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遍,我覺得這只是每壹次庭審都必須說的老生常談,但第二遍看的時候,我會發現法官的話其實解釋了整部電影的邏輯體系:不能證明有罪就無罪。有罪的對立面不是無罪,而是無法證明有罪。借用中國的壹句老話,錯放壹千,不如錯殺壹個。這體現了壹個成熟的法制對人權的尊重,這也是整個故事中慢慢改變大家觀點的決定性因素。有了合理懷疑,就不能任意輕易的決定自己的生死。
在法庭上。
在這裏,每個人的風度都值得探究。法官語氣輕松,不時拿個杯子喝兩口水。他沒有決定壹個人生死的尊嚴。然而,坐在被告席上的少年,臉上沒有仇恨和扭曲,反而是與常理相悖的冷靜和孤獨,這與壹個殺父的嫌犯完全不符。兩人的輕松淡定與“死刑”和“謀殺”形成鮮明對比。這也預示著劇情的反轉。
進屋後。
在這部電影中,天氣壹直是13的參與者,是決定和預測人物情緒和劇情發展的重要壹環。剛開始,有的陪審員擦汗,有的試著打開風扇和窗戶。整個房間充滿了悶熱和躁動。只有壹個人與房間裏的氣氛不協調。8號陪審員站在窗前,望著遠方,陷入了沈思。
當鏡頭慢慢掃過12位年齡、身份、神態各異的陪審員時,很容易猜到後面會因為背景不同而有很大的差異。其實12人在壹定程度上代表了整個社會,我們不妨最後在整個社會的層面來討論。
接下來的聊天,看似多余,其實是凸顯大家個性的絕佳體現。
7號穿著花西裝,戴著花帽子,不太整齊。他把口香糖紙隨意扔出窗外,說明他是壹個缺乏良好教養的人。
三號不斷強調自己做陪審員很有經驗,本案兇手很清楚。這說明他是壹個缺乏經驗主義精神的人,只堅持自己的主觀判斷,從不關心證據的真實性和可靠性。當然,在這篇文章的最後,他也向觀眾揭示了他的內心世界為何如此固執。
x提到“還好我們有殺人案,盜竊案很無聊。”他的心態其實代表了陪審團的大多數人。他們平時都有自己的工作,只是把陪審團當成可有可無的東西來玩,把別人的愧疚和痛苦當成自己人生的調劑。孟子說,人之所以不同於其他動物,是因為人有慈悲心,能夠同情他人的疾苦,但事實並非如此,這就讓人思考:法律的制定,道德價值的確定,是不是讓人心變硬了?法律確定的“小人”真的是小人嗎?大眾觀念中的“小人”不值得同情嗎?
隨後,3號和4號開始了業務往來,並擴大了人脈。雖然我壹直認為商業和法律是人類發展以來最偉大的創造,商業通過驅動人類對利潤的追求來控制思想,法律通過規範人類的道德來限制思想,但這些人類“別出心裁”的創造在真正的自然造物——生命面前顯得微不足道,這讓我不禁懷疑,“法律有權利剝奪壹個人的生命嗎?”即“死刑該不該存在?”疑惑。
開始會議
團長在介紹中提到“我們12人必須達成壹致,否則判決無效。”後來第11號也說:“我們被告知來這裏決定壹個我們從未謀面的人是否有罪。無論我們做出什麽樣的判斷,我們都不會得到任何好處或損失。這就是為什麽我們的國家如此強大。”
陪審團制度的出現,在我看來就是為了減少法官個人傾向性造成的誤判。12背景和生活經歷不同的人,有的註重證據的真實性,有的註重情緒的唱衰,最後想要達成壹致,毫無疑問有壹方要妥協。這難道不是壹場理智與情感的鬥爭嗎?需要註意的是,這部電影理性的背後,其實是對生命尊重的更深的愛,感性的背後是先入為主的固執和盲從。我們不能排除這些人的存在,正是他們的存在讓這個社會的發展更加不確定。
第壹次投票,11票有罪,1票無罪。
