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與人口統計有關的文件[與人口和政策有關的文件]

與人口統計有關的文件[與人口和政策有關的文件]

人口政策影響著人們的生育觀念和教育觀念,也影響著相關產業的產生和發展,以及居民消費總額的變化。這是我推薦給妳的有關人口和政策的論文。希望妳喜歡!

與人口和政策有關的文件壹

人口紅利的變化與人口政策研究。

摘要:本文利用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和我國歷年人口數據,對我國目前的人口結構進行分析和解釋,計算出我國現階段的社會總撫養比,同時計算出2011-2035年我國總人口、每年出生人口數、社會總撫養比等人口狀況指標。基於我國人口紅利的即將消失和現行計劃生育政策帶來的諸多社會經濟問題,本文提出人口生育政策必須調整,而且迫在眉睫。

關鍵詞:人口結構,人口紅利和人口政策研究

中國圖書館分類法。:C923文件識別代碼:A商品編號: 1003-9082 (2013) 06-0116-04.

壹.導言

30多年的人口和生育政策給我們國家帶來了多大的好處?人口紅利?,?人口紅利?它創造了中國奇跡。相關調查報告顯示,近30年來,中國依靠全球領先的廉價勞動力,創造了令人矚目的經濟增長奇跡,勞動力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26.8%。隨著生育率的降低和老齡化的加速,中國的人口結構正在發生根本性的變化,老年人和年輕人的關系已經完全顛倒了。享受人口紅利的時代在不久的將來壹去不復返,中國傳統的經濟社會結構、價值觀念、文化習俗都將隨著人口結構轉型而受到猛烈沖擊,面臨巨大的社會經濟問題。在我們享受它之前?人口紅利?別忘了妳在獲得豐厚回報的同時,未來可能面對的人口?負債?我國必須及時調整人口生育政策,通過提高生育率來緩解人口結構的變化。

二、人口紅利的內涵

人口紅利的概念最早是國外經濟學家在研究東亞經濟奇跡時提出的。從1998開始,聯合國人口基金在《世界人口狀況》(1998)中正式使用人口紅利壹詞,使得人口紅利的概念逐漸被學術界認可和使用。美國學者大衛?大衛·e·布魯姆和傑弗裏?傑弗裏·威廉姆森(Jeffrey G.Williamson)等人在研究東亞人口轉變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時,首次提出?人口禮物?也就是說,人口統計的禮物或紅利。此後,戴維·E·布魯姆等人明確指出,人口轉變會產生有利於經濟增長的人口紅利,即?人口紅利?指出生育率和死亡率的下降以及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為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迅速發展經濟、迅速提高生活水平提供了機會窗口。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芳等國內學者在研究中指出?人口紅利?這壹時期人口年齡結構的壹般特征,即?中間大兩頭小?少兒撫養比和老年撫養比相對較低,有利於形成勞動力資源相對豐富、社會負擔相對較輕的經濟發展?黃金時代?,那是?人口紅利?還是?人口機會窗口?。同時,陳友華和其他學者指出?人口紅利?用什麽?人口負債?它交替出現。人口紅利?只是壹個相對短暫的歷史機遇期。

人口紅利?是人口轉變過程中出現的壹種嗎?機會窗口?其實質意義在於人口負擔系數,也稱撫養系數和撫養比,即人口整體中非勞動年齡人口與勞動年齡人口的比例。說明從整個社會的角度來看,每100個勞動年齡人口負擔了多少非勞動年齡人口。壹般研究中,人口負擔系數50%取為?人口紅利?用什麽?人口負債?分界線。。即人口負擔系數小於等於50%,稱為人口機會窗口期,也可稱為人口統計窗口期。人口負擔系數是社會總撫養比,計算公式如下:

兒童人口是指0-14歲的人口。老年人口和工作人口有兩種算法:

第壹,按照我國目前實行的退休制度,15-59歲為勞動年齡,勞動人口15-59歲,老年人口60歲及以上;第二,如果退休延至65歲,15-64歲為勞動年齡,那麽勞動人口為15-64歲,老年人口為65歲及以上。根據勞動年齡的兩種算法,可以計算出兩種撫養比,即社會總撫養比(1)和社會總撫養比(2)。

