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比較孟子和荀子在人性方面的異同

比較孟子和荀子在人性方面的異同

他們的人性論在以下四個方面有很大差異:

1和“性”有不同的含義。孟子“性善論”中的“性”,主要是指人的社會屬性。“性者有命,君子不指性。”。雖然他提到了壹些人的自然屬性,但他並不承認這是自然中的性。荀子“性惡論”中的“性”,主要是指人類所繼承的自然屬性。“性是人與生俱來的”(《正名》),荀子講的人性就是人的自然機能和性情。

2.對“性”的起源的理解不同。孟子給“天”加上了共同的道德屬性,把“天”看作是壹種抽象的道德規範,是天人合壹的。荀子提出了“人之初分”的觀點,說“天道常在,不為堯之存,不為桀之死”,從理論上論證了要站在人的角度考慮問題。同時,他還用天人之分的觀點論證了“自然與虛假之分”:“凡屬自然之人,是自然之人,不可能學而優則仕。”.....妳學不會,不會做事,但在人,那叫性;會學習,會做事的叫假。”(《荀子·性惡》)

3.孟子強調先驗道德,荀子強調後天極端謬誤。孟子通過“四端”說說明人性具有仁義禮智的“善端”,道德觀念是善端的擴展。同時,孟子還提出了好的知識和能力來補充“四端”,同樣的“好的能力”也是壹種先天的能力。荀子指出“人性論者善”是“不如知人之性,而不在乎人之性與偽之分。”所以他反復強調道德觀念是後天學習積累的。從大的方面來說,孟子的性善論是基於歷史事件的靜態成就,荀子的性惡論是基於動態的歷史實踐的追求過程。

兩種學說雖然有壹些不同,但都是儒家學說,性善論和性惡論還是有很多相似之處的。主要歸結為以下兩點:

1,人性追求與“善”相同的目標。孟子不僅相信人生而善,而且認識到後天教育環境的差異導致了最重的人性差異。基於此,他提出了追求善的人性目的論,即“父子相關,君臣有父,夫妻有別,老少有序,朋友有信”,以達到向善的目的。可見孟子是把善作為人性的終極目標的。

荀子的性惡論雖然主張人性本惡,但其性惡論追求的目標是善而不是惡。“人性本惡,善也是假的。”不難看出,他不僅提出了人性善的問題,而且有追求善的傾向。他指出,“古聖先賢視人性為惡,以為偏危而不正,以為叛逆而死。所以他們有必要建立壹個君主對它的遵守,要明確,要說清楚,要嚴懲,要禁止。就是全世界都出了治理,要向善。”(《荀子·性惡論》)由於認為人性本惡,荀子要求以聖人教化人,以禮義引導人不斷進步,從而達到最高的境界——人皆善,適以善。

由此可見,荀子的“禮義轉化”與孟子追求善有異曲同工之妙。這充分說明了孟洵人性論在追求目標上的壹致性。

2.培養人性的方法也是教育。孟荀和荀都把人性的最佳追求歸結為善,在實現這壹目標的途徑上也都選擇了通過教育來陶冶人性。前者是把好的壹面擴大,後者是把自然變成虛假。

孟子認為,教育首先應該是通過自我尋求的自我教育。“沒有別的學習方法,就請他放心。”孟子要求人們培養自己的本性,“求其心安”,找回失去的善,並加以擴展。其次,孟子還非常重視教師在人性善的追求中的作用。他曾明確指出“教人為善就是忠”,“孔子教人為義”(《孟子·離婁》)。由此可見孟子對教育的重視。

荀子主張人性本惡,所以註重化自然為虛假,通過教育使人向善。“假”是指人工的、加工過的,這裏主要指教育。也就是說,只有通過教育,人才能變好,才能符合封建社會的倫理規範。

同時,荀子也強調了環境教育在人性善惡轉化中的作用。“不自助,白沙在壓榨。”基於此,他強調“君子居必擇鄰,行必作士”,讓自己在良好的環境中受到熏陶,從而順應聖人王之道,達到向善的目的。此外,荀子還提供了習慣行善的方法。通過持之以恒,鍥而不舍,達到“作畫的人可以是余”的境地。

當然,除此之外,兩人的人性論在某些細節上也有相似之處,比如孟子的“制物,然後引物”說與荀子的“順從”說有相似之處,孟子的寡欲思想與荀子的節欲思想有相似之處。

兩大宗師的人性思想研究,兩千年後仍和古人壹樣熱烈。當然,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論在邏輯上有明顯的漏洞,嚴格來說可能沒有意義,但都是時代的產物。無論人性是善是惡,孟子和荀子都是基於儒家的價值坐標,最終將世界引向完美的航向。

  • 上一篇:求江蘇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試題
  • 下一篇:如何區分民法中的法律行為和事實行為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