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人工智能的兩面性,我們應該如何應對?

人工智能的兩面性,我們應該如何應對?

如果說AlphaGo戰勝李世石讓世界重新認識了人工智能,那麽Alpha Go戰勝柯潔的升級版則徹底引爆了人工智能的概念。2017年底,AlphaGo ZERO新叠代版本誕生,其不依賴人類經驗的“強化學習”AI技術讓人無語。

資本是聰明的。據PitchBook統計,2010年,全球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領域的風險投資不到5億美元,而在2017年,該領域的投資已經超過108億美元。因此,2017也被稱為世界人工智能“元年”。同時,人工智能廣闊的應用場景和可能存在的風險,使得人工智能成為擺在人類面前的壹道選擇題。

人工智能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雖然人工智能可能帶來各種風險,但人工智能技術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可以極大地促進社會經濟發展。近年來,人工智能與電子終端和垂直行業的融合加速,湧現出智能家居、智能汽車、可穿戴設備、智能機器人等壹批人工智能產品,人工智能正在徹底重塑家電、機器人、醫療、教育、金融等行業,將帶來大量的經濟效益。

因此,我國政府和企業非常重視人工智能的發展。2017年7月,國務院發布《關於新壹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的通知》,提出三步走戰略。到2030年,中國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將達到1萬億元,相關產業規模將達到10萬億元。同時,騰訊、阿裏、百度都成立了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希望占領技術研發的制高點。可見中國有著龐大的傳統工業基礎。如何讓AI技術更好地改造更多傳統行業,是各領域從業者需要思考的問題。

以醫療行業為例。目前,我國醫學影像數據年增長率約為30%,而放射科醫師人數年增長率僅為4.1%。放射科醫生的增長速度遠遠小於影像數據的增長速度。病理醫生與人口比例為1:70000,美國為1:2000。在繁重的工作量下,人工分析只能依靠醫生的經驗進行判斷,誤診漏診率高。將AI數據處理和圖像識別技術應用於醫療診斷,可以提高醫生診斷的準確率和工作效率,大大緩解我國醫療行業人才供給不足的壓力。

此外,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末,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2.4億人,占總人口的17.3%,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160萬人,占總人口的1.4%。隨著我國社會老齡化的加深,勞動力紅利將消失,人工智能可以作為新的生產要素,彌補勞動力比例的不足。

人工智能可能會導致社會差距擴大

隨著人工智能基礎理論的快速叠代,不斷挑戰人類的極限,很多學者開始擔心人工智能對人類的威脅。目前人工智能還處於弱人工智能階段,對人類的威脅主要是加劇人類社會的差距。

就業威脅

人工智能在各行業的廣泛應用,很可能會造成大量現有工作崗位的消失,尤其是壹些簡單重復的工作崗位,相應的員工也會失業。即使創造了新的工作崗位,這些員工也可能因為不稱職而丟掉工作。除了人工智能與人類的直接競爭,人類內部的競爭也會增加。未來很多工作都需要熟悉人工智能的操作。那些更擅長掌握人工技能和技術的人將更容易找到工作,而其余的人將完全失業。《未來簡史》的作者尤瓦爾·哈拉裏認為,如果人工智能發展到壹定程度,大多數人都會成為無用的群體。尤其是在強人工智能時代,機器人具備人類心理能力後,可以替代的工作種類會更多。

社會財富分配

就業不平等會導致社會財富的收益權不平等,掌握人工智能技術的國家、企業或個人可以獲得更大的社會財富分配權,而另壹部分人類在社會競爭中處於極其不利的地位。這可能會拉大整個人類社會的差距,國家、企業、人民也會面臨快速分化。如此壹來,強者愈強,弱者愈弱,貧富極度失衡,人類社會和諧共處的基礎將不復存在。

人工智能對人類的威脅

在高級階段,強人工智能會擁有類似於人類的完整心理能力。機器人壹旦學會獨立思考,很可能就不會繼續屈從於人類的控制,甚至會對人類發起攻擊。最終,人類將面臨壹場災難。霍金警告說,新興技術的發展可能會給人類的生存帶來毀滅性的威脅。另外,如何區分人類和機器人。如何確定機器人的社會地位,會帶來潛在的社會問題。壹旦不能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即使沒有戰爭,也會發生局部沖突。

全面規範和引導人工智能發展。

應對人工智能帶來的社會問題,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科學規劃和有效保障。

提供就業警告

針對人工智能導致的失業問題,可以從政策層面解決。壹方面,政府應盡快建立專業預警機制,在培養人才時考慮到人工智能可能的發展,及時動態調整各專業的招生計劃,避免人與人工智能過度正面競爭。另壹方面,要加強學習能力的訓練,提高就業的靈活性。如果工人因為被替換而下崗,政府需要為他們提供相關培訓,幫助他們找到工作。

加強社會保障

發展人工智能的目的是為人類服務,減少人類勞動的時間。所以在同樣的工作時間下,因為人工智能的存在,人類應該得到更多的產品和服務。人工智能提高了社會生產力,增加的社會財富應該在公眾中更平均地分配。為了實現這壹目標,政府需要改革現有的福利制度,調整各行業的稅收政策,為社會弱勢群體提供更多的社會保障。這壹政策的實施可以改善貧困和極端不平等,增加消費和商業活力,減少人工智能發展帶來的社會不穩定。

稅務機器人。

為了平衡政府提供技能培訓和社會保障帶來的財政支出,可以考慮對機器人征稅。對機器人征稅的法律依據是,雖然從倫理角度看,機器人不能被視為人類,但從經濟角度看,機器人和人類幾乎沒有區別。機器人作為壹種生產要素,在企業生產中可以像人壹樣工作。隨著機器資本成本逐漸降低,機器資本將在生產中取代人類勞動,這是自動化或人工智能影響就業和工資的主要渠道。通過對機器人征稅,可以減少自動采用過程,給工人時間適應其他職業。這部分收入也可以用來補貼勞動者,作為勞動培訓的資金來源。

機器人倫理道德規範的構建

未來人工智能發展到壹定階段,會繼續向人類生產生活靠近,會涉及到更多的倫理問題。比如機器人是否應該遵守人類的法律法規,機器人是否應該享有人權,人類和人工智能如何和諧相處,這些都是國際社會和各國政府應該處理的事情。因此,引導人工智能的發展非常迫切。在這方面,中國是走在世界前列的。2018年5月7日,《中國機器人倫理標準化白皮書》評審會召開。這份白皮書具有裏程碑意義,因為它首次提出了解決機器人倫理問題的方案——中國優化設計方案。這個清晰的框架為進壹步完善機器人的道德倫理規範奠定了基礎。人工智能的發展只要在壹定的約束下進行,風險是可控的。

和其他任何科技的發展壹樣,人工智能也有兩面性,既能給人類帶來巨大的財富,也能帶來不可預知的災難。就像壹面鏡子,其實是人類自身的倒影。對於失業和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人工智能只是起到了壹個強化的作用,這些社會問題的解決方案仍然掌握在人類手中。至於機器人的道德倫理問題,以及可能攻擊人類的問題,人類目前也可以嘗試解決和預防。面對人工智能的危機,人類不是無能為力,而是大有可為。人工智能的正確使用是人類應該走的堅定方向。

  • 上一篇:求幾篇關於內控風險分析的參考文獻和文章。
  • 下一篇:如何合理避稅?50分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