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普洱市為民服務五大體系的內容

普洱市為民服務五大體系的內容

在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過程中,普洱市委為加強和改進幹部工作作風,進壹步密切黨群關系,把握民情、了解民情、化解民怨、解決民困,促進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緊緊抓住制度建設這個根本,針對發展過程中的矛盾和問題,結合實際,積極探索建立為民服務機制。即普洱市市民責任區制度、普洱市市民服務員制度、普洱市市民工作巡查制度、普洱市市民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和普洱市市民滿意度測評問責制度,著力解決影響和制約科學發展的突出問題,辦好群眾迫切需要解決的實事,以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的效果檢驗科學發展水平,確保學習實踐活動成為根本和長遠的效益。

建立人民感情責任區制度,確保對人民的責任由他人承擔。以縣鄉為重點,按照部門職能和行政管轄劃分若幹個民情責任區,責任到人,督促各級領導幹部首當其沖,負起責任。首先是明確責任範圍。明確將10個縣(區)、103個鄉鎮、993個村、39個社區和市直管縣的重點部門作為民情責任區,實行市領導覆蓋縣和市直管重點部門、市領導覆蓋縣直管部門、縣領導覆蓋鄉鎮和縣直管重點部門、鄉鎮領導覆蓋村。分管負責人負責聯系領導,具體負責部門領導,橫向縱向,切實把責任區範圍覆蓋到改革發展穩定的各個領域,延伸到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落實到每壹個領導幹部,做到壹個領導幹部負責壹個責任區。二是明確責任內容。強化責任落實,聯系責任區各級領導幹部,主要負責監督、協調、指導責任區民生發展問題,切實履行宣傳員、聯絡員、協管員、指導員、服務員職責。負責組織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貫徹上級黨委和政府的決策部署;開展調查研究,協助責任區領導班子梳理發展思路,解決發展難題,推動各項經濟社會任務的落實;協助責任區爭取項目資金,督促責任區實施產業培育、結構調整、群眾增收、基礎設施建設、扶貧、安全生產等關系民生問題的重點項目;負責調查了解群眾生產生活情況,反映和報道社情民意,切實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協調解決責任區內影響社會穩定的熱點難點問題,盡力消除不穩定因素。三是體現責任的有效性。民情責任區劃分促使各級領導幹部以高度的責任感和緊迫感積極參與民生實踐,有效化解了橡膠利益調整、水電工程移民安置、企業改制遺留問題等壹批社會矛盾糾紛,解決了壹批教育、醫療、就業、住房、生產、生活等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推動實施了壹批惠民、惠業、惠民工程。比如蠶桑產業發展,實行領導幹部聯系蠶桑基地建設責任制,黨政“壹把手”負總責,縣級領導保鄉、縣級部門保村、壹般幹部保戶,使蠶桑產業成為惠及百姓的陽光產業。全市蠶桑園面積1.2萬畝,涉及10個縣(區)93個鄉(鎮)。在扶貧攻堅中,要認真落實與扶貧掛鉤的責任制,做到不脫貧、不脫鉤,確保壹村與扶貧掛鉤、壹村發展、壹村長遠富裕。

