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asp?ID=4445
中國煤礦區生態環境問題分析
耿殿明?1)?蔣福興?2)?
(1.中國煤炭經濟研究所,山東省煙臺市,264005;?2.山東省泰安市山東科技大學,271019)
在闡述礦區生態環境問題內涵的基礎上,分析了礦區生態環境問題的形成和危害,在肯定煤礦區環境保護和治理成效的基礎上,針對現有礦區環境存在的薄弱環節,提出了解決問題的途徑和對策。?
關鍵詞煤礦區生態環境對策?
煤炭環境問題涉及煤炭開采、加工、儲運和燃燒的全過程。尋找各種途徑解決煤炭開發利用帶來的生態破壞、資源浪費和環境汙染問題,已成為可持續發展領域的重要課題之壹。
1煤礦區生態環境問題的形成及危害?
1.1煤礦區生態環境問題內涵解讀
所謂生態環境問題,主要表現為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打破,其實質主要是指人類活動造成的環境破壞和汙染。煤礦區生態環境問題伴隨著礦區的開發建設,是人類沿著傳統工業文明軌道發展的必然結果。傳統工業文明的價值指標是狹隘的人類中心主義,把人和自然對立起來,認為人是自然的主人和主人,自然被解讀為死的生筒倉,沒有內在價值;人的使命是征服和占有自然,使之成為人類的奴隸。在上述思想的支配下,在長期的煤炭礦區開發實踐中,人們始終沒有認識到煤炭資源及其環境本身的價值,更沒有認識到礦區生態環境作為資源的價值。其結果必然是大量煤炭資源的過度開采和浪費,礦區生態環境的急劇惡化和難以恢復治理,直至影響煤炭行業的自身發展和人類的生存。?
1.2礦區生態環境問題的構成
礦區生態環境問題的出現是壹個多環節、多因素的復雜過程。所謂多環節,就是在煤炭開采、加工、儲運、燃燒的全過程中形成環境問題。所謂多因素,是指環境問題的形成與技術、資金、管理模式、政策導向、理念等諸多因素有關。?
1.2.1煤礦開采引起的環境問題
(1)破壞和占用土地資源。
煤炭開采分為地下開采和露天開采,其中我國95%以上的煤炭產量來自地下開采。地下開采對土地資源的破壞和損害主要是由地表沈陷和矸石山壓力造成的,而露天開采的直接開挖和排土場壓力是主要原因。?
(2)水資源的破壞和汙染。
在煤炭開采過程中,為確保安全而開采形成的人工排水和導水裂隙自然疏幹含煤含水層,既破壞又汙染地下水資源。同時排放大量未經處理的含有煤粉、巖粉等汙染物的礦井水,對礦區及其周邊環境造成影響。
③對大氣環境的汙染。
主要來源於礦井廢氣、煤層瓦斯抽采和煤礦矸石山自燃。?
1.2.2煤炭加工引起的環境問題
煤炭加工引起的環境問題主要來自原煤的篩選、洗選、動力配煤和土法煉焦。汙染環境的主要途徑是排放大量的煤泥水、洗矸、煤塵和有害氣體。?
1.2.3煤炭儲運引起的環境問題
主要來源於煤炭儲運過程中飛揚的煤塵對礦區和運輸線路兩側生態環境的汙染。?
1.2.4燃煤引發的環境問題。
中國85%的煤炭采用直接燃燒方式,主要包括火力發電、工業鍋(窯)爐、民用采暖和家用爐竈。高消耗低效率的燃煤會向空氣中釋放大量的二氧化硫。2、CO?2和煙塵,造成中國的空氣汙染,主要是煤煙。?
1.3煤礦區生態環境問題的危害及程度
(1)煤炭開采導致土地資源破壞,生態環境惡化。由於露天開采的剝離和排土,地下開采的地表沈陷和裂縫會破壞土地資源和植物資源,影響土地耕作和植被生長,改變地貌,引起景觀生態的變化。開采沈陷導致我國東部平原礦區大面積積水被淹或鹽堿化,加劇了西部礦區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采煤塌陷還會造成山區、丘陵的滑坡或泥石流,危及地面建築物、水體、交通線的安全。據調查,我國因采礦直接破壞的森林面積已達654.38+0.06萬公頃,破壞草地面積26.3萬公頃。中國被占用的土地總面積約為586萬ha,被破壞的土地約為654.38+0.57萬ha,並且還在以每年4萬ha的速度遞增,而礦區土地復墾率僅為65.438+00%。另據計算,我國每開采壹萬噸煤,平均地面沈降0.2ha;在村莊密集的平原礦區,每開采654.38+00萬噸煤炭需要搬遷約2000人。?
