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綜合收益的含義是什麽?

綜合收益的含義是什麽?

1980 65438+2月,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在第3號財務會計概念公告中首次提出了新的全面收益概念,並將其定義為:報告期內除所有者投資和所有者資金分配以外的所有由交易、事項和情況引起的權益(凈資產)變動。在1997中,FASB正式發布了財務會計準則130“全面收益報告”。綜合收益包括凈收入和其他綜合收益。其中:凈收益仍由利潤表提供,利潤表僅反映已確認和已實現的收入(利得)和費用(損失);其他綜合收益包括那些已經確認但尚未實現的項目,通常不記錄在損益表中但在資產負債表中表示,包括外幣兌換調整項目、最低養老金負債調整、有價證券的損益。從經濟收益觀到會計收益觀再到綜合收益理論的發展過程,是人類對收益及其計量的認知過程中必須經歷的否定過程。在20世紀之前,收入衡量通常是資產評估的附屬品。企業通過重置成本會計或定期資產評估將收入視為壹定時期內凈資產的增值,即收入計量最初是基於“資產負債觀”。隨著企業經營活動的復雜性,很難僅根據期初和期末凈資產值的變化來解釋影響收益的具體因素。因此,凈資產值的變化(資本交易除外)通過復式記賬法以收入和費用的形式表達以確定收入,並形成了會計收入觀。在物價穩定、交易多為有形生產經營活動的環境下,按照變現原則和配比原則確定的收入與按照凈資產價值變動確定的收入壹致(資本交易除外)。然而,當交易變得更加復雜,資產估值打破歷史成本並引入公允價值,通貨膨脹成為經濟常態時,以實現原則為基礎計算的收入就失去了與收入原始含義的壹致性。將經濟收入概念引入會計,實際上是還原收入的本來面貌,不是簡單的歷史回歸,而是否定之後的更高層次。接下來的問題是如何讓會計實務盡可能契合理論界。最合適的方法是放棄變現原則,代之以單壹的綜合收益表,該表反映資產負債表日期之間資產和負債公允價值的所有變化,包括已實現和未實現的變化。然而,由於實現原則的客觀性和實際操作的難度,我們不得不尋求壹些可行的妥協——既不能放棄實現原則,又要反映價值的變化。英國所有公認的損益表和美國的全面收益表都是這種妥協的結果。即便如此,全面收益理論仍然是壹種全新的收益觀。它采用“資產和負債”的概念而不是傳統的“收入和費用”的概念來確認收入;它突破了傳統會計計量“三位壹體”原則的局限,解決了當前會計計量和報告中存在的壹些問題,為未來確認和計量更多的可實現利得和損失(特別是與金融工具相關業務產生的利得和損失)開辟了道路;綜合收益可以幫助會計信息使用者比凈收入更準確、更及時地預測企業的未來現金流量,還可以提高財務報表中財務業績信息的完整性和有用性,減少企業管理當局進行盈余管理和利潤操縱的空間,確保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編輯綜合收益理論對我國收益報告改革的啟示

傳統收益報告只反映已實現的收益,而不能反映未實現的收益項目,不能滿足報告使用者對會計信息相關性和有用性的決策需求,因此受到會計理論界和實務界的強烈批評。由於經濟環境的復雜性和企業自身經營活動的復雜性,隨著非經營活動收入的增加,符合實現原則的已實現收入將相對減少。因此,全面收益概念代表了客觀經濟環境和使用者需求變化的必然要求,體現了會計理論和實務的發展方向。因此,西方國家的準則制定機構采取行動改進傳統的收益報告,形成了“第四財務報表”或“全面收益表”。壹、中國企業收入確定的特點從目前的會計實務來看,中國企業在收入確定方面具有以下特點:壹是以歷史成本為主要計量屬性。我國《企業會計準則》規定,所有財產和物資應當按照取得時的實際成本計價。價格變動時,除國家另有規定外,賬面價值不得調整。因此,可以說我國實行嚴格的歷史成本原則。近年來,中國企業會計制度和已頒布的具體會計準則要求應收賬款、短期投資、存貨、長期投資、固定資產、在建工程、無形資產等資產。應在減值時計提。應該說,這在某種程度上是對歷史成本原則的突破。第二,根據實現原則確認收入。《企業會計準則》規定,企業應當合理確認營業收入的實現,並按時記錄已實現的收入。《企業會計準則——收入》規定,銷售商品收入和提供勞務收入應當在滿足相關條件時予以確認。這些規定反映了中國會計準則要求的收入必須實現或可實現並賺取。