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如何有效控制行政決策過程

如何有效控制行政決策過程

措施:

1,提高決策者素質。首先,要提高政治思想素質。領導幹部首先要講政治,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在復雜多變的形勢下堅持徹底唯物主義的科學決策態度。第二,要提高科學文化水平。在領導決策過程中,科學文化知識水平越高,對客觀規律的認識就越深刻,也就越能實現主客觀相統壹。因此,領導幹部不僅要有深厚的專業知識基礎,還要了解鄰近學科和邊緣科學的知識,努力把自己塑造成通才,為科學決策打下堅實的基礎。

2.嚴格行政決策程序。行政決策是壹個過程,需要嚴格的程序來控制,才能產生科學的決策。壹是加快行政程序立法。在我國現行的法律法規中,雖然有壹些關於行政程序的法律規範,但也僅僅局限於行政訴訟、行政處罰等極少數領域。從總體上看,行政程序立法嚴重滯後,大多數行政行為沒有法定化。已經合法化的程序或多或少是不完整的、脫節的、繁瑣的和相互沖突的。我們應當按照先分散後統壹的原則,加快行政程序立法。二是強化決策程序意識。作為領導,在做決策時,要有強烈的程序意識,努力按照法定程序壹絲不茍地做好每壹項決策,避免因決策的隨意性而導致決策失誤的發生。三是嚴格通過民主程序決策。行政首長在作出重大決策前,需要經過壹定的協商程序,充分征求和尊重班子其他成員的意見,充分征求群眾、專家等社會各界的意見。四是深入基層調查研究。調查研究是領導工作的開始,是領導者的壹項基本功。作為領導,在決策之前,要深入基層調查研究,了解真相,尋求解決問題的科學方法。

3.完善行政決策機制。壹是建立行政決策權的監督制約機制。堅持合法、科學、民主、公開、高效的原則,建立健全思想道德約束機制、法制約束機制和群眾參與監督機制,加快建立以結構合理、配置科學、程序嚴格、制約有效為核心的行政權力運行機制,充分發揮專門機關的監督作用, 逐步建立和完善專門機關監督與人大法律監督、CPPCC民主監督、群眾監督和輿論監督有機結合的有力監督和制約。 二是建立行政決策審計評估制度。加強對行政決策、決策制定和決策執行的審計和評估。依法全面開展審計,科學決策和評價指標體系,確保行政決策既註重經濟效益,又註重政治效益和社會效益。三是規範和完善行政決策問責制。結合黨委政府目標管理和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的要求,不斷規範和完善行政決策問責制,實行決策失誤問責制。

四、完善市縣行政決策機制。

1,進壹步明確政府和部門的決策權限。由於政府和部門的決策權限在操作上不夠明確,有時本應由政府決定的事情,變成了部門越權或由政府決定。為了明確政府和部門的決策權限,使政府和部門能夠依法決策,有必要明確政府和部門的決策權限,明確哪些事項由政府決定,哪些事項由部門決定,防止壹些決策脫離政府決策和部門決策。

2、進壹步明確政府重大決策的範圍和形式。市縣政府要明確哪些事項屬於重大決策。在深入調查研究、廣泛聽取意見、充分論證的基礎上,需要政府決策的帶有基礎性、戰略性、全局性的重大問題,必須經政府全體會議或常務會議集體討論決定。

3、進壹步嚴格政府行政決策程序。嚴格的程序和遵守程序是保證科學決策的前提。建立並實施四項制度:壹是行政決策項目審查制度。政府需要決策的,決策單位應當先向政府申請立項,說明決策事項的目的、必要性和主要依據。二是政府決策的專家咨詢論證制度。規定重大問題、重大工程項目的決策和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決策,應當提交專家咨詢論證。三是決策方案社會公示制度和行政決策聽證制度。除涉密決策外,應當全程公開,聽取群眾建議,接受社會監督。在社會公示方面,要以制度的形式明確社會公示的範圍和原則,確定負責社會公示的具體部門和監督部門,規定社會公示的具體程序、內容和方式。四是各種決策方案的比較體系。重大決策應當有兩個以上的方案,原則上不提出多個方案不作決策。應對不同決策方案的優劣進行公正、客觀的分析和評價,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組織各種機構和專業人員參加的論證會,使決策論證建立在比較鑒別的基礎上。

