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哲學家是壹個怎樣的人?中國古代的哲學家是誰?

哲學家是壹個怎樣的人?中國古代的哲學家是誰?

老子

大約公元前600年到公元前500年

春秋時期

春秋時期的思想家和道教創始人。老聃,字伯陽,楚國(今陸毅東)古縣李湘曲仁裏人。他是周朝“管藏書的史家”,孔子曾向他求過禮,後隱退寫了《老子》。我說老子,是指太史雲或者老萊子。《老子》是不是老子寫的,壹直有爭議。老子用道來解釋宇宙萬物的演化,認為“道生壹、二、二、三、三事”,“道”是“夫(命)之命自然”,所以“人應地,地應天,天應道,道應自然”。“道”是客觀的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變,行而不殆”的永恒意義。《老子》壹書中包含了許多樸素的辯證觀點,如認為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道之運動”,可以從對立中轉化,“正為奇,善為惡”,“禍為福,禍為隱”。他還認為世間萬物是“有”與“無”的統壹,“有與無”是基礎,“世間萬物皆因有而生,因無而生”。“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補”;“人民的饑餓和糧食稅壹樣多”;“人民死得輕,卻靠它生存”;“人不怕死,妳為什麽怕死?”。他的理論對中國哲學的發展影響深遠,其內容主要見於《老子》。

孔子確信

公元前5565438年+公元前0-479年

春秋時期的魯人

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學創始人。名山,字仲尼。魯(今山東曲阜東南)人。過去他是宋朝的貴族。少點“窮賤”,長點,曾經擔任過“專員”(會計)和“農場”(畜牧)之類的。向壹位普通的老師學習,相傳,曾請李到,跟長虹學會了做人的道理,並向這位老師學習了鋼琴。糾集弟子講學,搞政治活動。50歲時被魯國中督宰提拔為牧羊人,並拍下了事件的照片。後來,他周遊宋、魏、陳、蔡、齊、楚等國,聲稱“如果妳對我有用,那東周呢?”最後是有用的。晚年致力於教育事業,整理詩文書籍等古代文獻,編輯魯史家撰寫的《春秋》,成為中國第壹部編年體史學著作。相傳弟子3000人,其中名家(聖賢)70余人。他的思想以“仁”為核心,仁的意思是“愛”。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和“欲立則立,欲達則達”的論點,主張“忠恕”原則,認為“仁政”的實施應以“禮”為基礎:“克己、禮為仁”。對於殷周以來的宗教鬼神迷信,持懷疑態度,認為“不知其生,不可為鬼”,“不知其生,不可以為君子”。還註重“學”與“思”的結合,提出了“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和“溫故而知新”的觀點。倡導私塾授課氛圍,提倡因材施教,“有教無類”,“學而不厭,教而不厭”,強調“君子學道愛人,小人學道易”。在政治上,他提出了“正名”的主張,認為“君君、大臣、父子”都應名副其實,提出了“不患不均,不患貧,而患憂”的觀點。自西漢以來,孔子學說成為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文化正統,影響巨大。現存的《論語》壹書記載了孔子與弟子之間的問答,是研究孔子學說的主要材料。

鄧Xi

公元前545年-公元前5065438年+0

春秋時期

在春秋末期,他是壹個先驅和著名的法家。鄭國人。他曾是鄭的醫生,開了壹所私塾。他用他的竹刑(寫在竹簡上的法律)教導人們,宣傳法治。“人民...得知訴訟律師不計其數”(《呂春秋?打來的”)。他的“模棱兩可的說法,不經調查就成立壹個字”,對後來的辯手影響很大。漢書?鄧被《藝文誌》記載,是後人假借壹個名字寫成的。

曾子

公元前505年至公元前436年

【春秋?魯]