(2)煤炭開采破壞地下水資源,加劇缺水地區缺水。中國是世界上人均水資源量較低的國家,水資源分布極不平衡。從含煤區的分布來看,富煤區往往是缺水區。據調查,全國96個國有重點礦區中,缺水礦區占71%,其中嚴重缺水占40%。隨著煤炭開采強度和延伸速度的不斷加大,礦區地下水位大面積下降,使得缺水礦區供水更加緊張,從而影響了當地居民的生產和生活。另壹方面,由於煤系地層的破壞,大量地下水資源滲漏到礦井中排出,這些礦井水只有不到20%得到凈化利用,對礦區周邊環境造成了新的汙染。據統計,我國煤礦每年產生的各類廢水約占全國廢水總量的25%。2000年,全國煤礦廢水排放量達到27.5億噸,其中礦井水23億噸,工業廢水3.5億噸,洗煤廢水5000萬噸,其他廢水450萬噸。?
(3)采煤導致廢氣排放,危害大氣環境。煤礦開采形成的廢氣主要是指礦井瓦斯和地面矸石山自燃釋放的瓦斯。甲烷是礦井瓦斯的主要成分,是壹種重要的溫室氣體,其溫室效應是co?265438+2的0倍。據統計,我國每年因礦山開采排放70 ~ 90億立方米的甲烷。3、約占全球甲烷排放總量的30%,除約5%集中回收外,其余全部排入大氣。礦區地面矸石山自燃釋放出大量含硫礦物。2、CO?2.壹氧化碳等有毒有害氣體嚴重汙染大氣環境,直接損害周圍居民的健康。煤矸石產量很大,其排放量約占煤礦原煤產量的15% ~ 20%。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國有煤礦有1500多座矸石山,歷年累計量30億噸,面積5000公頃。根據1994礦山環境調查,淮河以北半幹旱地區1072矸石山有464座發生自燃,自燃率達43.3%。?
(4)為滿足社會對潔凈煤的需求,我國原煤洗選比例逐年提高。1999年原煤洗選量317萬t,占30%,其中國有重點煤礦比例達到48%。原煤洗選時,還排放大量煤泥水汙染土壤植被和水系。據調查,我國每年因洗煤排放煤矸石4500萬噸,洗煤廢水4000萬噸,煤泥200萬米。3。?
(5)在我國,煤炭生產和消費的巨大空間差異導致了“北煤南運,西煤東運”的長距離煤炭運輸格局。運輸過程中飛揚的煤塵不僅損失了大量的煤炭,還汙染了線路周圍的生態環境。據統計,1999年全國鐵路煤炭運輸能力為64917000 t,平均運距550km;公路運煤或鐵路中轉運煤6億噸,平均運距80公裏。如果粉塵損失按0.5%計算,因運輸排入大氣的煤塵達到600多萬噸,直接經濟損失超過6億元。?
(6)我國長期以來以煤炭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不僅造成了以酸雨、二氧化硫和煙塵為主要危害的煤煙型大氣汙染,也是我國汙染物排放量居世界第二位的主要原因。統計顯示,2000年,所以呢?2.總排放量為1995萬t,其中工業源1612萬t,生活源383萬t;煙塵排放總量為1165萬t,其中工業煙塵排放953萬t,生活煙塵排放2120萬t;酸雨區約占國土面積的30%。2.煤礦區環境保護與治理的現狀和難點?
2.1環境保護和治理效果
(1)配套政策法規,加大環保投入。國家先後頒布和修訂了13部與煤礦區環境保護直接相關的法律法規,使礦區環境保護和治理步入法制化軌道,加快了礦山環境保護的發展。據不完全統計,“九五”期間,煤炭行業用於環境治理的投資達28.6億元,平均每年5.7億元。?
(2)土地復墾取得壹定成效。資料顯示,目前我國已復墾利用廢棄地約15萬畝,占廢棄地總量的8%;其中復墾工礦廢棄地600多萬畝,占工礦廢棄地總量的10%。復墾後的土地70%作為耕地或其他農業用地,30%作為非農業建設用地或其他用途。從煤炭行業來看,“九五”期間,全國共復墾采煤塌陷地1.50 ha,復墾率1.5%,完成露天煤礦開采土地21 ha,復墾率41%。?
