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打破“CSSCI”在文科博士生評價中的霸主地位

打破“CSSCI”在文科博士生評價中的霸主地位

打破“CSSCI”在文科博士生評價中的霸主地位

前段時間,科技部、財政部研究制定了《破除科技評價“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幹措施(試行)》,教育部、科技部聯合發布了《關於規範高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幹意見》,試圖打破科技評價“唯論文”、“SCI第壹”的不良導向。

事實上,不僅在科技內部評價中,在人文社科學術評價中,“唯論文”、“SSCI”、“CSSCI”的至上取向也需要被打破。這種單壹的評價取向滲透在博士人才培養的過程中。2020年,博士招生總規模將達到65438+萬人。博士招生規模的擴大,不僅會帶來顯性層面上規模和數量的不斷擴大,還會對培養質量、教育、學術生態等壹系列隱性層面產生難以預料的影響。學業評價是人才培養目標和過程的重要指揮棒,也是保證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預警裝置。改革和完善文科博士生學業評價也是打破學業評價單壹化的現實突破口。

只有“CSSCI”異化了學習順序

目前大部分高校都要求文科博士生畢業前在C雜誌上至少發表兩篇文章。不可否認,C-Journal是高校學術質量和學術產出的重要觀察指標,C-Journal發表的文章數量直接反映了高校的科研競爭力。但將C-journal評價體系直接應用於博士生的學術評價,在壹定程度上違背了學術邏輯和人才培養規律,可能反映了學術管理者在制度設計上的壹種“懶政”,不排除某些學校將C-journal論文GDP指標排名的“魔咒”轉嫁給博士生的可能。

能夠入選CSSCI評價體系的期刊數量很少。在期刊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壹些期刊為了提高引用率和稿件效率,不僅減少了稿件的使用和發表數量,而且在稿件選擇上更傾向於學者知名度和職稱。博士生只是剛剛步入學術殿堂的初級從業者。就這個群體而言,他們的學術論文整體質量無法與成熟學者相抗衡。他們還需要用三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在學術規範、學術品質、學術方法等方面進行全面的訓練和系統的打磨。

目前,在CSSCI導向的學術評價體系中,博士人才培養的順序和目標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實質性的偏離。由於C期刊資源的稀缺性,供需嚴重失衡,很多學生如果不能在C期刊上發表文章就無法畢業,導致學生讀博的直接動力和主要精力都花在了C期刊資源的爭奪戰上。毫無疑問,博士生的擴招將再次加劇這種資源的爭奪,相當壹部分導師將受困其中,他們將不得不絞盡腦汁,甚至動用各種關系和力量,只為讓學生早日順利畢業。

改變面向C的評估方法

只是C刊論文的導向本質上是終結性評價,忽略了博士人才培養的過程性評價,只關註論文發表的最終結果。學生只要發表文章,就相當於拿到了學位論文答辯的“入場券”,學位論文答辯大多是走個形式,走個形式。CSSCI評價在博士生人才培養和學術評價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應被神話化。這並不意味著否定CSSCI的價值,也不意味著完全忽略CSSCI的指標。但其重要性並不意味著合理性和合法化應該是“唯壹目標”,而是應該通過多元評價和過程評價來提高博士生培養質量的監督和保障。

目前只以C刊為導向的單壹評價方式也是造成博士生延遲畢業率高的影響因素。在保證博士教育質量的基礎上,如何縮短優秀博士研究生在校學習周期也是壹個值得思考的重要問題。弱化C刊的評價導向也是提高博士生畢業率,保證博士生在正常學制內畢業的重要舉措。

采用多元化評價和過程性評價,並不壹定意味著降低評價標準。相反,在尊重學術邏輯和人才培養規律的前提下,更有可能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標準。博士生學術評價關系到人才培養的整體質量,實際上是指大系統、全過程的人才培養。這就需要高校在培養上給予各個學科和專業壹定的自主權。立足現實,還應借鑒國外壹流大學在人才培養方面的經驗,從系統、全面的角度對現有的評價體系和標準、人才培養流程進行認真審視和探索,使諸多環節合理化和優化。

重視博士生培養的過程評估

首先,改革單壹評價方式,引導其走向多元化評價。博士生擴招必然導致C刊資源的新壹輪“渠道堵塞”,學術成果評價應該多元化,以緩解這種資源短缺和出版壓力。除了C-issue論文,在權威報刊和重要媒體發表思想和理論文章,以及智庫文章、調查報告和政府決策報告,已經成為很多高校學術評價的重要補充形式。此外,隨著互聯網的深入發展,壹些高校也投入到人文社科評價中。人文社科學者通過自媒體、微信微信官方賬號等平臺和渠道向社會發聲,產生了壹定的社會影響力,也可視為學術輸出的成果。在此背景下,探索多渠道、多形式的學術成果應是壹種趨勢,這需要壹系列程序性、制度性的探索、創新和規範,如建立多元化成果的評審標準、嚴格的專家評審等。

其次,尊重學術邏輯,加強人才培養的過程評價。總的來說,我國博士教育的過程性評價較弱,甚至形同虛設,對博士生的評價仍以終結性評價為主,工具性取向較強。從世界壹流大學的博士培養經驗來看,更多的是註重壹個完整嚴謹的學術邏輯和鏈條,采取過程考核評價,強化淘汰機制,強調學位論文的高質量,而不是只註重發表學術論文的數量。具體來說,嚴格的過程考核實質上涵蓋了導師遴選、課程學習、指導方法、學術培訓、資格評審、分流淘汰,以及論文選題、設計、撰寫、評審答辯、學位論文評審等系統化環節。每個環節都要制定嚴格的標準和規範的程序。

比如在課程設置上,國內很多大學文科課程體系單壹,局限於專業內部研究方向的狹窄領域。它不是跨學科的,缺乏合理的專業指導,而課程考核相對容易,交壹篇簡單的課程論文就行。相應的結果就是學生學歷培養不足,博士培養淘汰機制不嚴格,淘汰率低。如何消除,需要完善相應的標準、流程和機制。再比如,博士生更應該註重學位論文的質量。通過弱化C-journal論文的發表,支持激勵機制,引導學生更加專註於學位論文的撰寫,專註於高水平、創新性的學術研究。

(胡波是南師大外國語學院博士生;董曉波,南京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責任編輯:丁]

  • 上一篇:女方不吃虧的離婚協議範本。
  • 下一篇:企業如何通過投資逃稅?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