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泰國沒有被殖民的原因

泰國沒有被殖民的原因

論泰國(暹羅)近代未淪為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論泰國(暹羅)近代未淪為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英法殖民大國的“緩沖區”

作者崔鵬

摘要:對於暹羅近代沒有成為殖民地的原因,國內外專家學者眾說紛紜。歸納起來主要有四種觀點:壹、暹羅處於英法殖民東南亞的“緩沖地帶”,從而保持了自身的獨立性。二是暹羅王朝及時改革,取得了壹定的成效,使暹羅保持了獨立的地位。第三,暹羅王朝在與英法的外交關系中割讓了部分領土和屬地,滿足了英法殖民者的某些欲望,以保持其獨立性。第四,由於帝國主義集中亞洲勢力爭奪中國利益的分割,轉移了英法侵略暹羅的壓力。個人認為暹羅的獨立取決於英法的利益妥協,而不是自身因素和中國因素!

文本:

1511年,葡萄牙人攻占馬六甲王國,拉開了東南亞殖民歷史進程的帷幕。隨著英法等西方國家工業革命的完成,東南亞國家逐漸成為西方列強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政治獨立和主權日益喪失。緬甸和馬來亞屬於英國,而越南,老撾和柬埔寨走向法屬印度支那聯邦。只有被英法殖民地包圍的暹羅(泰國)成為了殖民浪潮的“棄兒”。針對這種奇怪的現象,許多學者和專家有不同的看法,表達了不同的觀點。個人認為暹羅獨立的主要原因應該是英法殖民地的“緩沖區”!

首先,概述暹羅在近代沒有成為殖民地的原因

對於暹羅近代沒有成為殖民地的原因,國內外專家學者眾說紛紜。歸納起來,主要有四個觀點:

第壹,暹羅處於英法殖民東南亞的“緩沖地帶”,從而保持了其獨立性。壹些歐美學者支持這壹觀點。美國著名地理學家多比在《東南亞》壹書中提出:“泰國是東南亞唯壹壹個在周邊地區被歐洲人殖民和奴役的情況下仍保持獨立的國家。但在這個普遍被奴役的地區,泰國獨立的意義是表面大於現實的,因為它原本是作為印度支那的法國殖民利益和緬甸、馬來亞的英國殖民利益之間的緩沖國而存在的,它的獨立是被殖民者‘容忍’的,而不是靠自己的力量支撐的。”(英國,E.H.G Dobby,東南亞,三聯書店,1958,中文版,第267頁)。英國歷史學家布萊恩?哈裏森在《東南亞簡史》壹書中說:“到19年底,英法的統治區域已經劃分得很清楚了,因為暹羅在英法的統治區域之間起到了緩沖地帶的作用,作為壹個獨立的國家生存了下來。”(布萊恩·哈裏森,《東南亞簡史》,紐約,1996,第201-202頁).再比如前蘇聯的泰國歷史專家?瓦特?利布裏科娃在《泰國近代史大綱》中也指出:“維持暹羅的形式獨立符合法國和英國的利益,在兩國殖民地之間建立緩沖地帶。”(Suni?瓦特?Liebrikova《泰國近代史大綱》第二卷,商務印書館,1974中文版,第330頁)。)

二是暹羅王朝及時改革,取得了壹定的成效,使暹羅保持了獨立的地位。泰國和中國的壹些學者持這種觀點。泰國歷史學家蒂姆?耳朵?狂躁?在《泰國人民史》壹書中,瓊斯說:“由於朱拉隆功的改革,泰國被改造成壹個現代化的國家,可以更好地抵抗殖民主義,使泰國得以生存。”(ty,Tim?耳朵?狂躁?Jonesy,泰國人民史,曼谷,1972,第461頁)。研究東南亞歷史的中國學者如黃煥宗先生也在其專著《論泰國避免被殖民的主要原因》中明確指出:“拉瑪五世改革是暹羅避免被殖民的主要原因。”(南陽問題,第4期,1985)。壹些中國學者在評價拉瑪五世改革的成就和意義時,也曾指出改革是為了“使暹羅能夠始終保持其民族獨立性”(陳建民對曼谷拉瑪五世改革的評論,《世界史》第4期,1980)。主要原因。鄒啟宇等學者撰寫的《泰國》壹書明確指出:“改革的結果是增強了泰國的實力,維護了泰國的獨立性。”(鄒啟宇,泰國,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第80頁)。

