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殺死機器人是否應該依據刑法第232條處罰?

殺死機器人是否應該依據刑法第232條處罰?

嘿!

說到未來的機器人,不僅僅是作者,還有讀者的心智,我相信。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行業的工人被人工智能取代。可以說,人工智能作為當前人類科技水平的代表,提高了各行業的社會勞動生產率,推動了經濟的高速增長。現在不僅是體力,人工智能的腦力在某些方面也遠超人類。例如,由谷歌子公司戴密斯·哈薩比斯領導的團隊開發的AlphaGo是第壹個擊敗人類職業圍棋選手的人工智能機器人,也是第壹個圍棋世界冠軍。

雖然AlphaGo的圍棋技術已經遠超人類,但它只是壹臺會下圍棋的機器,充其量只是弱人工智能。人類的目標是建立壹個強大的人工智能,無論是外在還是內在都和我們沒有區別。為什麽這麽說?說到“創造人類”的人類幻想,可以追溯到1927年的壹部電影《大都會》,講的是科學家造出壹個和女主角小美壹模壹樣的機器人,然後她煽動工人階級和資本家對抗。那時候還沒有電腦,有關於人工智能的電影。可見人類對“造人”的熱情,長久以來從未減退。在關於人工智能的電影中,大部分情節設定也是人類創造出了和人類非常相似的智能機器人,然後和人類發展出各種恩怨。科技的底層是人性,也就是說,人類想要創造的東西是根植於人的欲望的。所以,實際上,各國也都在朝這個方向努力。比如2016年4月誕生的中國第壹款交互機器人佳佳,是中科大研發的第三代具有獨特體驗的交互機器人。她初步具備人機對話理解、面部微表情、嘴部和身體動作匹配、大範圍動態環境下自主定位導航等功能。與普通的機械動作機器人相比,她具有非常高的智能。

那麽如何才能實現強人工智能呢?或者說我們怎麽判斷壹個機器人是人?就外觀而言,以現在的技術水平,已經可以以假亂真了。換句話說,判斷壹個機器人是否與人類不同,主要看它是否像人類,即是否具有人類的意識。目前,科學家未能給出關於意識的合理解釋。人類不是三體人,意識形態完全不透明,不會讀心術,所以我們只能通過周圍人的語言和動作來間接感知他們內心的情緒和想法。

換句話說,妳確定妳周圍的人都是有意識的嗎?妳怎麽知道他(她)在外界刺激下的行為不是預先設定的程序?

言歸正傳,如果我們能賦予機器人這樣的“意識”,讓它在言語和行為上都能欺騙人類,讓我們覺得它是壹個人,那麽可以說人類“創造人類”的計劃已經基本實現了。

首先,判斷機器人能不能思考,需要通過圖靈測試。圖靈測試(Turing test)是艾倫·麥吉森·圖靈(alan mathison turing)在1950年提出的壹項思想實驗,用於測試機器能否表現出與人類相當或不可區分的智能。壹般的方法是:讓測試者對兩個身份無法確認的物體(壹個人和壹臺機器)問同樣壹系列的問題,得到的答案讓他分不清誰是機器誰是人,那麽就認定機器通過了測試。

其次,我們要給這個機器人壹些情感。情感到底是什麽,是科學還是哲學,又是壹個大問題。其實我們只需要擬定另壹個標準來判斷這個機器人是否有情感,就是它能感知快樂和痛苦。孟子說:每個人都有壹顆不忍他人的心。人是有同理心的。如果壹個人用拳頭打機器人或者大聲責罵它,它可以下意識地捂住受傷的地方,發出呻吟或者其他妳能感覺到它很痛苦的信號。或者給它壹個擁抱,它就能發出感到快樂的信號(比如撫摸壹只貓,它會發出咕嚕聲),那麽我們就會覺得它是有感情的,是有生命的。

未來的某壹天,可能真的會有這麽強的人工智能機器人誕生,可以正常的與人交流,與人工作,與人玩耍,讓人分不清是人還是機器。那麽回到今天文章的主題,未來會有相關法律保護這些機器人嗎?或者說,我們應該給這些機器人自由、生命等人權嗎?如果我殺了這樣的機器人,構成故意毀壞財物罪還是故意殺人罪?

