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如何看待我國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

如何看待我國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

壹般來說,侵犯知識產權包括侵犯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商業秘密權、反不正當競爭權等知識產權。與民法相比,知識產權法屬於特別法。

民法壹般規定侵權的認定標準或條件,知識產權法更具體地規定了知識產權侵權的表現形式。既要根據民商法和侵權法從總體上把握侵權的表現形式和標準,又要根據各部知識產權法詳細把握每壹類侵權的規範和要點,從而完成知識產權侵權糾紛審判中法律適用的任務。通過對專利法、商標法、著作權法等知識產權法的研究,我們會發現立法者壹般會在這些法律中規定相應的侵權類型和具體形式。雖然這些規定中有所謂的變通規定,但總體而言,知識產權法以列舉的方式對侵權行為進行了描述,並對侵權行為做出了各種規範性規定,構成了認定侵犯知識產權行為的法律標準。因此,我們在研究侵權的認定時,首先要研究和探討知識產權侵權認定的法律標準。在現行的知識產權法中,對知識產權侵權的規定有四種表述方式:壹種是明確規定在相應法律的法律責任壹章中,在同壹條規定了民事和其他法律責任後,將應當追究民事責任的侵權行為逐壹列舉,如著作權法、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等。第二個規定是在知識產權保護的章節裏,有壹個關於侵權的特別規定,還有壹個關於這些行為應該承擔的法律責任的特別規定,比如商標法。

第三是在法律的總則部分有專條規定侵犯專利權為法律所禁止,而在權利保護壹章有專條列舉不視為侵犯專利權的行為和不承擔賠償責任的行為[6],應當追究的法律責任在本章有規定,如專利法[7]。四是專章規定侵權或違法行為,另專章規定要追究的法律責任,如《反不正當競爭法》[8]。綜上所述,知識產權法壹般規定了相應知識產權的內容,列舉和規定了侵權行為、例外和限制以及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法律責任壹般是民事法律責任和行政法律責任。因此,我們在認定知識產權侵權行為時,應當關註知識產權法規定的所有認定侵權事實的法律事實,即侵權所必須的法律事實體系。避免對問題有任何片面和主觀的看法。這對審理案件的法官尤其重要。壹般來說,法律賦予的權利是指權利人為了滿足自己的利益而被法律允許采取的,並以他人的法定義務為保障的行為尺度,即法律允許的行為尺度。它通常由積極行為權、請求權(消極行為權)和請求國家保護的權利組成[9]。權利結構的這三個部分可以獨立存在,不可分割,它們處於壹個不可分割的統壹體中。應該說,法律首先肯定了當事人積極行為的權利,處於權利結構的中心;同時,它的實現有賴於義務人的義務和義務不履行時的國家保護。在知識產權法領域,尤為明顯的是國家法律賦予當事人相應的知識產權。

知識產權法在賦予當事人權利時,壹般會明確規定權利人的積極權利以及這種權利的各種權力範圍。同時,由於知識產權的無形性,法律以各種功能為中心,賦予每項權利明確的保護範圍。保護範圍因其技術性和專業性,明顯不同於各種權力的範圍。如果發明專利權保護的是符合專利條件的發明技術方案;權利要求書包含了受法律保護的技術方案的確切範圍。再比如註冊商標權,商標法保護權利人申請商標註冊時符合商標條件的圖形或者文字,或者其組合。在著作權的保護上,保護範圍集中在符合作品條件的作品上。商業秘密的保護範圍是符合商業秘密要求的技術方案或專有技術,以及其他商業信息等。關鍵是如何將它們與已知技術區分開來。在認定侵犯知識產權時,首先要確定被控侵權的知識產權的法律保護範圍;範圍確定後,分析該權利的各項功能的範圍。正如有學者在分析專利侵權的認定時所說,“壹個產品不會侵犯另壹個產品,但會侵犯壹項專利權利要求;因此,認定侵權事項,首先要確定請求權的範圍。"

這與財產權的保護範圍明顯不同,財產權是知識產權侵權認定的起點,也是知識產權侵權認定的難點之壹。在知識產權審判實踐中,有些案件處理難度較大,很多案件壹開始就難以確定維權範圍。從整體情況來看,各類知識產權侵權行為的認定都有壹個大致相同的認定過程,法官壹般會根據這個過程或思路對要認定的行為是否侵權做出客觀判斷。認定過程將法官的主觀意誌帶入壹種相對固定的思維模式,便於法官的認識進入壹種可見的、易於操作的程序,保證法官內心的確信更符合客觀實際,更客觀真實。雖然各種知識產權侵權行為的認定各有特點,但它們的獨特性決定了認定過程的基本步驟如下:第壹步是確定權利和保護範圍;

第二步,分析其保護範圍的構成要素;

第三步,提出並確定被控侵權人權利的實現範圍;

第四步是分析其權利實現範圍的要素;

第五步,比較兩者的範圍和具體構成,準確運用各種判斷原則和方法;第六步,判斷同壹性或相似性;

第七步,做出判定侵權與否的結果。雖然上述認定過程在各類知識產權侵權判決中的形式和側重點略有不同,但形成法官評價證據的基本思路和判斷過程是相同的。證據在知識產權侵權的認定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在很多情況下,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證據的采信和舉證責任的分擔,使得本已十分復雜的侵權認定更加復雜。本文只是想提醒讀者證據問題,這裏不想贅述。中國的反不正當競爭法包括侵犯商業秘密。鑒於商業秘密是壹項獨立的權利,與知識產權相關的其他不正當競爭行為與其不同,本文將分別論述。

參見王黎明的民法?侵權法,第309-311頁。[3]如《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四十五條第(八)項規定“侵犯著作權和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的其他行為”;又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第三十八條第四項“對他人註冊商標專用權造成其他損害的”的規定。此外,壹般認為,不正當競爭行為不僅是《反不正當競爭法》規定的行為,也包括《民法通則》中其他違反誠實信用原則的行為。

《著作權法》第五章第四十五條和第四十六條首先規定了民事責任和行政責任,然後列舉了相應的八種和七種侵權行為。《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第三十條首先規定了民事責任和行政責任,然後列舉了八種侵權行為。[5]《商標法》第三十八條規定了侵犯註冊商標權的行為,第三十九條規定了民事和行政法律責任,第四十條規定了與假冒註冊商標罪有關的刑事法律責任。見新修訂的專利法第六十三條第二款。[7]第壹章總則專利法第十壹條規定,任何民事主體未經專利權人許可,不得從事任何行為,第七章專利權的保護第六十二條規定了不視為侵權的情形,第六十條規定了侵權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二章規定了不正當競爭,第四章規定了法律責任。

  • 上一篇:如何防範政府采購評審風險
  • 下一篇:如何提高信用社的經營利潤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