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在教書育人中,以德育為先導,營造廉潔的校風和學風,充分發揮教師的示範作用。
教書育人的目的是為社會培養和造就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個體心理素質和較高的科學文化素質和技能的勞動者和接班人,即德才兼備。誠信是道德修養和成功的基礎和前提。因此,教書育人必須抓住誠信道德建設這個基礎,時時處處突出誠信教育。
筆者認為,要從三個方面狠抓教書育人中的誠信教育:壹是教師要以身作則,凡事常懷誠信之心,為學生樹立誠實守信的榜樣。再好的約束也代替不了老師的身體力行和率先垂範,因為身教比言傳身教更重要。其次,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始終註重誠信教育。課堂是教師教書育人的主要陣地,必須充分發揮其強大的育人功能,實施誠信教育。
二是在管理制度上,加強誠信道德建設,建立規範、科學、可操作的大學生誠信道德建設體系。
高校的誠信教育到目前為止,只有少數高校出臺了學生學術道德管理的規定,而且僅限於研究生。高校誠信道德建設只靠正面教育,缺乏約束機制,誠信只會存在於理想認識中。建立規範、科學、可操作的大學生誠信道德建設體系,應著力於以下幾個方面:
1.建立健全各種信用體系和信用道德建設制度,加強信用教育。
要把誠信的具體規定納入相關制度,讓全體師生誠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所謂誠信道德建設制度,是指學校加強誠信道德教育的有關規定,切實落實誠信道德建設制度。絕不能讓投機者得逞,也絕不能讓值得信賴的人吃虧。在誠信體系中,違反誠信原則的人不僅會受到譴責,還會受到懲罰。實施誠信制度的關鍵和有力手段將會起到很好的導向作用。尤其是在關系到學生切身利益的問題上,如果體現出來,壹定會起到約束作用。
2.建立信用評價體系和相應的信用檔案。
建立學生誠信或個人信用檔案,逐步實現系統內網,與教育部門全國學籍網聯網,采集學生各方面誠信表現,並將其作為就業、畢業、獲獎的重要指標。在壹個經濟發達、法制健全的社會,個人信用在銀行的地位甚至比其他抵押物更重要,就像壹個人的第二張身份證。大學生信用檔案的建立,也使其成為學習和工作的第二張身份證。比如,針對助學貸款到期不還、不誠信等現象,研究建立我國個人信用登記制度。
(1)構建大學生誠信評價體系。
引入經濟領域的信用評級指標體系,設立相應的大學生誠信評價部門,構建大學生誠信評價體系。首先要確定誠信評價的要素。我們認為,誠實、信用、正直、友善等道德品質可以列為評價的主要因素。其次,確定誠信評價體系的各級指標,即確定幾個能夠反映大學生誠信要素的具體項目;再次,確定誠信評價標準,將大學生誠信狀況分為不同等級,並為每個指標設定不同等級的標準,以供參考和定位;最後,可以通過學生自我評價、同伴評價、教師評價和社會中介評價來選擇誠信評價的方式。通過誠信評價體系,可以評估學生過去和現在的誠信狀況,進壹步預測大學生個人誠信道德的發展趨勢。
(2)建立學生信用檔案。
在高校引入社會個人信用聯合征信系統,建立學生信用檔案,建立統壹的數據庫管理查詢系統。對於誠信較差的學生,要采取相應的預防和懲罰措施,比如對不守信用的學生進行記錄,並給予相應的道德和行政處分。學生信用檔案的建立可以從16周歲及以上的學生開始。通過個人誠信,如身份證、戶籍、家庭狀況、居住地、學習狀況(考試、借書)、助學貸款、就業狀況(簡歷撰寫、合同履行)、工作單位、社會保險、信用記錄、榮辱、基本經歷、學習成績等。,建立壹個類似於借款憑證的通用檔案,由學校某個部門為事業單位、就業單位、各個部門進行管理。
同時,可以將學生的信用表現與其日常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掛鉤,通過網絡與學生的電子卡、借書證、網卡等功能卡關聯,對有不良信用記錄的,可以限制其從事相關信用活動。如果學生拖欠學費或貸款,除了相應的處罰外,還會取消其在圖書館借書、機房上網等所有信用功能。不良信用記錄會被列入征信系統黑名單,影響學生的學習和生活。