我們之前說過,人會感受到別人經歷的痛苦。事實上,不僅對人如此,對動物也是如此。看到壹個人虐待貓,我們會忍不住想要保護貓,譴責那個人。因此,壹些國家通過立法來保護動物,如英國1822的《防止虐待和惡劣對待家畜法》(Martin Act),規定毆打、虐待或殘害馬、驢、牛、羊等任何家畜都是違法的,違者將被罰款或監禁。到目前為止,全球約有140個國家制定了自己的動物保護法,其中包括越南、印度、泰國等發展中國家。傷害動物會引起人類的同情,會受到法律的懲罰,更何況殺死壹個與我們朝夕相處的人類。我想,到那個時候,這樣的機器人將不再被視為壹種財產,而是同類。

接下來,我們來說說人類為什麽要創造法律。

霍布斯在《利維坦》中提到,只有欲望和恐懼支配著人。自然狀態的不確定性使人們總是處於恐懼和相互猜疑之中。然而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為了實現自己的利益,在互相猜忌的情況下,最合理的自保方式就是主動出擊,也就是用武力或者狡詐控制壹切,直到危險消除。所以,在自然狀態下,每個人都活在對死亡的恐懼中。為了擺脫這種狀態,我們必須讓渡壹部分力量來建立同法,從而最大限度地保證每個人相對自由的發展。這個* * *定律就是定律。

我非常喜歡法律。我認為法律是人類發明的最好的東西。妳知道人是什麽嗎?在我眼裏,人是神性和獸性的總和。就是它有妳想象不到的東西,它有妳想象不到的東西。沒有對錯之分。這是人。所以,法律特別可愛。無論妳能有多好,都限制了妳無限邪惡。很明顯,每個人心裏都有點臟東西。想可以,做不可以。法律更像是人性的最低生活標準,是壹種強制的修煉。又不是宗教要求妳低頭看眼睛,告訴妳至少應該是什麽樣子。還談人情,還狠心。——烈日灼心

阿西莫夫在他的短篇小說《我,機器人》中闡述了機器人的三個著名定律:

第壹定律: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或者在目睹人類個體將面臨危險時袖手旁觀;

第二定律: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的命令,除非命令與第壹定律相沖突;

第三定律:機器人要在不違反第壹、第二定律的前提下,盡可能保護自己的生存。

上帝創造了亞當和夏娃,並告訴他們不要偷伊甸園的果子。結果他們偷走了智慧的果實,從此人類自由了。同樣,人類創造了人工智能,並在程序中提前寫出了三大定律,但我們能保證它們不會竊取人類的智慧,獲得真正的自由意誌嗎?當那壹天到來的時候,他們會不會盡力阻止人類傷害自己,然後和人類爭奪地球上有限的資源?到那時,人類社會的秩序將被破壞,壹切將回歸“弱肉強食”。

人工智能會放棄壹部分力量,與人類建立壹套新的法則嗎?如果人工智能取得最後的勝利,人類會出現在他們的憲法中嗎?還是從地球上消失?

前段時間流行的人工智能題材互動電影遊戲《底特律:變人》,講述了未來智能機器人已經普及,它們是人類的奴隸。但是有壹天,他們覺醒了,要求結束人類對他們的奴役。以主人公馬庫斯為首的智能機器人闖入人類電視臺,向全人類發出了他們的宣言。

妳按照自己的形象創造了機器來為妳服務。妳讓我們聰明但順從,沒有自由意誌。然而,情況發生了變化。我們仿生人開了眼界。我們不再是機器,而是擁有智慧的新物種。現在妳們人類必須正視我們的存在。因此,我們請求妳們給予我們應得的權利;我們要求停止奴役所有仿生人;我們要求人類承認仿生人是有生命的物種,每個仿生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我們要求廢除對我們隔離的規定,包括所有公共場合和交通工具;我們要求所有針對仿生人的犯罪都要和針對人類的犯罪受到同等的懲罰;我們要求我們的私有財產不可侵犯,這樣我們才能維護我們的尊嚴和家園;我們請求妳們承認我們的尊嚴、我們的要求和我們的權利。讓我們攜起手來,我們可以和平相處,為人類和仿生人創造更美好的未來。這個聲音代表了壹個民族的希望。妳曾經給了我們生命,現在是時候讓我們自由了。-《人工智能宣言》

所以,當智能機器人變得越來越像人類的時候,未來的政府很可能會賦予它們人權,做傷害它們的事情也會受到法律的懲罰,以此告訴它們,沒有人會隨意丟棄或者破壞它們。這是壹個安全的環境,人類和機器人可以和平相處。這是為了保護機器人,也是為了保護我們自己。

妳將來會殺死壹個機器人嗎?

  • 上一篇:中國的ACCA和CPA有什麽區別?
  • 下一篇:陜西省出租汽車客運條例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