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斯巴達人的尚武精神被很多人欣賞,但其制度不足以效仿。
傳說斯巴達的軍事制度源於偉大的立法者來庫古在建國之初進行的改革,但實際上是在長期的斯巴達征服戰爭中形成的。斯巴達原本是多裏安的壹個分支,因占據伯羅奔尼撒半島東南部拉哥尼亞平原的斯巴達城而得名。征服了整個拉戈尼亞後,斯巴達人繼續對西美塞尼亞發動大規模征服戰爭,史稱“美塞尼亞戰爭”。斯巴達將被征服土地的數十萬居民降為“Helos”(奴隸),使他們作為國家奴隸供養斯巴達自由民。斯巴達的所有男人都完全脫離生產勞動,終生專職軍事,以維護斯巴達的霸權,鎮壓英雄們的反抗。
斯巴達被譽為希臘最好的步兵。軍隊以驍勇善戰、紀律嚴明著稱,重步兵組成的斯巴達方陣所向披靡。軍隊強大的戰鬥力離不開嚴格的軍事教育制度。
整個斯巴達就像壹個大兵營,實行嚴格的國民軍事教育。壹個斯巴達人從出生的那壹刻起,就要為將來成為壹名堅強的戰士做準備。根據來庫古的立法,新生嬰兒必須由長輩檢查,只有身體健全的嬰兒才允許由父母撫養。那些體弱多病的人被留在棄嬰谷。母親還應該用酒給新生嬰兒洗澡,使其強壯。從七歲開始,孩子們就要離開家過艱苦的團隊生活,接受跑步、擲鐵餅等體育鍛煉和壹些軍事訓練,還要砍柴打獵,磨練毅力和意誌。男人20歲正式成為軍人,住軍營,接受更嚴格的軍事訓練,隨時出去打仗,直到60歲。壹個斯巴達人的生活被西方學者描述為大部分時間處於受人尊敬的奴隸地位,就像壹個巨大機器中的壹個小齒輪。他們被迫為了國家利益犧牲自己的個人利益,遵守最嚴格的紀律。他們的教育幾乎僅限於軍事訓練,輔以赤裸裸的殘酷鞭笞來鍛煉他們的戰鬥能力。成年後,斯巴達的女性也要接受嚴格的軍事訓練和體育鍛煉,以保證能生出下壹代身體強壯的士兵。丈夫教導的內容是教育兒子成為勇敢的戰士,鼓勵丈夫為國殺敵。
斯巴達軍隊從上到下形成了頑強的視死如歸的戰鬥意誌,樹立了“身在戰場,戰無不勝,必死無疑”的斯巴達國法。在波斯戰爭的溫泉關之戰中,斯巴達國王列奧尼達率領以300名斯巴達人為核心的7200人的聯軍,拖延波斯數十萬大軍,然後在腹背受敵的情況下,命令其他守軍撤離。斯巴達被親自帶領去保衛他的陣地,所有人都犧牲了。此役激發了整個希臘城邦的戰鬥意誌,為戰略部署贏得了寶貴的時間。魯迅在《斯巴達之魂》中稱贊“若大地不朽,此斯巴達勇士之魂猶存”。
斯巴達人的精神是真誠的,但他們的軍事制度實際上是原始氏族遺風的延續,是為稱霸、征服戰爭和鎮壓“英雄”的需要服務的,更為後來的軍國主義者和法西斯所利用。重武輕文也使得斯巴達社會畸形發展,成為古希臘的文化沙漠。希臘-波斯戰爭後,斯巴達和雅典為爭奪霸權進行了長達20多年的伯羅奔尼撒戰爭。斯巴達雖然打敗了雅典,在波斯的支持下成為了希臘的霸主,但是國力大損,最後被新底比斯打敗。壹個國家、壹個民族需要尚武精神,但絕不是窮兵黷武的軍國主義。軍人可以興國,也可以亡國。中國有句老話,“國之大,民之眾,戰而不止,終致身敗名裂,悔之晚矣。”歷史的鏡子足夠後人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