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社區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革措施?

社區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革措施?

壹,當前我國城市社區管理體制存在的問題

(壹)社區管理體制具有濃厚的行政色彩。

雖然近年來世界各地的城市在改革政府主導的社區管理體制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社區管理仍然非常行政化,缺乏公眾參與機制。壹方面,街道辦事處的政社分開並沒有太大的改變。仍然承擔著過多的行政職能,工作量過大,經常處於疲憊不堪的狀態。導致未能顯著減輕政府的社會管理負擔,也未能充分發揮其應有的社會管理職能,導致社區成員難以滿足日益提高的物質文化生活要求,同時也未能提高廣大居民民主參與社會管理的意識。另壹方面,作為居民自治組織,居委會的工作方式也帶有濃厚的行政色彩。居民沒有話語權和選擇權,只是被動接受管理。事實上,居委會是街道辦領導的,所以日常工作要服從街道的安排,然後就陷入了復雜的具體事務中。這不僅造成了基層社區管理的超負荷運轉,降低了管理效率,也違背了居委會成立的初衷。居委會行政色彩濃厚,缺乏社區自治功能。社區居委會是社區自治的主要載體。從字面上看,居委會只有協助政府的義務,不具備代理政府部門行使職權的行政職能,但實際上社區承擔了政府大量的職能工作。經濟、文化、衛生、休閑、娛樂、互助、安全等應該由社區解決的事情,往往由政府事務來打理。據調查,居委會實際工作中有十大類100多項,分別是:環境衛生、社會治安、物業管理、民政救助、計劃生育、糾紛調解、宣傳教育、文明規範、代收費用、人口普查。據壹些居委會統計,在壹年時間裏,居委會的工作多達158項,其中行政事務118項,占總數的74.68%。居委會的自治職能讓位於行政職能的現象很普遍。社區居委會的行政色彩還體現在資金的使用和人員的任免上。壹個完全自治的社區對自己的事務有完全的決策權,可以積極利用自己的財力進行社區各方面的建設,雇傭自己需要的人為社區服務,發展社區事業,為社區居民謀福利。但目前社區的自治是有限的,居委會更像是基層政府。資金方面,社區建設資金、辦公經費、社區工作人員工資都來自政府。政府對每個社區每年撥款多少有完全的自由裁量權,所以社區的建設壹般取決於政府撥款的程度。對於社區來說,獲得更多的政府資助是其生存和發展的重要舉措,而社區工作者需要獲得相應的報酬才能生活。因此,社區對政府有很大的依賴性。在用人方面,社區的自主權也是有限的,政府壹般掌握運用人權來保證其政策和原則在社區的順利實施。在社區建設上,壹些城市在20世紀末開始嘗試社區居委會直選,在壹定意義上改變了社區居委會的構成,向自治邁出了可喜的壹步(《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2月)。但是,社區居委會直選還處於推廣階段,發展不平衡,地區差異很大。雖然示範城市遍布1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但仍有超過壹半的省份缺失。

(二)社區的組織結構不科學

在舊經濟體制下,城市基層社區的組織結構由三級相互聯系的組織構成:區政府是中國城市的基層政權機關,街道辦事處是區政府的派出機構,居民委員會是街道辦事處指導下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這壹形成於20世紀50年代初的建制,是我國城市基層社區組織建設的壹大創舉。但是,這種組織結構顯然是不科學的。第壹,街道和居民組織太多,缺乏應有的權威。在市、區、街道三級管理層面,機構設置和權限是“上面千條線,下面壹根針”的“倒金字塔”。壹個街道辦事處可以設立30多個委員會、領導小組和類似的臨時組織,壹個辦公室主任身兼20多個職務,壹個部門與20多個職能部門打交道,大大降低了街道辦事處的工作效率,使得街道轄區內很多單位對街道辦事處安排的社區工作推諉敷衍,相當壹部分居民明顯鄙視街道和居委會。二是社會團體和社會中介組織不發達。在我國城市基層社區,除了街道辦事處和居委會,其他社會團體和中介社會組織不僅數量有限,而且缺乏獨立性。比如,在很多居民區,社區服務誌願者協會、計劃生育協會、老年人協會等組織的主要工作多由居委會幹部來完成。甚至居委會成員等自治組織也往往成為街道辦的“腿”。

