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誰能提供

這次會議是在壹個非常重要的背景下召開的:壹是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壹個五年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我國要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二是國務院第460號令《取水許可和水資源費征收管理條例》的頒布實施,成為我國水資源管理法制化的又壹重要裏程碑;三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水利改革發展取得實質性進展。對於水資源管理來說,這些都是重要而深遠的事件。深刻

誰能提供

這次會議是在壹個非常重要的背景下召開的:壹是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壹個五年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我國要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二是國務院第460號令《取水許可和水資源費征收管理條例》的頒布實施,成為我國水資源管理法制化的又壹重要裏程碑;三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水利改革發展取得實質性進展。對於水資源管理來說,這些都是重要而深遠的事件。深刻

誰能提供

這次會議是在壹個非常重要的背景下召開的:壹是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壹個五年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我國要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二是國務院第460號令《取水許可和水資源費征收管理條例》的頒布實施,成為我國水資源管理法制化的又壹重要裏程碑;三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水利改革發展取得實質性進展。對於水資源管理來說,這些都是重要而深遠的事件。深刻領會“十壹五”規劃精神,貫徹落實國務院法律法規,進壹步總結學習實踐經驗,努力把握新機遇,認真落實新要求,是我們開好這次會議的堅實基礎,也是做好當前乃至“十壹五”水資源管理工作的重要保證。

下面,我代表水利部發表幾點意見。

壹、“十五”期間水資源管理的主要進展

“十五”期間是水利事業取得長足發展的五年。作為這壹時期最具活力的工作之壹,水資源管理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新特點:壹是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水資源瓶頸問題日益突出,水資源工作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和全社會的高度關註。每年在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座談會上,中央領導都強調水資源是重點,明確提出工作要求。全國人大和全國政協關於水利的許多建議和提案都與水資源有關。水資源短缺、水汙染、節約用水、水資源保護、節水型社會、水權和水市場等。,都是人們關心的熱點,也是媒體報道的重點。2002年修訂的《水法》是整個國家關註水資源的法律解釋和智慧的象征。第二,在中央水利方針的指導下,水利部黨組提出了新的水利思想,水資源管理真正成為水利工作的重點和我國水利方式轉變的關鍵。長期以來,我國基本上采取興修水利、消除水害的工程措施來應對水資源問題。水資源管理被認為是軟件,從來不是硬的。隨著治水新理念的提出,工程水利逐漸向資源水利和可持續發展水利轉變,水資源的配置、節約和保護成為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這壹時期的水資源管理是新治水思想的重點,也是實踐新治水思想的先行者。三是水資源管理新事物不斷湧現,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廣度和力度前所未有。從節水型社會建設的提出到水權和水市場的實踐;從“綠色頌歌”到“三江並流”再到濕地補給和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從水資源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到涉水事務統壹管理,水資源管理理念更新、領域不斷拓展,成為五年來水利改革發展的亮點。

“十五”期間,水資源管理以節水型社會建設為重點,堅持體制改革和創新,註重基礎、規劃和試點,在規劃、管理、節約、保護和水務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壹)水利基礎工作得到加強。

壹是水資源規劃體系初步形成,為節約、保護和合理利用水資源提供了科學指導。在全國範圍內,已經編制和完成了壹些水資源計劃。這個階段的規劃任務很重,但也是最有成果的。以水資源綜合規劃為核心,以節約和保護等專項規劃為重點的水資源規劃體系基本形成。以《265438+20世紀初首都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規劃》、《黑河和塔河規劃》為代表,水資源規劃在思路和方法上有所創新,其實施得到了保障,體現了水資源的要求,為水資源規劃的編制提供了範例。二是用水定額編制和水功能區劃取得進展,為水資源節約和保護奠定了技術基礎。2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制定了用水定額,國家有關部門頒布實施了部分高耗水行業用水定額,組織編制了農業灌溉用水定額。體現國家用水水平要求、兼顧各地實際的取水節水標準體系初步形成。以流域為單位,開展了全國主要河流、湖泊、水庫等水域的水功能區劃。目前,已有2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批準實施水功能區劃,為水資源保護和水汙染防治奠定了科學基礎。三是水資源的監測、評價、統計和用水量計量有了很大提高,基礎數據更加準確規範,管理手段更加科學完備。“十五”期間,水利部啟動了水資源實時監測管理系統建設項目,中央和地方政府先後投資1.2億元,建設了覆蓋15個省區市和18個城市的監測系統,逐步提高了這些地區水資源科學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各地還加快了用水計量、實時監控等水資源管理技術進步,全國城市工業和生活取水計量率達到80%。此外,這壹時期還規範了水資源評價、水資源公報、水源地水質報告等基礎數據的統計工作,向社會公布科學、準確、翔實的水資源情況,增加了水行政事務的透明度。

