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如何有效抑制校園欺淩事件的發生

如何有效抑制校園欺淩事件的發生

欺淩事件頻繁發生,但這個外來詞可能有些人並不熟悉。壹般來說,校園暴力是壹個相對寬泛的概念,欺淩是校園暴力的形式之壹。對此,中國政法大學教授皮毅軍對欺淩的定義是:欺淩可以說是壹種群體虐待,即壹群人在校園內壹段時間或長時間以各種形式欺淩壹個或幾個學生。法國青少年管理心理學家伊迪絲(Edith)認為,學生的玩笑和欺淩行為之間有著清晰而明顯的界限。同學之間的玩笑只是調侃和諷刺,幾乎沒有惡意,但霸淩可以定義為語言暴力和重復。

欺淩是校園暴力的各種形式之壹,從某種意義上說,它也是壹種高度的危害。與暫時的暴力甚至剝奪生命不同,欺淩通常伴隨著身體和精神上的傷害,這種傷害通常會持續很長時間,有時可能會對受害者的心靈造成終身的創傷。

美國:州立法的全面遏制

今年4月21日,經過多年努力,美國蒙大拿州州長簽署了反欺淩法,搭上了反對校園欺淩的末班車。此後,美國50個州從法律制度上全面反對校園欺淩,全美各州都實現了有法可依,這也體現了美國當局和民眾堅決抵制校園欺淩行為的態度。

1999年4月,科羅拉多州哥倫布高中兩名學生用步槍掃射校園,造成12名學生和1名教師死亡,23名學生受傷,隨後他們開槍自殺,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這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校園暴力事件之壹。調查顯示,兩名槍手都是校園欺淩的受害者。美國校園欺淩並不少見,人們通常會默默接受很長壹段時間。然而,這壹事件的發生,像壹根導火索,引起了美國乃至世界民眾對校園欺淩的關註、重視和反思。人們開始意識到,如果對校園欺淩聽之任之,可能會造成難以預料的嚴重後果。

與其他形式的校園暴力不同,欺淩通常不會造成嚴重的壹次性身體傷害,但往往會給受害者帶來持久的隱形創傷。如果沒有專業的心理指導,受害者可能會變成報復社會的人,進而從受害者變成加害者,把自己的經歷原封不動或者放大壹百倍地傳遞給別人。據美國相關機構統計,在過去25年的37起校園槍擊案中,三分之二的襲擊者是校園暴力或欺淩的受害者。

1999以來,各種暴力事件像病毒壹樣滲透美國校園,引起了美國社會、法律、教育界的極大關註和憂慮。

最近加州發生的中國留學生綁架虐待案,主犯翟雲耀可能面臨無期徒刑,這並不能阻止國人對美國法律懲治欺淩如此嚴厲的驚訝?在美國社會,種族歧視和人身傷害是極其敏感的詞匯。美國精神提倡生活的獨立和自由。誰也不能侵犯或被別人侵犯,生活的屈辱和折磨是絕對不能忍受的。

美國對校園欺淩的“零容忍”可以從很多方面體現。

作為《不讓壹個孩子掉隊法案》的重要組成部分,校園安全已經成為美國教育部關註的重點。美國當局開始為公立學校的教師、主管和其他員工提供培訓,以增強他們發現和制止校園欺淩的能力,中小學的校園心理咨詢師也承擔了更多與校園欺淩相關的責任。

美國新澤西州被認為有最嚴格的反校園欺淩政策。根據規定,每個學校管理者或教師都有責任和義務處理學生報告或目睹的校園暴力,教師被要求向學校管理者通報欺淩事件;每所學校都必須拿出應對校園欺淩的有效方案,每壹起校園欺淩事件都必須向州政府相關部門報告。州政府將根據欺淩標準、政策和事件對每所學校進行評級。校園欺淩的肇事者可能面臨通報批評、嚴肅處理等處罰。

在加州,州教育法明確指出校園安全的建設是整個教育的責任,學校的理念、政策、實踐、行政都非常重要。在辦學理念和政策上,根據國家教育法,每所學校都必須出臺校園安全規劃,每年都要及時修訂。在實踐和管理中,以“了解校園欺淩”為核心,學生、教師、管理者、家庭、科研機構、媒體都在反欺淩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就學生而言,尤其是校園欺淩的旁觀者,他們對校園欺淩的看法和行動是形成或解決問題的重要因素。角色互換、班級活動中的小組討論、校園活動中對學生和教職員工的問卷調查,有助於學校管理者、教師和學生了解班級和學校欺負行為的現狀,進而有助於制定清晰、準確、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

科研人員的科學引導也是校園環境建設的重要助力。2015年7月,美國教育統計中心和美國司法統計局聯合發布了《校園犯罪與安全指數》(2014),不僅匯總了美國校園犯罪與安全的最新數據,還總結了校園犯罪與安全的重要表現或指標。該報告總結的22項校園犯罪與安全指標,為教育政策制定者和實踐者提供了參考,也有助於找到預防校園犯罪和暴力的有效方法。