第三,暹羅王朝在與英法的外交關系中割讓了部分領土和屬地,滿足了英法殖民者的某些欲望,以保持其獨立性。中國學者陳建民等人說:“泰國畢竟是壹個弱國。因此拉瑪五世不得不做出巨大的犧牲和屈辱,割讓泰國中央政府鞭長莫及的偏遠領土和附庸國,使泰國免遭殖民。”(中國學者陳建民和錢琳:《拉瑪五世》,載於《外國史家傳記·現代部分》第二卷,第451頁)。

第四,由於帝國主義集中亞洲勢力爭奪中國利益的分割,轉移了英法侵略暹羅的壓力。王敏彤教授在《論泰國近代沒有成為殖民地的主要原因》壹文中對上述觀點進行了評論,認為:“19世紀中葉以後的中國是帝國主義列強在亞洲爭奪的重要國家;19年的90年代,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也是為了集中力量進行瓜分中國的鬥爭,英法才得以在入侵暹羅問題上達成妥協。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了中國,中國人民承受了帝國主義侵略的重負,轉移了英法對暹羅的侵略。這是泰國近代沒有成為殖民地的主要原因。”(王敏彤《論泰國近代未被殖民的主要原因》,載《思想戰線》第5期,1991)。

第二,英法殖民勢力“緩沖區”的重要性

19世紀下半葉,西方殖民列強開始了在東南亞劃分勢力範圍、瓜分殖民領土的狂潮——1886 1。10月,英國通過第三次英緬戰爭吞並上緬,完成了對整個緬甸的殖民,將緬甸並入英屬印度聯邦;1887 65438+10月,法國完成對越南南部、中部和北部的占領,並將越南三省與柬埔寨合並,組成法國“印度支那聯邦”。此時英法的殖民勢力在中南半島中部“相互依存”。為了在中南半島取得優勢地位,獲得更大的利益,位於中間的暹羅成為兩國殖民主義的必爭之地!

19世紀末,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開啟,促使英法兩個老牌殖民大國的國際地位受到美、德、日、俄等新興國家的嚴峻挑戰。同時,英法也面臨著許多國際利益。東南亞這塊肥肉被兩只狼撿走了,各吞了壹部分。此時,兩只狼的目光都盯在了中間的那壹小塊“處女地”——暹羅。當然,他們心裏也清楚,還有其他兇猛的狼在盯著暹羅。坐山觀虎鬥,漁翁會得壹蚌相爭,英法心知肚明,不願看到。面對法國咄咄逼人的擴張,英國的不安在其輿論和政客言論中日益凸顯。《泰晤士報》稱:“英國不能在印度支那與法國為鄰,現在是時候劃清界限,不允許法國越過。”(諾曼《遠東的民族與政治》第470頁,引自:尼泊爾?瓦特?Liebrikova:《泰國近代史大綱》,第二卷,第310頁)。同樣,法國政府為了避免在東南亞的利益劃分上與英國發生直接對抗,曾經向英國當局建議暹羅應該保持中立——“維持壹個強大的、獨立的暹羅王國,兩邊邊界清晰,使大不列顛的領土和支那半島的法國的領土之間有壹個固定的屏障,這對雙方都有利,可以防止兩國之間本來可能發生的那些麻煩。”(引自:倪?瓦特?Liebrikova:《泰國近代史大綱》,第二卷,第311頁)。出於自身利益,英國於同年8月通知法國,對建立強大的暹羅王國表示“贊賞”,並在法國大使照片上附上地圖。英國外交當局未經暹羅政府同意,在地圖上規定了暹羅的邊界。(引自:倪?瓦特?Liebrikova:《泰國近代史大綱》第二卷第310-311頁)。於是,作為緩沖國出現的獨立暹羅,陷入了英法均勢的相互妥協和企圖崛起的內鬥之中。

1893 10,曼谷王朝被迫與法國簽訂暹羅條約,將湄公河東岸的老撾領土劃給法國,並向法國支付300萬法郎的賠款。此時,法國占據了相對優勢——與俄羅斯結盟。而英國則壹邊拒絕暹羅的支援請求,壹邊要求法國收手,因為戰線太長,兵力分散,需要足夠的時間鞏固占領的殖民地。然而,法國仍然沒有實現所有的目標——湄公河以東25公裏,馬德望省和暹粒省是中立區,任何壹方都不允許駐軍。不是暹羅軍隊抵抗的結果,而是國際形勢的壓力,或者更重要的是英國施加的沈重壓力。法國雖然從《暹羅條約》的簽訂中獲益,但始終不敢越界,被局限在英國的底線之內。而英國則在實力稍弱時滿足了法國的某些利益。《暹羅條約》並沒有傷及暹羅的元氣,它是英法兩國力量對比和相互妥協的產物,使真正處於中間包圍圈的暹羅不會落入任何壹國之手。)(1896 65438+10月15、英法在倫敦簽訂《暹羅王國及其他事項宣言》(又稱《倫敦條約》)——規定:“湄公河以西屬英國,以東屬法國的勢力範圍;英法有責任維護暹羅、北京、曼谷所在的湄南河流域的獨立和完整。任何壹方都不能簽署任何使第三國能夠在這壹地區采取任何行動的單獨協議”(《東南亞歷史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5,第254頁)。不難看出,英法在中間地帶的暹羅問題上達成了最終妥協。這既是國際形勢的創造,也是英法均勢下內鬥的產物。對於兩個殖民大國來說,暹羅的獨立中間國地位是必要的,也是符合兩國利益的!

