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勞動就業制度的改革,對中職畢業生實行“不分配、雙向選擇、擇優就業”的就業安置制度。具體來說,就是被執行人“在國家統籌和指導下,勞動部門介紹就業,自願組織就業和自謀職業”的就業政策。面對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和激烈的就業競爭,處於相對劣勢的中職畢業生或多或少產生了壹些心理問題,從而影響了他們的正常就業。如何正確把握自己,走出心理誤區,是中職畢業生成功就業的第壹步。筆者現結合自己多年指導中職學生教學的經驗談以下幾點看法。
壹、中職畢業生在求職擇業過程中的幾種異常心理狀態。
自卑情結
中職生普遍認為自己因為沒有考上普通高中而無能失敗,認為上中職是不得已而為之。大多數學生認為自己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不如高職生和大學生。因此,他們往往會責怪自己,貶低或懲罰自己,下意識地感到自卑和壓抑。加之近年來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標準不斷提高,壹些單位對中職生的認識不夠清晰,使得中職生在求職過程中處處碰壁,加劇了他們的自卑心理。從此,他們對未來憂心忡忡,對未來失去信心,缺乏自尊,不敢主動向用人單位推銷自己,不敢主動參與就業競爭,陷入自我挫敗的窘境。
自負
受傳統就業觀念的影響,壹些中職畢業生認為自己是“白領”,是國家幹部。這種在擇業上的心理表現就是,往往目標過高,期望過高,沒有擺正自己的位置,沒有清醒地認識到自己只是壹個中職生,職業和崗位應該是生產壹線,所做的工作必須從基層做起。所以這些畢業生對用人單位很挑剔,導致了“不夠高”和“腳踩幾條船”的惡性
(三)盲目從眾心理
壹些中職畢業生擇業時“和別人壹樣”,“大多數人選擇哪裏就選擇哪裏;大多數人擠的地方,他們就擠。”他們相信,大多數人熱愛的工作壹定是好工作,大多數人壹定選對了。這些人沒有明確的見解,缺乏開拓精神,不能客觀分析自身的專業基礎、經濟狀況等因素,忽視自身的個體特異性和自我創造性,盲目跟風、隨波逐流,采取不切實際的從眾行為。最後壹事無成,留下壹聲嘆息。
矛盾心理
這部分中職畢業生在擇業時遇到各種選擇時,會陷入兩難的境地。比如,他們總認為機關事業單位待遇穩定,風險小,卻不認為收入高;而且我自己創業收入更高,但是感覺太辛苦了。所以他們總是優柔寡斷,總是做出痛苦矛盾的選擇。這種既要考慮工作性質和發展前景,又要考慮地理位置、經濟收入和福利條件的矛盾心理,最終會讓這些中職生失去太多的時間和機會。
比較心理學
部分中職畢業生在求職中存在攀比心理,認為“我不能比別人差”、“我不能比別人差”、“我曾經成功過,現在還會成功”。即使有些單位非常適合自己發展,但是在某方面比不上其他同學的就業單位或者覺得其他同學跟自己壹點都不像,但是找到了比自己更好的單位,所以心理不平衡,猶豫放棄。這種攀比求職的觀念,不能從自身實際出發,往往貽誤時機,最終卻不利於自身價值的實現和長遠發展。
(6)依賴心理
壹些中等職業學校的畢業生,由於家庭和社會條件好,在選擇工作的過程中,把希望寄托在學校、父母或朋友、拉拉關系、走後門上,有的甚至由父母出面與用人單位談判。導致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印象是缺乏開拓能力,生活獨立,工作差。當今社會,挑戰與機遇並存。只有在擇業之初,樹立自信,少依賴,敢於競爭,才能在眾多求職者中脫穎而出。
(7)冷漠
當壹些中職生因為擇業受挫而感到力不從心時,就會出現得過且過、不上進、情緒低落等反應。他們自以為看破紅塵,心灰意冷,決定聽天由命。冷漠的壹個特殊表現就是逃避。他們不再想主動去爭取工作機會,去努力工作,以為去哪裏都無所謂。這種心理與就業的競爭機制和社會環境格格不入。
(8)負擔得起的心理學
抱著這種心理的中職生,經常在招聘會上三言兩語地問“我能給多少,工資多少,獎金多少,能不能分配住房”。他們的眼睛只盯著外資、金融、保險、電信企業,錯過了很多好機會。他們通常“更喜歡大城市的壹張床,而不是偏遠地區的壹間套房。”大家都知道,雖然沿海城市待遇高,大城市發展機會多,但並不是每個人,每個專業都適合在沿海和大城市發展,西部地區和偏遠地區也是學生建功立業的地方。鑒於上述現象,不良就業心理的存在嚴重影響了中職畢業生的就業前景,對中職畢業生就業率的提高造成了實質性的障礙。因此,迫切需要及時采取相應的解決措施。
第二,解決中職畢業生的心理問題。
(壹)更新就業觀念,抓住機遇,順利就業。
