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誰能給我提供筆記?

誰能給我提供筆記?

經濟法概論是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必修課,是為培養和檢驗自考考生經濟法基礎理論知識和應用能力而設置的專業基礎課。主要研究經濟法在培育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基本政策和重要經濟法律制度。主要內容涉及經濟法基礎理論、市場主體、市場運行基本規律以及國家對市場的宏觀調控和監管等。,共15章。

第壹章法學基礎理論及相關經濟法律制度,不是經濟法的內容,但卻是學習經濟法的基礎。它涉及法律、法規、規章、法律規範、法人、代理人、所有權、債權等概念的研究。對這壹部分的研究將有助於理解後面幾章的內容。

第二章是經濟法的基本理論,這是全書的理論基礎。其精神貫穿其後各章,對其他各章具有指導和引導作用。

第壹節經濟法的調整對象是經濟管理關系和管理協調關系,讓考生了解其他法律的調整對象:如企業法的調整對象是企業經濟管理關系和企業財產管理關系;《房地產法》規定了房地產經營與房地產物業管理的關系。

第二節提到的經濟法律關系包括主體、客體和內容,有助於考生理解其他很多章節中各種經濟關系的主體、客體和內容。

第三章介紹了《企業法》、《全民所有制企業法》、《集體所有制企業法》、《私營企業法》、《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企業破產法》的總則。

第四章公司法。介紹公司、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壹般法律規定。

第五章合同法。隨著1999年我國頒布新的統壹合同法,原有的經濟合同法、技術合同法、涉外合同法全部同時廢止。因此,本節教材內容進行了修改,在《經濟法活頁匯編》中簡要介紹了合同的概念和特征、合同的訂立、合同的基本原則、無效合同和違約責任。

第六章工業產權法。本文主要介紹工業產權的概念、特征、專利法和商標法。

第七章房地產法。主要包括房地產開發、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和劃撥、房地產轉讓、抵押和租賃、房地產管理等方面的法律規定。

第八章經濟競爭法。重點出臺反不正當競爭法、產品質量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

第九章規劃和固定資產投資法律制度。簡要介紹了規劃法和固定資產投資法律制度。

第十章國有資產產權管理法律制度。本文簡要介紹了國有資產管理法的概念、國有資產產權的基本管理制度、國有資產產權變動的管理制度。

第二章XI稅法。詳細介紹了稅法的概念、稅法的構成要素、新稅制改革的主要內容和特點、稅制改革後我國對工商稅收和農業稅收的規定以及稅收征管制度的法律規定。

第十二章金融法。介紹了金融法的概念、調整對象、中國人民銀行法、商業銀行法、人民幣發行與管理、金銀管理、外匯管理、證券市場管理、保險法、擔保法。

第十三章環境保護法。重點介紹了環境和環境保護法的概念、環境保護法律制度、環境保護法的基本原則、環境保護法的基本制度和環境法律責任。

第十四章經濟監督法。主要介紹了統計監督法、會計監督法和審計監督法的主要內容。

第十五章經濟仲裁和經濟司法。其中以經濟仲裁制度為主,經濟司法因當前司法改革退出歷史舞臺。

上述內容中,經濟法、全民所有制企業法、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破產法、公司法、合同法、工業產權法、稅法、金融法、經濟監督法的概念和地位是本教材的重點章節,也是考生學習的重點和難點。

本教材適用於經濟管理類專業的本科生和專科生。但是對這兩類考生的要求是不壹樣的。其中,在章節中體現為報考本科或獨立本科專業的考生,教材內容全部為考核內容,課程要求為6學分;報考獨立學院專業的考生,不需要參加《房地產法》第七章和《環境保護法》第十三章的考試,課程要求為4學分。

經濟法在中國法律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從經濟法的含義、經濟法作為壹個獨立的法律部門及其功能三個方面對經濟法的地位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經濟法的地位;法律制度;法律部;調整對象

日前,最高人民法院發布通知,鑒於在實際審判過程中,當事人的經濟糾紛往往與民事、刑事或行政糾紛混在壹起,導致經濟法庭審判效率低下,因此宣布取消設立經濟法庭。此舉是否意味著經濟法在中國法律體系中不再有壹席之地?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進壹步發展和完善,我們有必要重申經濟法的地位。

1.經濟法地位的含義

經濟法的地位,即經濟法在法律體系中的地位,是指經濟法是否是壹個獨立的法律部門及其在整個法律體系中的重要性。

因為法律體系是由多層次的法律部門組成的,要回答經濟法在法律體系中的地位問題,就必須說明它是否是壹個獨立的法律部門。如果經濟法是某壹層次的獨立法律部門,說明它在法律體系中有壹定的地位;如果經濟法在任何層面上都不是壹個獨立的法律部門,也就是說,它不是法律體系的組成部分,在法律體系中沒有地位。

