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關於人類是環境的保護者還是破壞者的爭論

關於人類是環境的保護者還是破壞者的爭論

贊成:人類是自然的保護者。

兩種思維方式:

1.人類因違背自然而受到懲罰。他們只有成為自然的保護者,才能贖罪,才能繼續生存發展。

這個思路其實並不排除人類既是大自然的保護者,也是破壞者。他們以前是破壞者,現在是保護者,將來也會是保護者。缺陷是既當保護者又當破壞者總是很尷尬,可能會翻譯成“妳說妳在價值上要當保護者,但事實還是被破壞了”)

2.人類作為自然的壹部分,壹直以自己自覺的行為和方式保護著自然,維護著自然系統的穩定、平衡和發展。

(這個想法是我下面會詳細解釋的。)

3.破壞自然的根源是人的動物性(欲望膨脹和非理性),保護自然的根源是人的理性,理性對人類是主導的,所以人類是自然的保護者。

兩個演示標準:

1人類不僅保護自然,也因為自己的錯誤而破壞自然。我們看誰是主流。

類比:警察會誤殺平民,但警察依然是人民的保護者。

人類是壹個整體。雖然有些人有破壞自然的行為,但總體來說,人類是自然的保護者。

參數方法(幾乎每個參數方法中都使用以下參數)

1人類是自然的壹部分,保護自然利益直接關系到人類的切身利益(需求)。

人類可以通過自身的理性,訴諸主觀的、能動的行為(需求)來實現保護自然的意義。

人類是理性的,有能力通過自己的認識和實踐能力,用法律保護自然。

4.人類是有感情的,保護自然體現了人類對家園的熱愛。

反對:人類不是自然的保護者。

兩種思維方式:

1正是因為我們意識到人類還沒有擔負起保護自然的責任,所以我們應該更加重視自然保護。

(這個想法還是事實價值之爭。)

人類只是自然的壹部分,所以應該尊重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而不是試圖成為自然的主人,保護自然(這種想法的核心是否認人類可以完全保護自然,因為這需要更多的時間來說清楚,這壹點我將在下面詳細闡述)。

兩個演示標準:

1人類不僅保護自然,也因為自己的錯誤而破壞自然。我們看誰是主流。

類比:警察會誤殺平民,但警察依然是人民的保護者。

人類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人類與自然的關系以及各自的特點決定了人類不可能成為保護者。

演示方法:

1人類利益和自然保護(意識)之間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

2人類的價值觀和自然法則不能統壹(意識)

人類能力再強,也保護不了整個大自然。

自然法則指導下的自我修復機制不需要保護者。

二。概念定義:

(正反兩面都從想法二開始)

用於:

1改變不等於毀滅。

人類從壹開始就在改變周圍的環境。原始森林消失了,高樓大廈拔地而起。

人類從壹開始就在攫取自然資源,利用自然。

但是這些能叫破壞自然嗎?不壹定。

如果改變和利用等於破壞,那老虎吃了鹿算不算破壞?

所以破壞自然要看是否破壞了自然系統的穩定、平衡和發展。

不破壞這些DD範圍內的行動,都不是破壞自然。

人的行為不等於人的行為。

今天看到壹個日本人不高興,打了他壹頓。這是我的行為還是國家的行為?

同理,某些人的破壞行為是否可以稱為人類的破壞行為?

人類是壹個整體概念(當然這壹點要類比強化,對方可以大膽說人類是群體行為。比如人類的足跡到了月球,是不是所有人都去月球了?反擊是宇航員在月球上的行為,不僅代表了他們自己,也代表了整個人類的進步。

如果玩整體,可以說人類具有整體理性的特征(從每個人的角度來看,每個人心裏都有理性;從整體來看,人類制定了法律和倫理來保證人類的整體理性,不可能有整體的非理性(那麽人類就會滅亡)

反對:

1生態環境不等於自然。

自然就是自然,是整個地球的生物圈。

自然界是由各種生態環境組成的,是生態環境的總和。

生態環境只是自然的壹部分,它與自然有著部分和整體的關系。

(各位業內人士,如果能找到比“生態環境”更好的詞來論證這部分的整體關系,不妨在下面說說,謝謝,小生。)

