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宋代科舉制度發展迅速有哪些特點?

宋代科舉制度發展迅速有哪些特點?

(1)完全打破了家庭限制。

②擴大招生範圍。

(3)科舉名額的擴大。

(4)與官員的密切接觸。

⑤嚴格定期掌握考試標準。

⑥考試科目減少,進士成為最重要的科目。

⑦皇帝的精通程度提高了。

補充:

宋代的科舉考試大體與唐代相同,包括常科、系統科和武科。宋代“重文輕武”(趙光義),所以也很重視科舉,但到了後期,導致選官過度。相比之下,宋代的正科人數比唐代大大減少,其中仍以進士為重,壹等進士大多能當宰相,所以宋人以進士為宰相。呂宋祖謙說:“進士的科目往往都是壹樣的,都是極其明顯的。”(宋代的科舉考試與做官有著密切的關系。)當時有向讀書人供香的說法。除進士外,其他科目統稱為各科。宋代科舉考試在形式和內容上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首先,宋代科舉拓寬了錄取範圍和作用。宋代進士分為三等:第壹等稱為進士和進士;二等說進士出身;三等進士出身。

到了宋代,科舉考試錄取的人數大大增加。宋太宗在位二十二年,僅進士就考了近萬人,平均每年450多人。唐代進士總數只有6000多人。宋仁宗限制進士人數,規定每科進士不得超過400人。按照三年來算,平均每年的科目數仍然達到130多門。宋代士子的平均人數是唐代士子的十倍以上。

唐代有兩級科舉考試(即地方州縣考試和中央尚書省禮部的省考),宋初繼承。開寶(趙光義)六年後,皇帝進宮考試是宋代定制的。自唐代以來,縣解考第壹名稱為“謝園”,中央省考第壹名在宋代改稱“聖元”,宮考第壹名稱為“狀元”。“聯眾三元”在科舉時代被稱為士人的最高誌向。宮廷考試,皇帝壹般不親自閱卷,實際上還是由考官閱卷。考官從中選出的佼佼者,要呈給皇帝“禦覽”。皇帝控制了科舉考試的最後壹關——殿試之後,新進士就成了“天子門生”。

封抄是北宋科舉制度最重要的改革。密封就是把考生的姓名、籍貫等記錄封在試卷上,也叫“貼姓名”。貼名字的方法最早出現在唐朝。初唐時,吏部在解釋和試授官員時,試用的是文字,即粘貼人名的方法來考校。五代以後,周三年(953),趙尚覺,壹個直貢,參加了第壹次進士考試。[2]

考生姓名蓋章後,考官仍然可以看他的筆記。大中祥符八年(1015),設立抄錄所,宮考試卷全部由專人抄錄,再由考官審核。此後,省考、考試院第二次實行抄錄制。此外,北宋還進壹步加強考場紀律,對搜身實行嚴格的法規,對士兵和警衛進行檢查,並進行巡邏和監控。北宋時,門庭抱子作弊之風甚盛,抱書為奸者甚多。北宋那些試圖阻擋各種權力舞弊的人,自然要嚴肅考試紀律。

這些制度在防止監考人員徇私舞弊方面確實產生了很大的效果。然而到了北宋末年,這種方法已經流於形式。宋代考試形式的變化不僅沒有擺脫科舉的痼疾,反而使之更加嚴重。

北宋科舉起初仍是每年舉行,但隨著封、抄、加宮考試的實行,每次考試的組織準備和人員安排工作量大增。如果每年都考,中央和地方都要累死。因此,自宋太宗以來,科舉考試實際上並不是每年都舉行。宋英宗統治萍萍三年(1066),官方規定每三年舉行壹次科舉考試。

南宋以後,皇帝在科舉考試中會有宣布進士名次的儀式,並設宴款待瓊苑,所以稱之為瓊林宴,為後世所沿襲和定制。宋代的科舉考試最初是壹年壹次,有時壹年或兩年。直到宋英宗統治萍萍三年後(1066),才正式定為三年壹次。每年秋天,各州考壹次,次年春天,由禮部進行考試。宮考與省試同年進行。