(二)水資源管理不斷深化

“十五”期間,卓越水資源管理系統的建設和實施在三個方面取得了實效。壹是水資源管理法規建設取得突破。2002年頒布的《水法》確立了中國水資源管理的基本制度框架。《取水許可和水資源費征收管理條例》頒布實施,啟動《黃河法》、《長江法》、《節約用水條例》等前期立法工作。國家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制定頒布了700多部法律、法規和規範性文件,初步建立了以水法為核心的多層次配套的水資源管理法律體系;二是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取得突破,推進實施取水許可制度和水資源有償使用制度。2002年5月,水利部和國家發改委聯合頒布了《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管理辦法》,對新建、改擴建建設項目實施水資源論證。據統計,全國省級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門和流域管理機構共審查水資源示範項目1100多個,涉及水利、水電、火電、化工、冶金等高耗水行業,為取水許可審批提供了科學依據。到“十五”末,全國共發放取水許可證65萬多張,核定水量4500多億立方米。全國有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水資源費由水行政主管部門統壹征收,2005年征收額達到33億元。三是加強水資源配置和調度管理。全國總供水量的60%以上是計劃管理的。根據國務院批準的黃河水量分配方案,實行黃河年度水量調度管理,保證了黃河的持續流量。組織實施了黑河水量統壹調度,連續四年將黑河送入居延海,改善了當地的生態和環境。組織實施了塔裏木河流域近期治理,每年塔裏木河的水進入臺魯臺特瑪湖,使得下遊地下水位普遍上漲。此外,還采取緊急調水、生態補水等措施應對天津、北京、澳門等重要城市和地區的缺水問題,開展了從長江向太原調水、防止淮河堤壩汙染和應急處置松花江水汙染事件等工作。

(3)建設節水型社會的經驗

“十五”期間,水利發展與改革最引人註目的是水權和水市場理論以及節水型社會建設的實踐探索。2000年,水利部黨組提出了水權和水市場的理論框架;2001,開展節水型社會建設探索;2002年,《水法》修訂,節水型社會建設有法可依。2003年,張掖等試點的實踐經驗進壹步推動了我國節水型社會建設的發展,以汪恕誠部長關於節水型社會建設要點的論述為代表的節水型社會建設理論體系基本形成。五年來,水利部先後確立了100多個國家和省(自治區、直轄市)試點項目,重點推進河西走廊、東部沿海、南方水汙染嚴重地區和南水北調東中線受水區節水型社會建設,取得了初步成效。首先,水權和水市場實踐積累了經驗。張掖農民水費交易、浙江東陽、義烏供水有償協議、漳河上遊有償調水、寧蒙水權轉換試點等。這些典型事例說明,清水賬、明晰水權、總量控制、定額管理、有償轉讓、節約獎補、超罰等市場配置手段,已經成為推動節約用水的內在動力。特別是黃河水利委員會、寧夏、內蒙古聯合開展了水權轉換試點。在控制黃河用水總量的前提下,政府和企業投資灌區節水改造。通過提高用水效率,將節約下來的水有償轉移到新建工礦企業,實現了用水結構的調整和城鄉、工農業之間水資源的優化配置,提高了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保證了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用水需求。二是水價改革邁出壹大步。國家頒布了壹系列旨在促進節約用水和保護水資源的水價改革政策。“十五”期間,全國大部分地區改革了水價的定價模式和征收方式。十幾個省的農業供水量超額逐步增加,60個城市實行階梯水價,300多個城市征收汙水處理費。全國水利工程平均供水價格達到每立方米0.06元,比2000年上漲1.14倍。城市水價從福利性變成了商品性。據36個大中城市統計,居民生活平均水價達到每立方米2.09元,工業用水達到2.72元,商業服務用水3.53元,特種工業用水9.97元,比“十五”初期有較大提高,有效促進了水資源利用的效率和效益。此外,在此期間,國家產業布局、經濟結構調整、節水工程和技術進步、節水教育和宣傳、用水戶參與節水等都邁出了步伐。我國自上而下形成的節水管理體系,采取行政、經濟、技術、宣傳等綜合措施推進節水,在政府管理、用水戶節水行為、公眾節水意識等方面都較前期有了較大進步。

