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為什麽唐代的“斜官”在官場上低人壹等?

為什麽唐代的“斜官”在官場上低人壹等?

在唐中宗,政府中有兩種官員,壹種是由中書省和夏門省加封的,另壹種是由皇帝自己加封的。皇帝任命的官員也叫斜官,總是低人壹等,處處被人看不起。

詩經?《北山》曰:“遍天下,豈是王者之地?”領導土地,是王者嗎?在很多現代人的世界觀裏,封建時代的整個世界都是皇帝的私有財產,人民都是皇帝的仆人,政府是皇帝權力的延伸。哪個官員不是被皇帝封的?哪個官員不為皇帝服務?所以皇帝親自加封的官員應該是優於其他人的。他怎麽會被人看不起?這裏的問題是什麽?

上圖_唐朝宰相劉義之墓誌銘

唐朝武掌權的時候,有壹個有名的大臣,名叫劉義之。這個劉壹因為不同意武侯的政治觀點,在家裏被判死刑。審判前,劉義之對手持武侯聖旨的審訊者說了壹句話,使他在唐史名聲大噪。不經過鳳閣和鸞臺,叫什麽名字??

鳳閣亂臺是武侯執政時期對中書、門下兩省的專稱。審問劉義之的官員手裏拿著的聖旨,是武侯直接下達的。劉義之的這句話,意思是沒有經過中書就發布的聖旨是不合法的,我不承認這個法庭的合法性。

壹個不合法的聖旨和中宗時期的斜封官有什麽關系?原來這壹切都和當時的大環境有關。這個大環境是什麽?大環境就是皇帝說的不壹定好。沒有中書門下兩省的印章,任何人都買不到皇帝的面子。

唐朝中央權力集中在中書、門下、尚書三省。

中書省起草詔書,廈門省審核詔書,尚書省執行。三省吾身,只有尚書省有下屬部門吧?官、戶、禮、兵、刑、工?六個。雖然尚書省衙門多,人員多,但尚書省只有行政權,沒有審議權。中書省、門下省雖然人少,但政令都由此發出,是國家最高權力機關。按照三省吾身的排名不分先後,三省吾身都可以稱為宰相,但唐朝的人認為只有中書省巡撫中書令和巡撫侍郎才是真正的宰相。

在書省起草聖旨,在門省審核聖旨。皇帝在做什麽?皇帝作為國家元首,當然要對軍事發表意見,協調各部門的利益。但是在發布聖旨的過程中,皇帝只需要在中書省起草的聖旨後面用紅色畫壹個大大的,方方正正的?哎?字,然後把這份聖旨用黃紙做的文件袋包好,送上門來審核。

這個?哎?這個詞是什麽意思?

廣義來說,壹個軍官對下屬說的話,壹個長輩對晚輩說的話,都可以稱為尷尬。皇帝是九五之尊,滿嘴都是上帝的憲法,那他對誰說呢?哎?。為了區分公文和皇帝的私信,公文用紅筆書寫,私人信件用黑筆書寫。但在政治環境中,聖旨是指中書門下發布的政令。

省城的組織人員誰接到了聖旨?正忙著呢。回顧聖旨。首先看聖旨的措詞不合理,再看措詞後研究聖旨是否與現行法律沖突。簡而言之,聖旨的各個方面都必須通過審查。他雖然只是壹個五品小官,但還是有反駁聖旨的權力。只要聖旨有問題,皇帝再著急也沒用,繞著圈寫個條子,送回聖地。

這樣,壹份有理有據的唐代聖旨,需要中書起草,皇帝繪制,門下審核,三者缺壹不可。缺的不能稱之為聖旨。如果委托手續不全的函件,尚書省有權拒絕執行。

既然政令出自書和門下,那麽唐朝的人事任免權在哪裏?

六品以下在吏部,五品以上六品以下在皇帝宰相。

吏部、皇帝、宰相對官員的任用都有壹套非常嚴格的規章制度。有人認為古代的讀書人通過科舉考試就可以等著做官,其實這是錯誤的。在唐代,通過科舉考試,只是獲得了做官的資格。能不能當官,能當什麽樣的官,都得通過吏部組織的文官選拔考試。

同進士中,也有通過捐贈、資助等渠道獲得為官資格的人。通過公務員考試後,這是壹個長長的為官隊伍。這些人排隊等著當官不容易。他們左右逢源之後還可以和官方部門討價還價。如果他們覺得吏部封的官員不滿意,就讓吏部另擬方案。當然,會有重復的次數,也不會有重復的次數。三次不滿意就被吏部擱置,等下次公務員選舉再討論。

如果官方部門和考生壹拍即合,考生的姓名和職務就會被列入考核表。此試表由尚書省巡撫尚書簽字蓋章,送門下省審核。門下,省裏會審核候選人的信息和授予的官職,沒問題就發揮皇帝的意圖授予官員。冊封官員的聖旨也需要經過壹套流程,比如壹個中書的起草,皇帝的作畫,門下的審核。

任命程序與文官相同,只是五品以上官員的提名權和任命權需要經過皇帝和宰相的討論。

武則天執政初期,受到朝中舊臣的掣肘。武則天為了培養自己的政權,打破常規,擅自封官。畢竟尚書的胳膊打不過武則天的大腿,所以只能錄取這些非正式官員。

武則天畢竟是壹個優秀的政治家,深知制度的重要性。坐穩皇位後,不再私封官員。但中宗繼位後,繼承了這壹制度的漏洞,出於私心,經常越過中書之門,自己封官。但中宗沒有天後的魄力,不敢私下張揚封官之事。在這些公函中,中宗用的是墨筆畫?哎?黃紙袋也是故意封斜的。壹看到這種聖旨,尚書省就知道是皇帝的私旨,大多會創造條件承認。因此,這些皇帝的私人官員也被稱為斜官。久而久之,凡是沒有經過正規程序任命的官員,都被稱為斜官。難怪謝峰官員在官場上不如人。

從斜封官事件中我們能學到什麽?

首先,我們可以知道唐朝的政治制度是完善的。

中書意為聖旨,由門下反駁,群臣頒布。三個部門權責明確,相互制約。同時,三部還與皇權相抗衡,防止國家走向專制。我們常說舊社會是封建專制社會。這句話在唐朝肯定是錯的。真正的專制是在明清時期。

然而,和所有制度壹樣,唐朝實行的三省六部制度也有漏洞。壹旦遇到強大的皇帝,比如武則天,就很容易撕開制度的口子。古人缺乏動態管理的思想和與時俱進的理念,很難填補強大的皇帝撕裂的窟窿。這些被唐中宗加封的斜官,直到宗瑞年間還是壹團亂麻,直到唐玄宗年間才得到解決。

其次,唐代人的法治觀念很強。

現在我們總是強調要依法治國,建立法治社會。事實上,我們的法治精神由來已久。法治的核心精神是對制度的敬畏。唐中宗雖然有墨敕斜封這個口子可以用,但他也不敢大方地把沒有被中書門反駁的聖旨送到尚書省。只能偷偷標註,期待尚書省草率實施。劉易之的那句話?不經過鳳閣和鸞臺,叫什麽名字?也是唐朝寫的。這不能不說是唐人對制度的尊重和敬畏。

最後,即使制度再完善,也有賴於制度執行者的堅定意誌。

如果人的意識失效,制度運行中的漏洞和撕裂不能及時堵住,再好的制度最終也必然成為壹紙空文。

  • 上一篇:私企和私企有什麽區別?
  • 下一篇:《土地法》對荒地有哪些規定?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