(三)社區管理體制不規範

壹個好的社區要發揮聯合功能,必須有壹系列的規範、制度、秩序和管理。不僅有必要確定組織及其成員互動和解決問題的正確方式,而且有必要規範對越軌者的容忍限度。傳統社區管理體制的弊端表現在:壹是街道辦事處作為政府行政機構,沒有對自身的行政服務和管理範圍制定明確的制度規範,造成越權管理或越權管理;二是社區內的市、區屬機關、企事業單位受各自條例的領導,按各種條例的指令行事,與街道辦事處的關系缺乏有效的政策和法律依據,往往導致社區事務上的相互推諉;第三,社會團體和社區中的其他組織沒有形成有效的行為規範供社區成員遵循。社區組織對背離社區行為的人也缺乏適當有效的行政或法律懲罰;四是社區管理的監督機制尚未形成,相關專業管理部門權力過於集中,難以對其工作質量和壹些不正之風進行監督和制約。

(D)不同利益集團的分化、權利意識的增長和意見表達機制之間的不協調。

市場化催生了民營企業家、白領等以職業分化為特征的新階層,利益相同的群體不斷湧現並分化。中國社會從原來的“國家-個人”二元剛性結構,變成了“國家-社會-個人”的彈性結構。

新興的社會階層和利益集團正在逐步形成階級和群體意識,不同的社會階層和利益集團之間不可避免地存在矛盾和沖突。在商品房小區,業主、開發商、物業管理公司之間的矛盾時有發生,業主維權事件屢見不鮮;在老工業社區,下崗職工的就業安置和基本生活保障是突出問題;在城市邊緣區,市政建設和經濟發展影響和改變著當地居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近年來,由拆遷和征地引發的激烈沖突已經成為壹個嚴重的社會問題。在外來務工人員聚居的社區,外來務工人員與當地居民、城管部門的關系處理不當,會引發沖突。

長期以來,中國從意識形態和資源配置兩個方面對社會進行“強有力的控制”。傳統的意見表達方式的特點是制度化的正式渠道少,形式單壹,且多建立在體制內,也就是說體制內的正式員工有表達利益的機會,公民社會缺乏疏導矛盾沖突的制度安排。由於缺乏制度化、規範化的機制,居民傾向於采取激烈情緒、情緒宣泄等非理性方式,而權力和管理部門的“堵”和“堵”的方法只能使矛盾和沖突升級。我國政府加快了解決這壹問題的法律體系和制度建設,如物業管理條例、物權法(草案)等重要法案法規相繼出臺,保護業主利益。

二,我國城市社區管理體制存在主要問題的主要原因

總的來說,造成上述問題的原因是整個社會對社區建設的認識還不夠深刻,對城市社區建設異質性強的特點關註不夠,沒有真正理解“社區”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社區居民尚未實現從依托單位到回歸社區的轉變,社區居民、社會單位乃至政府部門參與和介入社區工作的意識尚未形成,使得社區缺乏建設的動力和支持。同時,由於除依靠政府投入外,缺乏其他有效的資金來源渠道,社區發展後勁不足。但是,社區的制度不健全,責任界定模糊,制度落實不到位,承擔政府職能的非政府組織發展緩慢,必然導致社區功能作用的滯後。

(壹)認識不高

壹是領導重視不夠。這些社區雖然具備了社區的雛形,但在處理具體問題時又相互矛盾,在工作中仍被當作壹個村來對待,但在待遇上享受不到新農村建設的優惠政策,其建設和發展也沒有得到高度重視,社區工作難以操作。二是居民歸屬感弱。對社區建設漠不關心,對居委會工作支持不夠。比如小區的環境衛生急需加強,但是居委會有專職保潔員,沒有專項工作經費。收取居民清潔費時,居民意見很大,合作意識差。居民之間交流少,互助意識差。如果小區裏的壹些居民遇到天災人禍,他們從捐款活動中得到的收益很少。真的是“人人自掃門前雪,誰管別人?”

(二)投資不大。

第壹,財政投入不大。工作經費少,小區基礎設施建設沒有投入。只靠居委會主任的“乞討”。很多行政工作安排在社區,社區只承擔工作,沒有工作經費。二是駐地單位支持少。對社區的關心和支持很少,對* * *樓的認識較差。社區設點巡邏,治安狀況全面好轉。但居委會到駐地單位要求支援時,卻被搪塞,以各種理由拒絕。因為沒有工作經費,工作只能流產。

(3)措施不力。

首先是暫時握住“佛腳”。城市社區的建設和發展有壹種“治頭痛醫頭,治腳痛醫腳”的思路,既沒有長遠規劃,也沒有短期規劃。二是行政事務多。社區成了鎮政府的行政下屬機構,應付日常行政事務太窮,沒有精力充分考慮社區事務。第三,社區自治性不強。居民的選舉權、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沒有得到充分落實。

