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人老了,發現子女慢慢討厭自己,怎麽辦?

人老了,發現子女慢慢討厭自己,怎麽辦?

人老了,發現子女慢慢討厭自己,怎麽辦?我姑姑和她的女兒住在壹起。我姑姑45歲的時候,她老婆不在了。當時孩子還沒成年,也沒有再婚。女兒結婚有了孩子後,姑姑幫忙帶孩子,從此和家人住在壹起。

剛開始的時候,女婿在我年輕的那些年還可以,照顧女兒的孩子。每次回來,我都會跟自己打招呼。後來女兒的孩子高考了,她就成了壹個沒用的人。女婿對自己越來越沒耐心,暗地裏恨自己,相處過程中矛盾越來越多。

女兒沒辦法,在外面給她租了房子,請了保姆,但是年紀大了就不好伺候了。她壹直覺得家裏東西少,保姆又懶又饞。有壹次她從睡夢中醒來,發現保姆在喝牛奶。再加上女兒買肉,保姆會先吃幾塊燉肉再不幹。後來請了幾個保姆,都不歡而散。

後來女兒把姑姑接回了家,住了壹年多。平時老人睡眠不足,起得很早。有壹次他找不到東西,就隔著門喊女兒自己去找,可是那天女婿回來晚了,把他吵醒了。他要求她離開他的家。

以前阿姨有自己的房子,但是在六樓,女兒覺得以後住不方便,就賣了,阿姨也沒有家。

為了不讓女兒為難,她住進了養老院。剛搬進來的時候,阿姨不舒服,對養老院的飯菜不滿意,但是女兒經常給自己帶各種吃的,在養老院壹住就是5年。

後來女兒去養老院看她的次數越來越少,因為她老婆生病了,中風癱瘓,需要她伺候...

老了還是要有自己的追求和生活,而不是把生活綁架在孩子身上。退休後,為自己的人生做壹個規劃,好好過自己的生活,能搬的話,自己過,但壹定要有自己的家。

不管是老人還是孩子,還是成年人,生活都是需要追求的。

我認識壹位95歲的老人。她七十多歲的兒子經常拉著她的手出去曬太陽。老人聾啞,特別和藹可親。兒子說,老人還是每天練字。對於孩子,他總覺得他們不容易,從不挑剔。因為有生活,子女也願意把自己圍在老人身邊!

人老了應該怎麽做才能過上好日子?

說說我們村的家庭吧!

村裏有壹戶人家,夫妻倆生了七個女孩,四個兒子,三個女兒。他們從小就特別喜歡兒子,是典型的重男輕女。三個女兒都結婚了,條件都不錯。那四個兒子呢?兩個結婚了,兩個單身,幾個兒子都掙不到錢,生活很不舒服。

女兒家裏條件不錯!就說帶老兩口去住,可是這老兩口呢?去女兒家的時候好惡心好難受。待久了,女兒不喜歡他們待在她家。兩位老人回去和兒子壹起住,兒子在兒子家做傭人,在女兒家抱怨,但也覺得兒子好,女兒虧。

講這個故事的目的是什麽?我想告訴妳,有些人老了真的很煩,有些人的思想壹直停留在六七十年代。不是他們的孩子對他們不好,而是他們自己的思想改變不了。

就像題主問的,發現孩子慢慢討厭自己了怎麽辦?

第壹,分開住

如果孩子結婚了,我建議分開住,說香遠味近也不無道理。壹家人天天在壹起,肯定會有矛盾。最後壹招就是分開住。

老人和子女分開住,子女偶爾去看望,這樣感情會好很多,會特別親熱,不會因為習慣不同而經常吵架。

第二,視而不見,少言寡語。

如果不能分開住,就只能住在壹起。我建議老年人壹定要睜壹只眼閉壹只眼。為什麽這麽說?