(前-前)春秋末期南武城(今山東費縣)人。名人參,字玉子。孔子學生。以孝順出名。曾提出“吾日三省”(《論語?學及》)的修煉方法。人們認為,“忠恕”是孔子“壹貫”的思想,他也主張“慎終(慎終父母之喪),追遠(虔誠祭祖),敬人之德”,“犯罪不上學”。他的許多言行都記錄在《大戴》,據說《大學》也是他寫的。後來的封建統治者尊稱其為“宗聖”。

紫思

公元前483年至公元前402年

戰國時期

戰國早期的哲學家。姓孔,名姬,孔子之孫。根據傳說,他在曾子受教育。崇尚儒家“誠”的道德觀,認為“誠”是世界之本,以“中庸”為其理論核心。孟子曾經受雇於他的弟子,並發展了他的理論,形成了孟思學派。後來的封建統治者尊之為“告聖人”。漢書?《藝文誌》曾記載子思二十三篇,現已失傳。現存的《禮記》、《中庸》、《表註》、《方註》等,據說都是他寫的。

墨子

(大約)公元前468年至公元前376年

戰國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創始人。明齋。湘川原籍宋朝,後長期居住在魯。我學的是儒家,但因為不滿“禮”的復雜,所以另立新論,召集弟子講學,成為儒家的主要對立。他的“天意”、“明鬼”論繼承了殷周傳統的思想形態,但增加了“非天命”、“兼愛”的內容,反對儒家的“天命”、“愛窮”論,認為“執天命”是“天下之大害”,主張“互愛互利”,不應有親疏之分。奉行“堅守腳跟,造福世界”的精神。他的“不侵”思想反映了當時人民反對戰爭的意向,他的“非樂”、“儉”、“葬之儉”等思想是針對貴族“奢靡享樂”的。也重視生產,強調“恃力者生,不差錢者不生”(《墨子?非享樂”),並提出“尚賢”、“尚同”等政治主張,認為“官無常貴,民無終基”,“饑者得食,寒者得衣,勞者得舒,亂者得治”弟子眾多,以“揚天下之利,滅天下之害”為教育宗旨,特別強調苦練,守紀律。墨學在當時思想界影響很大,與儒家並稱“卓越之學”。現存的《墨子》五十三篇,是研究墨子和墨學的基本材料。

莊周

(大約)公元前369年至公元前286年

戰國時期

戰國時期的哲學家。明州。宋·郭猛(今河南商丘東北)出生。他曾是蒙蒂的壹名漆園官員。家境貧寒,曾向劍河侯(官名)借粟,但被以厚幣拒絕錄用。他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道法自然”的觀點,強調事物的自發發展。他認為道是自然產生的,起源於自身,無有,在道開始之前就被封印了(即道無界差),從而達到“萬物皆同”(即萬物皆同)。他還認為萬物都是“不動不變,時不動”。“人間無非秋末,山小;魔首傷於子,而彭祖為死”(《莊子?《萬物之論》),主張物我統壹、是非統壹、大小統壹、生死統壹、貴賤統壹,倡導“天地與我共存,萬物與我為壹”的精神境界,平和無憂。對來說,楊想象中的美。他是《莊子》的作者。

荀子

(大約)公元前365438年+公元前03-228年

戰國時期

戰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名,時人尊之為“卿”。漢人避諱宣帝,壹度改稱孫青。趙國人。他曾在齊國求學,三次擔任祭酒。後來到了楚國,淳沈駿任命他為蘭陵(今山東蒼山蘭陵鎮)令,著書立說,末教。韓非和李四都是學生。他的理論總結了先秦諸子的學術思想,發展了古代唯物主義。比如他反對天命論,反對鬼神迷信,提出“控命用命”的觀點,如果妳認為人可以通過對“天官”(感官)和“天王”(心)的感知來理解客觀性,強調思維勝於感覺。還認為“萬物各有不同,故須相蓋”,而要獲得正確的認識,心靈必須“空靜”與孟子的“性善”論相反,認為人性本“惡”,“其善是虛妄的”,只有“學法以禮,方為善”。他的政治觀是“禮治”與“法治”的結合,秉承儒家“正名”論,強調尊卑之名,主張“法為王”(繼文、武、周公之道)。在經濟上,主張“厲行節約,開源節流”,“節約工農”的觀點。《賦篇》說理透徹,結構嚴謹,對漢賦的興起產生了影響。荀子寫的。

