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是打破集中供給格局,發展養老服務業。壹是從增量入手,培育多元化市場主體。明晰產權,鼓勵民辦機構向專、精、優方向發展。從法律制度上保障民辦養老服務機構自主經營,獨立核算,自負盈虧,自擔風險。鼓勵和支持民辦機構提供特色服務,打造壹批技術能力強、服務質量好、社會贊譽高的服務品牌,改變部分群眾對民辦機構的不信任。打通人力資源的流通渠道。養老服務從業人員在不同養老服務機構流動時,不會影響職稱評定、累計工齡、科研經費等與從業人員密切相關的利益。市場會引導優質資源的流向。第二,積極推進事業單位管辦分離、政事分開。努力推進公辦養老服務機構管辦分離、政事分開,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實現各類機構競爭的公平有效。推動存量公共養老服務機構成為完全意義上的獨立法人,建立健全事業單位法人治理結構,對其全部活動獨立承擔全部民事和刑事法律責任。養老服務機構之間只有規模、服務領域、服務級別的區別,沒有行政級別的區分。第三,以PPP模式為切入點,結合政府和市場優勢,提高養老服務供給數量和效率。建立PPP發展所需的法律法規,完善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等相關機制,加強項目運作的規範化。規範市場準入、政府采購、預算管理、風險分擔、過程管理、績效評價、爭議解決、資金退出等環節。通過資本價值評估和量化評價,幫助政府部門通過評估項目的資本價值做出相關決策,提前確定合作主體,事後進行績效評估。第四,打破體制障礙,大力推進醫養結合。首先,開放養老機構醫療方面的醫保準入,是各地廣泛反映的壹個關鍵節點。這就需要打破民政、衛生、社保等部門之間的利益壁壘,支持符合條件的養老機構興辦醫療機構,推進醫療養老服務的醫保結算。其次,要充分挖掘現有醫療資源在養老服務供給中的潛力。支持二級以上綜合醫院與養老機構合作,打造醫養結合的養老機構。醫療機構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要為老年人建立健康檔案,開展上門問診、體檢、健康咨詢等服務,加快養老機構遠程醫療服務試點。
二是更加重視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引導供需匹配。引入社會資本發展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目前在實施具體扶持政策時,大部分補貼只是針對養老機構,真正著眼於家庭和社區養老服務供給的很少。總體來看,無論是宏觀層面還是微觀層面,居家養老的資金都嚴重不足。從長遠來看,必須依靠社會力量,以市場為導向,形成多渠道的資金來源,擴大居家養老服務的覆蓋面。下壹步要改變政策扶持方向,加大對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的補貼力度,引導服務供給走出機構養老服務供給神話。改變政府資金來源單壹,充分發揮社會資本的主動性。
搭建信息平臺,提高供需匹配度。引導需求與供給的匹配,是改善當前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發展的迫切需要。在市場發展初期,政府可以開始搭建養老服務信息平臺,搭建市場供求中介平臺。壹些地方建立的虛擬養老院是壹種信息平臺建設,不僅節約了大量成本,而且滿足了更多老年人對居家服務的需求,使服務供給形式更加靈活多樣。對於想進入養老服務的社會主體來說,也節省了尋找消費者的成本,獲得了更大的潛在市場空間。
第三,構建科學的養老服務專業人才培養體系。壹是構建教育體系,培養養老服務專業人才。教育、人社、民政部門要支持高等院校、中等職業技術學院開展養老服務學歷教育,增設養老服務相關專業和課程,加快老年醫學、康復、護理、營養、心理、社會工作等專業人才培養,鼓勵有條件的院校開展繼續教育和遠程教育。針對養老服務專業招生難的現狀,相關教育、民政部門在基礎設施建設、資源配置、招生等方面給予了優惠政策和適當的培養經費,鼓勵更多高校開設相關專業。對於報考養老服務專業的學生,可以通過設立專項獎學金、減免學費、出臺就業創業優惠政策等方式吸引優質生源。
二是完善養老護理專業人才培養體系,做好專業人才培養工作。加大養老服務培訓的資金投入,壹方面投資建設更多的專業培訓學校;另壹方面,通過各種補貼,引導各方投資養老服務業。加快完善養老服務培訓標準。推行養老護理員職業資格考試和認證制度,開展持證上崗,提高專業化水平。根據護士的職業資格,及時在專業技術系列中設置與養老相關的崗位,並相應兌現工資。規範養老服務業資質認證制度,理順養老護理員資質認證體系和運行機制。
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事關全局,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並不意味著政府無動於衷。壹方面,政府要收回生產服務的手,培育養老服務市場;另壹方面,要在增加基本養老服務供給、加強監管、強化配套服務等方面落實政府職能。從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養老機構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保證其服務質量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