此外,媒體工作者的聲音和努力也很重要。他們可以監督和曝光學校,這對解決校園暴力會有積極的影響。家長和學生之間的積極溝通和理解也是預防和解決校園暴力的有效手段。

就法律而言,在刑罰判斷標準上,我國的傷情評估是定量測算,只有當受害人身體傷害達到壹定程度,才能依據刑法進行處罰。在美國,對施暴者的壹句辱罵或壹記耳光可能會使他受到嚴厲的懲罰。對於暴力後果極其嚴重或者多次實施暴力的青少年,即使施暴者未滿18周歲,也可能面臨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審理、定案或量刑,不會因為未成年人犯罪應有的從輕處理而縱容校園欺淩行為的滋生。

法國:結束壹切形式的校園暴力

“欺淩”壹詞起源於美國,但在大西洋彼岸,法國校園也面臨著校園暴力的嚴峻挑戰。

法國國民教育部和高等教育與科學研究部(以下簡稱教育部)的統計數據分析顯示,校園暴力與高中的類型、性別和地區有很高的相關性。

法國的高中分為三類:普通高中、技術高中和職業高中。普通高中和技校,2008年到2012年校園暴力略有上升,之後兩年逐漸下降。然而,在職業高中,暴力行為的數量繼續上升。同時,在2013-2014學年,法國初中和普通高中的暴力事件整體呈下降趨勢。從性別特征來看,施暴者為76%男生,21%女生,女生涉及嚴重暴力的比率比男生低3.5倍。去年2月,65438+,法國教育部的另壹項調查顯示,欺淩事件在很大程度上集中在極少數學校,40%的校園暴力發生在10%的初中和高中。可見,校園暴力受到地域、社區和學校文化等因素的影響。

同時,數據顯示,校園暴力的主要構成是人身傷害(79%)和財產傷害(9.1%),具體來說,言語暴力占41%,肢體暴力占30%;此外,其他暴力行為,如吸毒、酗酒、交通違章或攜帶武器,占暴力行為總數的11.6%。自2007年以來,語言暴力顯著增加,從37.5%增加到465,438+0.7%,而身體暴力自2008年以來略有下降,下降了8%。89%的校園暴力事件發生在學生之間,其余涉及教職工、家長和外人。

除了傳統形式的校園暴力,法國當局也非常關註校園中基於性別的暴力的特殊形式。

自2012年以來,法國政府每年10月165438+25日宣傳“消除對婦女的暴力行為國際日”。為了減少針對女性的壹切形式的暴力、性騷擾和性侵犯,法國教育部不遺余力地參與其中。

但是這些行為在學校是避免不了的。據法國教育部統計,在學校女生舉報的暴力事件中,37%是基於性別的暴力。在報告遭受網絡欺淩的人群中,17%為未成年女生,11%為男生。此外,該校7.5%的女生和5%的男生報告說,他們遭受過基於性別的暴力。

對此,教育部也提出了具體措施:在國民教育階段,設立預防和對抗騷擾的專業咨詢熱線,提供教育指導,在初中和高中開設預防性別暴力的課程;在高等教育和科學研究階段,教育部確保學科和專業選擇的公平性,出版和傳播指南書《性虐待:理解和抵制》,並拒絕向實施歧視性學生政策的大學提供財政支持。

科技的快速發展和互聯網的普及不僅給青少年帶來了積極的影響。在法國,65,438+08%的初中生表示,在2065,438+03年,他們受到了手機和網絡上的虐待和侮辱等新的暴力。

與傳統的校園欺淩相比,互聯網和社交網絡創造了壹種前所未有的暴力形式:圖形暴力。相較於以往文字形式的暴力,攻擊性圖像的分享和傳播給青少年帶來了更大的沖擊。網絡欺淩的暴力行為,因為侮辱信息的快速傳播,造成了更直接的危害。另外,信息的傳播速度極快,往往來不及阻止信息的傳播,來不及保護學生,已經對受害者造成了極大的傷害。

驅使青少年實施網絡暴力的原因很多,但主要誘因是年齡。青少年之所以對自己和他人造成傷害,是因為他們年紀小,不成熟,不懂得處理和轉化暴力沖動。

因此,學校教育至關重要。在網絡暴力的教育上,法國青少年心理學家高戴認為:首先,讓青少年認識到網絡行為的邊界,網絡行為也受到約束;其次,我們應該在青少年中普及法制教育,懲罰網絡暴力的肇事者。同時,高代認為應該提出相應的措施來應對圖文暴力。2065438+2004年2月,法國前教育部長範尚佩永提出了應對網絡暴力的具體措施,包括電視宣傳、教師培訓、學生自我保護、受害者出庭作證等。

從2014開始,法國政府每年都會舉辦壹次全國範圍的反對校園暴力的海報和視頻大賽,這無疑是學生和學校了解、宣傳和參與反對校園暴力的重要機會之壹。大賽根據不同班級,評選出小學、初中壹、二年級、初中三、四年級、高中四個組別的獲獎作品。無論是法國政府、學校還是媒體,大賽的宣傳動員過程都可以視為壹次反對校園暴力的重要活動。學生作為與校園暴力關系最密切的群體,在參與其中的過程中,必然會增強對校園暴力的關註、認識和理解,從而對消除校園暴力產生積極影響。