董仲舒

公元前179年至公元前104年

西漢

西漢哲學家,現代經學大師。廣川(今河北棗強東)出生。專攻春秋公羊傳。曾任大夫,江都相、焦溪王相。漢武帝提拔賢士,提出“天人三策”,建議“六藝之科,孔子之術不在者,皆盡之,故不進也。”被漢武帝采納,形成了“獨尊儒術,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治格局,此後兩千年間為封建統治者所遵循。其學以儒家宗法為核心,夾雜陰陽五行學說,集神權、君權、宗法、夫權於壹體,形成封建神學體系。他的學說以“天人合壹”論為核心,認為“君主是上帝賦予的”,“天”往往以傅銳和災難來表達對地上統治者的祝願或譴責。他還將天道與人力資源相比較,以論證他的“道之大源出於天道,天不變,道不變”的觀念。他還提出了“三綱五常”的封建倫理觀,主張“黑、白、紅”的循環史觀。著有《春秋》和《東子文集》。

楊雄

公元前53-65438年

西漢

壹個是楊雄。西漢時期的哲學家、文學家和語言學家。詞雲。成都(今四川)人,屬蜀郡。當了皇帝,就侍奉黃門郎。王莽是校書的時候,天祿閣是官醫。人口吃,談不上戲劇,卻以文章出名。早年的《楊昌賦》、《甘泉賦》、《獵羽賦》模仿司馬相如的《子虛》、《上林》等賦。後來,富博寫了《雕蟲篆刻》《強夫不為也》,轉而研究哲學。仿論語為法言,仿易經為太玄。提出“玄”是宇宙萬物之根的理論,強調如實認識自然現象的必要性,認為“生者必死,始者必終”,駁斥了神仙方術的迷信。在社會倫理方面,他批判了老莊“棄仁義”的觀點,重視儒家學說,認為“人性也是善與惡的混合體,培養其善是好人,培養其惡是惡人”(《法眼?修東西”)。他曾經寫過方言,描寫西漢時期各地的方言,是研究古代語言的重要材料。續《倉頡篇》,編《荀辨篇》。原集是明代編纂的,現已失傳。嚴清柯俊的《上古三代、三國、六朝、秦漢全史》載賦、鎮等四卷,最為詳盡。

王沖

(大約)27-97

東漢

東漢唯物主義哲學家。任重這個詞。會稽上虞(今浙江)人。出生於壹個與世隔絕的家庭,很少去洛陽太學,曾師從班彪,擅長說明文而不察章句。他當過縣官、中官,後被革職在家,專事寫作。同郡的謝頤武寫了壹封舉薦人才的信,漢昭帝張專門請了壹次公車征,因病沒有去。論學習“天地和則萬物生,夫婦和則子生”(《論衡?自然),即氣的運動產生萬物。自然界中的“災”是“氣”變化的結果,與人事無關。他還認為:“夫為天,自然,無為;如果妳給壹個人發消息,那就是有出息,不自然”(《發消息》)。人的生命和精神是以“精”為基礎的,“精死則亡”(《論死》),不承認有脫離肉體獨立存在的靈魂。他的“天人合壹”論和當時流行的災異、指責、鬼神等迷信,也曾寫過《問孔子》、《刺孟子》等文章,反對將儒家經典轉化為教條。另壹方面,文章強調內容,主張“百篇文章對天下無害”;不用,壹章無濟於事”(《自律》)。並提倡大眾化,反對崇古、仿真和“華而不實的虛偽”(同上)。他是《論衡》的作者。

嵇康

224 - 263

【三國?魏]

