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英語語言中的性別歧視

英語語言中的性別歧視

不同的社會制度和國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性別歧視。作為壹種普遍的社會現象,自然會反映在語言中。本文介紹了英語中性別歧視的各種表現,分析了造成這種現象的社會文化原因,並總結了在英語語言使用過程中消除性別歧視的方法。關鍵詞:英語;性別歧視;原因;排除法

性別歧視存在於所有的社會制度和國家中,作為壹種普遍的社會現象,它必然反映在語言中。本文列舉了英語中不同形式的性別歧視,分析了產生這種現象的社會文化原因,並總結了消除英語口語中性別歧視的相應方法。

關鍵詞:英語;性別歧視;原因;消除的方法

介紹

在社會生活中,語言對男女壹視同仁,但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在人們不斷使用的過程中逐漸豐富和發展起來的。語言作為壹個地區、壹個民族的常規表達方式,必然會反映壹定的社會價值觀和民族思維方式。性別歧視是壹種基於性別的社會歧視現象。朗文英語詞典?對“性別歧視”的解釋是:“基於性別的歧視,尤其是男性對女性的偏見。美國傳統詞典的定義是“壹種性別的成員對另壹種性別的成員的歧視,尤其是男性對女性的歧視”。雖然可以表現為男性對女性的歧視,也可以表現為女性對男性的歧視。但“性別歧視”通常是對女性的歧視,是人們對女性的偏見和男女社會地位不平等的反映。”長期以來,女性被認為是較弱的性別/第二性,是男性的陪襯和附屬品。即使是標榜人權平等的西方發達國家。現代女權運動的蓬勃發展就是對這種不平等的反抗和反思。"[1]P80於是,語言中出現了各種性別歧視的表達方式,英語也不例外。