三、建國後中國的人口狀況和人口紅利分析

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中國人口狀況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我國人口變動可分為四個階段:快速增長期,1949 ~ 1970;快速減速期,1971 ~ 1978;平穩波動期,1979 ~ 1990;平穩減速期,1991 ~ 2010年。

1.1高速成長期。建國初期?人多力量大?、?偉大的母親?然後呢。多生孩子有多光榮?在鼓勵多生孩子等口號的號召下,中國人口快速增長,從1949年的54167萬人增長到1970年的82992萬人,年均增長2620萬人,年均增長20.526?。雖然由於醫療衛生等社會保障的不斷完善,這壹階段的死亡率迅速下降,但超高的出生率帶動了我國人口的高自然增長率。

1.2快速減速期。20世紀70年代初,我國人口專家馬寅初曾預言,未來中國人口將出現爆炸式增長,中國將承受巨大的人口壓力。在這種背景下,中國開始倡導?就吃壹個,好嗎?中國的出生率開始快速下降,從65438下降到0970年的33.43?迅速跌至1978+08.25?,年均下降1.898千分之壹;雖然現階段死亡率趨於穩定,但隨著出生率的快速下降,中國人口自然增長率也快速下降,從1970中的25.83?迅速跌至1978+02.00?年均跌幅為1.7288千分之壹。

1.3平穩波動周期。65438-0978年計劃生育成為我國基本國策後,我國更加堅定地實行計劃生育政策,生育率迅速下降,死亡率趨於穩定。但由於我國嬰兒潮出生的人口在計劃生育政策實施前已進入育齡期,出生率和人口自然增長率呈現平穩波動。

1.4穩步放緩。從1991開始,我國人口出生率開始穩步下降;人口死亡率從1991到2003年保持穩定,但從2004年開始隨著我國老年人口比例的增加而逐漸上升。隨著出生率的穩步下降和死亡率的回升,人口自然增長率逐年穩步下降。

2.建國後中國的人口紅利

隨著計劃生育實施前嬰兒潮壹代(1949 ~ 1978)逐漸進入勞動年齡,我國勞動人口數量不斷增加,勞動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也在不斷提高;隨著我國計劃生育政策的深入,我國育齡婦女生育率和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我國兒童數量也迅速減少,兒童占總人口的比重也迅速下降;隨著醫療衛生等社會保障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中國人口的預期壽命也在不斷提高,老年人口數量不斷增加,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也在穩步提高。在勞動人口不斷增加和兒童數量快速減少的雙重作用下,我國兒童撫養比快速下降。雖然我國老年人口撫養比也隨著老年人口比例的穩步上升而上升,但這並不能匹配我國兒童撫養比的快速下降,所以我國社會總撫養比也隨著兒童撫養比的快速下降而呈現快速下降的趨勢。

2.1退休年齡延長到65歲就算(即國際通用的算法,也是我國第六次全國普調前的算法)。從表2可以看出,1953年,我國社會總撫養比高達68.1%,其中兒童撫養比高達61.17%;到1964,隨著子女撫養比的快速上升,我國社會總撫養比也快速上升,達到79.37%;到1982,我國實行計劃生育後,子女撫養比快速下降,我國社會總撫養比也快速下降,為62.60%。之後,隨著兒童撫養比的穩步下降,我國社會總撫養比也在穩步下降,到1990已經下降到49.83%,剛好低於50%的臨界值。到2010的下午6點,中國的社會支持總量已經下降到34.28%,遠低於50%的臨界值。以上分析表明,如果退休年齡延長至65歲,1990年中國已經處於人口窗口期,2010年中國將處於人口紅利高峰期。