通過人才市場,“雙向選擇,自主創業”成為我國畢業生就業的主要方式。但仍有很多畢業生在就業觀念上往往跟不上就業制度改革的步伐。他們留戀過去“全合壹、全合壹幹部”的用人制度,懼怕人才的競爭;他們對就業的理解很片面,認為就業就是在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國企工作,而外資企業、私企等非國有單位則被認為不穩定、不可靠、不安全。顯然,以這種過時的就業觀念,是不可能在畢業生就業市場和人才市場上被選上就業的。因此,要幫助畢業生調整目標,進壹步轉變觀念,摒棄幹部身份觀念,擺脫人為劃分崗位高低的觀念,樹立“先就業、後擇業、後創業”和“先就業、先生存、後發展”的思想,用新觀念指導就業實踐。這就要求中職學校首先強調畢業生要樹立大就業觀。所謂大規模就業的概念,就是只要妳有工作,有相對固定的收入,無論是在國有單位,還是非國有單位,甚至從事個體勞動,都是就業。同時,中等職業學校也要加強學生的思想教育,對學生進行道德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引導,引導畢業生認清當前就業形勢,在全面客觀評價專業、特長、能力的基礎上,調整就業預期,找準坐標,使其職業意向符合社會需求,使畢業生能夠抓住機遇,順利就業。
(二)加強畢業生就業心理教育
學校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戰場。因此,中等職業學校首先要從職業教育和中職學生的特點出發,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構建以課堂教學為主、課外教育指導為輔的心理健康教育運行機制,形成教育與指導、咨詢、自助緊密結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網絡體系。其次,中職學校要積極開展中職學生健康擇業的心理教育和輔導活動,幫助他們客觀認識自己,正視現實,敢於競爭,展望未來。做好心理準備,尤其是對挫折,以及在擇業、面試、考試、談判等方面的心理準備。促進中等職業學校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有條件的學校可以根據心理學理論對與求職活動相關的中職學生進行心理測量和社會適應性測量,幫助中職學生更加客觀地認識自己,分析自己的優缺點,引導學生提高自身素質和適應社會的能力,樹立終身教育的理念,從而做出更加合理的崗位匹配和科學的求職決策,為有心理障礙的學生提供調整心理狀態的指導和咨詢。
(三)幫助畢業生樹立良好的自信心。
自信是對自己的積極評價。中職畢業生要相信自己具備某個職業所要求的條件,鼓足勇氣,參與競爭。但是,自信是建立在充分的就業準備基礎上的,即正確認識自我和就業形勢,確立合適的就業目標。這就需要中職畢業生對自己有壹個正確的認識,認真客觀的分析自己的興趣愛好,氣質,能力水平等。,並檢查自己想做什麽,能做什麽,競爭力如何,不要刻意追求現實中不可能的事情。同時,要正確認識就業形勢,即考慮自己專業和理想職業在社會上的需求和競爭強度;妳的理想職業與專業是否壹致,如果不壹致,如何彌補;準備求職的單位對求職者有什麽具體要求等等。,並綜合考慮他們,確立就業目標。當然,中職畢業生也要培養積極的就業意向,經常了解專業發展趨勢、信息、前景、培養目標和使用方向,不斷學習新的專業知識,不斷修正就業意向,不斷尋找就業信息和準備求職材料等。,但是自信不是短時間能建立起來的。建立自信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提高自己的能力。中職畢業生只有好好學習,發揮特長,全面提高綜合素質,才能在招聘者面前充滿自信。
(四)引導中職學生正確對待挫折,迎接挑戰。
有些畢業生擇業失敗後,羞於面對他人,不敢與用人單位接觸,情緒低落,甚至出現精神崩潰和行為異常。事實上,人們在生活中經常會遇到挫折。關鍵是遇到挫折後分析失敗的原因,克服或適應挫折。找出問題的根源,發揮主觀能動性,想辦法克服。雖然失敗和挫折是伴隨人生的事情,但也是磨練人的最好機會。壹帆風順不利於培養人的意誌。選擇工作是人生的第壹步。勇於面對挫折,克服困難,百折不撓,有利於積累社會經驗,走向成熟,為以後的職業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礎。
當然,除了以上幾點,作為家庭,要關心和引導孩子找工作,註意減輕孩子的求職壓力,與孩子進行心理溝通,配合學校。同時,他們的社會也應該創造壹個良好的求職環境和氛圍。這就需要國家制定和頒布相應的就業法律法規,規範和完善就業市場,深化就業制度改革,使畢業生能夠依法求職和擇業。總之,通過學校、家庭、社會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和配合,解決中職畢業生求職擇業心理問題,必將促進中職教育快速健康發展,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