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看了中國政法大學教授王勇的壹篇文章,讓我受益匪淺,對學習、認知、思考、閱讀、寫作、演講、啟蒙教育、未來、理想都有了新的看法和認識。
這篇文章其實是寫給所有剛進法學院的同學的壹封信。信的名字是“給18歲的法律少年卡爾”。雖然隔著書,但可以看出,信的背後,寫信人壹定是對這件事付出了百分之百的關註,尤其是給這個18歲的少年寫信,尤其是學習和研究法律。
在整封信中,我看到的是老學者、老教授對年輕壹代法學的無限期待和諄諄教誨。當他寫這封信的時候,他想象著如果他又回到了十八歲,他將如何度過他的大學生活。也正因為如此,我們在看這封信的時候會覺得很親切,沒有距離感。
教授稱這位法律少年為“卡爾”,因為當作者18歲時,她的英語老師要求每個人都有壹個英文名。當時作者剛剛讀完《卡爾·馬克思傳》,所以作者自稱“卡爾”。
因為卡爾是教授的初戀,雖然後來愛上了很多人,但卡爾在他心中的地位永遠不會變。他還是喜歡卡爾,所以在寫這封信的時候,我們就這麽稱呼讀者吧。
這本書裏有很多作者的來信,但這封信在我看來是最特別的。首先是最長的,占了11頁,22個面,可見這位老教授的認真態度,以及毫無保留分享自己所知壹切的決心。其次,這封信是最全面的,壹個法學院學生在未來的學習和生活中可能面臨的所有問題和事情都包括在內;第三,它的內容很人性化,很有溫度。其中,作者引用了大量外國歷史上優秀法學家如何學習做研究的例子。看完之後,它們很有啟發,會讓妳有壹種馬上去做的欲望和決心。最後,老教授說的方方面面都是可操作的。看完這封信,我們可以立即行動,壹步壹步走向優秀律師的殿堂。
可以想象王教授在那個夜晚給所有年輕的卡爾寫這封信是壹種怎樣的心情和期待。他希望通過自己年輕時的經歷告訴他的小卡爾:希望妳能避免我犯的錯誤,希望妳能閱讀我後期接觸到的經典書籍,希望妳能成為真正的潛龍而不是浮帆,希望妳能有廣闊的視野而不是只是井底之蛙。這是他對年輕壹代的真實期待。
老教授是壹個非常喜歡讀傳記的人。因為人的專輯可以在妳人生迷茫的時候幫妳解決問題,妳的問題大部分都是名人經歷過的,所以妳現在不用絞盡腦汁去想,直接從這些名人身上就能找到答案。
作者說:“我喜歡傳記中的故事和細節。它們像濃濃的血漿壹樣,輸入到我的血管裏,成為我精神世界的朋友,成為無形的參照系,影響著我的日常思維,甚至人生決策。有了他們的陪伴,我仿佛生活在壹個浩瀚的時空裏。”
作者說他為壹些學生感到難過。當時很多大壹新生都拿著大學生守則,會邊看邊從筆記本上摘抄下來。那種專註真的很感人,但如果他們知道手中的書會被亞當·斯密或卡多佐的傳記所取代,他們以後肯定會比現在更好。
作為壹名學生,我們需要在青少年時期做關於未來的白日夢。妳可以想想妳未來的可能性。哲學上有壹位老人,海德格爾說:“人存在的本質就是活著到死。”其實我們真的不應該像詩壹樣活著。我們可以對未來做無限的白日夢。如果妳思考,做白日夢,妳的人生就會是積極的,否則妳只是為了活著而活著。生活真的不只是當下,還有詩和遠方。
老教授告訴我們,他研究法律的方法實際上來自思辨哲學。他告誡我們,年輕壹代的法科學生壹定要看哲學。作者這本關於哲學的啟蒙書,其實來自於他在高中讀的壹本黑格爾的傳記。在認識了辯證法之父、馬克思的前輩黑格爾之後,他被書中富有哲理的文字所吸引。
從1986到1996,作者從黑格爾讀到赫菲爾德,時間跨度十年。從此,作者分析概念,形象化本質變得越來越容易。作者說,對於大學生來說,大學第壹年是啟蒙階段。也許在中學的時候,妳總是在應試教育中掙紮,但是到了大學,妳最需要的是壹次思想啟蒙來改造自己。
在這裏,作者舉了許多著名法學家的例子來說明。英國著名法學家洛克在中學教育中脫胎換骨。中學時,洛克每天早上5點起床,給自己洗澡,祈禱。6:00-8:00,學習拉丁文和希臘文語法,用拉丁文寫論文,閱讀西塞羅、列維、荷馬和塞諾芬尼的作品。下午,我們將練習互譯,討論詩歌翻譯成散文,散文翻譯成詩歌,或者拉丁語翻譯成希臘語,希臘語翻譯成拉丁語。正是這些中學時期的經典訓練和寫作訓練,讓他成為了大師。
和洛克壹樣的,還有斯密、卡多佐等人。他們最終在法學領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是因為他們早期的訓練,使他們在法律研究方面有了堅實的基礎。所以,我們不僅要讀這類名家的經典作品,還要放眼世界,讀各種西方經典。妳的視野不僅僅局限於法學,還涉及到哲學、歷史學、文學、社會學、經濟學等學科的知識。這是法律人修養很重要的壹個方面。
信中有這樣壹句話,是我記憶最深的壹句:“在法學院妳絕對不能當豬,而要當狼,捕食自己的獵物,圖書館是妳的地盤。妳還需要找到有狼氣質的同學,和他們交朋友,找到不把妳當豬的老師。”
這句話特別形象。在大學裏,老師壹語道破也是常有的事。那麽我們如何判斷壹個老師是壹個優秀的老師呢?主要有兩個標準:壹是他是否具備教學技能,能夠在短短45分鐘內引導學生進入壹個全新的學術殿堂;第二,概念為王,邏輯為王。看他能不能給出壹個清晰的概念和邏輯體系。真正的大學不在樓裏,也不在大師裏,而在於誰真正影響了妳的心靈。
在法學院學習,需要習慣,需要自學。習慣閱讀經典原著,習慣深度學習,習慣集中學習,習慣高強度學習,這些是每壹個法學院學生成為優秀法律人的必經之路。其實妳要問作者,法學碩士是怎麽煉成的?答案很簡單,就是練。
什麽是雜技?每天閱讀法學經典著作是修行;每天背誦壹部法律經典,就是修行;每天讀經典案例,就是修行;每天寫幾頁讀書心得或心得體會,這就是修行;每天做壹頁中英文翻譯的法律典籍,就是修行;每天聽壹場法庭英語辯論和聽寫就是練習。修行是法律人的信仰,法律大師如此脫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