對於未實現收益,如資產重估增值、權益法下的股權投資準備等。至於外幣財務報表的折算差額,本質上並沒有實現。因此,根據《合並財務報表暫行規定》,報表折算調整不計入當期合並收益,而是在資產負債表中的“未分配利潤項目”中單獨列示。第三,凈利潤是衡量企業業績的主要指標。根據中國《公司法》和相關證券法律法規,公司在發行股票、配股和發行股票、暫停和終止上市以及對公司的監督和評估等方面特別關註利潤指標,這在壹定程度上影響了資產負債表的質量,並使如何真實和公允地反映收入信息成為壹個非常重要的問題。由於我國許多法律法規將凈利潤作為衡量企業業績的主要指標,現階段我國引入全面收益表仍存在壹定障礙。二、中國企業會計目標和收益報告的改進隨著近年來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企業直接融資比例增加,資本市場不斷完善。投資者將逐漸成為上市公司會計信息的重要使用者。從長遠來看,需要給予投資者決策有用的信息,改變會計信息可靠性大於相關性的現狀,更好地發揮會計信息的服務功能。事實上,財務報告的目標越來越傾向於為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決策有用的信息。在所有可獲得的公司財務信息中,投資者最關心的是與收益相關的信息,滿足用戶的投資決策需求是中國收益報告改革的方向。葛家樹教授指出,綜合收益的特點是除凈收入外還包括其他確認的利得或損失。後者雖然已經產生,但很可能在下期或不久的將來實現,從而成為投資者預測企業未來現金流量凈額的可靠依據。從這個意義上說,與原始的凈利潤或凈收入數據相比,未來所有確認的損益或綜合收益信息對財務會計信息使用者預測企業未來現金流量更有用。從世界會計收益理論和實踐的發展來看,我國應根據自身發展現狀,立足於我國會計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借鑒國外研究經驗,研究和探討全面收益理論,並考慮在條件成熟時分階段實施全面收益報告制度。現階段,我國收益報告的改進主要存在兩個問題。壹個是如何系統地列示那些已經確認但沒有直接在利潤表中報告的收入項目,另壹個是利潤表應該反映什麽。從當前和發展的角度來看,報告綜合收益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其意義在於:1。報告綜合收益可以滿足投資者的信息需求。現行企業收益報告是按照傳統會計模式反映的,主要反映企業的管理責任和經營業績,已不能滿足使用者對收益信息作為決策有用性的需求,而報告全面收益有利於滿足投資者決策的信息需求。這在金融工具中更為明顯。隨著資本市場的快速發展,衍生金融工具在中國的廣泛應用是必然的。目前,人們普遍認為公允價值是金融工具最合理的計量屬性,但它是衍生金融工具唯壹相關的計量屬性。如果將公允價值作為金融工具的計量屬性,則需要解決公允價值變動的確認和報告問題。比較可行的方法是借鑒英國會計準則委員會(ASB)、美國FASB和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C)的經驗,在現行財務報表體系中增加“第四財務報表”或“第二業績報表”或采用其他方法,即提供反映金融工具公允價值變動的全面收益信息,以方便用戶使用會計信息。2.報告綜合收益可以促進證券市場的有序發展。投資者是證券市場生存的前提。近年來,我國證券市場上市公司操縱利潤的現象屢見不鮮,而本案中上市公司提供的業績報告無疑會起到嚴重的誤導作用。全面收益報告將繞開利潤表而在資產負債表中確認的未實現收益項目集中起來,通過適當的分類和單獨報告,可以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全面和有用的業績信息,體現公平和充分披露的原則,減少證券市場的利潤交易現象,限制上市公司隨意操縱利潤。3.報告綜合收益有利於會計國際化。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十年來,中國在制定和完善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的過程中,壹直註重積極向國際會計慣例學習。加入世貿組織意味著我們必須遵守國際通行的商業規則。