(3)三廢治理效果顯著。“九五”期間,煤矸石利用率達到40%,比“八五”期間提高9個百分點;截止1999年底,滅火矸石山310座,滅火率達到80%。1998年,山東省綜合利用煤矸石700多萬噸,占排放總量的71%,實現利稅近7000萬元。新煤礦設計拒絕堆放矸石,這將有效保證今後徹底根除矸石山。統計數據顯示,1999年,全國采掘業* * *剔除工業SO?2 156104 t,其中41505t;在燃料燃燒過程中被清除;去除工業粉塵1647893t。?(4)礦區綠化由植樹種草向綠色生態工程建設轉變。許多礦區不斷加大投入,綠化美化生產生活區。根據礦區的地理環境,積極采用綠化新技術,在礦區營造防護林,綠化煤矸石山,治沙固土,恢復植被,保持水土。?
(5)潔凈煤技術發展迅速。1995年,全國共有洗煤廠557家,年原煤洗選能力2.8億噸,原煤洗選率22%。到2000年,洗煤廠增加到755家,原煤洗選能力達到4.5億t,原煤洗選率超過30%。1995之前,國內幾乎沒有動力配煤。“九五”期間,壹批不同規格、不同類型的動力配煤廠建成投產,年生產能力近6000萬噸。中國民用型煤技術已經成熟。到2000年,全國民用型煤產量達到8000萬噸,城鎮居民生活型煤普及率達到80%。為加快煤層氣開發,“九五”期間,國務院批準成立專門從事煤層氣開發的公司。據不完全統計,2000年我國已開發利用煤層氣近4億立方米。3.預計到2005年,中國煤層氣的利用量將達到30億立方米?3個以上。?
2.2煤礦區環境保護和治理的薄弱環節
(1)領導環保意識薄弱,公眾參與度低。中國環境保護的歷史經驗證明,壹切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首先源於各級領導的思想認識和決策行為。現在很多領導遠沒有樹立真正的環保意識,只停留在可持續發展的口號上,走“先汙染,後治理”的老路,或者為了局部利益走加重汙染的歪路。公眾參與在發達國家的環境影響評價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通過聽證會等形式廣泛聽取公眾意見,滿足公眾對環境保護的要求。目前,我國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中尚未建立公眾參與制度,公眾對環境保護工作的監督程度還很低。?
(2)經濟結構調整緩慢,環保監管不力。雖然國家在不斷調整經濟結構,但由於思想慣性、體制僵化、財力不足、政策缺失、地區壁壘等諸多因素,我國能源生產和消費結構不合理的問題依然存在。這種不合理結構的直接後果是資源的過度開采和浪費以及礦區環境和安全難以改善。另壹方面,中國的環境保護管理體制還存在許多弊端,特別是制約和監督機制的失效,導致環境保護監管不力,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有借口。?
(3)環保歷史欠賬多,資金渠道不暢,投入不足。我國長期的計劃經濟體制給礦區特別是許多老礦區留下了巨大的生態環境負擔,沒有建立相應的治理基金賬戶。自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中國的環境汙染日益惡化,而政府財政是治理資金的唯壹渠道。1984年,在《關於環境保護的決定》(國發[1984]64號)中,國務院確定了八條環境保護資金渠道,其中七條用於汙染治理投資。雖然這七個渠道在資金籌集、汙染治理、環境質量改善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總體來看,汙染治理的總投入還遠未達到基本控制環境惡化加劇的水平。現在這七個渠道中,有壹部分是堵塞的,即使堵塞了,仍然存在渠道不暢等問題,其外在表現就是資金投入嚴重不足。據統計,我國每年直接用於煤炭環保的資金約為5-6億元,僅占煤炭工業產值的0.3%,遠低於全國1%的平均水平。?
(4)礦區塌陷地復墾存在諸多盲區。雖然早在1988年,國務院就正式頒布實施了《土地復墾條例》,隨後修訂制定的《土地管理法》、《煤炭法》等5部法律都有關於土地復墾的法律法規,各級地方政府幾乎都相繼制定了土地復墾條例實施辦法,但現在礦區土地復墾率只有10%,比發達國家低50多個百分點。比如老礦區土地塌陷歷史債務沒有明確的責任對象和資金渠道;《土地復墾條例》中的“誰破壞誰復墾”原則形同虛設,現有的征地和塌陷補償辦法無法約束企業執行《土地復墾條例》;企業和地方政府在土地復墾中難以形成有效的合作機制。?
(5)國家缺乏更有針對性、更嚴格的礦山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現行環境保護政策法規缺乏針對礦山環境保護特點的法律法規和技術標準,不利於礦山環境保護和治理的深入開展。有些環境問題因為沒有規律可循而不能及時處理,從而長期危害環境。比如煤矸石、石山自燃,定性為無組織排放,國家沒有限期治理、超標罰款的規定。?
