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現在媒體上很少談及這種現象,但“5+2=0”的概念仍然在很多中小學德育工作者的腦海中根深蒂固。“我們該教育的都教育了,但是周末抵消了我們的教育效果。‘5+2 = 0’,我們無能為力!”這是壹位小學德育老師在最近壹次座談會上的原話。從這個角度來看,“5+2=0”的觀點在教師中相當流行,但這種觀點恰恰掩蓋了學校德育的不足,同時也否定了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在德育中的作用。
學校教育中的“5”都是積極的嗎?
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各負其責,教育效果是三者共同努力的結果。把今天德育的低效歸結為“5+2=0”,壹方面反映了學校教育擡高自己、推卸責任的不厚道,另壹方面也暴露了學校教育自詡的“5”的免疫力低下,以至於很容易在不經意間被“2”抵消。在這裏,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學校教育的“5”並不都是積極的。
1.德育第壹沒有落實。
“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口號眾所周知。但在很多學校,“德育第壹”並沒有真正落實。在考試的壓力下,德育成了說起來很重要,做起來卻來不及的“軟柿子”。很多學校存在重智輕德,忽視學生全面和諧發展的問題,從而失去了很多德育的機會。
而且學校教育中存在壹些非教育甚至反教育的因素。比如,有的學校要求學生在處理各級檢查和考核時,要根據“需要”說話。這種培養學生說謊的做法,讓學生對未來學校和老師的“正面教育”產生了懷疑。
2.教育方式簡單粗暴。
2010年6月26日65438+5438+0年10月26日,教育信息報“教育評論”專欄發表了《與錢學森的壹個問題》壹文。壹個初二學生,因為解題時漏了“謝”字被罰500次,直到下午11。如此無理懲罰老師,怎麽會有正面教育的影子?無獨有偶,2010年3月,壹名初二學生從教學樓四樓跳下。原因是該生周末沒完成作業,被班主任批評,被罰站在樓道裏。當然,學生跳樓有自己的理由,但班主任這種簡單粗暴的方式離正面教育還遠嗎?
事實上,由於教師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導致“德育低效”甚至“德育負效應”的案例並不少見。所以,如何避免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值得每壹個教育工作者反思。
3.德育能力有待提高。
“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是學校教育中常見的口號,但實際上,壹些剛剛走上工作崗位的新教師缺乏必要的德育意識和能力,甚至因為行為不當而給學生起到不好的示範作用;壹些中老年教師雖然有著豐富的教育經驗,但他們與學生之間存在著很深的“觀念鴻溝”。他們很難理解現在學生的想法,所以他們很難與老師和學生很好地溝通。
由此看來,學校德育實效性低下與教師自身的德育理念和方法密切相關。因此,如何提高教師的德育能力,讓德育真正走進學生的內心,喚起學生的聲音,是壹個不容忽視的話題。
家庭和社會教育中的“2”都是負面的嗎?
當我們把目光放在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2”上,不可否認的是,當前的家庭教育確實存在很多負面的東西,社會上也存在壹些醜惡的現象。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真的沒有用。就像上面提到的學校教育壹樣,我們也不能完全否定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中的積極因素。
1.積極配合學校要求。
在教育學生的問題上,家長和老師的目標是壹致的。學校教育不能只看到家庭教育消極的壹面,而忽視大部分家長積極配合學校要求的另壹面。只是有些家長出於“祝孩子成功”的目的,在教育觀念上出現了壹些偏差。其實,學生的每壹次進步,不僅僅是老師教育的結果,還有家長“不為人知”的貢獻。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因為家長的大力配合,老師的工作任務才能順利完成。
老師常說,問題學生的背後壹定是問題家長和家庭。誠然,這種說法有壹定的道理。但也是,那些老師眼中的好學生,離不開家庭教育的功勞。臺灣師範大學的曾仕強教授曾經說過:“家庭教育決定壹個人的基本素養”。所以,對於學校教育,不要壹概而論。當學生出現問題時,我們應該把責任歸咎於家庭教育不當,而當學生取得成績時,我們應該把功勞歸於自己。
2.正面引導學生成長。
