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如何理解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價值追求?

如何理解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價值追求?

公平正義:社會主義法治的價值追求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概括為依法治國、執政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和黨的領導五個方面。在這五個方面,公平正義都表現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價值追求。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社會主義法治實踐的指導原則,是當代中國發展馬克思主義法治觀的最新理論成果,其價值取向是公平正義。公平正義應當是社會主義法治的靈魂,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是“以人為本”。其核心是基本社會制度的公平正義。其實有賴於和諧社會的構建,有賴於執法機關和執法人員公平公正執法的司法理念的樹立。

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法治的靈魂。

社會主義社會必須是壹個以公平為基本特征、以正義為終極價值的社會。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標是實現全社會的公平正義。法治精神不僅在於完備的法律法規體系和復雜的執法機制,還在於公平正義的精神和價值在法治的各個方面得到真正的體現和實現。

公平正義是判斷社會善惡的首要標準。關於社會價值的理論很多,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有“利益”、“自由”、“效率”、“秩序”等。承認、肯定和保護人的合法利益是社會發展的動力源泉,但如果壹個社會以“利益”或“功利主義”為終極避難所,就會成為無德的社會;“自由”是社會活力和創造力的源泉,但極端的自由主義會使社會退化為原始叢林;“效率”是社會發展的必要,但“效率優先”在任何時候都不應該成為無視公平、踐踏正義的借口;“秩序”是社會穩定的基礎。沒有秩序,就沒有社會安全,但當秩序成為社會的最高價值時,就可能把社會引向窒息的境地。可見,利益、自由、效率、秩序作為社會價值之壹,是社會發展的必要條件,但不能作為社會的終極價值標準。他們都將受到公平正義這個標桿的評判和檢驗,他們都沒有超越社會公平正義價值的能力。所以,壹個社會的善惡和文明程度,最終取決於它是否把公平正義作為最高的價值準則。

建設和管理壹個國家的理想條件是經濟繁榮、政治進步、文化昌盛、社會和諧,而這些目標的實現有賴於社會公平正義價值觀的引導。從人類歷史的發展經驗來看,社會的主流價值決定了社會文明和發展的方向。壹個好的社會壹定是以公平正義為標準的社會,而壹個公平正義差的社會必然走向經濟衰退和蕭條,政治專制和腐敗,文化蕭條和墮落,社會混亂和無序。在壹個國家,利益訴求是多樣的,沖突和矛盾也是多變的。因此,統治者的首要任務不是糾結於具體事務的細節,而是做出價值判斷和選擇,從而消除沖突,維護公平,支持正義。從這個意義上說,我認為治國的本質在於價值選擇;壹個好的統治者的標準是,他在任何時候都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公平正義。當公平正義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靈魂,成為全社會人民看得見、摸得著、共享的成果,社會主義法治才能真正惠及廣大人民群眾。

公平正義的社會是以人為本的社會。

公平正義如果不是抽象的教條,就應該有體現時代要求的具體內容。壹個公平正義的社會首先應該是壹個“以人為本”的社會。“以人為本”首先要回答“以誰為本”的問題。壹個國家的維權體系有三個層次:壹是“所有人”的層次,二是“公民”的層次,三是“弱勢群體”的層次。公民權利主要指政治參與、擔任公職、就業和社會保障。弱勢群體的權利主要指向婦女、老人、兒童、肢體殘疾人等特殊對象;第壹個層次,即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的層次,指的是“每壹個人”和“所有的人”,即《世界人權宣言》中的“每壹個人”,不分種族、膚色、性別、語言、宗教、政治或其他見解、民族或社會出身、財產、出身或其他地位差異,平等享有基本人權和人格尊嚴。

“以人為本”之後是“什麽是以人為本”的問題。這個問題涉及兩個方面。首先,“以人為本”必須建立在人民* * *共同需求的基礎上,這是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人民的普遍要求。因此,滿足人民* * *共同要求是黨和國家工作的基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其次,“以人為本”也必須以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為基礎。當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成為其他人自由全面發展的條件時,壹個公平正義的社會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成功了。

“以人為本”最終回答了“如何將人的需求轉化為法律權利”的問題。人的需求轉化為法律權利,才是現實的,才是安全的。“以人為本”與“科學發展觀”和“和諧社會”在價值上是壹致的。壹方面,它們解決了目的問題,即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另壹方面,它解決了壹系列關系問題,即政治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的統壹與和諧。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這些理念邏輯的產物。因此,把公平正義理解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價值追求,也必須基於這些理念。各級執法機關和執法人員只有吃透“以人為本”、“和諧社會”等理論,才能真正把握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精髓。