(4)水資源保護取得進展。

“十五”期間,特別是《水法》修訂後,水行政主管部門積極開展水資源保護工作。在狠抓七大流域水資源保護的同時,初步形成了以水功能區劃和核定水汙染容量為核心,從線到面的中國水資源保護完整鏈條。對1407河流、253個湖泊、水庫的水域進行了水功能區劃,並批準設立入河排汙口。三峽庫區、淮河流域、黃河幹流、松遼流域納汙能力和限制排汙總量的建議相繼提出,促進了全國重點地區水汙染防治和水資源保護。加強城鄉飲用水水源保護和水利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研究制定相關政策和標準,組織編制飲用水水源安全保障規劃。完成水利工程環境影響報告書預審(115),重點開展南水北調東線壹期工程、淮河整治等重大水利工程環境影響評價預審。加強地下水資源保護,重點治理地下水超采區。水利部啟動山東濟南、河南兩省地下水保護試點,組織編制南水北調東線受水區地下水水力開采方案。全國有1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劃定了地下水超采區,劃定了限采區和禁采區的範圍。探索水生態修復,確定桂林、武漢等試點城市。提高應對突發水汙染事件的意識和能力。松花江重大水汙染事故發生後,我們的水資源保護隊伍能夠召之即來,來之即戰,贏得了中央領導和社會各界的認可。

(5)水資源管理體制改革穩步推進。

壹是建立了流域管理與區域管理相結合的水資源管理體系。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要改革水管理體制。修改後的水法確定了我國實行流域管理和行政區域管理相結合的水資源管理體制,確立了流域管理和區域管理的法律地位。“十五”期間,流域管理機構作為部機關,加強了水資源規劃、配置、保護和管理工作,進壹步強化了流域管理的權威性,初步形成了流域與區域相結合的水資源管理體制,成為我國水資源管理的制度基礎。二是形成了水資源統壹管理的局面。在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的努力和社會各界的支持下,隨著機構改革,各地都不同程度地調整了水資源管理職能,基本實現了水資源統壹規劃調度、城鄉統壹發放取水許可證、統壹征收水資源費。全國98%的設市都有水行政主管部門統壹管理地表水和地下水。與資源管理相關的功能,如保存和保護,也進行了部分合並和統壹。三是水管理體制改革在廣度和深度上取得突破性進展。在水資源統壹管理的基礎上,各地相繼進行了以區域涉水行政事務統壹管理為標誌的水管理體制改革,以適應城市化快速發展和經濟社會對水資源管理的迫切需要。1413 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縣級以上行政區設立了水務局,或水利局承擔了水管理職能,占全國縣級以上行政區總數的58%。城鄉水務統壹管理發揮了巨大的制度優勢。在實現水務統壹管理的地區,實行城鄉水資源、地表水和地下水資源、內外水資源的統壹規劃、優化配置和聯合調度,保障城鄉飲水安全;綜合考慮城市防洪安全、供水安全、水環境和水生態安全,建立地方水管理法規體系,推進水業市場化改革,取得了豐富的經驗和明顯的成效。

水資源管理的進步有效地促進了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十五”期間,中國用水總量快速增長的趨勢得到有效遏制,用水總量與“九五”基本持平,用水效率和效益大幅提高。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用水量由614立方米下降到306立方米;農田灌溉平均用水量從479立方米下降到450立方米,農業灌溉水利用系數提高近5個百分點。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由292立方米下降到1.67立方米;城鎮人均日用水量由219升減少到212升,城市年節水約38億立方米。可以說,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支撐了過去五年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

