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日語英語零基礎

日語英語零基礎

踏上坎坷之路(修訂稿)

——張從拾荒到留日的尋夢歷程。

文/莊雨晴

2000年6月8日下午,41外國人日語辯論賽頒獎儀式在日本長崎的壹家劇院舉行。

聚光燈照在主席臺上,光彩奪目。

激動人心的頒獎時刻終於到來了。當主持人宣布“中國本土選手張以88.1的最高分奪冠”時,他驚呆了,所有的工作人員都驚呆了。

這次比賽有六個獎,他自己拿了三個。其中場地考官獎和“若竹獎”是由65,438+0,500名觀眾和全日本高中生觀眾共同評選出來的,可以說是最公正的評價。

張走上舞臺,從主持人手中接過閃閃發光的獎杯證書。他熱淚盈眶地把獎杯高高舉過頭頂。他很開心!他很興奮!他為中國的留學生贏得了榮譽!他為自己的祖國憤怒!

但誰也不會想到,這個帥氣剛毅的中年男人,這個多次獲獎的日語演講冠軍,竟然是中國壹個普通的農村青年,壹個曾經在南京以撿垃圾為生的拾荒者。

在南京,他壹邊撿垃圾壹邊學日語。

張1964年9月出生於儀征市大邑鎮路南村壹個普通農民家庭。1978年春天,他上初中二年級的時候,母親病重。因為經濟困難,他被迫輟學,開始跟著父親學砌磚。1988被華興建築公司聘為建築工人。1992年春三月,為了追求繼續深造的夢想,他毅然辭去這份工作,告別妻兒,來到南京這個大城市尋找新的發展之路。

因為學歷和戶口的限制,他在南京壹年都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為了謀生,他被迫在沒有告訴家人的情況下撿垃圾。

有幾次,張還沒走到壹家酒店的垃圾堆前,就被站在門口的女服務員粗暴地拍走了。有幾次,他被羞辱,吐在身上;我見過無數白眼。

壹天早上,他撿垃圾,來到南京水西門外二道埂子附近。他被當地居民誤認為是小偷,被痛打了壹頓。他被打得遍體鱗傷。

1993年春天,張終於在南京百花園電影院找到了壹份打雜的工作。壹天,張在影視園前廳值班。壹部國產故事片放映到壹半的時候,壹個斯文帥氣的年輕人離開座位,走進大堂過道。張納悶:“不看好電影,怎麽出來搖頭嘆氣?”於是他上前問:“是因為放映大廳空調不夠用,還是……”

當這個年輕人微笑著用生硬的普通話回答時,張才發現,這個長得和中國人壹模壹樣的年輕人,竟然是壹個剛剛從韓國首爾來到中國南京中醫學院深造的大學生,他的名字叫。他第壹次來到“影視百花園”,想看看能不能看懂中國的電影。剛開始只是看畫面還能湊合,但是聽了人物對話就“看”不懂了,只好中途離開。

壹切都是那麽突然和自然。寒暄了幾句後,張急於學習,於是他直截了當地向表示想學韓語,拜他為師。沒想到話壹出口,就被對方回答了。

同樣來自農村的請張做他的朋友,讓他教中文。每個周末,李在皇的所有同學都去夜總會和其他娛樂場所消遣。只有他把自己關在宿舍裏,煎中藥,用語文書消化知識。張被他吃苦耐勞的精神感動了。他想,壹個生活比自己好很多的外國青年還這麽努力,我也不能放松。

張和經常壹起散步,壹起聊天,壹起學習,成了壹對外國朋友。遺憾的是,半年後,李在皇回到朝鮮從事醫療工作。

張不想半途而廢。他跑遍了南京,也沒發現有個輔導班是系統教韓語的。我不得不進入南京金陵國際語言學院學習日語。他是1993年夏天入學的,當時29歲。

為了保證晚上的日語課時間,張不得不辭去了影視百花園的夜班,重新撿破爛。經濟負擔很重,他要養活壹家人,還要交學費。所以,我吃了很多苦,甚至賣血。

1994初冬,壹個警察來到他租住的小屋,檢查他的暫住證。結果偶然發現他在昏暗的燈光下專心學習日語,於是向新聞媒體講述了他的故事。

1994 65438+2004年2月5日,《南京服務導報》頭版頭條刊登了《敢問路在何方——南京壹個撿垃圾的農民自學日語的故事》,報道了他的事跡,並配發了大幅照片。後來,幾十家報紙和電臺、電視臺相繼作了報道。