壹、性別歧視語言現象(壹)人際稱謂親密稱謂在西方,男上司在稱呼女下屬時可以用壹些昵稱來表示親密,如sugar、darling、sweetie、girlie反過來,女下屬也不能用這些昵稱稱呼上司,女上司也不能這樣稱呼男員工。而陌生男性或不親密的男性卻可以用昵稱稱呼女性,這說明在英美社會女性的社會地位比男性低,受到的尊重也比男性少。[2]P74姓名在西方,女性壹般婚前隨父姓,婚後隨夫姓。例如,在西方婚禮上,當新娘和新郎進入教堂時,牧師宣布:“我現在以妳們夫妻為榮。”“結了婚的男人還是男人,結了婚的女人從小姐變成了老婆。這種現象在女權主義者和職業女性中並不缺乏。”[2]P74美國時任總統比爾·克林頓的妻子希拉裏·羅德漢蒙(Hilary Rodhamon)也在為自己辯護,即支持已婚女性不僅要標註夫姓,而且只能標註夫姓,不應繼續標註父姓。希拉裏·羅德漢姆雖然是女權主義者,但她根據丈夫和自己的政治需要,把名字從希拉裏·羅德漢姆改為希拉裏·羅德漢姆·克林頓,最後改為希拉裏·克林頓。但是,無論怎麽改,都不能超越以下選擇:要麽隨父姓,要麽隨夫姓。這個把夫姓放在第壹位的稱謂,說明女人結婚後成為丈夫的私有財產,屬於丈夫,所以不能獲得與丈夫平等的權利。未婚女性以Miss為父姓,已婚女性以Mrs或Lady為夫姓。參考標題1)指代男女雙方時,並不處於平等地位,而是先男後女。國王和王後,兄弟和姐妹,父親和母親,男孩和女孩,胡* * *和妻子,亞當和夏娃,男人和女人,盧卡斯先生和他的妻子路易絲。2).壹些形式上沒有男性標誌的詞,傳統上被認為是男性詞。英語和其他英語國家的人習慣認為教授、醫生、律師、外科醫生、出庭律師、治安法官等。都是男性。當我們聽到有人說:我表哥是教授,大部分人都會斷定教授是男的。為了表示這些詞是女性,通常可以在它們前面加上修飾詞,如woman、lady、female。如:女教授、女博士、女工等。,這些所謂中性詞的使用從壹個側面反映了舊社會地位較高的職業被男性壟斷。相反,人們普遍認為教師、護士、秘書、模特等。都是女人。如果是男的,前面要加男的或男的,比如男護士,男老師。這些習慣不僅與歷史現實有關,也可以說是壹種社會偏見。(2)詞語的發展首先,看似對應的詞語往往是贊美男性,貶低女性。在英語中,性別歧視往往是通過女性名詞的變質來實現的。幾乎所有的女性名詞都帶有貶義,如女王、夫人、情婦、夫人等。它們的貶義分別是“母貓”、“情婦”、“夫人”,對應的國王、領主、主人、父親等詞如果首字母大寫,可以升級為“上帝”、“基督”。其次,英語中常用壹些動物名稱來指代壹些女性。比如:蝙蝠婊子,醜女人,* * *;狗醜的女人,婊子,不成功的女人,* * *;雞,熟識的少婦;貓惡女人,心懷不軌的女人,可鄙的女人;多子多女的牛女,肥胖邋遢的女人,經常懷孕的女人,* * *;羊肉淫蕩女,老婆婆扮成少女,* * *。而且,英語中還有壹些輕蔑的詞匯是指中老年女性。比如:小跑老太婆;愛管閑事或多嘴的中年婦女;戰馬聲音粗啞,是個肥胖倔強的女人;幹癟皺巴巴的老太婆;夜叉,壹個愛做壞事的醜老太婆;巫婆老醜女;無聊的閑話;哈裏丹的憔悴,脾氣暴躁的老女人。(3)諺語是理性的。宋代黃的《婦慧全書·弄名補》載:“易德之女,不可無動於衷”,醜化女性為“情不善”、“非理性”。英語中也有類似的諺語。長發短智。當驢子爬梯子時,我們可以在女人身上找到智慧。如果說女人聰明,除非驢爬樹,大談女人的“情感流浪”和“二三德”,還有:女人的心思和冬風變化很大。(冬天的風,女人的心思——變態的變化)女人,風和運勢都是千變萬化的。(女人,風向和命運,翻天覆地)婚姻類壹張白皙的臉是半份。(華麗,嫁妝壹半)蠟燭滅了,所有女人都是公平的。(蠟燭熄滅,沒有侄女)女兒和死魚是沒有保持戰爭。想什麽時候結婚就什麽時候結婚,能結婚就什麽時候結婚。有許多好女人,這是真的;但是他們在他們的墳墓裏。(世界上有那麽多好女人,但不幸的是她們都躺在墳墓裏)擁有白馬王子和漂亮妻子的人永遠不想惹麻煩。(如果老婆長得又帥又帥,壹輩子不動聲色也是很難得的。)莎士比亞偉大的氣質作家曾雲說過,“弱者,妳的名字叫女人”(Frailty,妳的名字叫女人)壹個弱者典型的形象特征是“淚流滿面”。女人註定要哭泣。女人天生愛哭,沒有什麽比女人的眼淚喝得更快。(女人是玻璃做的。)(女人是脆弱的,脆弱的,就像玻璃制品,玻璃和玻璃都是脆弱的。(4)職業中的性別歧視。許多表示職業的術語,如工程師、飛行員、科學家、作家、醫生、飛行員、科學家、工程師、飛行員等。,男女皆宜。本來就是中性詞,本身沒有性別差異。“因為歷史上男性長期主導社會,所以人們習慣把他們和男性聯系在壹起。”[3] P210如果要指代同壹職業的女性,往往會在前面加上女性,woman lady,這樣女性職業名詞在外在形式上就“標誌性”了,如女醫生、女飛行員、女科學家、女律師等。但是,除了男保姆、男護士,行業名稱前加男性標誌是不符合語言習慣的。只有壹些地位較低的職業,如護士、秘書,傳統上與女性相關,而與男性無關。這種習慣不僅與歷史和現實有關,也可以說是壹種性別歧視。