以上成績來之不易。這有賴於新時期中央水利政策的指導,有賴於水利部黨組新思路的指導,有賴於全國水資源管理工作者的辛勤勞動。五年來,各單位創造性地開展水資源工作,湧現出壹大批經驗和模式。黃河委積極開展水量調度和水權轉換,建立重大水汙染事件快速反應機制;常委會妥善處理怒江開發等社會熱點問題;淮衛率先開展水汙染容量核算,提出限制排汙總量意見,進行堤壩防汙調度;管委會具體組織實施首都水資源規劃,開展流域水生態環境修復工作;太湖流域管理局實施長江向太湖調水;珠江委水壓鹹;松遼委開展全流域明晰初始水權研究,啟動大淩河、霍林河水權試點。北京、天津、山東大力開展節水工作,做到增產不增水,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全國領先;河北在節水型社會建設中確定了“計量到戶、定額到戶、節約獎優罰劣、建立水權水市場”的“四步走”戰略;上海、深圳等地充分發揮水利管理體制優勢,努力建設與現代化大都市相適應的現代化水利;江蘇省蘇錫常地區全面禁止開采地下水;遼寧取水計量基本普及;浙江萬裏的清水走廊,福建晉江流域水資源管理綜合試點,廣西、雲南的水資源費征收,都是可圈可點的事情。壹批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水權轉換試點、水生態保護與修復試點、地下水保護試點,為我國水資源管理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此外,我們還在水資源管理領域開展了廣泛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組織了海河全球環境基金、中英水需求管理、中日水權制度研究等項目。

在今天的會議上,水利部決定授予北京水文站等98個單位全國水利系統水資源工作先進集體榮譽稱號,授予徐振軍等1、91同誌全國水利系統水資源工作先進個人榮譽稱號。我代表水利部向他們所代表的全國水利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誠摯的問候!

二、水資源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新形勢新要求。

“十五”水資源管理取得了壹些成績,但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我國水資源短缺和水汙染嚴重的狀況還沒有得到有效緩解,水資源利用的效率和效益仍然較低,水資源管理中長期積累的深層次問題還沒有解決,水資源管理的能力和水平遠不能滿足嚴峻的水資源形勢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這些問題阻礙了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威脅著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影響著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立和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關系到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我們要如履薄冰、懸崖勒馬,冷靜分析問題,準確把握形勢,積極應對挑戰,努力開創我國水資源管理的新局面。

(壹)水資源管理中的主要問題

水資源評價最新成果顯示,近年來,中國南方河流徑流和水資源總量增加近5%;但北方地區水資源量明顯減少,尤其是黃河、淮河、海河、遼河,資源總量減少12%,北方部分流域水資源周期性短缺加劇。水資源相對豐富的南方地區也出現了區域性甚至流域性缺水。“十五”期間,全國農田平均受旱面積達3.85億畝,糧食年均減產350億公斤。農村地區仍有3.2億人飲用水不安全。400多個城市缺水,110城市嚴重缺水。2000年和2004年發生大面積幹旱,造成許多城市缺水,極大影響工農業生產。在壹些流域和地區,水汙染從河流支流向幹流延伸,從地表向地下滲透,從陸地向海洋發展,從城市向農村蔓延,從東部向西部擴展。我國以城鄉井灌區為中心的地下水超采區數量從20世紀80年代初的56個發展到目前的164個,超采區面積從8.7萬平方公裏擴大到654388+080平方公裏。在壹些水生態惡化的地區,河流斷流,湖泊幹涸,濕地萎縮,綠洲消失。同時,我國用水效率和效益不高,與世界平均水平相比還有較大差距。