張的平靜生活被打破,他成了新聞人物。但他的奮鬥精神依舊,在學習上也沒有懈怠。

白天,他還在街上撿垃圾;晚上,他依然從出租屋走到學校三個小時,堅持學日語。

1995年5月,他終於參加了在上海舉行的統壹日語等級考試,贏回了日語壹級證書。

1995 10他放棄了南京20多家單位的聘用和南京金陵外國語學院留校任教的要求,回到母校儀征大邑中學,免費為家鄉的職高學生上日語課。

1996暑假期間舉辦短期日語培訓班。39名學生參加了學習,其中包括幾名來自甘肅和內蒙古的年輕人,他們專程來聽他的講座。

在日語教學中,學生經常會問壹些比較難的問題。雖然他為他的學生感到欣慰,但他也為自己有限的知識感到慚愧。

通過什麽方法可以更好的學習日語?他很困惑。

當時他初中沒畢業,這麽大的年紀,沒有資格和能力參加高考,進入大學日語專業。中國也沒有開設日語高級課程的學校。經過反復醞釀,他終於萌發了出國留學日本的夢想。

去日本留學需要壹次性繳納6萬多元的學雜費。招收他出國留學的奈良日本語學院知道了他的情況,同意讓他暫時交3萬元,剩下的3萬元等他入學後補齊。對於壹個沒有固定收入的農民來說,不知道這3萬元怎麽收...

令他欣喜的是,在這個生命的關鍵時刻,人類的愛和溫暖在支撐著。家鄉的人們捐款借錢,無數顆滾燙的心匯聚成壹股暖流,托起了他永遠的希望。

在日本,他壹邊讀書壹邊打工創業。

1997年4月6日,他終於出國了,進入日本奈良的日本語學院學習日語。

為了省錢,張在離奈良十幾公裏外的郊區農民中西莊租了壹套房子。這個小房子不到7平米,月租才1萬日元。因為離車站遠,租金便宜。這是因為他去過很多地方,做過很多比較,才做出決定。

在他的小屋裏,除了必備的生活用品,還在窗戶頂上貼上中日兩國國旗,書桌上放著三個鬧鐘。

他每天早上6點起床,匆忙洗漱,壹路跑到田麗站,然後在7點35分乘電車。24分鐘車程後,7點59分到達奈良。從奈良站到學校全程跑10分鐘。10八點開學,12放學。放學後,他花了半個多小時處理相關事務,然後乘坐12: 41有軌電車返回田麗。

下午沒有課,學生自由安排。他利用這段時間打工掙錢,還了急債。飯後剛睡著不久,無情的鬧鐘聲就把他吵醒了。他只是仿佛聽到了起身吶喊的士兵,趕緊起身,然後匆匆走向大和郡山。

他在壹家宅急送物流公司上班。時間是淩晨2點到第二天早上6點。

由於長期過度勞累,加上營養不良,導致貧血。壹天晚上,他頭暈目眩,身體虛弱。他開始走路,總是試圖像失去重心壹樣向前栽,最後暈倒在去ZJS物流公司的路上...

就這樣,他頑強地掙紮著。

1998年3月升入日本奈良日本語學院高級班,學習日本古代文學和大學應試課程。

1999年4月,他被天立大學錄取,成為這所大學年齡最大的學生,也是奈良日本語學院唯壹被該大學錄取的畢業生。

在天立大學,他選修了日語教師資格課程。全校4000多名學生,只有40名學生選修。而參加這個資格課程需要多參加24門科目。

他為什麽這樣要求?

因為他的夢想是回到家鄉儀征,辦壹所日語學校,讓家鄉更多的年輕人了解日本,學習日語知識,獲得更多的就業機會,把家鄉建設好。

大學四年,他考了66門,其中46門是優,15是良。這壹成績創造了天理大學80多年的歷史紀錄。

大學畢業時,學校專門為他鑄造了壹枚金牌,這也是學校第壹次為外國畢業生鑄造金牌。

本科畢業後,他又努力了。2003年4月,考入日本大阪大學人文科學系研究生。在順利完成兩年的教育心理學研究生課程後,他被京都外國語大學錄取繼續攻讀博士預科課程。2006年9月,僅用了壹年半的時間,他就拿到了京都外國語大學的博士預科學位證書。

在他10的留學生涯中,為了養家糊口和籌集學費,他曾經利用業余時間在報紙上賣報紙,在家電商場賣電器,在餐館端盤子,在面包店做三明治,在家政幫助整理包裹,在夜校教中文,後來還兼職教日語。就這樣,他壹邊努力還債,壹邊沒日沒夜地刻苦學習,吃盡了苦頭,取得了壹個又壹個驕人的成績。

在日本留學期間,多次參加日語演講和辯論賽,獲得18冠軍。

2002年6月,165438+10月,他獲得了第47屆日本地方青年“文部科學大臣杯”冠軍和奈良知事獎,可以說是他的最高榮耀。

這種比賽每年舉行壹次,是日本辯論聯盟主辦的全國性演講比賽,也標誌著日本最高水平的辯論比賽。

他題為《讓日本櫻花在我的家鄉儀征開放》的精彩演講和辯論賽感動了評委和觀眾,最終在43名參賽選手中脫穎而出,獲得冠軍。這是日本47年47場比賽以來唯壹壹個拿過冠軍的外國人!唯壹的中國獲獎者!

