛恨封建專制政權對他們無休止的剝削。但他們也反對無產者,擔心革命會使他們擺脫舊的政治經濟地位,從而危及他們的利益。
初三人數最多的是農民。他們受到殘酷的封建剝削,不僅要交地租,還要向地主繳納各種苛捐雜稅。此外,他們還必須向國王繳納所得稅(收入的土地稅1/20)、人頭稅和土地稅;向教會繳納什壹稅。經過層層剝削,農民所剩無幾,難以維持溫飽。18世紀後期,法國進入歷史上的“封建反動”時期。國王恢復了農民修建道路和兵營的徭役。地主竭力提高封建地租,同時強占農村公社的公共土地,使農民更加貧窮悲慘。法國大革命前夕,法國2300萬農民中,654.38+0.5萬是乞丐。因此,在第三個層次中,農民階級最痛恨封建專制,充滿革命精神。第三階級中各階級之間雖然有矛盾,但在反對封建制度方面是壹致的。所以第三階級和以國王為首的僧侶貴族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只能通過暴力革命來解決。
啟蒙運動
18世紀的法國啟蒙運動是為了滿足資產階級和廣大下層勞動人民反對封建專制的需要而發展起來的。這是壹場由壹些資產階級思想家發起的思想解放運動,旨在把人們從封建專制和宗教神學的枷鎖中解放出來。他們猛烈抨擊封建專制和教會的腐朽反動,指責以國王為首的封建貴族占有社會的全部財富,而其他人則在極度貧困中呻吟。他們反對宗教迷信,指出上帝不存在,《聖經》是捏造的,《啟示錄》的神跡是牧師隨意編造的謊言。他們宣揚個性解放,要求人應有的壹切自由。同時,啟蒙思想家論證了摧毀封建制度的必要性,主張社會改革,勾畫了未來社會的美好圖景。
17世紀的啟蒙運動是在理性主義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笛卡爾是理性主義哲學的代表人物。雖然他的哲學思想是唯心主義的,但他用理性代替上帝的啟示,用分析代替對上帝的盲目崇拜的思想對於打破天主教會的精神和文化壟斷具有重大的進步意義。思想家提出以理性代替權威和傳統的原則,提出對過去的壹切,包括舊的傳統宗教和國家政權,都要用理性去研究和批判。這種理性和批判精神是啟蒙運動最突出的特征。此外,啟蒙運動的發生還受到了18世紀歐洲發展起來的自然權力論、社會契約論和分權論的影響。啟蒙運動對推動資產階級革命的爆發,吸引廣大人民群眾參加革命起了重要作用。也使得法國大革命不同於英國大革命,完全扔掉了宗教的外衣,采取了公開的政治鬥爭的形式。
啟蒙運動的開創者和奠基人是伏爾泰(1694—1778)和孟德斯鳩(1689—1775)。他們的理論反映了大資產階級的要求,屬於資產階級溫和派,成為大革命時期大資產階級建立君主立憲制的指導思想。
伏爾泰原名弗朗索瓦·瑪麗·阿魯埃。他的作品非常豐富,涉及政治、哲學、文學、歷史和自然科學。他的代表作主要有《哲學詞典》、《路易十四時代》、《論各民族風俗與精神》等。伏爾泰無情地批判了作為封建制度精神支柱的天主教會,提出了“除醜”的口號,公開反對教會造成的宗教迷信、宗教迫害、人民愚昧和各種社會弊病,指出這壹切弊病的根源在於天主教會的欺騙。他痛斥天主教會是“九頭鳥”,教皇是“騙子”。天主教神父是“文明的惡棍”。政治上,他主張模仿英國君主立憲制,將天賦人權交給人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廢除特權,限制王權。但由於他站在大資產階級的立場上,思想上經常處於矛盾之中。壹方面,他批判天主教會,但他認為社會不平等是不可改變的現象。另壹方面,他主張把“天賦人權”還給人民,但他認為人民是沒有能力管理自己的“暴民”,需要“聰明人”的照顧。伏爾泰社會政治觀的兩重性,反映了大資產階級在反對封建專制的鬥爭中的曖昧和妥協態度。
孟德斯鳩出生於貴族家庭,曾擔任當地高等法院的法官。他的主要著作包括《論法的精神》、《波斯人的來信》、《論羅馬興衰的原因》等。孟德斯鳩和伏爾泰壹樣,堅決反對天主教會的意識形態專制。他在作品中無情地批判和嘲諷了天主教會和教會的殘酷和無能。同時,他也強烈反對特權階級的暴政和殘酷。但他並不主張廢除王權,認為法國應該效仿英國,建立君主立憲制。他所有的政治觀點都體現在他的《論法的精神》壹書中。在這本書裏,孟德斯鳩認為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可以限制王權,因此不需要進行革命來達到這個目的。這壹思想後來被大革命中的立憲君主主義者所用,並體現在《人權宣言》和1791憲法中。