以“爭做人民勤務員”活動為載體,建立人民勤務員制度,教育引導黨員幹部增強宗旨意識,以實際行動踐行科學發展觀,更好地為人民服務,爭做人民滿意的勤務員。壹是分層次有序選拔。建立分級有序選派制度,總結完善從事業單位選派35歲以下年輕幹部到基層鍛煉的經驗做法,堅持選拔任用大學生村官、派遣新農村建設指導員、掛職到基層鍛煉、掛靠單位派人等。定期選派壹批市直機關年輕幹部到鄉鎮鍛煉,選派壹批縣直機關年輕幹部到鄉村鍛煉。讓年輕幹部在基層實踐中增強對黨、對人民、對社會主義事業的感情,增長才幹,錘煉意誌,提高技能,當好服務群眾的排頭兵,解決群眾生產生活中的困難和問題。市裏* * *派了4973人留在村裏。第二,大家要落實。以“進百校、聽百言、知百情、交百友、解百難”活動為載體,堅持從領導做起,領導帶頭抓落實、以身作則、作出表率,有效推動各項工作落實;堅持民生為本,狠抓各項保民惠民惠民政策措施的落實,不斷改善和保障民生;堅持作風建設,改進文風,強化責任落實,督促各級黨員幹部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在抓大事、議大事上,忠實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上級黨委政府的決策部署,堅決防止和克服少數黨員幹部“口頭上拿主意, 在會議上采取行動,落實在紙面上”,以文件落實會議,形成人人抓發展、抓文件的局面。 全市21646名黨員幹部走出機關,走向基層,走近群眾。他們帶著情感和責任,深入實際做調研、聽訴求、辦實事、送溫暖,盡力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第三,壹切都解決了。在人民勤務員中全面推行目標責任制,把任務分解到每個責任區,把責任落實到每個人,做到事事有人管、有人問、不耽誤。建立健全考核激勵機制,引導黨員幹部樹立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真正把心思用在幹事業上,把精力用在察實情、出實招、辦實事上,多做壹些利長遠、惠民生、解憂的好事、實事。推行黨員幹部為民實事承諾制,每年確定壹批惠民實事項目,帶領幹部每年至少為民辦3-5件實事。第三批學習實踐活動開展以來,各級黨員幹部深入基層和群眾,走訪問貧問智問富5.9萬人次,召開座談會2200余次,解決問題1499個,為群眾辦實事2731件。

建立公開檢查和問責制度,確保富民政策受到檢查。以執行力建設為重點,建立民情巡視問責制度,跟蹤富民政策落實情況,嚴格責任追究。壹是專門機構設立工程監理。各級黨委和政府督查機構對上級黨委和政府作出的重大決策和重要工作部署,要分解任務目標,確定重點督查事項,實施項目督查,定期發布督查通知,確保關系改革發展穩定的重要工作落實,關系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項目推進,關系改善和保障民生的重要問題解決。二是檢驗機構的專項監督。各級人大和CPPCC把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全面改善民生作為法律監督和民主監督的主線。他們定期組織代表、委員深入產業發展、重點項目、扶貧攻堅、社會穩定和基層工作第壹線進行調研視察,督促有關部門及時積極解決群眾訴求,認真解決群眾信訪問題,切實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熱點難點問題。市紀委監督檢查機構把民生問題作為檢查工作的重點,堅決糾正損害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對發現的問題,嚴格按照有關規定追究責任。三是整合力量的聯合監管。在縣(區),整合黨委、政府和紀檢監察機關的監督職能,成立巡視中心,由縣(區)委常委、紀委書記任主任,下設若幹巡視組。通過聽取匯報、召開座談會、明察暗訪、實地調研等方式,對縣委、縣政府的決策部署、重點工作、領導幹部作風和民生建設項目落實情況進行定期和不定期檢查,實行責任追究。

建立民情聯席會議制度,確保民計有問。為全面掌握和準確分析社情民意,建立縣鄉民意聯席會議制度,拓寬社情民意渠道,妥善解決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在黨委、政府和群眾之間架起了壹座“連接橋梁”。第壹,定期收集公共事務。切實把收集社情民意作為新農村指導員和大學生村官工作的重要內容,確定村(社區)司法調解員擔任公關聯絡員,深入了解群眾需求和期盼,定期收集和報告公共事務。各級領導幹部定期深入民情責任區,開展民情調查,開展民情訪談,走訪民情,接待群眾來訪,了解群眾反映強烈的熱點難點問題,收集群眾意見建議,及時了解民情。信訪部門及時梳理匯總輿情事項,掌握苗頭性、傾向性的不穩定因素,為黨委政府決策提供參考。二是定期分析社情民意。根據收集的民情,鄉(鎮)每月召開壹次民情聯席會議,縣(區)每兩個月召開壹次聯席會議,研究影響本地區社會和諧穩定的重大社情民意。重點報道民情動態,對意見集中、反映突出的問題進行分析研究,制定措施,落實責任,實行定領導、定人員、定方案、定時限,確保在最短時間內解決問題。本級解決不了的,要及時向上級和有關部門報告;對壹時難以解決的,耐心細致地向群眾說明情況,做好解釋工作。三是及時出臺惠民措施。根據民情責任區和人民勤務員匯報反饋的問題,適時召開會議,研究解決問題。比如,針對群眾反映的就業難問題,相關縣(區)出臺實施了轉崗培訓補貼、職業介紹補貼、擴大小額擔保貸款等促進就業措施,加大優惠政策落實力度。學習實踐活動開展以來,全市新增就業7776人,建立小額貸款擔保基金1572萬元,交易1萬余筆,投入3.5億元,為未就業高校畢業生提供就業崗位2462個。針對邊境縣群眾反映的“看病貴”問題,通過整合農村醫療救助資金,將邊境地區壹線農民醫療費用減免納入合作醫療,個人承擔的費用由政府公共支出解決。