會計在促進國際貿易、國際資本流動和國際經濟交流方面將發揮更加突出的作用,加快會計國際化迫在眉睫。為實現會計國際化,要求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接近國際化標準。我國《企業會計準則》、《企業會計制度》及相關具體會計準則已經發布實施,這些準則都非常註重與國際慣例的協調,體現了實現會計國際化的要求。關於財務業績報告,從西方國家的改革趨勢來看,盡管各國會計實務在收入確認和計量方面仍存在較大差異,但各國準則制定機構已就收入概念達成壹致,收入報告方式也有許多相似之處,這代表著業績報告國際協調的重大進展。因此,我們應借鑒國外經驗,在條件成熟時考慮實施全面收益報告。三、我國企業收益報告改革的總體思路由於我國壹些上市公司存在嚴重的利潤操縱問題,如果按照全面收益的要求編制收益報告,人們擔心它會增加企業利潤的虛假成分。我們首先要明確,綜合收益不能等於凈收入,隨著經濟環境的變化,其他收益項目也會逐漸增加;其次,會計準則的責任不是制止上市公司的利潤操縱行為,而是為資本市場提供相關和可靠的信息。如果上市公司存在利潤操縱行為,收益報告應充分反映這壹現象,並通過適當、科學的分類提供便於投資者分析和使用的信息。當然,現階段我國實施全面收益報告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如需要制定相應的會計準則、規範全面收益的確認和計量、培養高素質的會計人才、健全和完善註冊會計師的審計制度等等。此外,全面收入報告制度的實施也需要分幾個階段進行。縱觀西方國家的改革歷程,收益報告改革的總體思路是制定綜合收益報告準則,規範綜合收益的列報和報告方法,綜合收益各組成部分的確認和計量由各具體會計準則規定,這是英國、美國等國家的做法。英國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和IASC采用的這壹理念具有很強的實用性,但由於沒有解決全面收益的確認和計量標準問題,全面收益報告並不完整。因此,在沒有相關準則的情況下,全面收益報告將是有名無實的。除了這項改革外,還可以制定綜合全面收益準則,包括綜合收益的確認、計量和報告,這可以使收益報告的內容更加系統。由於綜合收益的確認和計量是壹個會計難題,綜合收益準則的制定不可避免地會遇到許多問題,如資產和負債的計量屬性的確定、現值計量屬性的適用條件、已產生但未實現的利得和損失是否以及何時能夠確認等等。到目前為止,西方國家的準則制定機構還沒有解決這些問題,FASB和其他會計專業團體在這方面花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但收效甚微。中國財政部辦公廳於2002年9月26日發布的《企業會計準則——財務報告列報》(征求意見稿)雖然沒有按照全面收益的要求編制利潤表,但也體現了規範收益列報方法的思想。我們認為,中國目前應借鑒西方國家的做法,僅對綜合收益的報告進行規範。條件成熟時,我們將考慮在實施現值或公允價值會計計量後制定綜合全面收益準則。我們認為,我國收益報告改革需要解決以下問題:第壹,關於反映企業財務績效的會計要素,我們主張在基本會計準則和其他相關法律法規中增加反映綜合收益信息的會計要素,以確保會計理論體系的科學嚴謹;第二,關於綜合收益的分類和業績報告模式,我們建議將綜合收益分為凈收入和其他收益兩部分。凈收入仍在利潤表中報告,其他收入反映當期已確認和產生但尚未實現的利得和損失。我們提倡ASB的業績報告模式,即所有損益在綜合利潤表中只報告壹次。按照我國現行會計準則和制度,未實現損益(即可以作為其他收益的項目)並不多,主要包括:(1)資產重估損益;(2)外幣報表折算調整。國家對綜合收益作出相應規定後,其他收益項目可在利潤表附表中列示。條件成熟時,可以將凈收入和其他收入列在壹張報表中,即其他收入項目可以列在利潤表中的凈損益項目之後。隨著經濟環境的發展和變化,如果可以按照現值計量資產和負債,如果我們也可以實施養老金會計,未來中國會計實務中可能會有更多的其他收入項目。

  • 上一篇:公司2023年安全工作計劃範文
  • 下一篇:確定物業沒有業主後,誰先占有物業,誰就得到物業。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