在啟蒙運動中,代表中產階級的思想家是百科全書派和重農學派的經濟學家魁奈。百科全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狄德羅(1713-1784)、霍爾巴赫(1723-1789)、愛爾維修(1715-17)。狄德羅主編的《科學、藝術和技術百科全書》反映了他們所有的政治和思想觀點,因此被稱為“百科全書派”。百科全書派是16世紀法國大革命時代唯物主義和無神論的最具代表性的代表。然而,他們的唯物主義是機械的和形而上學的。他們認為自然界是物質的,不存在超自然的上帝。他們通過出版百科全書,向人們傳授自然科學和文化知識,揭露宗教封建迷信的荒謬,批判天主教會和牧師的愚昧和殘忍,指出宗教被用來擡高君王的身價,壓迫人民。在討論社會現象時,他們用機械唯物主義的觀點,認為封建制度是不人道的,而資本主義制度是人類合理的政治制度。從這個角度出發,他們提出要把王權限制在最低限度,換句話說,要實行君主立憲制,但革命手段不是必須的。魁奈(1694—1774)是古典政治經濟學的代表人物之壹,主要著作有《經濟表》。他是第壹個系統認識和分析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剩余價值問題的經濟學家。他高度贊揚資產階級的經濟自由思想,並創造性地論述了再生產理論。
盧梭(1712—1778)是啟蒙運動中代表小資產階級利益的思想家。盧梭出生在日內瓦壹個鐘表匠的家裏。早年,由於家境貧寒,他過著漂泊的生活,深刻體會到下層民眾的疾苦和感受。所以他的思想更激進,更革命。他的代表作主要有《愛彌兒》、《論社會契約》、《論人類不平等的根源和基礎》、《懺悔錄》等。盧梭認為,私有財產是人類不平等和壹切罪惡與不幸的根源。因此,在他的作品中,他強烈批判了社會中的貧富不平等現象。但盧梭並不主張消滅私有制,而是希望通過保留小私有制來達到經濟平等的目的。在政治思想上,他提出了“社會契約論”和“主權在民”的理論。他認為,為了維護人類社會的自由和平等,國家應該根據社會契約原則建立。他指出,國王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仆人,人民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更換不稱職的仆人。“主權在民”是盧梭政治思想中的基本原則。盧梭與伏爾泰和孟德斯鳩不同,他極力主張推翻君主專制,建立民主共和國。盧梭的思想對後來大革命時期的雅各賓派影響很大。
在啟蒙運動中,也有壹批反映下層民眾革命訴求的思想家。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家有梅裏葉(1664-1729)、馬布裏(1700-1785)和莫萊裏(生卒年不詳)。這些思想家的思想都帶有明顯的機械唯物主義和烏托邦生產主義。梅葉莉在其代表作《遺書》中痛斥私有制,指出私有制和社會不平等是萬惡之源,並稱教士、投機商和官員為“有錢的懶鬼”,封建地主為“魔鬼”。他主張每個人都應該在社會上做壹些對社會有益的事情,社會財富應該為大眾所享有。號召人民起來革命,推翻封建專制制度。莫雷利在《自然法典》壹書中提出要消滅私有制,建立人人平等的* * *資本主義社會。但他並不主張通過革命來實現這壹目標,而是認為只要消除社會偏見和謬誤,他的想法就能實現。馬布裏的觀點和梅裏耶大致相同。他認為,只有消除社會不平等,才能消除暴政和邪惡。馬布利在他的《論法制或法律的原則》和《論公民的權利和義務》兩本書裏,描述了他理想國家的圖景:在這個國家裏,“人人平等,人人自由,人人是兄弟,禁止占有財產是這個國家的第壹法”。但他不切實際地提出,這個理想國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是無法建立的,只能建立在壹個無人居住的孤島上。這種* * *烏托邦思想是當時社會廣大勞動人民絕望的壹個側面反映。
因為啟蒙運動,18世紀被稱為“啟蒙時代”。啟蒙運動是繼文藝復興之後的第二次思想解放運動,是在更高的理性主義基礎上進行的。啟蒙思想家在理性主義的旗幟下,把封建專制的神聖外衣——天主教和天主教會,以及封建統治階級在這種神聖外衣掩蓋下進行的壹切活動,都放在理性主義的尺度上,供人們自己去思考和判斷,從而揭露其虛偽性和欺騙性。啟蒙運動的哲學前提是社會應該建立在自然法則的基礎上。啟蒙思想家提出,既然根本不存在神的特權,人人生而平等自由,追求幸福和生存是每個人不可剝奪的權利。這種以人的天賦權利對抗和否定封建特權的思想,是啟蒙運動對人類最重要的貢獻。啟蒙運動在倡導科學、反對蒙昧主義方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伏爾泰、狄德羅等人在反對封建專制的同時,又是自然科學的狂熱倡導者和宣傳者。啟蒙思想家對第三階級的勝利充滿信心,為未來新社會繪制了美好的藍圖,從而為法國大革命的到來做好了充分的思想準備。動員人民加入革命,促進法國大革命的發展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雖然他們的思想反映了不同政治和階級派別的要求,但就法國大革命的整個過程而言,每個階段都可以找到啟蒙思想家影響的痕跡。同時,法國的啟蒙運動也對歐美的資產階級革命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