想想吧。現在年輕人的觀念和老年人真的不壹樣。他們習慣了晚起,不知道節約,丟了不喜歡的東西。如果遇到稍微強勢的家長,就要嘮叨半天。結果會怎樣?時間長了,肯定會吵架,會不喜歡對方。

所以最後的辦法就是睜壹只眼閉壹只眼,尊重年輕人的習慣,做自己想做的事,自己做就好,少說話,管好自己的事。

第三,能掙錢的時候壹定要多存錢。

現在的社會壓力不是子女不孝,而是這壹代年輕人真的壓力很大。這壹代年輕人有多少養老的,不依賴老人的也不錯。所以給還能掙錢的中老年人壹些建議,壹定要多存錢。老了還不如靠自己。

最後,我想給年輕人壹些建議。他們必須善待他們的父母。他們壹輩子都不容易,受的苦比我們多得多。請對他們多壹些耐心、關心和細心。他們的觀念可能是守舊的,頑固的,幾十年形成的,有些觀念根本改變不了。多理解尊重他們,壹切美德孝順為先。我們今天如何對待老人,將來我們的孩子也會如何對待,這將壹代壹代傳下去。

人老了,如果發現子女嫌棄自己,那妳就要跟他們說清楚,烏鴉反哺,羔羊跪奶!

連動物都能做到這壹點,生而為人。是不是不如動物?

首先,每個人都有老去的壹天。我記得小時候奶奶經常給我們講故事。女孩小時候看到媽媽用破碗盛奶奶的飯。有壹次,她媽不小心把碗打碎了,她女兒驚呼,媽,快粘起來,以後我給妳留著!

她媽趕緊把破碗丟了,讓孩子奶奶跟他們同桌吃飯!

如果妳有退休金,妳就應該獨立,有很多錢,誰孝順誰就把妳的孩子帶大,看著他們結婚,那妳就已經退休了。不要覺得不安,只管照顧孩子,幹預孩子的生活。不然別人嫌棄妳是必然的。聽著,這種堵塞是不必要的!

萬壹孩子不孝順,那還有養老金和養老保險,也不用看孩子的臉色。

不要給任何人,自己留著,以後誰孝順誰,給誰立遺囑!

如果沒人,買物業,去養老院!不要難受!妳心疼孩子,說白了就是白眼狼!

積極參加老年人協會,保持自己的愛好,直到有了圈子。妳不會再把孩子關在這個小圈子裏,他們的情緒會影響妳的情緒。壹起出去旅遊。聚壹聚。跳廣場舞也是不錯的選擇。

註意力轉移是壹方面,另壹方面,妳的心智會好很多。開心才是最重要的!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應該感恩養育,用愛來回報自己。如果他們的孩子表現出壹點點不滿或厭惡,他們就會生氣,甚至覺得自己養的孩子是忘恩負義的家夥。難道不知道這樣的父母越多,孩子就會越疏遠嗎?希望家長能理解這壹點。

人老了,子女漸漸討厭自己。他們應該怎麽做?

我是壹個母親。隨著女兒的成長,我也會思考這個問題,註意和女兒的相處方式:

1,保持界限感,尊重孩子,不幹涉或打擾對方的生活。

越是照顧自己、管孩子、擔心孩子的父母,越容易被孩子討厭。這些孩子在依賴父母照顧的同時,渴望父母不要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任何幹擾。希望家長能理解這壹點。

2,不要說自己的育兒之痛,以養育孩子為基本責任。

孩子疏遠父母的原因之壹是很多父母喜歡在孩子面前抱怨,邀功,甚至詆毀配偶,讓孩子越來越討厭自己。

3.做壹個善於自省,願意成長的人。

年齡差距和思維差異是我們必須面對的現實。壹味的從自己的角度去做事情,不願意承認自己的不足,肯定會導致很多矛盾。

況且家庭成員之間有分歧有矛盾也是很正常的。如果父母能夠懂得換位思考,反思自己,而不是壹味地責怪孩子,就可以避免親子關系的疏遠。

有些家長自己不上進,卻對孩子的生活指手畫腳,甚至幹涉更多。很奇怪,孩子不討厭。

其實父母和孩子的關系也是需要用心去關心和經營的。如果孩子願意和我們在壹起,也許我們就不會被孩子討厭;如果孩子期待著逃避,我們真的應該反思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麽。壹般有這種想法的人,要麽是真的很煩,要麽是太敏感了,意識不到並問出這個問題,很可能是後者。