第三,解決方案

(1)明確居委會的功能定位,發展多層次、多形式的社區自治組織。

社區居委會定位不清,直接影響自治能力的提高。社區居委會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監督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是社區自治工作的組織者。其主要職能應該是辦理社區的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協助政府及其派出機構做好與居民利益相關的工作。只有明確自己的位置,才能明確自己的責任。居委會要逐步理清與基層政府及其派出機構的關系,以辦好自己的事情為中心。我國的社區往往規模龐大,影響了社區居民之間的溝通。居委會要支持和鼓勵社區各種自治組織的發展,比如業主委員會,也可以鼓勵樓棟溝通,成立自治組織。社區自治的重要問題是居民自治的地位,居委會應該在這壹過程中發揮積極作用。通過利益、地緣、利益等各種關聯鼓勵居民自己組織起來,可以更好地解決社區組織的問題。此外,通過各種活動,居委會還可以吸引居民的註意力,激發他們的參與熱情,增強他們對社區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二)構建有效的社區自治組織體系是培育社區自治能力、增強社區自治功能的基礎。

因此,城市社區管理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和第壹步就是重建社區自治組織體制,以取代原有體制下的居委會。筆者建議建立“壹會兩機構”制度:社區成員大會、社區協商議事委員會、社區居民委員會。

(1)社區成員大會是社區的最高權力機構。主要職責是選舉社區議事協商委員會和社區居民委員會,審議和決定社區社會發展的重大事項。社區成員大會是社區成員表達意願的渠道。它行使民主職能,擁有自治組織的控制權,是社區成員切身利益的忠實代表。

(2)社區協商和審議委員會是壹個常設機構,在社區成員大會閉會期間代表其行事。居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代表居民代表大會行使議事、決策和監督職能,負責對社區建設和管理的重大問題提出意見和建議。社區協商程序和社區成員大會壹樣,壹般都是社會崗位,不收工資和補貼。理事會成員由社區成員大會選舉產生,對居民代表大會負責。

(3)社區居民委員會是社區成員代表大會的常設執行機構。它在社區成員大會和社區協商議事委員會的授權和監督下,組織實施社會和商業機制——有效服務,使專業技術人員盡最大努力承擔技術勞動力的主要任務。隨著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技術人員要想跟上科技發展的步伐,除了不斷地給自己充電,職業技術學校還應該完善服務機制,從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的高度出發,為技術人員服務。這也是職業教育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在議事委員會的授權和監督下,組織實施社區管理、服務等事項。執行社區成員大會和社區協商委員會的決議,協助政府完成規定的任務,行使社區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的職能。

(三)完善相關法律,確保社區自治有法可依。

根據新形勢的需要,在繼續推進社區民主自治實踐的基礎上,盡快修改現行憲法和相關法律,盡快出臺《城市社區自治法》,對社區的載體、社區自治的性質和地位、社區居民的權利和義務、社區自治組織的權利和義務、管理方式和運作程序等作出明確具體的規定。以法律明確社區載體,使社區組織、政府職能部門和街道辦事處明確權利、義務和職能,防止政府職能部門或街道向社區轉移職責,減輕社區工作負擔,保證社區自治權利真正落實,使社區居民明確權利和義務,在法律保護下在社區行使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的權利,保證社區自治有法可依。

(四)預防和緩解社區各利益群體之間的矛盾和沖突,發揮基層社區的預警和“安全閥”功能。

社會矛盾和沖突是任何社會都不可避免的社會事實。基層社區不僅是了解民情、民意、民生的窗口,也是社會安全網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預防、引導和化解社會矛盾,是維護社會穩定的“安全閥”。

在預防社會沖突方面,首先,社區可以通過提供社會福利服務和構建公平公正的社區環境,滿足居民需求,擴大居民參與,增強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從源頭上減少矛盾和沖突;其次,社區要特別關註和關愛壹些特殊的弱勢群體,了解他們的心聲,為他們尋找社會資源,解決他們面臨的問題;再次,社區要大力發展和扶持社會中介組織,建立居民表達利益的正規渠道,避免利益訴求渠道的無序和不規範對社會穩定的影響,以及利益訴求長期被壓制而導致的突然爆發。比如,小區要支持、組織、協助小區業主委員會的成立,不僅作為第三方監督物業公司和開發商的工作,而且作為中介協調業主與物業、開發公司的關系。

當矛盾和沖突出現時,社區組織還可以充當化解矛盾的潤滑劑和稀釋劑,避免局部矛盾擴大,起到降低沖突影響的作用。過去,社區多采用行政幹預的方式處理社區內的矛盾沖突,而社區社會工作在工作方法上是“自下而上”的,包括組織群眾發表意見、協調各方利益、協助相關部門解決問題、倡導改革等。其目的不僅限於解決問題,還包括提升社區居民和社區的行動能力和幸福感。

  • 上一篇:灰色是什麽意思?
  • 下一篇:深圳市基本養老保險暫行規定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