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古希臘哲學: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之爭
(a)德謨克利特[U1]:原子學說的創始人。馬克思和恩格斯稱他為“壹個有經驗的自然科學家階級,希臘人中第壹個百科全書式的學者”。列寧稱他的唯物主義路線為“德謨克利特路線”。德謨克利特在哲學上認為,原子和空性是萬物的本源,運動是由於原子。不同形狀和體積的原子在流動運動中以不同的順序和位置組合在壹起。在社會倫理中,宣稱快樂是人生的目的;在教育上,要遵循自然,註重實踐,認為教育可以“改變壹個人”③[U2]。
(B)柏拉圖[U3]:在《理想國》、《法學》等著作中,闡述了他的政治、道德、教育理論,建立了第壹個以唯心主義為核心的龐大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他主張觀念是獨立於個體事物和人類意識的實體...善的觀念是所有的知識和真理,它是所有存在的基礎。在教育方面,他
(3)亞裏士多德[U4]:他在哲學上提出了第壹哲學、實體、四因、勢與實、第壹推動力等理論。他認為事物的形成有四個原因,即物質原因、形式原因、動力原因和目的原因;他認為具體事物中不存在非物質的形式或無形的物質,物質與形式結合的過程就是化勢為實的運動。這個理論表現出自發的辯證思想,恩格斯稱他為“古代世界的黑格爾”。在哲學方面,他在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之間搖擺不定...在教育方面,他認為理性發展是教育的終極目標,主張國家應該公開對待奴隸主的子女。
第二,中世紀宗教哲學和哲學思想中的實在論和唯名論之爭。
(A)經院哲學:主張理性服從信仰,哲學是“神學的婢女”。目的是為了彰顯基督教教條的權威,以維護教會和封建領主的統治。(經常討論壹些繁瑣無意義的問題被稱為繁瑣哲學)
代表人物:托馬斯·阿奎那在《理性與信仰的關系》中,主張信仰高於理性,哲學是“神學的婢女”。他把天主教描述為萬物的邪惡“第壹推動力”,把世界描繪成自下而上的從屬等級結構。神是最高的存在,是萬物追求的最高目標。他將社會不平等現象描述為上帝所預言的,並肯定政治權力和宗教權力來自上帝,但
(2)實在論[U5]:又稱實在論,是歐洲中世紀經院哲學的壹個流派,與唯名論相對。它認為“* * *相”(即壹般)先於個別事物而存在,是獨立性和個別事物的客觀“實在”。“* * *相”是個別事物的本質,個別事物由其派生出來是不成立的。
(3)唯名論:認為沒有個別事物就沒有“* * *相”,“* * *相”在個別事物之前並不存在,只是人們用來表示個別事物的名詞或概念;認為個別事物是真實的、初級的、先於壹切的,所以唯名論傾向於唯物主義。但它不理解它們普遍存在於個體中,所以它否認普遍客觀性,它也包含唯心主義的因素,不能達到唯物主義的徹底性。
唯名論[U6]包括極端唯名論和溫和唯名論。前者完全否認壹般的含義,後者承認壹般意味著事物的相似或* * *相同,還沒有達到對壹般性質的認識。
第三,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哲學
文藝復興思想14世紀至16世紀歐洲新興資產階級的新文化運動始於意大利,後來擴展到德國、法國、英國、荷蘭等國。它以希臘羅馬文化的復興為標誌,提出了人道主義,即人本主義的思想體系,以人性反對神道,以人權反對神權,以人的解放反對中世紀的禁欲主義和宗教束縛。
(1)人文主義:占主導地位的意識形態。其基本內容是以人對抗神,以人性代替神道,宣揚人力資源的偉大,重視人的感性經驗和理想思維,主張個性解放和自由。其理論基礎是人性論,理性在當時被提到至高無上的地位.............................................................................