當我第壹次聽說她婆婆的時候,我真的不敢相信有這樣壹個家庭,母親善良孝順。家裏人簡直把這個老太太當成了寶貝。我真的想象不出這個老人會有多好,多可愛。壹直覺得老了能做這個老人的壹半就心滿意足了。

之所以講這個故事,是想告訴題主,凡事太執著,太敏感,真的沒有好處。有時候並不是妳不好,而是老年人和年輕人之間有不可逾越的代溝。並不是孩子在壹些事情上反駁妳,或者表現出對妳的不喜歡,妳就真的不好,而是妳有不同的想法。妳想想,妳可能不習慣他們的壹些想法,但是原因很多。

如果妳想改善這種心情,我給妳壹些建議:1。和孩子分開住,和同齡人交往,形成自己的朋友圈。

2.凡事看光明的壹面。不要壹有矛盾就覺得自己錯了。兒童也第壹次成為人類。有些問題是立場不同,沒有對錯。

3.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有自己喜歡做的事,就不會糾結於壹些不必要的小情緒。

4.有條件就出去看看。世界很大。多看,就會開闊眼界。妳會發現妳以前擔心的問題根本不值壹提。

5、認真審視自己的問題,是什麽讓妳覺得自己被討厭,妳也可以和孩子溝通,發現問題,改進問題,和孩子好好相處也有利於家庭和睦。

簡而言之,就是以壹種強勢的態度看待自己和孩子的關系,千萬不要陷入自己的情緒中,自憐自艾,這對誰都不好。

希望能幫到妳,祝妳幸福!

很多家長會發現,小時候和孩子關系很好,孩子也很依戀自己。但當孩子長大後,他們與自己的關系越來越疏遠,有的甚至厭惡自己。

這種情況很常見,尤其是老了以後,很多孩子會“嫌棄”父母。當然,這是有原因的。

孩子“討厭”父母的原因1。父母太在乎了。

不管孩子多大了,很多父母都覺得孩子還是孩子,經常為孩子擔心,所以會多照顧孩子。但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孩子長大了,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考慮。他們不再像小時候那樣依賴父母,他們需要更多的獨處空間。父母管的太多,反而會惹惱孩子。

2、愛嘮叨

嘮叨是父母的通病,尤其是母親。很多媽媽愛在孩子面前嘮叨,叫孩子多穿點,多吃點。雖然是為了孩子好,但孩子是成年人,可以照顧自己。嘮叨壹兩次沒關系,會讓人覺得很溫暖,但如果壹次又壹次的嘮叨,肯定會心煩。孩子可能會刻意回避父母的嘮叨。

3.不同的想法

父母和孩子生活在不同的時代,思想也有很大的不同。父母可能會對孩子喜歡的壹些東西感到厭惡。雙方意見不壹致,思想不在壹個頻道上,很容易發生口舌沖突。孩子會覺得父母不理解自己,不想和他們說話,會有意遠離,避免爭執。

如果父母發現孩子“討厭”自己,壹定要改變原來的相處模式,不要把孩子當小孩子,要給孩子獨立的空間。照顧好自己,吃好,玩好,管好孩子的事,這樣不僅自己晚年幸福,孩子也喜歡。

我是壹個幫助媽媽,資深育嬰師,我個人信奉“育兒經”幫妳解決帶寶寶路上的問題~

老人,就像孩子壹樣,我們都說自己是老小孩。有時候他們很敏感,需要我們的關心。

反過來說,什麽樣的老人不受子女歡迎?孩子和老人,關系是兩個人的,不是壹方可以決定的。壹般來說,子女不喜歡的老人有以下特點(不喜歡就是不喜歡,不喜歡不代表不孝。)

愛啰嗦

壹般老人們都有啰嗦的習慣,老是說自己關心的事情,有時候反復強調事情,有時候最沒話說也是壹種習慣。作為年輕人,工作,家庭,孩子,有時候聽起來很不耐煩。其實這需要我們年輕人去改變。畢竟,老人是很難改變的。作為長輩,我們無論如何還是要履行照顧老人的職業。