公平正義的核心是制度的公平正義

公平正義是人類歷史悠久的理想,其基礎是社會制度的公平正義。從直觀的角度來看,社會不公有不同的表現形式,但壹言以蔽之,無非是以下四個方面:壹是起點的不公平。其典型表現是,人在生命之初,根據自然生理條件和社會出身,被劃分為不同的人格身份;第二,機會不公平。區分人的個性的目的是給人不同的社會發展機會,這是不公平的機會。在高考招生中,同壹張試卷面前不同地區的考生享有不同的上學機會,甚至同壹地區的考生因戶籍差異而不同,這是機會不公平的具體表現;第三,規則不公平。用壹種規則對待壹群人,用另壹種規則對待另壹群人,這是不公平的。表現在法律上,就是法律面前的不平等,是各種特權淩駕於法律之上的存在;第四,結果不公平。同工不同酬,少勞多得,多勞少得,少勞少得,少勞少得,少勞少得,都是結果不公平的表現。

可以說,沒有公平正義,就沒有穩定的社會秩序,也就沒有社會和諧。因此,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相當於構建壹個公平正義的社會。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認識的深化,社會所倡導的主流價值觀也在不斷發展。“公平正義”理念的確立是社會主義的本質。我們應該把公平正義作為社會的主流價值,然後重建制度。

公平正義的實現依賴於制度的和諧

制度的本質是調整社會中各種權利和權力的關系,制度的和諧是社會公平正義的前提和基礎。法治所要求的和諧的第壹要素是公共權力與公民權利的和諧。國家的形成是人民意誌的產物。因此,國家或公共權力存在的目的只有壹個,那就是基於人民的利益更好地為人民服務。然而,公共權力自誕生之日起,就存在著暴力、過度膨脹等弊端。近代以來,人們努力要求的,思想家努力思考的,無非是如何馴服公權力。法治社會,公權力應該受到約束,不受暴力侵害。公共權力的行使必須以保護公民權益為前提。公民的權利訴求應該通過適當的程序向當局反映,權力和權利之間應該有良性的互動。可以說,當公共權力與公民權利和諧相處時,法治社會就形成了,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也就具備了。

制度和諧的第二個要素是公共權力之間的和諧。黨的執政、人大的立法權、國務院的行政權、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權、最高人民檢察院的檢察權和中央軍委的軍事權,應當在黨的領導下實現和諧,在和諧的前提下相互配合、相互監督。制度和諧的第三要素是公民權利與公民權利的和諧。公民權利的和諧至少包括三個方面。壹是權利內容的和諧。法律對公民權利內容的規定要符合人類發展的大趨勢,不同效力層次的法律規定要邏輯統壹、嚴密,對特殊人群要給予特殊的權利保護。二是權利與義務的和諧。馬克思指出,沒有義務就沒有權利,沒有權利就沒有義務,這是我們在分配公民權利和義務時應該把握的總原則。三是權利主體之間的和諧。建設法治社會,不僅要提高規則意識,還要努力打造團結友愛、誠信文明的社會文化。強調規則並不是說要處處以規則控制人,而是說我們在行動時要遵守規則,尊重他人的權利邊界。權利主體的和諧還應包括全體公民平等參與法治的全過程。

制度的和諧最終應該是以制度正義為核心點的和諧。在法治國家建設中,如果不培養全社會的規則意識,如果所有公共權力機關都不能從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高度把握公共權力的本質,實現和諧運行,社會公平正義就難以實現。

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終極目標在於公平正義,實踐路徑在於保障和發展人權,具體途徑在於公正執法。國家尊重和保護人權的原則已寫入《憲法》,為社會主義公平正義理念確立了現實基準和法律基準。和諧社會的構建為社會主義公平正義的實現提供了思想和社會條件。社會主義公平正義不再只是壹句口號或壹個理論名詞,而是已經成為我們社會的價值,已經融入我們的法律體系和執政理念,成為執法機關和執法人員的靈魂和動力。

  • 上一篇:全國疫情街社區宣傳橫幅標語精華
  • 下一篇:山東臨沂什麽程度的供暖是正常的?達不到這個溫度怎麽處理?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