中國水資源問題的形成既有客觀因素,也有長期積累的深層次原因。主要表現為:壹是可持續發展意識淡薄。部分地區未考慮水資源和水環境承載能力,經濟社會發展需水量預測普遍偏高。盲目發展,甚至過度消耗水資源、犧牲水環境來換取經濟增長,造成河流幹涸、水體汙染的後果;第二,經濟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是粗放的。水資源利用已形成“三高兩低”趨勢,表現為“開發利用程度高、單位產品(服務)用水量高、汙水排放量高、用水效率和效益低”;第三,水資源管理不夠嚴格。取水許可把關不嚴,核定水量隨意性大,不科學。水資源論證不規範,部分建設項目未進行水資源論證。計劃用水、節水等管理制度不落實,水資源保護抓得不夠,行政管理不到位。第四,水資源管理機制不活躍。長期以來,單純依靠行政主導的管理模式,市場在水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沒有得到發揮,促進水資源節約和保護的經濟手段缺失,使得水資源管理領域的政府明顯失效,水資源開發利用主體沒有節約和保護的內在動力,公眾沒有參與水資源管理,水資源短缺、水汙染等主要問題沒有得到有效解決。五是水資源監管不到位。河流水資源開發利用存在權屬不清的問題,導致區域水資源開發無序競爭。水資源保護缺乏責任和利益主體,難以保證生態和環境用水。由於流域和區域監管手段不足,難以實施有效的水資源調控和管理。在水資源管理方面,地域上的“城鄉分割”、職能上的“部門分割”和體制上的“多頭管理”仍然存在。第六,水資源管理缺乏投資保障。水資源管理基礎設施薄弱,欠賬多,缺乏長期投入保障機制。傳統的投資機制偏離了治水的新思路。水資源配置、節約和保護的管理工作,既趕不上“工程建設”的列車,也拿不到“財政支持”的車票。由於缺乏資金,許多規劃和試點項目難以有效開展。

分析以上問題,我們感到水資源管理存在三個主觀上的“不適應”。壹是不適應水資源管理目標的變化,表現為缺乏突出的管理重點。基於我國的國情和水情,我國的水資源管理應適應從工程水利向資源水利和可持續發展水利轉變的要求,提高水資源利用的效率和效益,把建設節水型社會作為水資源管理的大目標。壹切管理工作都要圍繞這個目標展開,壹切智慧和創造力都要向這個中心匯聚,壹切管理手段和措施都要形成合力,朝著這個方向前進。二是不適應水資源管理內容的變化,表現為無法把握工作導向。國家大政方針已定,部黨組的要求也很明確。水利工作重要而內容豐富。我們的主要工作是埋頭實踐,履行職能,更新知識,提高水平,落實水法各項制度,抓落實促管理,切實把水資源管理好。三是不適應水資源管理工作環境的變化,表現為工作方法簡單。近年來,水資源管理的內外部環境發生了變化。由於政府職能轉變和部門職能調整,我們進入了以前從未進入的領域,壹些工作與行業內外的相關部門交叉,協調難度加大,而公眾對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我們應該看到,這是水資源管理進步的體現。我們需要與時俱進,盡快轉變觀念,轉變工作作風,創新工作思路,改進工作方法,講求策略,尋求合作,爭取勝利。

(二)水資源管理面臨的新形勢

“十壹五”水資源管理面臨良好形勢。中央提出以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為我們堅持不懈地推進水資源和可持續發展,建設節水型社會,解決水資源問題,實現人水和諧提供了思想保證。黨和國家對水資源的高度重視,為水資源管理的發展提供了政治保障。國民經濟結構加速調整和升級,為進壹步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提供了空間。中國深化體制改革,倡導機制創新,為解決水資源管理的體制機制障礙創造了條件。《取水許可條例》和《水資源費征收條例》的出臺,為加強水資源管理提供了法律保障。國家提出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了公眾的資源意識,為水資源管理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

做好“十壹五”水資源管理工作,關鍵是認清形勢,抓住機遇。

壹是著力把握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機遇。建設節水型社會是解決我國水資源短缺問題的根本和有效的戰略措施,是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要抓住這壹戰略機遇,努力把節水型社會建設走在建設節約型社會的前列。