三國魏時期的文學家、思想家、音樂家。字叔夜。郭?9羅(今蘇縣西南)人。與魏宗室聯姻,大夫散於官中,世稱散於中。崇尚老莊,講求養生之道,飲食之道。作為“竹林七賢”之壹,與阮籍齊名。因主張“不要唐舞,要薄孔伷”,對當時當權的司馬集團不滿,被鐘會陷害,被司馬昭殺害。哲學上認為“道說之氣,眾生賦之氣”(《明丹論》),肯定萬物賦之氣。他還提出了“越是有名的宗教越是自然”的理論,主張回歸自然,厭惡繁瑣的儒家倫理。魯迅稱他的雜文“思想新穎,常反舊說”,代表作有《與山石原絕交》、《師法自然難》。詩長於四字,風格清朗莊重。有壹首代代相傳的怨詩。聲無哀樂論認為音樂本身沒有哀樂之分,同樣的音樂可以引起不同的感受。他擅長擊鼓,尤其擅長演奏《廣陵散》,並著有《福琴》,詳細描述了琴的演奏方法和表現力。他是《冀中三際》的作者,該書已失傳。魯迅先生編撰的《紀嵇康》是後世最為詳盡的壹部典籍。

王弼

226 - 249

【三國?魏]

三國魏玄學家。字輔嗣是人,魏(今河南焦作市)人。他曾經是商,壹個有著文學名字的年輕人。他24歲就去世了。他善談儒道,能以言避辯。他在崇尚玄學、暢所欲言方面與言和、夏侯玄不相上下,被譽為“太初之音”。認為“虛無”是宇宙萬物的本體,“道亦稱“虛無”。世界雖大,“寂靜至虛無是其根基”。他還認為“萬物始於無”,肯定了著名的宗教(has)來源於自然(has)。他還“扶老入儒”,用玄學取代沒落的經學。他的註釋《易》重哲理,壹掃漢代經學的繁瑣之風。著有《周易註》、《周易略例》、《老子註》、《老子註》。

玄奘

602 - 664

唐朝

俗稱和尚法師,俗稱唐僧。唐代高僧、佛學家、旅行家,與鳩摩羅什、甄珍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唯識宗創始人之壹。姓陳,名賢。螺洲溝(今河南偃師溝鎮)人。出家後,我拜訪了世界各地的佛教名師。因為覺得各派學說不壹,難以下定論,所以決定去天竺學佛。唐太宗貞觀三年(公元629年,貞觀元年),離開涼州向玉門關西行,歷盡艱難抵達天竺。我最早是在那爛陀寺跟傑賢學的。後來,他遊歷天竺,與當地學者論道,聲名大噪。十七年後,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回到長安。e組織翻譯經典著作,* * *翻譯經典著作和論著七十五部,1335卷。譯出的佛經往往逐字逐句、壹絲不茍地翻譯,豐富了祖國古老的文化,為古印度佛教保存了珍貴的經典,在國際上被稱為“新譯”。他編著了《成只知論》,認為“我”(主體)、“法”只是“知”的實現,並不是真實的。只有脫離“我執”和“法執”,才能達到“成佛”的境界。他還寫了《大唐西域記》,是研究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孟加拉和中亞古代歷史地理的重要資料。他的故事在歷代民間廣為流傳,如元代吳長嶺的《唐三藏西遊記》雜劇、明代吳承恩的《西遊記》小說等,都來源於他的事跡。