4.進壹步擴大公眾對行政決策的參與。當前,部門利益是影響政府決策公正性的重要原因。因此,在進行行政決策時,必須註意防止和避免政府權力部門化、部門權力利益化、部門利益膨脹化和法律化的傾向,特別是要改變行政決策中“上情由部門解釋,下情由部門匯報,方案由部門設計,結果向部門利益傾斜”的現象,改變只聽壹種聲音,只談壹個方案的局面。改變這些狀況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擴大公眾對行政決策的參與,增強決策的透明度,促進決策的民主化。凡涉及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政府都要聽取社會各方面的意見,定期召開與NPC代表、CPPCC委員的聯系會,充分聽取NPC代表、CPPCC委員的意見,自覺接受監督;凡涉及行政相對人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項,也要向社會公開並舉行聽證會,聽取意見和建議。

5、組建政府決策咨詢專家庫,實行重大決策專家咨詢論證制度。邀請相關行業的專家參與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中的重大專業技術決策事項,進行專家論證、技術咨詢和決策評估,是科學決策的重要方式。加強決策咨詢人才隊伍建設,從各單位(包括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群眾團體和高校)中遴選,遴選在其專業領域具有代表性和權威性的專家,形成由10名經濟、法律、行政等方面專家組成的市縣政府決策咨詢專家庫。對需要專家論證的重大決策,從專家庫中隨機抽取3-5名專家組成專家組,對擬決策事項獨立開展調查研究,提出專家論證意見或決策方案,供市縣政府決策參考。同時,政策研究咨詢機構要廣泛聯系專家學者,市縣政府也要聘請壹些有權威、有影響力的名人作為政府決策顧問,建立政府決策的“外腦系統”,逐步形成多種形式的決策咨詢機制。

6、建立和完善重大行政決策的合法性。為提高政府決策的法制化水平,防止違法決策,《綱要》規定,重大行政決策應當在決策過程中進行論證。為此,壹方面,建議市縣政府盡快制定重大決策事項合法性論證程序,制定對政府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等規範性文件,確定政府重大投資項目,處置重大或重要國有資產,以政府名義簽訂經濟合同,履行政府履行經濟調節職能時的其他重要法律事項, 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明確規定必須先通過政府法制部門的法律論證或審查,防止越權。 另壹方面,要切實加強政府法制機構建設,充分發揮政府法制機構的參謀助手和法律顧問作用。

7、建立行政決策效果跟蹤反饋機制。壹是落實決策執行跟蹤反饋制度,重點跟蹤決策是否不折不扣地執行,是否出現新情況新問題,是否有必要對決策進行調整和糾正。二是建立決策有效性的社會評價機制。把群眾滿意度作為評價決策有效性的根本標準,引入公眾評價機制,廣泛收集行政決策後的信息反饋,根據各方面的信息反饋及時發現和糾正決策中的錯誤。第三,按照“誰決策、誰負責”的原則,建立決策責任追究制度,確保權責壹致。對超越法定權限、違反法定程序、損害國家、集體和公民合法權益的決策行為,要追究決策人的責任,避免行政決策的隨意性。

科學決策是做好各項工作的基礎,是推進依法行政的前提,對經濟社會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完善行政決策機制,真正把行政決策納入規範化、制度化、法制化軌道,應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為契機,加快依法行政進程,促進經濟社會和諧發展。

  • 上一篇:淺析如何設置監獄警察的培訓內容
  • 下一篇:什麽是“法律是最起碼的道德”?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