2.2如果以我國現有的退休制度為例(2010年6月推出新算法)。工作年齡15 ~ 59歲。從表3可以看出,2000年,子女撫養比為34.36%,老人撫養比為15.70%,社會總撫養比為50.05%,剛好等於50%。2010年,中國的撫養比是23.70%,比五普時下降了10.66個百分點。老年撫養比19.02%,比五五提高了3.32個百分點。社會總撫養比42.72%,比五普降低7.33個百分點,社會總撫養比42.72%,比50%的臨界值低7.28個百分點。以上分析表明:按照中國現有的退休制度,中國在2000年剛剛進入人口窗口期。隨著兒童撫養比的快速下降,社會總撫養比也隨之下降,到2010,中國已經處於人口紅利的頂峰。

第四,未來中國人口紅利的預測

我國的計劃生育政策使我國在現階段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口紅利?為改革開放後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獎金?的反義詞是什麽?負債?老齡化加速和出生率下降催生了我們的國家?人口紅利?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和建國後歷年1%人口抽樣數據,對中國未來有何影響?人口紅利?做個預測。

1.2011 ~ 2035年中國人口預測。

計算出生率和自然增長率為1.1。從圖1可以看出,近十年我國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長率有序波動,波動比較平穩。在2000年至2010年期間,中國人口出生率從2000年的14.03。逐年遞減到2010年的11.90?,年均下降0.213‰;人口自然增長率從2000年的7.58?逐年遞減到2010年的4.79?,年均下降千分之0.279。根據2000年至2010年中國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長率的波動情況,可以推斷2000年至201 ~ 2035年中國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長率將繼續波動,因此可以計算出2011 ~。從2011到2035年中國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長率的計算表(表1)可以看出,到2028年,中國人口自然增長率將下降到負數,即中國總人口將停止增長(見表1)。

1.2總人口和年出生人口的計算。從2011-2035年的自然增長率和出生率以及2010年的中國總人口數,可以推算出2011-2035年的中國總人口數和每年出生人數(見表2)。

2.2011至2035年中國人口年齡結構測算

2.1 ~ 64歲人口死亡率預測。

從表1可以看出,從1978到2005年的27年間,我國死亡率平穩波動,基本保持在6.50?左右波動,但從2005年開始逐年上升,主要是老齡化加速。從表2可以看出,我國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從0953年的4.41%緩慢上升到1990年的5.57%,然後迅速上升到2000年的7.65438+。

因此可以推斷,2005-2010年我國人口死亡率的上升是由老年人口死亡率上升引起的,而0-64歲人口死亡率仍相對穩定,因此可以假設2065438-2035年我國0-64歲人口死亡率將維持在2010的水平。

2.20 ~ 64歲人口計算

2.2.1第壹步,根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國0-64歲人口死亡率,計算0-64歲人口存活率。計算公式如下:

2.2.2第二步,根據表5中每年出生人口數、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時我國0-64歲人口數和第壹步計算的0-64歲人口存活率,計算2011至2035年我國0-64歲人口數。

例如,2011年的計算公式為:

3.2011-2035年中國人口紅利的測算與預測

按照2011-2035年總人口、0-64歲人口、60歲及以上人口和65歲及以上人口計算2011-2035年中國人口年齡構成和撫養比(壹)人口年齡構成和撫養比(二)20135年以來中國社會總撫養比逐年上升社會總撫養比即人口負擔系數將開始超過50%,這預示著曾經為中國經濟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的人口紅利將在2017年很快消失。然後會繼續逐年增加。到2035年,社會總撫養比將高達79.01%,其中老年撫養比將高達57.52%。屆時,中國將肩負起沈重的養老負擔。

如果我國退休年齡延長至65歲,社會總撫養比將從2011逐年上升,2032年將達到50.82%,社會總撫養比即人口負擔系數將開始超過50%,這將預示著為我國經濟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的人口紅利也將在2032年消退。然後每年增加2個百分點以上。到2035年,社會總撫養比將高達57.24%,老年撫養比將高達38.36%,中國人口紅利即將耗盡。

五、計劃生育政策調整迫在眉睫。

30多年來,中國堅定不移地實行計劃生育國策,有效地控制了中國嚴峻的人口爆炸形勢,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經濟發展?人口紅利?。然而,隨著人口紅利即將消失、超低生育率和老齡化加速,我國人口結構已經從大家庭、大量剩余勞動力的年輕人口類型逐漸轉變為老齡化結構。此外,現有的計劃生育政策帶來了男女比例失調,貧富差距擴大,以及獨生子女家庭面臨的許多社會問題。因此,中國的計劃生育政策是時候及時調整了,中國人口結構的變化必須通過提高生育率來緩解。