韓愈

768 - 824

唐朝

唐代文學家、哲學家。還字。河南省楊賀(今河南省孟縣南)。自稱郡王昌黎,世稱漢昌黎。早年孤獨,被小姑養大,刻苦自學。貞元進士,任禦史監,貶陽山令。赦免後,他擔任郭子博士和刑部侍郎。又因勸阻憲宗迎佛骨,被貶潮州刺史。後官至吏部侍郎。他死在送葬隊伍中,被稱為韓文公。政治上反對藩鎮割據,思想上尊儒排佛。文學上,反對六朝以來的駢文文體,提倡散文,與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他的散文繼承了先秦兩漢古文的傳統,並大有發展之勢。人稱“唐宋八大家”之首。原道、原性保持了堯舜傳至孔孟的道家傳統。也認為人性可以分為上中下三類。最高級的是生而善,最低級的是生而惡,中級的可以導致最好的善或惡。但在《師說》中,認為“人非生而知”,提出“弟子不必次於老師,老師不必優於弟子”。他的詩力求新穎,有散文在其中,時而險奇,對宋詩影響很大。他是《昌黎先生文集》的作者。

李敖

772 - 841

唐朝

唐代哲學家、文學家。字之。隴西季承(今甘肅秦安東)人,人稱昭君人。貞元進士,官至山南東道節度使。石聞哲學深受佛教的影響。《復性書》融合了儒釋思想,認為人性本善,“愛生於性”導致善惡,“愛昏性隱”,提出“正念”的方法,消除惡“愛”,以達到“復性”,成為“聖人”。他師從韓愈學習古文,是古文運動的積極參與者。《來南錄》是很早流傳下來的日記文章,風格樸實。作品有《李文公文集》等。

劉禹錫

772 - 842

唐朝

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夢見文字。洛陽(今河南)人,生於中山(今河北定縣)。貞元至貞元之間,有進士、弘慈兩科。給予監督和建議。加入王集團,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失敗後貶司馬朗州,遷連州為刺史。裴度推薦後,動了太子客,加了校部史。這個世界叫做劉斌科。他與柳宗元結下了深厚的友誼,被稱為“劉瀏”。後來和白居易合唱很多,也被稱為“白柳”。他的詩通俗清新,善用比喻手法,賦予政治內容。田歌、支竹詞、六枝詞等詩歌中充滿了民歌,這在唐詩中是獨壹無二的。哲學上提出了“天人相勝”、“互相利用”的觀點,認為自然的作用在於“生萬物”,人的作用在於“治萬物”,反對“因果報應”、“天人感應”論。他是劉夢德文集的作者。

柳宗元

773 - 819

唐朝

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粗細。河東謝賢(今山西省鄆城縣解州鎮)古稱六合東。貞元進士,授校書郎,調任藍田尉,升任監察禦史。與劉禹錫壹起加入王集團,任禮部尚書。失敗後,被貶為永州司馬。後來遷到柳州刺史,所以又叫劉柳州。韓愈和韓愈都倡導古文運動,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他的散文蒼勁有力,推理透徹。捕蛇者的理論揭露社會矛盾,批判時政,尖銳有力。“三誡”等寓言短小精悍。《永州八章》等山水遊記,寫山水,很多地方都有寄托。也是壹首風格鮮明的詩。從哲學的角度,認為“元氣”是物質的客觀存在,否認“元氣”之上有更高的主宰。他還指出天地元氣陰陽不應“賞功罰災”,反對當時流行的因果報應思想。《天對天》壹文回答了幾千年前屈原在《田文》中提出的關於宇宙、自然、歷史的問題。還有主張儒釋道和諧的思想。他是《河東先生文集》的作者。

李覯

1009 - 1059

北宋

北宋思想家。字泰伯,學者稱徐江先生。程楠(今江西)人。以前在太學做助教,升職直接發言。反對道教徒不許講的“利”和“欲”的虛偽道德觀念。認為“人非利而生。”“對人情的渴望不可言說?”肯定了人們的物質生活要求。他還說:“耕不可免,土不在。”提出了“井井有條,田畝均衡,耕者有其糧”的思想。作品有《談李先生文集》(許江文集)。

  • 上一篇:像阿根廷這樣的拉美國家建國這麽早,大部分也是民主的。為什麽他們的開發這麽垃圾?
  • 下一篇:國貿物流十倍潛力:新興產業龍頭,業績十倍增長,市值不足百億?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