建立公眾滿意度評價體系,確保惠民效果得到評估。在推動各項工作落實的過程中,要把群眾滿意作為第壹標準,建立人民滿意評價制度,堅持幹部作風由人民評價,工作成效由人民評判,發展實績由人民檢驗。首先是改進評價方法。探索以人民滿意度測評推動科學發展,運用民主測評、民意調查、績效分析、個別談話、綜合測評等方式擴大測評工作民主,廣泛聽取社會各界意見建議,確保測評的科學性、針對性和真實性。二是突出評價重點。重點評價責任區內關系民生發展問題的解決、為民服務人員反映社情民意、為民辦事的情況和黨員幹部的工作作風。堅持在關鍵時刻、緊要關頭和涉及個人利益的重大問題上考核幹部,堅持在工作第壹線和民生問題處置中認定幹部,堅持在重大事件和突發事件處置、維護穩定中考察幹部。三是利用評價結果。人民滿意度測評是對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綜合評價的重要內容,測評結果以適當方式向群眾公布,作為責任區領導幹部和人民服務工作者選拔任用、考核獎懲的重要依據。今年以來,普洱市委對失去公信力的領導班子和考評中不滿意率超過三分之壹的幹部進行了調整,相關縣(區)對群眾感受不太滿意的幹部進行了調整問責。

思茅區“三到位”落實“普洱市為民服務五項制度”。

壹是領導重視,組織到位。為確保普洱市為民服務五項制度的順利實施,區委下大力氣加強組織領導,成立了思茅區為民服務五項制度領導小組,由市委常委、區委書記張善強同誌, 區委常委、區紀委書記,區委組織部部長徐賢任副組長,並在區紀委設立領導小組辦公室。 區委辦、區政府辦、區紀委監察局、區委組織部等部門領導兼任辦公室副主任,具體負責五項制度實施的組織、指導和監督工作。

二是深入發動,宣傳到位。3月8日,區委召開落實為民服務五項制度動員大會,400多名副處級以上領導幹部參加。會上,市委常委、黨委委員張善強書記就落實五項制度提出三點要求:壹是要深化認識,增強使命感。張山強指出,推行為民服務五項制度,是新形勢下做好群眾工作、化解基層矛盾的生動創舉。是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科學發展的現實需要。對於促進各級幹部牢固樹立黨的宗旨意識,切實履行人民公仆職責,以深厚紮實的作風實現和維護人民利益,具有重大意義和深遠影響。全區各級各部門壹定要把落實為民服務五項制度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動員廣大幹部職工進壹步統壹思想,形成* * *意識。要分解任務,細化措施,迅速行動,把為民服務五項制度落實到具體工作實踐中。二要突出重點,把握基本內涵。張善強強調,為民服務五項制度的重點是建立民情責任區,落實人民公仆制度。通過建立黨員、村(居)民小組、村(社區)和鄉(鎮)四級責任區為民情懷,建立責任小組和責任人,明確工作職責,實現區域內所有責任人全覆蓋。要強化以人為本意識,以“進百家、聽百家言、知百家情、交百家友、解百家難”活動為載體,逐級派出人民服務員,讓全區幹部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在解民困、保民生、護民樂上。要把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作為根本要求,實行民情聯席會議制度;以加強監督檢查為保證,實行公示檢查制度;以群眾滿意為最大目標,實施人民滿意評價和問責制度,確保關系改革發展穩定的重要工作落到實處,關系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項目得到推進,關系改善和保障民生的重要問題得到解決。三要整合力量,全面落實。張善強要求,要把落實為民服務五項制度與構建思茅區黨組織和黨員服務群眾的三級服務網絡結合起來,以流動服務和代理服務為重點,落實壹線工作法。按照服務基層、服務群眾、服務發展的要求,建立健全黨委(黨組)統壹領導,黨政並重,紀檢、組織部門綜合協調,其他部門各負其責,依靠群眾支持和參與。要強化公仆意識,始終把群眾利益放在第壹位,通過多種形式深入群眾,體察民情、體察民生、了解民情、問政於民、需求於民、計於民,千方百計為民排憂解難。充分發揮黨組織和黨員在服務群眾中的領導、推動、督促和保證作用。要以落實為民五項制度推動各項工作的發展,以各項工作的實際成效來衡量和檢驗落實為民五項制度的成效。要把為人民服務五項制度落實情況納入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考核,註重在落實為人民服務五項制度中培養、發現和發現幹部。要為紮實落實為人民服務五項制度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大張旗鼓地宣傳思想重視、組織嚴密、成效顯著的先進典型,公開曝光領導不力、措施不力的先進典型。