每次參加演講,他都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為主題,認真撰寫演講稿。

那些感人的故事生動地體現了他的人格力量,也給了評委和觀眾強烈的震撼。

為了提高日語演講水平,他不僅虛心向專家求教,還經常來到附近的山上苦練。他把眼前廣闊的森林當成觀眾和評委,壹遍又壹遍地大聲演講。他練習自己的聲音和口音,註重音質和用詞。他註意使自己的聲音清晰地傳達給聽眾,以吸引聽眾的熱切關註。每次都練到發不出聲音。

他經常半夜來這裏,壹直練到天亮。

他的優異成績得到了日本學校和社會的廣泛贊譽,得到了日本政府有關部門的肯定,並獲得了壹定數額的經濟獎勵;同時也引起了祖國的關註。

2001年7月7日,收到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工商聯主席、第六屆華商大會籌委會主席經叔平先生的邀請函。

作為壹名普通留學生,作為特邀嘉賓參加華商大會,是壹種莫大的鼓舞。

《新華日報》、《揚子晚報》、《中國導報》、《留學生日報》等新聞媒體都對此進行了報道。

2005年6月5438+10月,被日本中華總商會推薦為代表,出席在韓國首爾舉行的第八屆世界中華總商會。

參加華商大會是他從65438年到2005年學習生涯中重要的壹頁。這份崇高的榮譽,增加了他努力的信心和力量。

2000年4月起,被日本新崎國際日本語學校董事長任命為招生辦主任、國際交流部主任、副校長,現仍擔任代理校長。

在努力學習的同時,張還積極參加了壹些中日交流活動。他被邀請為田麗和日本的中學生做關於“自學之路”的講座。伊丹市青少年家庭教育與現代家庭教育講座;他在田麗市和三重縣熊野市向公眾發表了關於現代中國的演講。

中國代表團去日本招商時,也多次請他當翻譯。他曾經在日本大阪,幫山東煙臺做招商引資的說明會;在日本大和高田市,我幫江西九江市做了壹個招商引資的說明會。

他還多次組團帶日本朋友到祖國觀光。到目前為止,他已經在中國和日本之間進行了142次旅行。

張深知自費留學的艱辛,願意幫助有誌於赴日留學的年輕人。到目前為止,他已經推薦了500多名優秀的日本青年到中國學習。

在家鄉,他創辦了壹個日本教育中心。

在日本留學期間,回國辦學的夢想壹直縈繞在我的腦海裏。思前想後,我終於拿起了自己多次拿過的筆,寫下了申請辦學的可行性報告。

他在報告中說:“中國和日本是壹衣帶水的鄰邦,兩國友好交往歷史悠久。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兩國交往更加頻繁,交流合作更加廣泛。因公務、訪問、留學、旅遊等目的赴日的人數日益增多。因此,語言成了不可或缺的工具。

在日本學習了八年教育學的理論和實踐知識後,我深刻體會到了科技興國的意義。在日本,私立教育占日本全部教育的90%以上。在中國,民辦教育將會上壹個新的臺階,它已經成為國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我意識到加快儀征民辦學校教育發展,加快對外交流,培養高素質涉外人才的重要性。所以我更加堅定了回老家辦學的信心。"

2004年6月5438+2月,時任儀征市市長的蔔瑜先生收到張從日本寄來的壹封信。

6月5438+10月65438+2005年2月,他創辦的“儀征龍符日語教育中心”在家鄉正式成立,他多年的夢想變成了現實。這個學校既有有豐富日語教學經驗的中國老師,也有不定期前來授課的日本老師。

張明確了“開拓創新辦名校,努力育棟梁”的辦學理念。形成以德鑄魂、以智創新、以形育人、以心育人的辦學特色。

學校成立三年多來,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績。

首先正常舉辦了多層次的日語培訓班,然後是自考外語、職稱外語考試、日資企業上崗、日本文化愛好者等夜校。同時也為英語老師學習第二外語,儀征化纖公司培訓日語日常會話,中江公司培訓日本勞務輸出人員提供了很多幫助。

此外,266名四組學生被成功推薦赴日留學,並有多名日本友人來訪,多名師生被派往日本深造。可以說,學校成了學習日語的課堂,出國的橋梁。

現在他的學校已經成為日本尼崎國際日本語學校在華及中國分校留學生日語培訓基地,日本德島工業短期大學友好合作學校,日本天立大學推薦學校,日本京都外國語大學日語教育研究與實踐基地。

從65438年到2006年,張壹直在為實現美好人生的夢想而奮鬥,走過了壹條充滿艱辛的道路。

每次成功,他都告訴我們如何生活,如何奮鬥。他的每壹個事跡都生動地解釋了他學術和事業成功的奧秘。

在通往他夢想的路上,有辛苦的淚水,有辛苦的汗水滴落,有成功的歡笑;在這條逐夢的道路上,他贏得了鮮花、掌聲和人們的羨慕。

  • 上一篇: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壹冊《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級》是壹本思想品德教育開卷讀本。
  • 下一篇:如何加強項目執法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