社會上有很多積極的東西。每壹年,每壹個月,每壹天,總有好人好事讓我們去感受。全國道德模範評選、感動中國人物評選、感動浙江人物評選等。,無異於壹次次豐富的道德教育盛宴。比如,愛心城市寧波向素不相識的青海省教師羅南英捐款60萬元,寧波某保險公司普通員工林平無償捐獻肝臟挽救壹名8歲女童,不僅感動了浙江,也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這種“平凡的義舉,無聲的愛”,無疑是對學生成長的正面引導,是值得挖掘的德育資源。
在這樣壹個網絡社會,學生們也對最近的壹些熱門話題感興趣。比如河北省唐山市13農民兄弟,為回報唐山大地震30年來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於2008年除夕自費奔赴南方抗擊冰雪災害;汶川抗震救災現場,又出現了這些13農民兄弟的影子。可見,社會課堂不時為我們學校的德育工作提供了最生動的範例。
3.學校教育的有益補充。
最近,北京的“中小學生社會課”成為提高德育實效的有力抓手。北京的“中小學生社會課堂”,就是依托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博物館、社區等社會教育資源,為中小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校外活動和研究性學習創造條件,搭建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校園生活與社會生活相銜接的橋梁和平臺。北京的做法其實是全國各地類似做法的壹個縮影。
2010年4月起,“國寶――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珍品展”在寧波博物館舉行,許多以前只能在中小學歷史課本上看到的珍貴文物紛紛亮相。為了讓中小學生能夠看到這些珍貴的文物,寧波市博物館和寧波市教育局聯合發文,通知全市中小學生可以免費參觀。寧波幫博物館建成後,免費向公眾開放,也成為中小學生了解寧波幫發展歷史、感受海外寧波幫辛勤勞動、回饋家鄉的好去處。如此龐大的社會階層,無疑會成為學校教育的有益補充。
我們追求“5+2=?”
德育實效性不高,是目前普遍存在的問題。學校教育不應該用“5+2=0”來推卸責任,而應該主動承擔責任。
教育部副部長陳曉雅在《人民教育》2010第壹期發表文章《充分發揮學校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中的主渠道作用》。在這篇文章中,學校明確提出要把“發揮課堂教學的主陣地作用、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和加強社會實踐環節”作為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三個主要途徑。
1.有效提高學校德育的有效性。
學校首先要強化自身的“5”,真正樹立“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理念。壹是通過提高德育課程的有效性和加強學科對德育的滲透,通過加強教師職業道德和校園文化建設,發揮環境教育的作用;二是提高教師的德育意識和能力,在實踐中探索適應新形勢的德育方法,使德育工作真正走進學生心中;第三,針對學校德育中的消極因素,在實施“德育先行”和提高“教學質量”中彌補不足,實現雙贏。
在提高學校德育實效性方面,要充分發揮教育研究的導向作用,引導教師用研究的眼光看待德育。在教學的今天,“經驗+反思”的教師專業成長模式已經得到普遍認可。同樣,在德育中,也需要“體驗+反思”來提高德育的有效性。
2.充分挖掘社會教育資源。
北京市“中小學生社會課堂”篩選出600個資源單位,100個資源基地,供中小學開展實踐活動。雖然這是教育行政部門考慮的事情,但是從學校的角度來說,我們也可以選擇壹些適合學生需求的社會實踐基地,比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高新技術企業、新型農業基地、博物館等。,作為我們自己的實踐基地,讓學生走向社會,了解社會,學到更多。
壹些學校每年都會組織學生觀看中央電視臺評選感動中國人物的頒獎典禮,這是在社會教育中開發德育資源的有益嘗試。可見,如何挖掘社會教育中的積極因素用於學校德育,應該是學校德育的壹門“必修課”。
3.大力增強家校教育融合。
對於家庭教育中家長教育觀念的偏差,學校要加強引導,通過各種渠道糾正家長的壹些不合理觀念,使家長的教育觀念與學校保持壹致。
2010年2月26日,全國婦聯、教育部聯合發布《全國家庭教育指導綱要》,明確了學校對家長家庭教育指導的要求。學校和老師要把家長當成是教育好學生同壹戰壕的戰友,讓家長感受到學校和老師的誠意,而不是居高臨下,隨意把家長叫到學校。
綜上所述,學校作為教育部門,絕不能以“5+2=0”的慣性來對待德育的有效性,而應該依靠社會輻射家庭,在不斷提高自身德育有效性的前提下,努力達到“5+2”等於或大於7的理想狀態。
(作者單位:浙江省寧波市教育科學研究院鎮海區仁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