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劍始於商朝。當時它的葉片普遍較短,形似柳葉,制作也比較粗糙。春秋後期以後,青銅劍的制作達到成熟,“越王勾踐”的故事就發生在這個時期。這時的青銅劍壹般都加長到五六十厘米。
壹把青銅劍主要由劍身和劍柄組成,所謂“劍柄”就是劍柄。劍柄和劍身之間還有壹個凸起的隔板,叫做“格”。更精致的青銅劍在“格”上有壹些裝飾,以顯示使用者的身份和地位。這些裝飾品通常使用玉石材料,所以這種劍也被稱為“玉劍”。西漢以後,青銅兵器被鐵制兵器取代,青銅劍慢慢退出歷史舞臺。
在中國古代,青銅制成的劍身很薄,很脆,容易折斷,只適合刺而不適合劈,所以當時人們稱之為“直兵”。在與秦始皇同時代的西方世界,還沒有能超過30厘米的青銅劍,但在兵馬俑中發現的古代青銅劍,都是近1米長,冷到令人註目。
青銅劍——鋒利與柔韌的完美結合1965。考古學家在湖北江陵王山戰國墓中發現壹把青銅劍。這把長55.6厘米,寬5厘米的劍,以優美的流線浮現。擦去浮塵後,劍身的黑鉆石花紋如星光般閃耀,劍格上鑲嵌著雲紋和獸面圖案,搭配綠松石和極為罕見的藍色玻璃。劍柄上刻有“越王勾踐劍”八個鳥篆銘文。
雖然埋在地下兩千多年了,但是出土的時候絕對不會生銹,冰冷閃亮,就像水溢出解凍的感覺!科學家發現劍的中間脊和兩個劍刃是由兩種不同的青銅制成的。刀刃堅硬鋒利,但內核韌性極強。
這恰恰證明了傳說中的“復合劍”確實存在。韌性好的脊用低錫青銅,強度高硬度大的刀刃用高錫青銅,然後兩者用非常巧妙的榫卯結構連為壹體。
眾所周知,青銅是銅和錫或者銅和錫和鉛的合金(也就是古人所說的“三金”),其中錫是影響合金硬度的主要因素。含錫量高使其易碎堅硬,含錫量低使其柔韌。
就鑄劍而言,如果劍堅硬鋒利,就要增加含錫量;如果要求劍柔韌不易折斷,必須減少含錫量。這是壹個很難解決的技術。沒有過硬的技術,很難鑄造出鋒利不易折斷的青銅劍。
世界其他古代文明的青銅時代,短劍盛行,但50厘米以上的長劍很少見到,如古埃及、兩河流域、希臘、羅馬。
在歐亞大陸的草原上,從黑海北岸到蒙古草原,所謂的“斯基特式”青銅劍(中國學者俗稱“北法青銅劍”),無壹例外都是短劍,壹般長約30厘米。那麽,這把長劍是如何鑄造的呢?《拷公基》只記載了壹句“黃白硬韌”。所謂黃是青銅,白是錫。怎麽能混?最佳比例是多少?這恐怕才是鑄劍大師真正的秘密。
東周鑄劍大師正是通過巧妙地控制握劍體不同部位的含錫量,制造出剛柔並濟的青銅復合劍。不幸的是,即使我們今天可以分析它們的比例,我們也別無選擇,只能完全復制那種精致的工藝。隨著鑄造技術的進步,青銅劍的長度不斷增加,到戰國晚期,長約70厘米的劍已不常見。
戰國末期,出現了80-90厘米長的青銅劍。如果有機會參觀陜西第壹秦陵的兵馬俑,可以看到那些表面黑亮,鋒利異常的長劍,這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歐冶子、幹將、莫邪,這些劍客留下了太多的秘密。時至今日,流傳於世界各地的青銅劍的表面處理技術仍然是壹個未解之謎。
妳可能看到過,戰國時期出土的青銅劍表面有壹層深綠色和灰色的深黑色,這不是接觸空氣和腐蝕的結果。這個表面,在它制造出來之後,已經達到了這樣的效果。雖然埋在地下2000年了,但並沒有逐漸改變,也沒有生銹的痕跡。