任何獨立的法律部門在法律體系中都有壹定的地位。但由於他們扮演的角色不同,在法律體系中的重要性也不同。要回答經濟法在法律體系中的地位問題,還必須說明它的重要性。

2.經濟法是壹個獨立的法律部門。

關於經濟法是否是壹個獨立的法律部門,國內外法學界存在嚴重分歧。有學者認為,所謂經濟法只是壹個綜合概念,是關於經濟的法律法規的總稱,包括屬於其他許多部門法的法律規範;有人認為經濟法雖然不是獨立的部門法,但可以把調整經濟關系的各種法律結合起來作為壹門學科來研究;有的學者將經濟法視為民法或行政法的特別法;直到現在,我國還有壹些人把商法等同於經濟法,認為經濟法實際上是指屬於商法的壹些法律。

目前,至少在中國,認為經濟法是獨立部門法的人越來越多,爭論也很少。經濟法之所以在壹些國家已經成為、能夠成為並實際上成為——獨立的部門法,是有其內在依據的。

1)經濟法的產生符合法律的發展規律。馬克思主義認為,法律是隨著經濟基礎的發展而發展變化的,法律部門的劃分不是壹成不變的。經濟法的產生絕非偶然。它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產物,符合社會經濟發展的規律。20世紀初的西方社會,自由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資本階段,嚴重破壞了市場競爭的公平原則,從而極大地限制了市場經濟所具備的自由競爭規則的生命力。壹個以禁止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為核心的新的法律部門脫穎而出。

2)根據對我國經濟法調整對象的分析,說明經濟法是我國法律體系中壹個獨立的法律部門。經濟法調整的經濟關系是其他法律部門無法調整的。經濟法調整的經濟關系的特殊性是經濟法作為壹個獨立的法律部門確立的主要依據。經濟法本身的調整對象是那些需要國家幹預和調整的經濟關系。經濟法的調整不同於經濟政策的調整,意味著國家會深入到物質關系中,使之成為經濟活動的行為準則。壹般認為,經濟法的調整可以分為兩個方面:壹方面是促進、保護和引導;另壹方面是限制和禁止。國家需要促進、保護和引導那些有利於統治秩序的經濟關系;但是,危害其經濟基礎和正常經濟秩序的社會關系應該受到限制和禁止。這些關系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號,確認市場主體法律地位所產生的經濟關系。市場主體的法律地位是指市場主體在參與市場活動時的全部法律資格。如企業的設立、變更和終止。

第二,調控市場,維護市場秩序所產生的經濟關系。市場秩序的內部包括市場交易秩序、市場競爭秩序和市場主體的利益保護機制。

第三,為了克服市場經濟的盲目性,限制其負面效應,宏觀調控所產生的經濟關系。宏觀調控的內部包括計劃調控、投資調控、財稅調控、金融調控等宏觀調控關系。

第四,涉外經濟關系。是指國家機關和社會團體在涉外經濟活動中發生的具有涉外因素的經濟關系。如涉外企業稅收優惠政策的調整、反傾銷和反補貼問題、外資企業利益保護等。

3)經濟法有自己獨特的基本原則和完整的獨立體系。經濟法基本原則是經濟法立法宗旨的具體體現,是經濟法規範和法律文件中應當貫徹的指導原則,也是經濟法的靈魂,是經濟法成為獨立法律部門的基礎之壹。它包括平衡協調原則、社會整體經濟效益優先原則、兼顧各方利益原則、國家宏觀調控與市場機制相結合原則。經濟法的基本原則不同於其他部門的基本原則。比如《民商法》規定自然人和法人作為“平等主體”的經濟關系。其基本任務和立法目的著眼於保護個人的合法權益,其基本原則是自願、公平、等價有償、誠實信用等。行政法的基本原則是民主集中制和命令服從。此外,經濟法具有完整的獨立體系。經濟法是由各個方面、各個層次、各個環節的法律規範構成的,這些法律規範相互聯系、相互銜接,並把經濟法的基本指導思想、原則和法律制度貫徹於經濟法的各個具體規範之中,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壹個完整的體系。

