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驕者必敗”出自漢代。韓偉傳說:“恃國之大而尊民,欲見敵者,謂之驕兵,驕者滅之。”意思是依靠自己的國家,疆域大,人數多,自以為強大,看不起敵人的軍隊。這叫驕兵必敗。
原因是什麽?不能正視自己能力的人,也容易低估對方的能力。壹個自負的人不能容忍別人捷足先登,所以他聽不進善意的批評和勸告或可行的建議,從而對事物做出錯誤的判斷和正確的應對,也因此更容易遭受失敗的命運。
而“哀兵必勝”出自老子的《道德經》。《道德經》第六十九章“不敢主客,不敢退。意思是沒有線,沒有臂,沒有無敵,沒有兵。沒有比輕敵更大的災難了,輕敵必失我寶。所以對兵的反抗加起來,喪者勝。”
兵家說我不敢主動進攻寧願防守,我不敢前進壹寸寧願後退壹尺。即雖出而不出,雖舉臂而不舉,雖臨敵而不舉,持兵器而不取。沒有什麽比輕敵更糟糕的了,輕敵就會失去“三寶”。所以兩軍勢均力敵的時候,喪者必勝。
我不主動攻擊別人,但壹定要有應對別人攻擊的能力。我不侵略其他國家,但我不能對自己的國家客氣。在與敵人打交道時,低估敵人是絕對不可接受的。這是最大的隱患。當兩支實力相當的軍隊對峙時,尤其是站在正義的壹方,適當示弱時,更容易在受到刺激和侮辱時被激起義憤或必死的意誌,從而取得勝利。
比如我們小時候看的電影《霍元甲》,霍元甲在擂臺上打敗西方大力士,那句“我們不是東亞病夫!”並且激起了很多人的* * *情懷和憤怒。國力衰弱,民不聊生所帶來的諷刺,反映了災難深重的舊中國的困窘,也激發了人民尚武鍛煉,肅清鴉片毒的決心!
老子無疑是反戰的,他對戰爭壹直持保守態度。但是如果妳參加了戰爭,那麽妳就要運用各種策略,不要輕敵,爭取以最小的代價取勝。雖然我們不挑釁不侵略別人,采取被動防禦,但如果參戰,壹定要控制局勢,不要做出不必要的犧牲。
對這段話的第壹反應是示弱,在對抗中示弱應該是家常便飯。軟弱不是無能,而是壹種手段,壹種策略,壹種人生智慧。就像三國裏的曹操,看到這段話的時候,嘲笑劉備的懦弱。
但由於劉備處處示弱,當曹操指出“今天下英雄只作君,操其耳!”劉備表現出懦弱,曹操也沒把他當回事。才出現了劉備後期的發展壯大和三國鼎立的局面。可見這是壹種策略,是壹種準備。
二是誘敵深入。先示弱來麻痹對方,從而造成對方心理上的輕視。當妳引誘敵人時,對方會做出預期的對策,牽著對方的鼻子走。
在反圍剿過程中,毛主席反復使用這種誘敵深入的戰術。在《論持久戰》壹文中指出,誘敵深入是戰略防禦中弱軍對抗強軍的最有效的軍事方針。兵士,詭詐奸詐,誰能見真?
第三是驕兵必敗,哀兵必勝的道理。壹個時刻都有警惕和康復意識的人,會仔細觀察和充分了解對方,並采取相應的對策和策略。
對於自己的壹面,就讓別人不解吧。我們的行動是“無行動,無兵種,無無敵,無戰士”。我們用煙霧彈讓別人迷惑,猜不透真實目的,迷惑對方,擾亂對方,以不作為回應,為自己贏得有利的戰機。
自負自滿的人,除了暴露自己的弱點,沒有任何優勢。因此,在戰爭中,我們應該以防禦為主。
壹般來說,戰鬥的方法是建立在恐懼之上的。如果妳害怕,妳就不敢低估妳的敵人。所以,妳常常是等功,鈍銳,等行動,文明,尚武。因此,我們可以不戰而屈人之兵。天道生,助人為樂勝於善良。士兵必須與敵人戰鬥才能獲勝。今天是靠不打不殺贏來的,也是基於善良。
——鄧七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