三是制定方案措施到位。3月3日,區委常委會研究《關於落實為民服務五項制度的實施意見》,對落實五項制度作出部署。(1)推行“民情責任區制度”:將四級民情責任區劃分為區領導、區級部門和鄉(鎮)領導、村(社區)幹部、黨支部,分別以所有黨支部(黨組)、870個村(居)組、70個村(社區)、7個鄉(鎮)為單位。並規定村(社區)和村(居)民小組、鄉(鎮)責任區負責人每年聯系責任區不少於12次、8次,深入責任區分別不少於6次、4次,做好為民服務、調查收集民情、民情分析、民情辦理、民情回復、民情歸檔等工作,做到責任區全覆蓋。區農辦、鄉(鎮)、村(社區)各指定壹名聯系人和民情直報員,通過發放聯系卡(或公告欄)、公布民情電話、郵箱等措施,責任落實到人。(2)推行“人民服務員制度”:全區各級機關和公共管理機構工作人員、村(社區)幹部、村“八大”和大學生村官全部為人民服務員。明確規定各級各部門人民勤務員每年深入責任區的時間,鄉(鎮)單位不少於2個月,區級單位不少於1個月。副科級以上幹部結對幫扶1農村貧困戶、聯系1社區貧困戶,其他人民服務員結對幫扶1貧困戶,每年為群眾辦實事好事2件以上。(三)實行民情聯席會議制度:建立黨委、政府辦、紀委、組織、政法、農辦、信訪、民政、扶貧、農林、水務、國土、教育、衛生、移民、勞動和社會保障等部門參與的民情聯席會議制度,區級和鄉(鎮)分別每季度、每雙月參加壹次。(4)實行“輿情巡查制”:成立由紀檢監察部門牽頭,各級人大代表、CPPCC成員、紀檢監察幹部、縣級非領導幹部、各級選舉產生的輿情巡查代表組成的巡查組,全面了解輿情動向和趨勢,檢查責任人履行職責情況。並計劃每年評選表彰100名群眾滿意的人民服務工作者。(5)開展“人民群眾滿意度測評問責制度”:每年由督查組牽頭,對各級各部門落實責任區人民服務員制度情況進行測評。其中,區、鄉(鎮)參加人數不得少於80,100人,基層代表不得少於參加人數的80%和50%。評價結果是對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綜合評價的重要內容,是責任區領導幹部選拔任用、評先評優、獎懲評定的重要依據。對考評不滿意率超過三分之壹、對有條件解決的群眾不合理訴求遲遲不下決定等情況,將追究相關責任人的責任。

目前,全區各級各部門已全面開展了落實為民服務五項制度的各項工作。

  • 上一篇:劉濤是如何變得受歡迎的?
  • 下一篇:人類的哪些工作會被人工智能取代?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