1.中國現行的計劃生育政策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二十五條規定:國家實行計劃生育,使人口增長同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相適應。?《憲法》第四十九條規定:夫妻雙方都有實行計劃生育的義務。?同時,婚姻法還規定,夫妻雙方都有實行計劃生育的義務。

生育政策:壹對夫婦應該有壹個孩子。有下列特殊情況之壹的,由夫妻雙方同時申請,經縣級(含縣級市、區,下同)計劃生育行政部門批準,可根據人口計劃和間隔安排再生育壹個子女:

1.1獨生子女患非遺傳性殘疾,經市級以上(不含縣級市)病殘兒醫學鑒定機構鑒定不能成長為正常勞動力的;

1.2再婚夫妻,壹方已生育壹個子女,另壹方未生育的;或者再婚前雙方生育壹個子女,離婚時該子女的後續配偶已依法或者離婚協議確定,新組成的家庭沒有子女的;

1.3婚後五年以上不孕,經縣級以上醫療保健機構鑒定,依法收養壹個子女後懷孕的;

1.4獨生子女嫁獨生女;

1.5夫妻壹方在井下或者深海工作五年以上,仍從事該項工作的;

1.6夫妻雙方都屬於農業人口,第壹個孩子是女孩。

2.計劃生育政策調整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2.1人口總量得到有效控制。根據2011到2035年中國總人口計算:2011到2035年,中國總人口基本可以控制在14億以內,2028年停止增長,之後逐年下降。

2.2超低生育率。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10年,我國育齡婦女生育率為1.18,遠低於代際更替水平(人口更替水平生育率為2.1,意味著下壹代人口與上壹代相比不會增加或減少。)。

2.3加速老化。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10年,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比例為13.32%,65歲及以上人口比例為8.92%。然後會逐年增加。根據測算,到2035年,中國60歲及以上人口比例將高達32.13%,中國65歲及以上人口比例將高達24.40%。根據聯合國的定義,60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10%以上,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7%以上,即進入老齡化社會。

2.4人口紅利即將消退。按照中國目前的勞動制度,即以15 ~ 59歲為勞動年齡,中國的人口紅利將在2017年消失;如果退休年齡延長到65歲,中國的人口紅利也將在2032年消失。但中國大部分產業還是勞動密集型,距離現代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人口結構變化帶來的人口紅利消退的經驗在東亞國家,尤其是日本也得到了驗證。據相關數據顯示,20世紀60年代末,日本的總撫養比穩定在45%左右,這種平衡壹直持續到90年代初,這是日本的輝煌時期。然而,從1990年代開始,隨著年輕勞動人口比例的下降和老年人口比例的增加,老年撫養比開始上升,這成為日本經濟長期低迷的主要原因之壹。

2.5現行計劃生育政策已逐漸不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第壹,男女比例日趨失衡:現有的計劃生育政策使我國的傳統觀念受到極大的考驗,傳統的養兒防老觀念催生了胎兒性別鑒定和選擇性流產,使我國新生兒性別比例日趨失衡(見表3),這將給未來的社會發展帶來極大的不穩定性。二是貧富差距加大:現有的計劃生育政策讓獨生子女有了更大的繼承權,而農村的二胎,尤其是越窮越多的孩子,長大後面臨著與獨生子女更大的經濟差距,社會矛盾尖銳。第三,獨生子女家庭面臨壹些社會問題:壹些獨生子女從小嬌生慣養,長大後對挫折的承受力差,將承擔沈重的養老負擔;隨著新壹代獨生子女進入婚育年齡,男女結婚、傳宗接代等中國傳統觀念嚴重困擾著獨生子女家庭,引發了壹些社會問題。失去親人的家庭正在經歷嗎?老了要失去孩子?有機構做過抽樣統計:目前我國15至30歲的獨生子女總數約為190萬,這個年齡段的年死亡率為萬分之四,因此每年約有7.6萬個失獨家庭。根據這壹統計,目前,中國大約有7.6萬個失獨家庭。

