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率制度是指各國普遍采用的確定本國貨幣與其他貨幣之間匯率的制度。匯率制度對匯率的確定和變動有具體規定。因此,匯率制度對各國匯率的決定有很大的影響。回顧和了解匯率制度可以使我們對國際金融市場的匯率波動有更深刻的認識。
在國際金融史上,曾出現過三種匯率制度,即金本位制下的固定匯率制度、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度和浮動匯率制度。
1,金本位制下的固定匯率制
1880-1914這35年間,西方主要國家采用金本位制,即以壹定顏色和重量的金幣作為流通貨幣,金幣可以自由鑄造、自由兌換、自由進出口。在金本位制下,兩國貨幣的匯率由各自的含金量之比決定——黃金平價。比如壹英鎊的含金量是113.05438+05綠,壹美元的含金量是23.22綠。
1 = 113.4438+05/23.22 = 4.8665美元。
只要兩種貨幣的含金量不變,兩種貨幣的匯率就會保持穩定。當然,這種固定匯率也受到外匯供求和國際收支的影響,但匯率的波動僅限於黃金點。黃金交割點是指由於匯率波動,黃金從壹個國家出口或進口的邊界。匯率波動的最高限度是鑄幣平價加上運輸費,即黃金出口點;匯率波動的下限是鑄幣平價減去運輸費,也就是黃金進口點。
當壹國國際收支出現逆差,外匯匯率升至黃金出口點以上時,會導致黃金外流,貨幣發行量減少,通貨緊縮,價格下跌,從而提高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產出增加,投入減少,導致國際收支恢復平衡;另壹方面,當國際收支出現順差時,外匯匯率跌破黃金輸入點,會導致黃金流入,貨幣發行量增加,物價上漲,產出減少,輸入增加,最終導致國際收支恢復。由於黃金交割點和價格的作用,匯率波動被限制在有限的範圍內,起到自動調節匯率的作用,從而保持匯率的相對穩定。第壹次世界大戰前的35年,美、英、法、德等國的匯率從未波動過。
1914年第壹次世界大戰爆發,各國停止黃金進出口,金本位制解體。第壹次世界大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間,各國貨幣基本上沒有遵守壹個普遍的匯率規則,處於各自為政的混亂狀態。金本位制的35年是自由資本主義繁榮的“黃金時代”。固定匯率制度保證了國際貿易和信用的安全,方便了生產成本的核算,規避了國際投資的匯率風險,促進了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的發展。然而,嚴格的固定匯率制度使得各國難以根據自身經濟發展的需要實施有利的貨幣政策,經濟增長受到很大制約。
2.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度。
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度也可以說是以美元為中心的固定匯率制度。1944年7月,二戰即將勝利前夕,二戰45個盟國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布雷頓森林村召開“聯合與盟國國際貨幣金融會議”,通過了以美國助理財政部長懷特提出的懷特計劃為基礎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議》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協議》。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了國際貨幣合作機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又稱世界銀行,成立於1945和12),規定了各國必須遵守的匯率制度和解決國際收支不平衡的措施,從而確定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
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匯率制度壹般是美元與黃金掛鉤,其他貨幣與美元掛鉤的“雙掛鉤”制度。具體內容如下:美國公布美元含金量,1美元含金量為0.888671g,美元與黃金的兌換比例為1盎司黃金= 35美元。其他貨幣根據各自含金量與美元掛鉤,確定其與美元的匯率。這意味著其他國家的貨幣與美元掛鉤,美元成為圍繞各國貨幣的中心。各國貨幣對美元匯率只能在平價上下65,438+0%的限度內波動,65,438+0,65,438+0個月後,波動到平價上下2.25%。超過這個限度,各國央行就有義務幹預外匯市場,維持匯率的穩定。只有當壹個國家的國際收支出現“根本性失衡”時,才能允許貶值或升值。如果任何成員國需要改變平價,必須提前通知IMF。如果變化幅度低於10%的舊平價,IMF應該沒有異議。如果超過10%,必須經過IMF的批準,才能更改。如果壹個成員國面對IMF的反對,擅自改變貨幣平價,IMF有權停止該成員國向IMF借款的權利。