愛管事,愛幹預孩子的教育

有些老人年輕時霸道慣了,也知道自己想改變,但做不到。插手孩子的家事,甚至在孩子教育孩子的時候說幾句話,都是壹件很頭疼的事情。

主觀判斷和家庭事務

我身邊的壹個老人喜歡說自己女兒的壞話。她總覺得誰家條件好,誰的付出就多。有了這個想法,她問個別孩子,誰是不孝,誰是勇怎麽總是說得出來。

偏愛壹個孩子

很多人都有過這種經歷,偏向壹個孩子。很多老人都是這樣。

有話直說,不要直接說,愛玩碼字。

有個朋友說,每次下班回家,她媽都會嘮叨壹個月的水電費,而且太貴了,她覺得她媽在變相要錢,心裏不舒服。

其實很多孩子還是很了解父母的。怎麽辦需要我們多了解他們。

說明老人太在意子女的態度,太依賴子女或者生活上需要他們的照顧。如果出現這種問題,老人家,妳有沒有先檢查壹下自己?是自己還是孩子?如果是妳的不良習慣造成的,妳要努力改正。

如果孩子有問題,找時間和他們溝通,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不藏著掖著找到根源,這樣才能解決問題。我相信大多數孩子都會尊敬老人。

每個人都有缺點,尤其是人老了,精力下降了,這些缺點會越來越嚴重,甚至偏執。

作為孩子,我們家裏也有老人。我來說幾個身邊有代表性的老人。

1,父復雜類型

楊奶奶年輕時懂事能幹,基本上是壹家之主。

娶了媳婦以後,兒子的媳婦還是很尊重她的,大事小事都是她說了算,基本都是她說了算。

楊奶奶今年93歲了。除了耳聾,她身體很好,沒有其他問題。老人這麽大了還能照顧自己,是兒女的福氣。

前陣子在微信上能聽她媳婦說,老太太已經把家裏第四個保姆趕走了!

楊奶奶家四世同堂。她媳婦是單位裏的主任,兒子也是單位裏的領導。她媳婦工作很忙,經常出差。孫子和媳婦也是公務員。生完寶寶,家裏的兼職就成了保姆,幫忙做兩頓飯。

壹向節儉慣了的楊奶奶覺得請保姆很浪費,家裏又不習慣陌生人進出,反正不喜歡看保姆。

保姆做飯,她盯著它。壹會兒她說油太多,壹會兒她又認為水太少。保姆做的菜不好吃,她壹直懷疑保姆偷了她家的東西。

保姆們受不了她全方位的監控,紛紛辭職。

把最後壹個保姆趕走後,楊奶奶誇兒子做飯好吃。

全家人都屈服於她的堅持。從此,兒子早起買菜,媳婦晚上回家拖地打掃衛生。

妳說這樣的老人不懂兒女的苦,以為自己是主人,兒女就能喜歡她!?

俗話說,溫柔鄉老,和子女壹起生活的老人必須學會退位。妳年紀大了,精力體力能力都跟不上了。享受退休生活,少管閑事多好?

2、擔心孩子過度型

陳奶奶年輕時是村裏的婦女主任。她工作能力強,能說會道,熱心腸。如果誰有永遠無法理解的家庭矛盾,請她調解,壹定會圓滿解決。

陳奶奶年輕的時候,丈夫在外打工,家裏所有的大事小事都是她說了算。職場經驗也很多。孩子在工作中遇到什麽困難,家裏有什麽矛盾,都要找她咨詢。

現在陳奶奶已經83歲了,身患各種疾病和腦梗後遺癥。

但她去孩子家還是喜歡管事。“小梅,妳不要這樣燒菜。為什麽放這麽多水!”“小明,妳把鞋櫃放在門外不好,也不方便!”

年輕時能說會道是個優點,現在老了就是個話匣子,壹分鐘也閑不下來。

我無話不談,經常聽她講舊事。我聽過n次她姑姑的嫁妝被日本鬼子搶走的故事。

如果妳稍有不慎就聽不到她的話,那妳壹定是坐在沙發上打瞌睡。

妳說陳奶奶年紀大了還擔心孩子的家庭。關心當然是好的,但是過分關心就不好了。妳的孩子都大了,妳還是個病人。妳不擔心嗎?妳這不是自找麻煩嗎?