2.6生育需要壹個周期。人口結構的變化有其規律。從出生人口轉變為勞動人口至少需要15年。不能等到人口紅利消退了再調整計劃生育政策。南開大學經濟學院人口與發展研究所袁鑫教授指出:?生孩子是壹個循環。不像中國缺糧的時候可以從國外進口糧食,勞動力短缺的問題不是國際勞工能解決的。?中國的人口生育政策是時候進行必要的調整了,中國人口結構的變化必須通過及時提高生育率來緩解。

六、關於調整計劃生育政策的幾點建議

1.首先,建議立即放開單身家庭二胎政策。

結婚不是買賣商品那麽簡單,不可能也不可能提前設定條件,所以二孩家庭比例相當低。其實更多的是有壹個孩子的婚姻家庭。雖然我國放開了二胎家庭的二胎政策,但是是否已經取消了呢?四,二,壹?家庭的出現,但我們不能忽視獨生子女的婚姻家庭,他們面臨的社會問題也不容小覷:獨生子女家庭父母的養老問題,中國人傳統姓氏的傳承問題,過年回誰家過年的問題,都嚴重困擾著單身婚姻家庭。建議對有壹個孩子的已婚家庭立即放開二胎政策,盡可能緩解現有獨生子女家庭面臨的諸多社會問題。

2.其次,建議有條件放開其他家庭的二胎政策。

到2017年,二胎政策放開,但要適當增加生育間隔,緩解由此帶來的人口增長。選擇在我國人口紅利開始轉向的時候全面放開二胎政策,適當增加生育間隔,有利於進壹步緩解我國即將到來的人口結構變化,不會帶來人口總量的急劇增加。因為全面二胎政策基本接近人口代際更替水平,不會對總人口產生太大影響。

3.再次建議全國實行統壹的計劃生育政策。

對現有的計劃生育政策進行微調,在全國範圍內不分地區、不分戶籍地采取統壹的計劃生育政策,不僅可以更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長速度,還有助於提高人口整體素質,加快城鄉壹體化進程。因為自1978計劃生育成為我國基本國策以來,實際上只有城鎮戶籍人口全面實施了嚴格的獨生子女政策,而我國城鎮戶籍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極小,2010年6月僅為29.14%,而占總人口70.86%的絕大多數人口都生育二胎甚至更多,甚至越生越窮。而且目前我國大部分農村除了戶籍之外幾乎和城市沒有什麽區別,實行城鄉無差別的人口與計劃生育政策更有利於加快城鄉壹體化進程。

4.最後,建議嚴格執行婚育政策。

有關部門要制定嚴格的措施,確保婚育政策落實到位,既能有效地將我國人口總量控制在預期範圍內,又能體現公平。目前,許多基層婚育政策落實不到位,早婚、多胎現象依然嚴重。根據劉仆的數據,2010年中國15-64歲育齡婦女中,13.39%的人有三個及以上的存活子女,其中9.43%的人有三個存活子女,2.91%的人有四個存活子女,存活子女數達到五個及五個。在2009.11.1?壹年內生育的2010.10.31育齡婦女中,生育第三胎及以上的占6.55%,15-19歲育齡婦女占2.35%。

參考

王贏,佟健,蔣正華。人口紅利、經濟增長與人口政策[J].人口研究,2010,34 (5): 28-34。

[2]範凱。人口紅利,作為經濟增長的關鍵變量——以中國人口紅利及其實現為例[J]。內蒙古財經大學學報,2009,(5)。

[3]範凱。人口紅利,作為經濟增長的關鍵變量——以中國人口紅利及其實現為例[J]。內蒙古財經大學學報,2009,(5)。

點擊下壹頁了解詳情> & gt& gt與人口和政策有關的論文

  • 上一篇:求龍華烈士事跡
  • 下一篇:如何加強企業安全、誠信、保密文化建設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