綜上所述,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度本質上是壹種可調整的釘住匯率制度,兼具固定匯率和彈性匯率的特點,即匯率在短期內應保持穩定,類似於金本位制下的固定匯率制度;然而,當壹個國家的國際收支出現根本性失衡時,它允許隨時進行調整,這類似於彈性匯率。
1971年8月5日,美國總統尼克松宣布美元貶值,並暫停美元兌黃金,布雷頓森林體系開始崩潰,盡管10國集團在5438+09712年6月達成史密森協議,宣布美元從1盎司貶值。匯率平價區間從1%擴大到2.5%,但到1973年2月,美元第二次貶值,歐洲國家和其他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繼退出固定匯率制度,固定匯率制度徹底崩潰。
固定匯率制度的解體主要是由美元和黃金儲備的供求矛盾造成的。貨幣之間的匯率平價只是戰後初期世界經濟形勢的反映。美國憑借強大的經濟實力和黃金儲備,高估了美元,低估了黃金。隨著日本和西歐的經濟復蘇和快速發展,美國的霸權地位不斷下降,美元災難加劇了黃金供需的惡化。特別是美國為了發展國內經濟,應對越南戰爭造成的國際收支逆差,不斷增加貨幣發行,使得美元遠遠低於黃金平價,使得黃金的官方價格越來越成為買方願意的價格。此外,國際市場上的投機者抓住固定匯率制度的解體趨勢推波助瀾,通過借入美元對黃金進行巨額押註,進壹步增加了美元的供應過剩和對黃金的過剩需求。最終,美國黃金儲備面臨枯竭危機,不得不放棄美元金本位,導致固定匯率制度的徹底崩潰。
3.浮動匯率制度
總的來說,從3月1973開始,以美元為中心的固定匯率制度在全球金融體系中已經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浮動匯率制度。
實行浮動匯率制的國家大多是世界上主要的工業國家,如美國、英國、德國、日本等。其他大多數國家和地區仍實行釘住匯率制,其貨幣大多與美元、日元、法國法郎等掛鉤。
實行浮動匯率制後,貨幣的法定含金量或者紙幣與其他國家的黃金平價都不會發揮任何作用。因此,國家匯率制度趨於復雜化和市場化。
在浮動匯率制度下,各國不再規定匯率的波動區間,央行不再承擔維持波動上下限的義務。各國匯率是各國根據外匯市場外匯供求情況自行浮動和調整的結果。同時,壹國國際收支狀況引起的外匯供求變化是影響匯率變化的主要因素——在國際收支順差的國家,外匯供給增加,外幣價格下跌,匯率向下浮動;在有國際收支逆差的國家,外匯需求增加,外幣價格上漲,匯率上升。匯率波動是外匯市場的正常現象。壹個國家的貨幣匯率上升,意味著貨幣升值,下降,意味著貶值。
應該說,浮動匯率制度是對固定匯率制度的壹種改進。隨著全球國際貨幣體系的不斷改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於4月1 . 0978日修改了“IMF”的條款並生效,實行了所謂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因為新的匯率協議在匯率制度的選擇上給了各國很大的自由,所以各國有多種匯率制度,如單壹浮動、釘住浮動、彈性浮動、聯合浮動等。
(1).單浮動。是指壹國貨幣的匯率不與其他任何貨幣固定,其匯率根據市場外匯供求關系決定。目前有美、英、德、法、日等30多個國家在獨立浮動。
(2)釘住浮動。指壹國貨幣與另壹種貨幣保持固定匯率,隨後者的波動而波動。壹般來說,貨幣不穩定的國家可以通過與穩定的貨幣掛鉤來抑制本國的通貨膨脹並提高其貨幣的可信度。當然,采取釘住浮動模式也會使該國的經濟發展受制於釘住國的經濟狀況,從而遭受損失。目前,世界上有100多個國家或地區采用釘住浮動模式。
(3)彈性浮子。它是指壹國可以根據自身發展需要,在壹定彈性範圍內自由浮動盯住匯率,或者根據壹組經濟指標調整匯率,從而避免盯住浮動匯率的缺陷,在外匯管理和貨幣政策上獲得更多自主權。目前,巴西、智利、阿根廷、阿富汗、巴林等十幾個國家采用靈活浮動模式。
(4)關節浮動。指國家集團對成員國內部貨幣實行固定匯率,對集團外貨幣實行聯合浮動匯率。歐盟(EU) 11國家1979建立歐洲貨幣體系,建立歐洲貨幣單位(ECU)。各國貨幣與之掛鉤,建立交易所平價,形成平價網絡。各國貨幣的波動必須控制在規定的範圍內。壹旦超過匯率波動警戒線,有關國家應幹預外匯市場。1991年,歐盟簽署了《馬斯特裏赫特條約》,並制定了歐洲貨幣壹體化進程表。1991日,歐元正式啟動,歐洲貨幣壹體化實現。像歐盟這樣的區域性貨幣集團已經出現。
在全球經濟壹體化的進程中,美元曾經在國際金融中獨霸天下,並且正在向多極化發展。國際貨幣體系將朝著匯率自由浮動、國際儲備多元化、金融自由化和國際化的趨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