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商務部部長回應了TPP和TTIP對中國未來發展的影響。

商務部部長回應了TPP和TTIP對中國未來發展的影響。

TPP的重點在於對以國有企業為核心的國家資本提出競爭中立的要求,試圖切斷國家對國家資本的控制。TPP壹宣布達成協議,迅速引發各界強烈反響。似乎TPP誕生了,而中國並不知道,TPP能對中國經濟發展產生重大影響。但從學術角度來看,國內對TPP的研究從美國宣布加入TPP開始就已經開始了。

對於很多學者來說,12國達成TPP不是太早,而是太晚。畢竟奧巴馬總統本人在2013和2014都宣布要在當年結束TPP談判。至於TPP是否會對中國產生嚴重影響,已經有了全面平衡的分析。因此,即使有影響,也是有限的,不應誇大。

中國作為亞太國家,對出現在這壹地區的TPP應該給予充分的關註,這才是應有的態度。但中國作為經貿大國,不可能只重視TPP,更不能把對外經濟政策的重心放在應對TPP上。作為壹個正在崛起的全球大國,中國應該有自己的對外經濟戰略。明智的對外經濟戰略不僅可以應對TPP,還可以超越TPP,讓美國更加被動地應對。大國的壹步好棋,就像高手下的壹盤棋。妳永遠不能被另壹邊牽著鼻子走。

中國需要推動現有自由貿易協定的談判。

畢竟TPP是壹個區域自由貿易協定。中國已經有了全面務實的自貿協定計劃。

文獻顯示,中共十七大將自貿區提升為國家經濟戰略,十八大提出加快實施自貿區戰略。十八屆三中全會進壹步強調要加快實施以周邊為基礎的自由貿易區戰略,形成全球高標準的自由貿易區網絡。

從數量上看,截至目前,我國各種形式的自由貿易協定已達12個。其中,2002年中國與東盟達成的FTA是東亞第壹個重要的FTA,極大地推動了FTA在東亞的蓬勃發展。

雖然中國的FTA戰略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與美歐日等其他經濟體相比,中國的FTA戰略仍存在三大不足。第壹,數量少。第二,締約國的經濟規模普遍較小。第三,協議主要是雙邊的,缺乏多邊安排。即使中韓澳雙邊自貿協定能在今年生效,上述三個缺點依然成立。

展望未來,中國需要將重點放在RCEP和中日韓三邊FTA的談判上。RCEP成員多,體量大,也是區域性多邊安排。如果能夠實現,可以有效彌補中國自貿區戰略的短板,成為中國自貿區戰略的重大突破。中日韓三邊談判也具有重要意義,可以進壹步深化東亞經濟合作,對加強東亞在亞太經濟體系中的地位發揮重要作用。

中國對外投資需要充分發揮混合所有制的制度優勢

隨著對外投資規模的不斷擴大,中國的對外投資日益成為中國經濟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在談判中的中美、中歐雙邊投資協定,正是中國分別對美歐投資的機制保障。

在對外投資中,除了識別和防範海外投資風險,未來中國國有資本和民間資本之間的協調更為關鍵。國有資本和民營資本都是中國資本。中國政府也確定了混合所有制的發展和改革路徑。然而,在現實世界中,無論是在中國國內層面還是在國際層面,中國的資本實際上是以相互沖突的差異進行分類和對待的。

國內方面,國有資本對外投資更容易獲得政策支持,而民營資本相對較弱。在國外,許多國家歡迎來自中國的私人資本投資,但對來自中國的國有資本保持警惕。這裏有壹個巨大的差距。

TPP的重點是對以國有企業為核心的國家資本提出競爭中立的要求,重點是試圖切斷國家對國家資本的控制。但是,就其自身的國情和發展而言,國有資本在中國未來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只能保持和加強,而不能削弱。如何發揮我國混合所有制的制度優勢,既有先進的理論支撐,又有具體可行的操作路徑,是我國對外投資必須解決的問題。

政府需要繼續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貨幣是國際經濟體系的核心。盡管中國在國際貨幣體系中仍是後來者,但可以預見,貨幣將構成中國對外經濟戰略的實力增長點。關鍵是人民幣的區域化和全球化。

據最新統計,人民幣在短短幾年內就取代日元成為全球第四大交易貨幣。這是基於中國不斷增長的經濟實力和不斷擴大的貿易量。未來人民幣更加全球化是歷史的趨勢。

人民幣國際化不僅是壹個自然的市場選擇過程,也是壹個政府推動的戰略過程。為此,有兩點需要特別註意。

第壹,繼續推進人民幣區域化。在與周邊國家的貿易和投資中,要進壹步實行本幣結算。包括抓住中國居民出國旅遊的機會,在周邊國家同步建設金融硬件和金融網點,進壹步擴大人民幣的應用範圍和便利性。第二,爭取盡快將人民幣納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SDR)籃子。人民幣只有成為SDR的籃子貨幣,才算真正的國際貨幣。只有進入SDR籃子貨幣,才能進壹步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其他政策。

中國應該更加重視規則。

TPP的達成凸顯了規則在國際經濟中的重要性。奧巴馬總統的名言“不要讓中國來寫國際經濟規則”,使得規則在大國關系中的戰略作用尤為突出。貿易、投資等對外經濟指標作為“硬件”很重要,但規則作為“軟件”同樣重要。

在制定中國對外經濟戰略的過程中,我們應該比以前更加重視規則的作用。第壹,要深入研究各種經濟規律。這就需要相關學科的專家,尤其是國際貿易專家和法律工作者做紮實的工作,不僅要熟悉國內規則和其他國家的規則,還要知道它們之間的區別。第二,要充分認識國際經濟規則的發展趨勢,在註重自身的基礎上,註重學習和適應新的規則,以便在必要時以最小的成本順利升級規則。第三,不要迷信所謂的高標準規則。規則是人為創造的產物,有著鮮明的條件和利益,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只有合適不合適。脫離國家和地區實際情況的規則,即使看起來更“先進”,也無法發揮最佳作用。而且有些規則符合他國利益,反而會損害本國利益。

(作者是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大學智庫亞太區域合作與治理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

可以多了解壹下百度。

  • 上一篇:日常生活中如何守法的總結?
  • 下一篇:誰能提供《勞動合同法》試題,要求20道選擇題,20道判斷題,有答案?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