第三,非主要原因

我個人認為另外三個原因,比如權重已經設定,那些權重用來添加。暹羅如果不是處在英法殖民勢力在東南亞擴張的中間,是擺脫不了越南、緬甸那樣的厄運的。

暹羅王朝的改革取得了壹定的成就,但並不是暹羅保持獨立地位的主要原因。不否認改革增強了暹羅的國力,改變了其靈活的外交政策,提高了其國際地位,但我們應該看到暹羅改革的質的缺陷和不足——暹羅的傳統政治制度並沒有得到根本改變,只是強化了君主專制制度;經濟仍以農業和手工業為主;尤其在軍事上,“19年底,暹羅海軍只有1000 (1889),陸軍1500 (1897),軍事實力還很弱。”(殖民主義的歷史?東南亞卷,梁誌明主編,1999 65438+2月,北京大學出版社)。與當代中國相比,暹羅無論是經濟上還是軍事上都還處於絕對劣勢,更不用說土地和資源的對比了。中國不獨立於列強,暹羅又怎麽可能依靠國力獨立於英法殖民地?無論是英國還是法國的國力都足以使其成為殖民地,就像越南和緬甸壹樣。曼谷條約暴露了暹羅在法國面前的弱點。沒有國際形勢的制約和英國底線的阻撓,法國完全可以完成對暹羅的逐步蠶食。

弱國無外交,這才是國際生存法則的真諦。暹羅依靠割讓部分領土和屬地來滿足英法殖民者的需求。它只能在壹定時期內緩和與列強的關系,而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自身的獨立問題。在暹羅逐漸中性化的過程中,英法在不越過對方底線的前提下,盡力攫取更多的利益和需求,以滿足自己利益最大化的根本目的,而不僅僅是“短視”。殖民帝國的胃口永遠滿足不了。但是,當他們的利益發生沖突,無法獲得絕對優勢的時候,就只能收窄自己的胃口,來換取彼此的理解和妥協。雖然暹羅實行大國平衡的外交政策,以防止被壹國控制,以便利用大國之間的矛盾,但首先必須具備平衡外交政策的條件。暹羅以土地換生存的政策只有在英法均勢被反對的情況下才有效,而不是以前。靈活外交政策的前提是英法意識到中立的必要性,開始中立的進程。

19世紀下半葉,帝國主義集中力量對中國進行利益分割,劃定勢力範圍,減輕了英法殖民國對暹羅的侵略壓力。簡單來說,把對暹羅的侵略壓力全部轉移恐怕不太合適。1893年,法國以越南、柬埔寨為基地入侵老撾,與暹羅軍隊發生沖突。它派艦隊進入湄南河,抵達曼谷,向暹羅朝廷發出最後通牒,並於當年6月簽署《曼谷條約》。不可否認,法國入侵老撾的目的是為了打通通往中國西南的道路,但如果沒有緬甸和馬來亞的英軍,恐怕法國可以壹鼓作氣把暹羅打個半死不活。而且法國是在與俄國結盟,對英國略占優勢後入侵老撾的。可見英法在與其他列強共享中國的同時,並沒有放棄在東南亞的內鬥,只是減輕了入侵暹羅的壓力,削弱了英法的競爭力。

在殖民勢力在東南亞擴張的當下,暹羅獨力維護國家獨立是壹種特殊的政治現象。如果暹羅不在英法殖民地中間,能擺脫東南亞其他國家的命運嗎?如果暹羅沒有被定為英法殖民地的“緩沖國”,能這麽獨立嗎?暹羅的獨立取決於英法的利益妥協,而不是自身因素和中國因素!

  • 上一篇:解釋性文章300字
  • 下一篇:書的版權費是多少?-作品版權費多少?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