(2)崇尚自然:從自然事物中尋求人類發展的規律。誇美紐斯提出自然適應性原則,試圖用自然事物來解釋人類發展的規律。盧梭:大自然創造的壹切都是好的,但壹到社會就變壞了,從而對封建社會及其教育制度展開了無情的戰爭。
第四,反映早期資產階級思想的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
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的形成對後世哲學和教育思想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西方至今的兩大哲學思潮,即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都與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有壹定的關系。教育學中的實體教育和形式教育,心理學中的行為主義和認知主義也與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密切相關。
(1)經驗主義:又稱經驗主義。培根是其主要代表,馬克思和恩格斯稱他為“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近代實驗科學的始祖”。他在認識論上提倡唯物主義的反映論,認為真正的知識只能從對客觀事物的研究中獲得,即從經驗中獲得。他是第壹個闡明歸納法的哲學家。在教育方面,誇美紐斯和洛克(“白板理論”)都屬於經驗主義者。經驗主義在其發展過程中可分為唯物主義經驗主義和唯心主義經驗主義。(唯物主義經驗主義承認感性認識的唯物主義基礎,但片面誇大感性經驗的作用,不明白感性認識只有提升到理性認識才能達到對事物本質的認識。)唯心主義經驗論把個人主觀經驗作為唯壹的認識對象,有的還認為經驗來源於人的內在精神活動,走向。
(2)理性主義:又稱理性主義。它否認理性認識依賴感性經驗,認為對事物本質的認識依賴於自然觀念或自然思維形式推理的結果。笛卡爾是現代理性主義的代表。他提出了“自然觀念”和“我思故我在”的命題,認為壹切真知都是從簡單自明的觀念中推導出來的。理性的知識是可靠的,感情會欺騙我們。他還認為理性知識不是從感性中獲得的,而是從理性的直覺和推理中獲得的。在這壹點上,他違背了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陷入了唯心主義。
(3)二元論:康德站在理性主義的立場上,試圖調和理性與經驗的矛盾。兩個因素結合起來形成真正的知識:壹個是知識的原材料來自經驗;壹種是知識的形式,來源於理性。這就是康德的二元論觀點。康德的理性觀對後來的唯心主義(新康德主義)和唯意誌論(尼采哲學)影響很大。
康德→費希特→謝林→黑格爾→費爾巴哈→[U7]馬克思主義
五、現代西方哲學的幾個主要流派
就其主導思想而言,大致可以概括為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從理性主義到理性人文主義和非理性人文主義。)
(壹)從經驗主義到科學主義的歷史發展
1.洛克[U8]從洛克的哲學思想轉向了經驗主義。他肯定了世界是客觀的物質世界,並從經驗主義的立場出發,把物質的性質分為兩類:A廣泛性、體積和形狀是物質的首要性質,是客觀的,是物體本身所固有的;b色、香、味、聲是物體的二級屬性,是同壹機械運動和人的不同感官產生的主觀事物。它們因人而異,是非客觀的,反映了經驗主義的局限性。
2.貝克勒誇大了洛克在經驗主義上的錯誤,將其引向主觀唯心主義。他斷言,物體的第壹性也是主觀的,離不開第二性,而且是相對的,因人而異。他得出了“事物是感覺的復合物”、“存在是被感知的”等唯我論(或主觀唯心主義)的荒謬理論。
3.休謨斷言,人的認識只能局限於經驗的範圍,經驗之外是否有物質或精神存在是不可知的,主張經驗之外有物質或精神存在的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是“教條主義”。所以休謨提倡不可知論和懷疑論。
4.孔德法國哲學家65438+20世紀30年代,隨著自然科學的發展,他把休謨哲學改造成以“科學”和“實證主義”為標榜的實證主義或科學主義哲學。孔德的實證主義(第壹代科學主義)。
5.第二代實證主義:馬赫主義
6.第三代實證主義:邏輯實證主義
7.批判理性主義:波普爾
8.歷史主義或科學哲學的歷史學派:庫恩,拉卡托斯,費耶阿本德。
9.新歷史主義學派:出現於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批判舊歷史主義,如夏貝爾和老聃。
10.結構主義[U9]:20 C 60Y以後,西方的壹個反人文主義的哲學流派——結構主義是與結構主義方法論相聯系的現代西方哲學思潮。
(2)從理性人文主義到非理性人文主義的歷史發展。
1.文藝復興初期,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提出了人道主義和理性問題(見上),但隨著資本主義的建立和發展,其偽科學成分越來越多。
2.黑格爾的理性從自然主義發展到了唯心主義。他把人的理性誇大為宇宙理性,即所謂的“絕對精神”或“絕對觀念”。這種“絕對觀念”是宇宙萬物的本源,人的理性活動只是其外化的壹個階段。(它為理性主義轉向神秘主義和非理性主義開辟了道路)
3.德國的唯意誌論,現代西方非理性人文主義的第壹代,以叔本華、尼采為代表。前者崇尚生存意誌,後者崇尚權力意誌。前者是悲觀的唯意誌論者,後者是積極的唯意誌論者。
4.以狄爾泰和柏格森為代表的第二代生命哲學,將叔本華和尼采的生存意誌和力量轉化為壹種普遍的“生命力”,認為宇宙本來就是壹種生命的沖動。
5.存在主義與法蘭克福學派第三代。法蘭克福學派是現代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主要流派之壹。20C30Y出現在德國,50Y60Y在美國等地廣泛傳播。其主要代表人物有霍克海默、阿多諾、馬爾庫塞、弗洛姆等人。他們自稱是“馬克思主義的現代化者”,但他們的理論因人而異,因為他們的主要人物大多主張弗洛伊德式的人文主義。
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的影響也反映在西方馬克思主義中,包括實證主義馬克思主義和結構主義馬克思主義,以及存在主義馬克思主義和弗洛伊德馬克思主義。前兩者可稱為科學主義馬克思主義,後兩者可稱為人文主義馬克思主義。
此外,由錢光華教授主編,錢光華、陳、嶽傑賢、溫純如、等主編的《西方哲學發展史》已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