3、自私且不衛生

吳奶奶年輕的時候穿的很講究,但是家裏很亂,也沒辦法收拾。當她有空的時候,她喜歡去家裏看望她的父母。

老太太已經92歲了,身體沒有任何問題,所以上半身肥胖,腹部大得像十月懷胎的孕婦,腿細得像幹柴,重心嚴重失衡。這幾年,我越來越懶,行動越來越慢。

幾年前,她患上了尿失禁。那時候她壹個人住,挺好的。她知道自己要洗,怕被別人嫌棄。

但是自從她輪流住在孩子的房子裏後,她變得依賴,不再照顧自己。讓她帶尿布,她覺得帶著不舒服。如果她不情願的拿走了,她也懶得管,拉在身上也無所謂。

不瘸不癱,懶得動手。有時候褲子濕了幾天也不換。如果妳的孩子不找她換,她會自己蓋。

也有壹晚上能換好幾條褲子的變態時候。

她的孩子被她折騰得團團轉,每個人都不喜歡她。但是她的心態很好。只要孩子受得了,她有多臭都沒關系。

壹個街坊鄰居經常聽媳婦嘆氣。媳婦早出晚歸,兒子生病在家。經常幫她洗尿布,床單,衣服,洗的很多。

即使洗臉洗腳,她也是等著兒子伺候這些能自理的小事。

但是天塌下來了,她也從來不關心孩子家庭的問題。大兒媳患癌幾個月了,也沒要求探望。兒媳婦去世後,她沒有感到任何悲傷。

她的小兒子得了癌癥,她也不在乎自己是否知道這件事。

妳覺得她很無趣嗎?壹點也不。她確切地知道她在哪壹個口袋裏有壹枚小硬幣。小兒子洗衣服的時候發現錢太舊了,就幫她去銀行換了。有壹次,他忘了給她。她轉頭提醒我:拿錢幫我買鞋買衣服!

很多時候,她在孩子面前假裝癡呆,其實只是為了換取更多的關愛。她的小心思,所有孩子都懂。只是她年紀大了,不能跟她計較。

但是,沒有壹個孩子能像她這樣自私無情,只在乎過得舒服的老人。

4、任性而強勢

趙奶奶89歲了。她走起路來像只老虎,說話依然清脆。

今年初二,我去侄女的侄子家告狀,哭著說家裏的孩子都是壹心壹意欺負她。

新娘的侄子請女兒調解,才知道事情不是她說的那樣。

原來,趙爸爸患了嚴重的腰椎間盤突出,不能下床。她不想和老人睡在壹個房間來照顧他。除了擔心孩子會把趙爸爸丟給她照顧,她還恨他把家裏的錢都拿在手裏。老了以後,他是個好人,給了兒子,兒子喜歡他。

在上海的小女兒去年帶趙爸爸回家住了半年,回來後媳婦也在家幫忙照顧。

女兒說太過分了,連大餐都不給他吃。她和趙的父親有矛盾。看到孩子對趙爸爸好,她吃醋,心理不平衡。當她說她生病的時候,她的孩子並沒有那麽關心她。

趙奶奶年輕時是個很懂事的人,現在老了,任性得像個孩子。

在調解過程中,兩個女兒不僅不能和老母親說話,還被她罵了壹頓。小女兒被罵哭著跑了,調解無果而終。

妳說這樣的老人任性,不聽人勸,還靠老賣老。孩子怎麽會喜歡她?

所以,當妳覺得孩子開始厭煩妳的時候,壹定要先審視自己,看看有沒有問題。

人老了,要體諒子女的難處,體諒子女。不要任性自私,裝家長;

我們要關心孩子,不要過多幹涉;在能自理的時候,壹定要量力而行,註意衛生,勤洗澡,勤洗衣服;不要倚老賣老,任性胡來。

當然,有些孩子討厭老人,這真的是不孝。孩子孝順,肯定和出身家庭,從小家庭教育有很大關系。當然,那是另壹個話題。這裏就不贅述了。

我們很容易發現壹個有趣的現象。父母對孩子的印象是隨著時間而變化的。

在孩子還很小的時候,他就會覺得父母就是天堂,就是支撐他們的世界。他的父親是壹個無所不知的超人。

孩子長大了,到了青春期,會覺得父母的控制對他們是壹種束縛。他們會叛逆易怒。

孩子結婚,結婚,上班,經歷的是社會經驗。他們會覺得父母還在依賴他們,因為父母的價值對他們來說還是重要的。

孩子大了,孩子長大了,父母也老了。這個時候,由於價值觀和生活理念的不同,他們會厭倦父母。他們不會再認為父母是超人,父母的人生經歷對他們的開悟或覺悟影響不大。他們想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

因為兩代人生活環境的差異,會產生矛盾。比如金錢觀念的沖突,生活態度的沖突等等。

所以就造成了如題所述的問題。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越來越討厭自己。這時候老人該怎麽辦?