4)從經濟法與行政法、民商法的比較中可以看出,經濟法不能不成為壹個獨立的法律部門。

1條,經濟法和行政法。行政法的出現並不影響經濟法的獨立性。

經濟法和行政法在調整社會關系中體現了兩種不同的國家職能。國家有兩個基本職能:壹個是行政職能,另壹個是經濟職能。這兩種功能在某些場合是相互分離的,而在另壹些場合則是相互結合的。國家行使行政職能的準則是行政法,國家以行政職能的形式履行經濟職能的準則是經濟法。經濟法與行政法的區別在於(1)調整對象不同。行政法調整的是國家機關的設立和組成、行政職權劃分和行政程序中不包含物質利益的管理關系。經濟法的調整需要國家調整和幹預經濟關系。(2)規範的內容不同。行政法的規範性內容包括幾個方面:國家機關的組成、職責和權限範圍的規範化;國家行政機關幹部任免、晉升、考核、培訓和監督規範;國家機關活動的原則、方法和程序的標準化;國家機關、其他社會組織和公民之間關系的規範。經濟法的規範性內容主要是關於國家經濟管理體制和國家運用各種經濟杠桿調節市場運行機制,指導各部門企業的微觀經濟行為,從而建立協調合理的國民經濟比重、格局和結構。

第二,經濟法和民法。

從廣義上講,經濟法和民法調整的是經濟關系,即生產關系,都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經濟關系。因此,民法中的等價有償原則和契約自由原則在壹定條件下也可以適用於經濟法。就經濟法的產生而言,它是隨著經濟的發展而從民法中分離出來的。世界各國的經濟立法和經濟司法中都有許多民法的痕跡。這些都是經濟法和民法密切相關的方面。兩者的區別在於(1)調整對象不同。雖然二者都以生產關系為調整對象,但經濟法調整的是意誌經濟關系,即以國家幹預經濟活動為特征、以生產活動為主要對象的經濟關系;民法調整的是財產關系,即人與人之間關於財產的壹切關系。(2)存在的基礎不同。民法是隨著私有財產的出現而逐漸形成的;經濟法是基於社會勞動按比例分配的客觀要求,是隨著生產社會化的高度發展而產生的。(3)調整經濟關系所用的原則不同。民法主要遵循平等自願原則;經濟法主要運用宏觀經濟意誌原則。(4)用來調整經濟關系的手段不同。民法使用的調整手段純粹是壹種經濟上的得失平衡;經濟法是采用民法、行政法、刑法等多種手段的綜合性調整方法。

第三,經濟法和商法。

從各國的實踐來看,經濟法和商法雖然有很多相似之處,比如,都是針對經濟生活的;他們的基本職能是促進經濟發展,但他們的性質是非常不同的。(1)商法規定雙方處於平等地位,而經濟法中的國家與社團或個人往往是不平等關系;(2)商法側重於個體之間權利義務的對等關系,經濟法側重於整體之間公益關系的平衡和調整;(3)商法規定了內部組織、業務規則、股票發行、債務處理等。每個個體單位,即從個體出發,而經濟法則從國民經濟的“大局”出發,對各種經濟活動和經濟關系進行行政指導、限制、鼓勵和調整;(4)商法註重個人逐利,而經濟法強調公益,既促進經濟發展,又監督、限制或禁止壹些違背公益的行為(如禁止壟斷和不正當競爭交易)。

5)在中國的司法實踐中,經濟法已經被承認為壹個獨立的法律部門。首先,中國頒布實施了大量重要的經濟法。這些法律的頒布是為了適應國家經濟調整的需要,涉及社會經濟生活的重要方面和部分,關系到社會經濟的整體結構和運行。也從其他部門的法律規範中分離出來,獨立組合成具有純粹性質的法律規範性文件。其次,中國確立了經濟法的基本法律制度。例如,國家幹預和管理社會和經濟生活的壹般法律原則是由國家立法確立的;在經濟法體系的構成中確立了重要的具體經濟法法律體系;已經頒布的各種具體經濟法規範和已經建立的各種具體經濟法體系相互協調、相互配合,貫徹* * * *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執行實施規範、保障國家經濟調整的使命。

3.經濟法是壹個重要的法律部門。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明確規定:“國家的根本任務是按照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我國經濟法之所以是壹個重要的法律部門,是因為它在保障和促進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這種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推動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發展。根據憲法規定的原則,國家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法》、《城鎮集體所有制企業條例》、《城鄉個體工商戶管理暫行條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等壹系列經濟法規。這些經濟法規的頒布和實施,極大地促進了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同步發展,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

2)保證經濟體制改革的順利進行。第壹,從法律上保證經濟體制改革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二是為經濟體制改革措施的實施提供可靠的法律保障;三是用法律手段保護經濟體制改革成果。

3)擴大對外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為了擴大對外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中國先後制定了壹系列有關外貿、外資、涉外稅收、涉外金融和涉外經濟合同的法律法規。

4)確保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正確評價經濟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地位具有現實意義。由於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經濟關系日益復雜,這些經濟關系壹般需要各種法律的綜合調整。因此,僅僅依靠任何壹部部門法,都不足以實現法律體系的調整目標。只有經濟法才能與其他相關部門法配合,實現法律體系的輸出功能。

  • 上一篇:社保卡裏的錢還能用嗎?
  • 下一篇:深圳經濟特區預拌混凝土管理規定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