二、英語語言中性別歧視的原因(1)歷史原因在西方文化傳統中,男性壹直被視為具有創造性。聖經中,創造世界的主是人,主創造的亞當也是人。亞當的妻子夏娃只是亞當肋骨的衍生物。這種傳統觀念把創造力固定在男性身上,後世有“男性特征就是創造性人才”的說法。在《創世紀》中,上帝造人的神話成為語言起源理論的聯想基礎。“在他們看來,既然上帝創造了世界上第壹個男人亞當,語言中‘性’的範疇就應該以陽性為主。如果把兩者的順序顛倒了,就不符合語言習慣了。”[4]P132英語語法沒有規定“男先女後”的語序,但是在人們長期的說話習慣中,男性是第壹位,女性是最後壹位,女性只能是男性之後的第二性別。男前女後的語序太普遍了,反過來說“女人和男人,她或他”會讓人覺得不習慣。(2)社會原因性別歧視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史前時代男女所扮演的性別角色。因為男人的肌肉比女人的肌肉發達,又不生育,所以起著狩獵和農耕的作用。女人身體弱,想生孩子,就負責帶孩子,照顧家庭,收糧食。那時候,雖然男女角色不同,但並不存在誰比誰更有價值的觀念。“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男性逐漸從事更多的農業生產活動,占據主導地位,女性地位隨著食物供給能力的降低而下降。”[5]P113在中世紀,女人成為地主丈夫的寶貴財產,因為她們可以為地主生育子女和合法繼承人。統治者為了讓女性處於這樣的地位,用法律讓女性屈服,從屬於丈夫,於是各種束縛女性的社會規範和習俗開始形成。在漫長的男權社會中,女性地位低下,依附於男性,受制於男性。這種觀念逐漸根深蒂固,理所當然。直到二十世紀,女性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社會偏見是在社會化的過程中通過社會群體、父母、親友、伴侶和大眾傳媒(廣播、電影、電視、報紙)的言行獲得的。人們對女性的歧視和偏見也是直接從父母、親友或團體的接觸中獲得,或者通過大眾傳媒獲得。在英語中,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對女性的語言歧視已經成為壹種惡性循環。比如,人們看到或聽到“處女”、“妓女”這兩個詞,首先想到的是“處女”和“* * *”的含義,卻很少想到它們也可以用來分別指代“* * *”和“男妓”。(3)生理原因:有人寫道:在醫院的育嬰室裏,每個新生嬰兒的嬰兒床都有壹個標明性別的牌子,上面清楚地寫著:“我是男孩”或者“是女孩”。在這裏,男孩的名字是我,而女孩使用它。嬰兒在不知道什麽是語言的時候,就已經被深深地打上了文化和語言的烙印。在英語中,用陽性代詞his指代任何人包括女性的現象也是數不勝數。例如,每個人都滿意他的任務嗎?每個人都應該在考試中盡最大努力。他這裏包括了女人。雖然婦女在就業、選舉、教育等方面享有與男子同等的權利。他們仍然處於社會的邊緣,被認為是“弱者”和“他者”。男人總是占主導地位。[6]P210根據聯合國1980的統計,男性擁有全世界99%的資源,而女性擁有的資源不到1%。“因此,對女性的歧視和偏見有著長期的社會和歷史根源。”[6]P219三、消除英語語言中性別歧視的方法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女性社會地位的不斷提高,特別是隨著美國女權運動的高漲,消除語言中性別歧視的呼聲越來越高。核心問題有兩個:如何直接消除性別歧視詞匯);在語言上;如何消除第三人稱代詞泛指引起的性別歧視?我們介紹並討論了改變英語中性別歧視詞匯的方法以及如何選擇合適的人稱代詞來消除性別歧視。(1)將性別歧視詞語轉化為非性別歧視詞語的方法1盡量使用那些包括兩性的詞語,即非性別歧視詞語,如:移民、選民、官員、教練、教會成員、祖父母、雇員、被測試者、愛國者、顧客、經銷商、職員、公民、政治、導師等。2.以女性詞綴結尾的詞——ess、ette、rix和enne應當避免,改為非性別詞綴:-or、an、er或ist。比如:act → actor,administratrix → administrator,suffrageter→Suffragist,Usherette → Usher,Edienne → edian。3.寫信時,如果不知道收信人的具體性別,最好不要用傳統的親愛的先生、親愛的先生、親愛的女士,而要用職務頭銜來代替,以免出錯。例如,親愛的圖書館朋友們,親愛的女士們和先生們,親愛的人事官員,親愛的會員,親愛的代理人,親愛的主任。(2)避免第三人稱代詞1泛指引起性別歧視的對策。以性的復數形式為例:給嬰兒洗澡時,千萬不要讓他無人照看。給嬰兒洗澡時,不要讓他們無人照看。2.用We/us/our改寫原句:從各占其親疏,到按需分配。根據我們每個人的能力,根據我們每個人的需要。3.使用帶有性別歧視的第二個人名:沒有人知道他的真實性格他用完了汽油,用分期付款的方式購買了壹些東西,還撫養了壹個青春期的孩子。