第二,老年人心態的變化。孩子長大了,不再是那個怕自己摔倒的人。這個時候妳應該好好享受生活。照顧好自己的健康就是對孩子最大的關愛,相信孩子會過得很好。

第三,不要拿他當借口幹涉孩子的生活。適當的時候可以和對方保持距離。都說距離產生美,在這裏同樣適用於老人和小孩。

希望我的改變能換來孩子的印象。我也相信我的孩子會看到老人的變化,然後消除這種厭惡感。

這是壹件很悲哀的事情。

人老了,往往會變得有些軟弱,覺得自己什麽都不能幹,不自覺地想依靠孩子。如果妳發現孩子對自己的態度變得不耐煩,開始討厭自己,那妳心裏壹定很難過,很難接受這個現實。

這時候父母壹定覺得自己的心被掏空了,甚至懷疑自己這輩子白活了。年輕的時候,我不停地工作,到處跑,掙錢養活孩子。但是當我老了,需要孩子照顧的時候,他們表現出不情願,認為自己拖累了他們。當支撐他們活下去的生命支柱崩塌時,父母的心情壹定是極度悲傷的。

等他們想通了,父母會發現無論如何都要活下去,以後都要靠孩子照顧,所以他們要想辦法去面對和解決這種情況。

首先,靜下心來觀察,看看孩子是不是真的討厭自己。有時候因為工作生活的壓力,孩子難免急躁,直言不諱,但不壹定是針對父母的。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平日裏父母和孩子的交流太少,孩子習慣報喜不報憂。當他們有壓力和負面情緒時,他們自己扛著,父母卻幫不上忙,有時還添亂,雙方容易發生沖突。在這種情況下,父母應該理解孩子的感受,但還是需要找時間和孩子面對面談談,談談自己內心的感受。相信通過開放的交流,孩子會意識到自己的壹些言行對父母造成了誤解和傷害,會去改善。

還有壹種情況,就是父母本身就是喜歡責備和批評孩子的人。所以孩子長大後,內化了這種與人交往的方式,會習慣性地找父母的茬,責怪父母做得不好,做得不好,等等。在這種情況下,家長首先要反思自己,認識到孩子之所以這樣做,有壹部分原因是自己做的。此外,孩子們往往沒有註意到這壹點,只是用他們從父母那裏學到的方式對待他們的父母。如果能挽回面子,父母可以在這個問題上和孩子深談,也可以當面給孩子道歉,這樣孩子意識到了,就會更加重視。雙方也可以約定,如果孩子開始以這種方式與父母互動,父母可以及時提醒孩子,會逐漸改善。

當然,最壞的情況是孩子真的不喜歡父母。我記得以前看過壹篇文章,講的是壹個父親早逝的家庭,母親是如何把幾個孩子拉扯大的,而為了蓋房和省錢,母親不得不壹次又壹次的從山上搬石頭下來,以至於背上都是淤青。盡管如此,幾個孩子都已經結婚了,只知道過自己的生活,卻忽略了母親。母親生病的時候,連個孩子都沒有伺候,最後母親壹個人去世了。

看到這位母親悲慘的壹生,我們沒有資格評論,但孩子畢竟是她帶大的,他們的自私和對長輩的不尊重也是母親教養的結果。這個時候後悔是沒有用的。反正父母有被子女照顧的權利,子女有贍養父母的責任。如果有必要,父母可以借助外力,比如通過居委會調解協商,讓子女照顧父母。如果還是不行,家長可以把它寫進法律,爭取自己的權利。

  • 上一篇:詢問有關玫瑰的信息
  • 下一篇:如何加強合規文化建設,提高風險控制能力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