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培養對法律價值觀的認同感和法律信仰
只有在法律信仰的基礎上,人們才能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如果公眾對法律缺乏信仰,法律規範就無法內化,進而落實為自發行為。法律雖然是壹些規則和規定,但在法律規則和規定的背後,有著深刻的道德關懷和深刻的信仰。當人們認同法律,建立法律信仰,就會形成遵守法律規則和規定的意識。在法治社會中,法律之所以能夠成為最高權威,被每壹個公民所信仰,是因為法律體現了、保障了、實現了正義。因此,在對大學生進行法治教育時,要註意要求他們用現代理念去判斷和思考法律條文所體現的價值,是否充分體現了現代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內在法律權威的要求,是否完全符合現代司法的要求。只有這樣,對法律的感情和對正義的由衷信仰才能達成精神上的壹致,大學生才會從自身利益出發遵守和尊重法律,最終完成法律意識的升華。
2.營造良好的法治社會環境。
壹方面,要完善法律運行機制,只有使立法民主化、科學化,執法程序化,自覺守法,法律監督制度化,才能實現法治。大學生思想開放,觀念激進,具有時代性。他們主觀上期待法治,關心國家法制建設。因此,培養大學生的現代法律意識,必須完善法律運行機制,營造良好的法制社會環境。另壹方面,要營造有利於增強大學生現代法律意識的社會輿論和道德環境。大眾傳媒和各種社會力量在塑造大學生現代法律意識中發揮著特殊的作用。大眾傳媒和各種社會力量要利用典型案例開展生動的法治宣傳,在全社會形成“尊法守法”的輿論環境,營造良好的法治氛圍。
3.營造良好的校園法治氛圍
壹方面,高校要嚴格遵守和執行教育法及相關法律法規,依法開展學生工作,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依法依規辦事,特別是在學生普遍關心的德、智、體量化考核、評獎評優、貧困生資助、學生幹部管理等問題上,按章辦事,不計個體差異,嚴肅處理違法違紀行為。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樹立良好的法制觀念。另壹方面,營造法治校園文化,開展法制教育活動。通過舉辦法律知識競賽、學法守法演講比賽,或者組織學生旁聽庭審、模擬庭審、參觀監獄、開展法律心理咨詢和法律社會調查等方式,形成濃厚的法制教育氛圍,促進大學生現代法律意識的形成。
4.提高法治教育的教學質量
壹是提高教師的法律素養。教育者首先要受教育,改善教師的知識結構,提高教師的法律素質和素養是增強大學生現代法律意識的重要內容。這就要求從事法學教育的教師要站在更高的高度,具有更高的法律意識和法律修養。第二,註重加深大學生對法律理論的理解,提高現代法律意識。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特點和需求,突出重點,在“少而精”上做文章,重點關註與學生相關的部門法,如民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勞動法等。三是采取多種方法開展教學。教學方法要運用多種教學方法為教學服務,提高學生興趣、課堂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如課堂討論、案例教學、多媒體教學等。,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教育效果,使學生通過法制教育了解法律,懂得運用法律手段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5.充分利用互聯網開展法治教育。
網絡的發展為高校法治教育提供了現代化手段,拓展了空間和渠道。我們必須充分利用網絡生動、圖文並茂的特點,推動法治教育從封閉、被動的模式向開放、主動、社會參與的模式轉變。使法治教育體現新穎性、直觀性、參與性和系統性,通過網絡推薦高品位書籍,開展網絡思想道德教育。有目的地向他們灌輸符合網絡時代的信息倫理意識,強化著作權法、著作權法、專利法、商標法以及知識產權相關的法治觀念,逐步培養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