3.積極拓展高校信用監管渠道。
如建立公示制度、申請和聽證制度,加強對學術活動的輿論監督,建立舉報獎勵制度等。通過建立相應的組織和機構,負責學生誠信道德品質的認證和評價。進壹步強化規範、規章制度的強制性和指導性,促進大學生良好“誠信”觀念和學術道德的形成。
4.學生自我教育應重視誠信道德建設。
隨著素質教育在高校的逐步實施,學生素質不斷提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評價的能力大大提高,各種自我教育、自我保健的組織和團體蓬勃建立,為學生自我廉潔教育奠定了良好的組織基礎。在學生自我教育中重視誠信道德建設。壹是引導學生、幹部及其自我教育組織自覺認識誠信道德建設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緊迫性,誠信道德建設是學生自我教育的先導;二是引導學生幹部、學生自我教育組織和學生黨員以誠實守信作表率,動員學生積極參與各種實踐,使誠信意識轉化為誠信情感和誠信行為。
第三,深化大學生誠信實踐教育,通過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建立誠實守信的校園氛圍。
要充分利用學生的課外活動,充分依靠全體教師特別是班主任和學生工作教師,依靠學生的各種組織,通過各種有益的活動,開展深入的、有針對性的誠信教育。壹方面要引導學生進行誠信道德修養,比如選擇壹些有條件的班級,實行無人監考,開展誠信論壇,評選“誠信標兵”,另壹方面也要教育教育者自身。同時,宣傳與活動同步進行,在高校校園內積極創建“誠信光榮,不誠信可恥”;“講誠信的人受益,不誠信的人難做”的校園氛圍。
第四,培育社會誠信道德文化,構建社會誠信道德體系,把誠信道德建設體現在環境建設中,引導學生構建和諧校園。
1.盡快健全和完善社會信用體系,建立由信用管理體系、信用評價體系和信用監管體系組成的信用監管體系。在這個體系中,還可以建立個人信用查詢系統,最終把社會建成壹個人人講信用的信用體系。個人誠信信用的建立不僅需要輿論的監督,還需要壹系列誠信服務中介機構提供誠信評價、管理和監督服務。學校誠信道德教育的實施離不開整個社會環境的支持。社會作為壹個大環境,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來承擔誠信道德建設的重任。通過培育社會誠信道德文化,形成誠信光榮、失信可恥的觀念,營造尊重誠信、鄙視失信的社會氛圍。
2.體現誠信道德建設在高校辦學理念、校園環境(包括文化環境和網絡環境)、輿論環境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育環境”是壹個廣泛的、多層次的系統工程,包括學校、社會和家庭的各個方面。第壹,辦學理念要以誠信為本,誠信是壹個學校生存發展的根本。如北師大“愛國進步、誠信樸實、求實創新、為人師表”的辦學理念,充分體現了以愛國為核心、以誠信為基礎、以創新為動力、以培養高素質人才為宗旨的精神。第二,校園環境建設要體現誠信教育。例如,精心策劃和設立誠信教育專欄,在教室、宿舍和公共場所適當設置誠信格言警句,在校園網上建立誠信道德建設網站或豐富各種思想政治教育網站的誠信道德建設內容等。,從而形成良好的誠信文化氛圍,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啟迪學生。第三,營造誠信教育的良好輿論環境,引導學生以誠信的言行構建和諧校園。要充分利用廣播、黑板報、校報、電視、網絡等正面輿論引導人,用誠實守信的榜樣激勵人,用弄虛作假的反面教材警示人。特別要運用辯論、討論、交流思想等多種形式,堅持理論聯系實際,擺事實講道理,批駁錯誤觀點和言論,幫助學生明辨是非,提高思想認識。
總之,高校誠信教育的效果是關系到國家富強、民族昌盛和社會主義事業興衰的大事,是關系到高校生存發展和學生前途命運的根本任務。各高校教育工作者應重視大學生誠信道德建設,積極探索誠信教育的新方法、新舉措,真正培養出誠實守信、德才兼備的新壹代高素質人才,打造創新期健康文明的和諧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