美法經驗對中國的啟示

近年來,中國的許多校園欺淩事件在媒體的報道下引起了許多中國人的關註。霸淩對學生的身心影響極其嚴重且具有長期性,中國也應予以重視。

面對“反欺淩”這壹新領域,我們的學校可能經驗不足,缺乏幹預和根治校園暴力的方法。但從原則出發,教師應當正視學生舉報或自己目擊的校園欺淩行為,不得容忍或拖延欺淩行為,並做好平日的宣傳教育工作。事件發生時,學校也要在第壹時間制止欺淩事件,通過與施暴者、受害者、雙方家長的溝通合作,盡可能完美地解決問題。

對於已經發生的校園欺淩事件,不妨效仿西方國家,盡可能在校園內設立“中小學校園心理咨詢師”,為施暴雙方提供專業的心理輔導。在美國,每個學校都配有校園心理咨詢師,欺淩事件會由專業人士解決。

此外,校園心理咨詢師要在開學典禮上宣講校園欺淩相關知識,在家長會上為家長提供解決校園欺淩的相關措施,促進多方參與,減少校園暴力的發生。

最後,當行政手段無法解決或制止校園欺淩時,我們確實需要強有力的司法保障,以法律的強制力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校園安全環境。在這方面,完善法律尤為重要。

2.

最近網絡上頻頻出現“校園欺淩”。“安徽小學生被副班長逼著吃屎喝尿,後來還威脅‘殺了妳’;”南京壹中男生被學校初中男生阻攔要錢要物,拒絕後被打,被逼打自己耳光,被逼吃屎”;廣東海豐女中學生被脫光衣服毆打槍斃”;江西永新縣女初中生打架”;而“江男生被四個初中生燒死。

這還是網絡曝光的視頻,還有很多“校園欺淩”事件沒有進入大眾的視野,卻真實存在於我們身邊。比如我上初中的時候,學校裏有幾個“幫派”。他們不僅勒索同學錢財,欺淩毆打同學,還將暴力延伸到老師身上,報復老師的管教!

為什麽「校園霸淩」頻頻出現?批評家們做了很多評論,找出了很多原因。有的認為是家庭教育的缺失,有的認為是社會暴力文化的影響,有的認為是學校教育留下的真空,法律不作為等等。

作為教育工作者,作者想說,如果我們抱怨社會暴力文化的盛行,如果我們尋找家庭教育的缺失,我們最終可能會忘記自己的責任。作為教育工作者,不僅要了解“校園欺淩”現象產生的原因,更重要的是要堅守自己的立場,用學校教育來教育學生,有效防止“校園欺淩”的出現。

作為壹所擁有4000名學生的九年義務制學校,我校的壹些做法或許可以為杜絕“校園欺淩”現象提供借鑒。

首先,我校出臺《學生公約六條》,勸導有以下六種行為的學生:壹、打架鬥毆、結夥敲詐他人;二是不尊重老師,頂撞、辱罵甚至攻擊老師的人;第三,有抽煙的,喝酒的,吸毒的;四、攜帶管制刀具、手機、遊戲機等違禁物品;五、不上進,日清超過2周不通過,周青超過1個月不通過,月清超過1個學期不通過;6.在網上發表有損學校和教師聲譽的言論者。學生公約的目的不是勸導學生,而是給學生架設高壓線,明確告訴他們什麽行為不能做。公約的目的是防止這種事情發生。嚴格的校紀校規會給所有學生創造壹個健康、積極、快樂、向上的成長環境。

其次,進行相關的道德和法律教育。新學期開始,學校會召開相關的主題班會。通過主題班會教育活動,讓學生明白為什麽不能這麽做,觸犯了什麽法律法規,需要承擔什麽後果。同時,主題班會活動告訴學生如何應對“欺淩”。

第三,及時化解學生矛盾糾紛,加強家校溝通。學生之間的矛盾,尤其是初高中學生之間的矛盾,如果不及時解決,很可能會演變成暴力事件。因此,學校設立了“我日三省,我身三省”的日落活動,讓學生每天反思自己的行為和學習,通過學生的自我反思來化解矛盾。家校溝通方面,班主任和副班主任每兩周填寫壹次家校聯系手冊,班主任和生活老師每月至少與家長電話溝通壹次。通過家校互動,尤其是家長與班主任的互動,及時掌握學生的心理狀態,對其學校、家庭、社會活動有壹個大致的把握,可以有效預防“校園欺淩”的出現。

最後,通過各種各樣的學生活動,比如各種體育比賽,把有暴力傾向的學生融入到學生中,讓他們發光,讓他們被其他同學接受!

總之,學校教育對“校園欺淩”的出現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作為學校教育工作者,不僅要尋找原因,更要積極教育學生,采取合理的教育方式,對那些有暴力傾向的學生進行轉化,讓這些學生融入到同學中,不被暴力文化卷走,從而轉化暴力學生,防止“校園欺淩”!

  • 上一篇:跟李要幾個女生的名字。
  • 下一篇:涉外民事訴訟中的涉外關系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