修改:妳不知道妳的真實性格是什麽,直到妳用完了ga S,購買了安裝計劃上的東西,並撫養了壹個青少年。4.使用被動語態性:當他有兩種罪惡可以選擇時,他會兩者都選。壹個在兩種罪惡中選擇時,兩者都選的人。5.用他和她/他的和她,但不宜用太多次,否則會造成文字累贅。S/he只能用在備忘錄、筆記或非正式的談話中。6.找到壹個朋友必須閉上壹只眼睛,保持他,兩只。找到壹個朋友,必須閉上壹只眼睛,保持壹個朋友,兩只眼睛。7.交替使用陽性和陰性來達到平衡。例如,壹個小孩被廣告所吸引,購買他在電視上看到的東西。當孩子和父母壹起購物時,她會看到貨架上的商品,記住它,並要求購買。(3)英語教學的作用是在英語教學中教給學生新創造的中性表達。學校和教師在語言習得和文化教學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語言改革也是改變對婦女的消極態度的壹個重要部分。語文教師也肩負著神聖的使命。在英語學習中,教師首先要規範自己的語言,盡量避免課堂上出現性別偏見的句子。然後,教師根據教學內容,教給學生女權運動後英語中出現的新單詞和用法,有意識地加強性別平等的思想教育,讓學生了解英語國家的社會變遷和語言動態。應該強調的是,不應該忽視婦女。女性依然每天在生活中發揮著巨大的影響力。沒有女人,就沒有男人的成功。女人用她們的智慧讓每個家庭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四。結論運用上述方法和對策時,必須把握壹個“度”。具體使用哪種方法和對策,要看能否讓我們的寫作和談話順利進行,達到預期的效果。“正如女權主義思想家過去認為的那樣,女性已經與語言疏離了太久,與她們的女性經歷疏離了太久,以至於她們無法將自己的經歷符號化。”[7] P331傳統的標準句法和確定的體裁都代表了男權話語結構。因此,女性主義試圖尋找壹種新的語言和新的文學形式來反映女性的現實。她們批判並大刀闊斧地改變現有的語言,大膽地進行創造性實驗,運用新的詞匯、新的拼法、新的語法結構、新的意象和新的隱喻,以遠離父權語言的權威結構,為女性尋求新的話語空間。女權主義的口號之壹是“通過語言徹底解放女性”。而且,“語言是社會的壹面鏡子,語言中反映的性別差異和性別歧視並不是由語言符號本身的自然屬性決定的,而是特定社會的價值觀和民族思維方式在語言中的必然反映。”[8]P287語言本身是中性的,但語言的使用者可以根據自己的社會觀念和價值觀賦予語言壹定的語用色彩。要消除語言中的性別歧視,包括人際稱呼系統,首先要根除社會中的性別歧視,語言的變化只有在社會變化的基礎上才能最終實現。從上面的討論,我們可以看到,婦女應該不懈努力,以實現其真正的解放和不平等。語言對社會的反映經歷了壹個漫長的過程。舊的歧視已經消除,新的歧視會在語言中體現出來。語言中性別歧視的真正消除,只能建立在社會現實中男女真正平等的基礎上。“索緒爾認為,語言不僅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想的載體。沒有語言作為載體和工具,人類的思維就無法發展。”[9]P267性別歧視的改善不能等待男權的施舍,而是女性自我的覺醒和女性自身的參與。在強勢文化和弱勢文化的交匯中,也需要弱勢文化自身的努力。有必要強調性別差異的重要性,但這只是過渡性的。女人不能只說女人的話,男人也不能只說男人的話。走出性別歧視的誤區,出路在於語言的中和,實現語言的中和在於不斷提高語言意識。因此,“婦女運動要取得實質性進展,不僅要靠女性自身,還要尋求作為人類另壹半的男性的支持和配合,因此更需要加強與男性的溝通和協商。”[10]P113

參考文獻【1】鄧延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2]蔣桂紅。從諺語看性別歧視[J].寧波大學學報,2004年第1期。[3]朱,等編著.哥倫比亞美國文學史[M].成都:四川詞典出版社,1994。[4]穆,李。英語中的性別歧視和中性化[J]。外語及外語教學,1998。[6]讓?雅克?盧梭。洪濤譯。論語言的起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7]王德春,孫汝堅,姚遠。社會心理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5。[8]白。英語中的性別歧視及女權運動對英語的影響[J].四川外國語大學學報,1999。【9】美女伊蓮娜?Showalter。走向女性主義詩學。新女性主義批評及其序言[M]。紐約:潘秀恩圖書公司,1987。朱越。從英語詞匯的變化和使用看對女性的歧視[J].四川外國語大學,1995。

  • 上一篇:七年級上冊和下冊的歷史成語典故?
  • 下一篇:請推薦好的美劇,主題不限。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