8號的理由是“雖然我不知道,但是看到11人舉手,我真的很難舉手。我根本沒商量就把孩子送上了電椅。”這時,8號雖然沒有明確懷疑孩子是無辜的,但出於對生命的恐懼,還是勇敢地投了反對票。《Mob》中有壹種觀點認為“人的理性會在群體中消失。壹個人可以理性,壹個群體永遠不可能。”這說明壹個人提出不同意見的心理壓力很大。
後來我們看到,在第壹次投票中,9號先生是因為壓力而心虛,而不是忠於自己內心的信念。試想壹下,如果沒有第壹個提出異議的人,人類最珍貴的良知就被埋沒了。最可怕的是,人們誤以為自己堅持了正義,並以自己高尚的道德為榮。
在第二次投票中,他們采用了無記名投票的方式,讓大家理性獨立思考,最終有了壹個無辜的倡導者。這個群體的致盲力是如此之大,就像空氣中的迷幻劑壹樣難以察覺。
在第壹次投票中,另壹句發人深省的話是:“妳認為那次審判要花多少錢?他很幸運有這樣的機會。聽著,我們都是成年人,我們都聽說了發生了什麽,對吧?我們不應該相信那個男孩的故事。我們都知道他是什麽樣的人。我和這樣的人壹起生活過。妳不能相信他們說的話。妳知道,他們生來就是騙子。”
在這裏,10號的話已經違背了法律的根本原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雖然法律的每壹篇序言都會強調平等,但有多少人能從內到外壹視同仁呢?大多數人會因為壹個人的家庭背景和之前的錯誤而對他進行預判,這種情況在法庭上經常發生。通過列舉犯罪嫌疑人的犯罪記錄來影響本案的判決,或者通過犯罪記錄激起輿論的反對,法院最終屈服於輿論,做出了不公正的判決,尤其是在中國這樣壹個用成文法代替判例法的國家,往往會因為涉案人員的不同而對類似案件區別對待。
另外值得註意的是,旁觀者在分析幾件證據時,往往會通過自己的感覺做出判斷。比如“看電影怎麽會記不住名字和主演?”例如,幾個獨立的行動在妳的頭腦中自動串聯成案件的過程,而不是事實。這裏再次強調,主觀想法積極彌補未知部分。8號提出科學證明的時候,這些主觀臆斷好像幹冰壹樣消失了,證詞變得漏洞百出。
此外,在做出判決時,他們都只考慮單壹變量,默認證人說的是實話,“因為他們都宣誓保證證詞正確可靠。”把證言作為事實來衡量嫌疑人的行為,忽略了證人也是壹個不確定因素,容易受情緒影響。當證人的內心世界被剖開,證言的重要環節像肥皂泡壹樣破裂,看似完美的鐵證邏輯鏈慢慢斷裂。
激烈爭吵之後,氣氛變了。窗外下起了大雨,天氣漸漸涼了下來,他們火熱的心也漸漸平靜下來。他們開始從事實層面冷靜分析證據的可靠性。
8號說過這樣的話:“面對這樣的事情,真的很難擺脫個人偏見。不管在哪裏,偏見總是掩蓋真相。我真的不知道真相是什麽。我想沒有人知道真相是什麽。我們九個人現在覺得被告是無辜的...但是我們在賭壹種可能性。也許我們錯了。我們可能會放走壹個殺人犯。我不知道,沒人知道,但我們有理由。”這段話也再次澄清了陪審團的這次會議不能決定已經發生的事實的走向。他們所做的就是找出疑點,避免誤判。
在這部片子裏,整個場景只是壹個會議室,12個人在這裏互相闡述自己的觀點,說服別人,但我看到每個人背後都有壹股力量。似乎這個小會議室就是整個社會的縮影。良心、道德、正義、生命、情感、法律、罪惡、階級、平等...這些人類永恒的話題緊密交織在壹個詞裏。好像有很多東西是我抓不住的。我第二遍仔細的讀著臺詞,暗暗揣測著每個人心中的變化,仿佛找到了寶藏。這可能是我第壹次這麽認真的看電影。這部電影也讓我對法律產生了興趣。
望幫助,望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