宋代科舉考試在考試內容上也有很大的變化。宋代科舉基本沿襲唐制,士子科舉附經、附墨意、附詩賦,弊端甚大。士以音韻為役,古今無知;明靜只是廣泛地記憶和背誦,但它的意義是無用的學習。王安石參政以後,開始改變科舉考試的內容,取消詩、賦,附加經、墨意,註重通過義、理、策選拔士人。所謂經學,類似於理論,就是壹篇短文,限於用經學中的句子作為題目,用經學中的意義來發揮。王安石對考試內容的改革在於經學的應用。熙寧八年,宋神宗下令廢詩廢賦,貼經書,墨選士,頒王安石《三經新義》和《論策選士》。《易》、《詩經》、《李周》和《禮記》被稱為大經,《論語》、《孟子》被稱為兼經,被指定為讀書人的必讀之作。規定進士四考:壹考大經,二考兩經,三考理論,最後考謀略。宮考只考,限1000字以上。王安石變法遭到蘇軾等人的反對。後來隨著政治鬥爭的變化,三經新義被取消,時而考詩賦,時而考經,時而兼而有之,變化不定。

北宋取消了吏部的文官考試。然而,從宋太祖開始,科舉養人,給鄉試增加了難度。很多人通過了省考,宮考卻被駁回。宋《邵經歷誌》和《宜顏藝謀誌》記載:“從我們的祖先開始,文人進宮考試,至今仍有被拘禁的人。遠處窮者,宮考第壹,窮而無力歸,多去水死。”皇帝用科舉來除掉士人,所以落伍者的怨憤必然是針對皇帝的。有個叫張遠的書生,多次帶頭進宮考試,賭氣去西夏幫西夏出謀劃策。西夏軍隊年復壹年入侵宋朝,宋軍慘敗,讓北宋不安。大臣們指責科舉導致了狀元的流失。於是在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正式頒布了“殿試,秀才不倒”的聖旨。此後,即使他通過了鄉試,宮試也只名列前茅。

北宋科舉考試的數量大大擴充。宋太宗在位二十二年,僅進士就考了近萬人,平均每年450多人。宋仁宗對學者人數進行了限制,規定每門學科不得超過400人。【18】按照壹科三年來算,平均每年還是達到130多。

宋代的科舉考試是由富人接手的。呂蒙正、範仲淹、歐陽修等寒門學者在科舉考試中是極少數,他們也不是貧農。科舉考試所需的經濟費用,確實不是壹般農民能夠負擔的。蘇三和他的兒子是四川眉山縣的富裕家庭。嘉祐元年(1056),蘇洵帶著兒子去北京趕考。雖然蘇軾兄弟是第壹,但他們的財產幾乎是壹樣的。次年,蘇洵妻子在眉山病逝,父子倆回家參加葬禮。在家裏,已經是“屋毀人亡,籬笆斷了,像是逃到別人家去了”的淒慘景象。[21]這還不包括十年寒窗制作的成本。小家庭怎麽敢管這樣的科舉?北宋科舉名額的擴大,吸引了全社會幾乎所有的士子。科舉場競爭激烈,秀才頭白體弱,進進出出科舉場而死。在唐代,科舉不是士人的唯壹出路,也不足以吸引整個知識階層。

到了宋代,科舉杜絕了推薦,純粹靠卷子做出選擇,但考試內容的不合理性更加突出。詩歌和儒家經典不是選拔人才的科學標準。專門研究文學和政治的人才王力可安史、蘇軾兄弟和範仲淹真是鳳毛麟角。唐代的“過榜”方式,讓考官有了更大的自主權。只要考官值班,就可以挑選那些文學作品篇幅不長,但德才兼備的學者。唐朝有突出政績的大臣比宋朝多。但宋代科舉壹旦在卷子上定下來,就使得文才不長的人才難以脫穎而出,而那些有天賦卻不知治國安民的人,則可能選擇高位,如黃庭堅、張九成等。

但隨著南宋政治腐敗,封抄之法日益遭到破壞。北宋統治者為了拉攏知識分子,全面擴大科舉考試中的進士人數,形成了後來封建社會的壹個普遍弊端,即冗員問題嚴重。由於宋代的進士是唐代的十幾倍,為了容納眾多的科舉應試者,宋代官僚的數量大大增加,宋代官僚隊伍空前龐大臃腫,行政效率極低。宋代科舉過度選拔士人,造成冗官之弊。很多官員時間不夠,吃了很多苦。他們壹到,就“侵漁無所不用其極”,到處盤剝。

(來自百度百科)

  • 上一篇:司法試卷中的四道論述題如何復習?應該重點背什麽?
  • 下一篇:對“嚴格依法治企”的理解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