由此,我可以說,人類保護環境的行動,其實是保護壹個自然生態系統的行動,但由於人類的局限性,永遠無法承擔起保護整個大自然和整個地球生態系統的責任。

打個比方,美國可以在某個領域為世界和平做貢獻,但誰也不能說美國保護世界,美國就是世界和平的保護者。

2補償不等於保護。

保護就是盡可能的照顧它,避免損害,前提是損害沒有發生。

賠償是在損害已經發生時,減少損害造成的損失。

人類的很多行為,其實都是基於自己對自然的破壞,彌補自己行為造成的罪惡。這是贖罪,不是保護。

三。詳細闡述

用於:

我主要闡述壹下人類的理性問題。

人類群體具有整體理性的特征,非理性只是部分人的行為。

1理性是人的本質屬性。

人類的道德和法律教育等機制保證了壹部分人的非理性不會擴展到整個人類。

以核戰爭為例,人類擔心核戰爭已經持續很久了。為什麽壹直沒有最終爆發?

為什麽即使有科學狂人,恐怖分子也沒有按下核按鈕毀滅世界?

是因為人類具有整體理性,嚴格限制了少數人的非理性行為。

如果人類整體進入非理性,不需要核武器,每個人都可以壹刀毀滅全人類。

反對:

1人類利益和自然保護之間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

當保護自然與人類利益發生沖突時,人類會選擇什麽?

如果壹個家庭快要餓死了,而拯救他們的唯壹方法是殺死壹只受保護的動物,妳會選擇什麽?

地球只能承載20億人,現在有60億,那40億呢?

在這裏,人類是無奈的,考慮自己的利益以至於不能放手保護自然,從自然出發。

2人類的價值觀和自然法則不能統壹

人類的價值觀念往往是,每壹個孤寡、孤獨、殘疾的人都有所依靠,而自然法則是有優劣之分的。

按照自然規律,絕癥患者應該死去,但人類會盡壹切努力去挽救。

這種矛盾導致人類無法放下自然去保護自然。

以上兩點也是造成今天環境破壞的重要原因。

3價值觀念

人類說自己是大自然的保護者,相當於美國說自己是世界的保護者。

是基於壹個人的能力強於自然的信念。

說白了,還是征服自然的觀念在起作用。

今天,我們應該理順人與自然的關系,以虔誠的態度而不是保護者的姿態面對自然(這壹點出於升華的目的,以免在下結論前提及,以免被打臉)

四。場上策略

正面可以選擇的主戰場:

1.它關系到人類切身利益的保護(臭氧層空洞等。),這樣更容易打動觀眾。

2.避免談論人類活動造成的破壞。

可以舉出壹些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害,再來說說人類的保護行為。

例如,食人魚最近入侵了中國的淡水水域,破壞了中國的淡水生態系統。

比如厄爾尼諾,壹場全球性的氣候災難。

比如人類直接帶來的東西,很容易被對方引入悖論。

人類保護人類毀滅的DD?

3人類理性的旗幟,對未來的積極展望

對方可以選擇的主戰場

1人類利益和自然保護之間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

這個時候要不要保護?

人類再強大,也保護不了整個大自然。

3大自然規律引導下的自我修復機制不需要保護者,這個可能要花點時間細說。

動詞 (verb的縮寫)摘要

如果我們真的想談論對抗,

最後很可能會有兩種說法。

人類只是在為自然系統的穩定、平衡和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這並不是為了保護整個大自然。

贊成者和反對者會用不同的方式解釋這個問題。

反對的壹方強調,只有把整個自然置於自己的保護之下,才稱得上是自然的保護者。

另壹方面,積極的壹方要避免消極壹方的企圖,認為只要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保護自然,就稱之為自然的保護者。

  • 上一篇:去歐洲旅遊要交這麽多押金嗎?我可以不交嗎?
  • 下一篇:融資租賃保理業務中的法律問題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