3解決煤礦區環境問題的對策和建議?
3.1完善礦區環境保護法律法規體系
礦區生態環境的保護和管理必須納入法制化軌道,這不僅是市場經濟的要求,也是世界發展的趨勢。在現有法律規定的基礎上,緊密結合礦山環境的特點,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礦區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技術標準體系。這壹制度應涵蓋礦區開發的全過程,對新建采礦項目的環境影響進行評價,對開采礦山的環境保護和廢棄礦山的環境重建給予明確的法律規定。“十五”期間,國家將陸續頒布《礦山環境保護管理條例》、《礦山開發環境保護技術政策》和《礦山生態環境恢復與治理技術規範和標準》,以促進礦山環境保護的進壹步發展。?
3.2實施更嚴格的環境保護政策。
國家必須下決心,堅決關閉生產技術落後、安全性差、資源浪費大的小煤礦,加快淘汰高能耗、重汙染的舊加工工藝。通過稅收優惠等措施,支持節能環保產業發展,借助市場逐步淘汰落後產業和產品。嚴格控制新建礦山的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所有新建、擴建、改建礦山企業建設項目必須依法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凡達不到環保標準的項目壹律不予批準。要嚴格執行“三同時”制度,明確礦山環境保護的目標和責任,堅決落實領導問責制。?
3.3加強輿論監督,提高公眾參與度。
要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作用,增強公眾的環保意識和參與意識。通過弘揚先進,鞭撻汙染環境、破壞生態的違法行為,喚起公眾對環境問題的廣泛關註,從而形成強大的社會壓力,促使企業更加自覺地保護環境。在加強輿論監督的同時,應盡快通過法定程序建立有效的公眾參與制度,讓公眾對環境問題的關註真正付諸行動。?
3.4大力推廣應用清潔開采和潔凈煤技術。
通過制定壹系列強有力的政策法規,加大資金投入,加快清潔開采和潔凈煤技術的研發、推廣和應用。目前清潔開采的重點應放在離層註漿減沈、瓦斯抽采利用、無廢石排放開采等成熟技術上。潔凈煤技術及其產業化是未來中國煤炭加工利用的重中之重,也是從根本上解決中國煤炭汙染的重要途徑。因此,國家高度重視潔凈煤技術,將其作為可持續發展和實現兩個根本性轉變的戰略措施之壹,制定並發布了《中國潔凈煤技術“九五”和2010發展綱要》,不僅確定了潔凈煤技術發展的重點領域和方向,?
3.5實施土地復墾多維綜合管理模式
塌陷地復墾是礦區環境管理中的壹個難題。《國家土地復墾條例》中“誰破壞誰復墾”的原則在實踐中存在諸多矛盾。老礦區大量塌陷地是計劃經濟時期(或更早)形成的。這個歷史欠賬,無論是理論上還是能力上,效率低下的煤炭企業都很難自己償還。新礦區或老礦區的新增地面塌陷,基本都采用征地和塌陷補償的方式,使得原來的“誰破壞誰復墾”的原則流於形式。實行多元綜合治理的土地復墾模式是解決我國礦區土地復墾問題的壹條途徑。具體設想是,礦區地面沈降分為歷史欠費和新增沈降兩類,國家明確規定復墾資金計入生產成本或1997建設項目總投資。對於歷史欠賬造成的地面沈降,應在土地復墾優惠政策下,由國家出資或社會力量(包括礦山企業)出資進行土地復墾。新增塌陷地由企業復墾,力爭毀壹畝,還壹畝。新塌陷地應打破單壹征地的舊模式。復墾後土地生產力(或收益)能達到原土地效用的,不被征用,企業支付復墾和土壤肥力補償費,仍由農民復墾。對於部分塌陷地,也可采取多方協作復墾、土地按股管理的混合模式。礦區塌陷地復墾技術應根據塌陷地情況,采用綜合改良的復墾方法。
參考
1楊永仁等中國煤炭工業與環境保護。煤礦環境保護,2001,15 (3),(4)?
2朱光耀。齊心協力強化監管努力開創礦山環境保護新局面。北京:地震出版社,2 001,24 ~ 29?
3兗礦集團。兗礦集團的生態環境與“三廢”治理。北京:地震出版社,2001,233 ~ 237?
4泛蔡明。中國土地復墾概況、發展趨勢及對策。北京:地震出版社,2001,297 ~ 301?
5麥芳代。論我國環境影響評價中的公眾參與。煤礦環境保護,2001,15 (3),27 ~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