二是著力把握實施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壹個五年規劃的機遇。國家“十壹五”規劃提出水資源利用效率指標,其中壹項是約束性的,要求到“十壹五”末單位工業增加值取水量降低30%;壹個是預期,要求農業灌溉水利用系數提高到0.5。並對加強水資源統壹管理提出了壹系列具體要求。這是國家五年計劃或規劃第壹次直接明確提出水資源效率的指標和要求。我們要緊緊圍繞這些目標,積極落實相關要求,化挑戰為機遇,進壹步推進水資源管理工作。

三是以《取水許可和水資源費征收管理條例》實施為契機。在1988《水法》的基礎上,國務院頒布了1993《取水許可制度實施辦法》的配套規定,初步建立了我國的水資源管理制度。水資源管理實現了從無到有的飛躍。在2002年《水法》的基礎上,今年國務院頒布了《取水許可和水資源費征收管理條例》,規定了取水許可和水資源有償使用兩項基本制度。這是水資源管理中的壹件大事,標誌著水資源管理進入了壹個新的歷史階段。“十壹五”是實施這壹規定的關鍵時期。抓住這壹機遇,切實提高水資源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必將給我國水資源管理帶來又壹次質的飛躍。

(三)進壹步完善水資源管理的新要求。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做好新形勢下的新時期水資源管理工作,必須與時俱進,轉變觀念,明確工作重點,轉變工作作風,改進工作方法。

思想上要樹立科學發展觀,堅持黨組治水新理念。“十壹五”規劃的主線是科學發展,要求各行各業轉變發展理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切實把經濟社會發展納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軌道。部黨組提出的治水新理念,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是水利事業科學發展的具體體現。經過幾年的治水實踐,治水新理念有效引導了傳統水利向資源水利、可持續水利的轉變,促進了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新時期,水資源管理應堅持科學發展觀,繼續走在治水新理念的前列。新時期的水資源管理工作者應成為科學發展觀的實踐者和治水新思路的探索者。

重點是圍繞節水型社會建設加強水資源管理,堅持體制改革和創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衡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指標是資源承載力和環境承載力。適應和提高資源承載能力有賴於建設節約型社會;適應和提高環境承載力有賴於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在這兩個承載力中,水資源都是重要的因素。“十壹五”乃至未來更長時期,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將是我國資源開發利用管理領域的主題。節水型社會建設是水資源管理的重要旗幟和重點。壹方面,通過節水型社會建設來推動和促進各項工作的開展;另壹方面,各項工作都要圍繞這個核心,朝著這個方向前進,形成合力,共同推進。建設節水型社會是壹場生產關系的變革,是壹項制度建設。要堅持已有經驗,註重體制改革和制度創新,推動節水型社會建設深入發展。

在工作作風上,要求真務實,狠抓管理,堅持以人為本,貼近群眾。水資源管理重在管理。管理是壹種實踐行為,其本質不在於“知”,而在於“行”;它的驗證不在於邏輯,而在於結果。“千裏之行,始於足下”和“千裏之行,不積跬步”。目標再遠大,想法再好,理論再精辟,都要腳踏實地,壹步壹步去實現,去落實,去實踐。十壹五規劃目標明確,法律法規規定的制度明確,試點要求明確。我們需要做的是實施和管理。要潛下去,看看哪些制度沒有落實,哪些試點沒有取得成效,管理目標、措施、方法、反饋、監督等方面的問題出在哪裏,癥結在哪裏。要重視管理能力的建設,人員素質和技術水平是管理成敗的關鍵。水的問題關系到各行各業,千家萬戶。水資源管理要特別善於抓住群眾關心、領導重視的問題。要把以人為本、貼近群眾的理念貫穿於管理工作的始終,自覺為地方發展和人民需求服務。

在方法上,要因地制宜,善於調整,堅持積極配合,尋求* * *制勝。水資源管理可能長期存在職能交叉、工作難以協調的問題,實施“十壹五”規劃也需要相關部門的配合。在積極推進體制改革的同時,要註意改進工作方法,勇於創新,不墨守成規。正確處理行業內外、管理者與被管理者、各行各業的關系。依法管理用水戶,積極與相關部門協調溝通,從國家利益的更高角度看待矛盾和問題,尋求合作共贏。

同誌們,國家賦予我們水資源管理的職責。

  • 上一篇:上海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內設機構
  • 下一篇:什麽是股權質押?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