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麽信用監管的本質和目的是什麽呢?與傳統的信用監管有什麽區別?如何實現信用監管?國家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推動信貸監管政策的落實?
1.信用監管的本質和目的是什麽?
信用監管作為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本質是根據市場主體的信用狀況實施差異化監管手段,實現對守信者“無事生非”,對失信者“壹劍高懸”,從而提高監管效率,提升社會治理能力和水平。
壹方面,信用監管通過創新監管理念、監管制度和監管方式,實現了監管資源在需要監管的重點領域、重點環節和重點對象的配置,有效提高了監管效率,維護了公平競爭,降低了市場交易成本。
另壹方面,在強調深入推進失信聯合懲戒的同時,提出對食品藥品、生態環境等直接關系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領域存在嚴重失信的市場主體和相關責任人,實施壹定期限內市場和行業禁入措施,大幅提高失信違法成本,維護人民群眾切身利益。
二、與傳統監管相比有什麽區別?
與傳統監管相比,新型信貸監管主要有以下特點:
第壹,貫穿市場主體的整個生命周期。與傳統的間歇性監管模式不同,信用監管是壹種新型的監管機制,貫穿於市場參與者事前、事中、事後的全生命周期。在事前監管環節,市場參與者要做出承諾,強調教育,利用舉報,提高依法誠信經營的意識。在監管過程中,全面建立市場主體信用記錄,大力推進信用分類監管。在事中事後監管中,強調使用失信聯合懲戒“利劍”。
二是根據不同的信用狀況實施分類監管。傳統監管模式對所有監管主體施加平均力,監管成本高,市場主體壓力大,幹擾多。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就是根據市場主體的信用等級,采取差異化的監管措施,讓守信者“有恃無恐”,失信者“壹劍高懸”,從而提高監管效率,讓監管力量“把好鋼用在刀刃上”。
三是基於大數據和信用評估實施精準監管。與傳統監管方式相比,信用監管強調運用“互聯網+”和大數據,有效整合各類信用信息,建立風險預判預警機制,盡早發現和防範苗頭性、跨行業、跨區域風險,為監管部門開展精準監管奠定堅實基礎。同時,信用監管也強調,要充分發揮公共信用綜合評價、行業信用評價等各類信用評價的作用,準確描述市場主體的信用狀況,為監管部門開展差異化監管提供依據。
第四,需要跨地區、跨部門、全社會的協同監管。與傳統的監管模式不同,信用監管加強了地區和部門之間的協同監管,包括信用監管機制、業務和信息系統的協同。同時,也支持社會力量積極參與,鼓勵充分發揮行業組織和第三方信用服務機構的作用,整合形成全社會參與信用監管的強大合力。
第三,如何實施信用監管?
分類監管是實施新型信貸監管的主要方式。
分類監管就是根據企業的信用狀況,采取差異化的監管措施。對信用良好、風險較低的市場主體,應合理降低抽查比例和頻率,減少對正常生產經營的影響;對於違法違規、風險較大的市場主體,要加大抽查比例和頻率,依法依規進行嚴格監管,做到“讓守信者降低成本,讓失信者付出代價”。
信用評價是分級監管的基本依據。信用服務機構的快速發展和大數據技術的快速發展,使我們能夠對企業進行即時、全覆蓋的信用評估,以支持分類監管。
如天然氣、涉煤、道路客運等重點領域公共信用綜合評價結果已推送給相關行業監管部門、行業協會、商會和金融機構參考應用,並分區域通報各省區市,對被評價企業實施分類監管。
4.中國采取了哪些措施來推動信用監管的實施?
壹分部署,九分落實。在推進實施信用監管的過程中,國家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壹是加強統籌協調。國家發展改革委將充分發揮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部際聯席會議牽頭部門作用,推動各地區各部門,細化責任分工,完善配套制度,落實信用監管各項政策措施。同時,積極發揮行業協會、商會和第三方信用服務機構的協同作用,整合形成推進信用監管的合力。
二是開展試點示範。國家發改委將圍繞信用承諾、信用修復、失信聯合懲戒、信用大數據開發利用等重點工作,組織開展信用建設和信用監管試點示範。在各地區、各部門探索創新的基礎上,及時總結、提煉、交流信用建設和信用監管方面的好經驗好做法,在更大範圍內復制推廣。
三是做好宣傳解釋工作。國家發改委、人民銀行召開全國電視電話會議,對信貸監管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今後,我們將舉辦政策知識培訓班,利用報刊雜誌、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加強宣傳報道,深入細致地做好對市場主體的政策宣傳和解讀工作,不斷營造良好的信用監管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