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用法令引導百姓,用刑法懲罰百姓,雖可免於犯罪,卻無羞恥之心。用道德教育人民,用倫理統壹他們的言行,人民就會知恥和服從。老子說:“最有道德的人從不標榜自己的德行,所以才是真正的道德。”:壹個道德低下的人標榜自己沒有喪失道德,那麽他就不是真正的道德。法律越嚴,小偷越多。太史公說:這些都是對的!法律是治理國家的工具,但不是治理好壞的源頭。從前,在秦朝,國家的法律制度非常嚴格,但奸詐和欺騙經常發生。最嚴重的時候,上下級互相推諉,讓國家無法振興。那時候,官員們用法治,就像拿著柴火去滅火,湯漾停止沸騰壹樣。如果不采取強硬嚴厲的措施,怎麽可能勝任愉快?在這種情況下,壹味講道德的人,就是失職。所以孔子說:“我審理案件和別人壹樣,不同的是我必須使案件不再發生!”老子說,“愚者笑人講道德。“這不是謊言。漢初將嚴明的刑法修改為寬松的刑法,廢除繁雜的法律,改簡單明了的條文。法律寬到漏了吞舟的大魚,但官員政績顯著,使百姓不再作奸犯科,百姓平安。從這個角度來說,治理國家的關鍵在於道德,而不是嚴苛的刑法。
以下語錄摘自《論語·治國》。2導:導。《論語》是“道”,是“導”。行政:法令。3齊:齊。這就是約束的意義。4免責:免於死刑。5格:皮革。人們改掉了他們的壞習慣,走上了正確的道路。據程樹德《論語註疏》引黃氏三言:“格,格,音義同,訓宜變。”⑥老史:指老黎姿二。下面這段引文的前四句出自《老子》第三十八章,後兩句出自《老子》第五十七章。7尚德:具有高尚道德的人。非美德:沒有表現為形式上的美德。根據陳鼓應對《老子》的註釋、翻譯和評論:“有德之人,任其自生自滅,不顯形式之德。”所以:所以。德行:其實是有德行的。8夏德:道德低下的人。不失德:其實叫堅守形式美德。沒有美德:沒有實際的美德。第九章:越來越厲害。章,通“張”,意為嚴厲、殘酷。十大信仰:可信。據說:這些話。(11)工具:工具。治理:管理政治。清:政治清明。渾濁:政治汙染。(12)昨天:從前。這裏指的是秦朝。網:法網。(13)背信棄義:奸詐欺詐。湧現:連續生產。(14)極點:極點是指最嚴重的情況。(15)躲閃:作弊。(16)振動:振作起來。(17)救火沸騰:表示無濟於事。按“救火”是負薪救火。“陽沸”。就是養湯(熱水)止沸(熱水)。吳健:強大而有力。嚴酷:指嚴酷的法律。(19)邪:他。(20)殉職:失責。(21)審理案件:宣判案件。根據這三句話,分別出自《論語》和顏元。吳:自稱。猶太人:與他人平等。(22)下士:愚蠢淺薄的人。根據這句話,出自《老子》第四十壹章。(23)宋(gū,Gu):古代有梭角的酒器。袁(Yuan):通“圓”。按照這句話來說,漢朝的法制與秦朝相比有了很大的變化。(24)卓(濁):劈砍。雕:指雕刻出來的圖案。樸(p化身,仆人):本。這是指原始狀態。這句話說的是漢朝的法律重實質輕形式。(25)吞舟之魚:指大魚。這句話在中文裏是寬大的。(26)官治:官員的政績。:清純厚重才是美。(27)艾(咦,咦)安:什麽都沒發生。艾,傳《易》。(28)彼得:指慷慨大方。這意味著折磨。
酷吏列傳賞析司馬遷被酷吏親手拷問。這篇文章是《酷吏列傳》的序言,表明了司馬遷反對嚴刑峻法,實行德政的主張。這篇序言可以分為三層:第壹層說明了道德在孔子和老子的話語中的重要作用。在第二個層面上,從“太師龔玥”到“不虛言”,作者充分肯定了孔子和老子的觀點,並進壹步發展了自己反對重刑重法的觀點。第三層,從《漢興》開始到結束,從漢初刑法樸實、廉潔、民安的事實來證明德治的重要性。這篇序言結構非常嚴謹,尤其是前後呼應,善於運用對比手法。文章開頭引用孔子和老子提出壹個論點,然後用秦被暴的事實來論證這個論點。然後我又引用了孔子和老子來闡明我的觀點。最後,作者用漢初的例子積極論證了自己的觀點,得出“他在哪裏,他就不在這裏”的結論。漢初的案件與秦亡的史實形成鮮明對比,也與武帝的弊端形成對比,也與文章開頭孔子、老子的觀點相呼應。全文論點與論據緊密配合,分層次深入。太史公不贊成用嚴刑峻法、苛吏來治理國家,所以開頭就引用了孔子的話。太史公認為,刑法法定只是治理國家的工具,不是治理好國家的根本!詩:《酷吏列傳·序·漢代司馬遷詩歌分類·古文·序·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