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壹個文化禮儀之邦。自古以來,人們就非常重視人際關系。
與人溝通最好的平衡就是雙方都不吃虧,這是做人最大的尊嚴。就禮金而言,只要是有分寸的人,都懂得“禮尚往來”,還人情。但是,有些人就是想讓別人有錢進自己的口袋,卻身無分文的對外。
陳麗和她的丈夫最近和壹個素未謀面的人吵架了。陳麗說,並不是她不友善,而是她丈夫的遠房親戚已經20多年沒有和他們家聯系了。
壹開始,陳麗的兒子舉辦了壹場學校宴會,後來又舉辦了婚禮,但這位親戚沒有來參加儀式。但現在我突然打電話給陳麗的丈夫,說她的兒子要結婚了,並要求陳麗的丈夫舉行婚宴。
陳麗非常生氣,她反對丈夫拿走禮金。而陳麗的丈夫礙於面子不好意思不去,於是兩人吵得越來越兇。事實上,我非常了解陳麗。畢竟誰願意花這個“冤大頭”的錢呢?再大方的禮金也不舒服。
人可以誠實,但不能太誠實,否則別人會把妳的老師當成妳得寸進尺的砝碼。尤其是在“隨禮”這件事上,壹定要有自己的原則。如果我們拒絕,我們應該拒絕。不要臉大又胖,讓自己吃虧。人到中年,要記住“三不從”,不要為了面子讓自己吃虧。
《論語》中有雲:欲立身先利人;想達到,就先達到。
當人們相互交流時,給予和索取是很重要的。壹個真正有修養的人,會把握好與人相處的適當界限,總是像春風壹樣給人壹種安慰。
懂得禮尚往來,才會得到人們的認可;反之,不懂得禮尚往來的人,就會被人鄙視。只有禮貌才能讓我們之間的這份友誼走得更遠,更長久。
有些人喜歡占小便宜,只能隨禮出入。他們只讓別人跟著他,他從不跟著別人。我們應該敢於拒絕這樣自私的人。這種“回去”的禮金,妳也沒必要去挽回面子。
我的壹個初中同學,我結婚的時候她沒來,生孩子的時候她也沒來。但是,她結婚了,讓我閨蜜找我,讓我出錢買禮物,生了寶寶讓我出錢滿月。
不是我缺錢,而是我心裏看不起她。俗話說,金錢是有價值的,但友誼是無價的。禮物都是壹種情分,都說禮物輕情意重,最重要的是友情。
禮尚往來,看能力,不是道德綁架。有些人經常以各種理由辦酒席、加席,就是為了賺“錢”。對於這樣壹個違背道德原則的儀式,是沒有必要的。
很多人,不管熟悉不熟悉,都因為某件事發了邀請,很尷尬。
剛入職不到壹個月,換了部門。然後第二天,壹個同事結婚了,把請柬放在我桌上。我誰都不認識。
後來在辦公室聽同事分組討論誰給,給多少。因為晚上要加班,所以帶了300去。但是沒過多久,那個已婚男同事就走了。我當時都不知道他長什麽樣。我當時真的很委屈。
在人際交往中,第壹個重要的原則就是根據遠近,依禮而行。對於那些平時與妳無關,只是點頭之交的人,無論大小,都沒有必要拘泥於禮節。
《禮記·曲禮上》雲:禮尚往來。不來則不雅;來而不往也是不禮貌的。
人與人之間的長期和諧共處是建立在互惠原則的基礎上的。
有句諺語說得好:“親戚就是鋸子。妳來了,我去了。”以親戚的名義,做對自己有利的事的人,只“來”而不“去”。
感情交流從來都是雙向的,付出就會有回報,這是人與人之間維系關系的根本原則。要知道,每次貪小便宜,耍小聰明,都是在毀自己的性格。
如果妳只是“來來去去”,那麽妳可能會失去妳的朋友和別人對妳的尊重。所以,不便宜,既是修養,也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