可以確定的是,劍的表面經過了壹些特殊的處理,使劍身得到了很好的遮蓋,表面具有較高的硬度(實驗室的測試揭示,劍的表面硬度遠高於深層,也遠超壹般的銅劍)。學者推測,這些劍在鑄造後可能經過了特殊的表面處理,使劍的表面自然覆蓋了壹層,異常堅硬而不生銹,不僅性能明顯提高,還起到了防腐的作用。
但具體方法無法確定。對壹些青銅劍的檢測和分析揭示了表面結構中含有壹種叫做三價鉻化合物的東西,但對其他青銅劍的檢測和分析卻有不同的結果。它們的表面是壹層由土漆和二氧化矽形成的高分子塗層,即生漆膜。是什麽讓這些劍在千百年後依然冰冷,這仍然是個謎。
千錘百煉。兩千年來,這把青銅劍壹直完好無損。秦始皇陵二號坑出土的青銅劍長86厘米,有八個刻面,極其對稱均衡。它們從地下出土已有2000年,卻幹凈如新,沒有腐蝕,也沒有生銹。通過現代科學方法,在這些青銅劍的表面覆蓋了壹層厚度約為10微米的氧化膜,其中含有2%的鉻。這壹發現立刻震驚了世界,因為這種鹽氧化處理是近代才掌握的先進技術。
據說德國是1937年發明並申請專利,美國是1950年,只有在壹套復雜的設備和工藝流程下才能實現。秦人的鍛造程度是不可想象的。尤其難能可貴的是,這些青銅劍的韌性驚人。有壹把劍,被壹個重150斤的泥人弄彎了,曲折度超過45度。
在取出陶俑的壹瞬間,奇觀發生了,青銅劍筆直彈起,自然復原。這精湛的鑄劍技藝令人驚嘆,但不知何故。
吳王夫差的劍,春秋晚期(夫差在位22年,公元前495-473年),劍全長58.3厘米,劍身寬5厘米,格寬5.5厘米,劍柄長9.4厘米。
(1)制扇:劍扇用泥塑成型,然後放入窯中用火烘幹,再進行修整。模型以青銅劍的形制設計為基礎,而青銅劍的形制是否能達到設計要求,規整和諧,勻稱典雅,取決於模型是否精細。
(2)調整:鑄劍的材料是青銅,青銅是銅和錫或銅和錫和鉛的合金。用量是指青銅合金中成分的比例,古代寫為“氣”。在熔煉青銅之前,銅、錫或銅、錫、鉛等原料必須按照合理的配比規則進行配料,這就是所謂的調解。
這是決定青銅劍性能的關鍵環節。《花王公基》記載的“金有六秩”:攻金之功表示六類青銅器的成分比例,其中第四類為:大刃為劍;其金、錫三分之二占壹處,即青銅合金分為四份,銅(金)占三分(75%),錫占壹分(25%)。
《花王公基》中的“劉琦”只顯示了青銅合金中最重要的兩種成分——銅和錫,而銅中往往含有少量的鉛和其他元素(鐵、鋅等。).因此,劉琦的銅錫比法壹般代表青銅合金中銅和其他非銅元素的比例。
研究人員對這種配比的銅劍進行了力學性能和硬度試驗,證明其具有良好的強度和硬度。
(3)熔煉:原料準備好後,放入坩堝中進行熔煉。熔煉的目標是將銅、錫、鉛等原料熔化成液體,同時進壹步去除原料中所含的雜質,如附著在原料上的木炭,以及原料中所含的氧化物、硫化物、鐵等其他金屬元素,使合金純凈。
《花王公基》對此有詳細的描述:凡鑄金,金錫,黑濁之氣盡,黃白次之;黑色的汙染氣體是通過燃燒木炭等碳氫化合物和附著在原料上的樹枝產生的。黃白色氣體主要是先熔化低熔點的錫產生的。
(4)鑄造:將熔化的青銅液體倒入劍模中,壹旦冷卻凝固,就形成了青銅劍。
(5)加工:範鑄造的青銅劍只是毛坯。鑄扇拆下後,必須進行以下修邊處理:刮平,盡量做到名義上平整光滑;裝飾,如在鑄出的圖案凹槽中鑲嵌有色玻璃、綠松石,或錯嵌紅銅絲、金線、銀線,甚至在器件表面進壹步雕刻圖案;安裝配件,完成劍;磨快刀刃。別忘了淬火。否則,鑄出的“劍”就要像古羅馬的劍壹樣,要刺,要直步,要連續使用。
(註:當時完美的青銅鑄劍技術已失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