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由哈佛商學院教授塔倫·肯納(Tarun Kenner)和麻省理工學院副教授黃亞生(Yasheng Huang)發表在《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雜誌上的文章不僅有力地解釋了印度目前的增長,還預測了其未來令人敬畏的增長潛力。
兩位教授的分析表明,初級市場遠不如中國繁榮,但在貨幣資本的高級市場上比中國更有效率。
我認為他們的判斷是有根據的。印度銀行可能不是全球金融業的榜樣,但它們犯的錯誤遠比中國銀行少。根據麥肯錫公司的壹份研究報告,直到2001年,印度銀行資產中只有大約10%是不良貸款。這個數字和印度願意承認的差不多。據印度《經濟時報》2003年6月5438+065438+10月18日報道,到當年3月底,印度銀行系統的不良資產總額減少了200多億盧比,占凈資產的4.4%。就我記憶所及,中國各銀行願意承認的不良資產比率至少是25%。
與印度資本市場相比,中國和印度之間存在差距。這兩年,中國易貨市場的繁榮讓世界驚嘆,但股市卻上演了駭人聽聞的欺詐和世界獨壹無二的跳水。據統計,至少8000億元市值化為烏有。2003年,印度股市的表現與其經濟增長交相輝映,令國內外投資者喜笑顏開。匯豐投資管理公司印度基金經理Sanjif Duga指出,印度股市持續上漲,吸引了大量外國投資者。2003年6月5438+065438+10月資金流入創歷史新高,6月5438+2月情況同樣樂觀。作為印度股市的風向標,孟買BSE指數2月65,438+09日收於55,465,438+0.3點,較2002年底的3,374.9點上漲64.19%,令所有印度基金大獲豐收。可投資香港的6只印度基金2003年的回報率在3.76%至106.38%之間,上升趨勢並未停止。
中印高端市場的差異,說明中國的市場運營有更高的成本和費用,說明印度比中國更能有效降低市場費用。在這方面,印度可以算是中國的老師。
中國人的很多積蓄都浪費了。根據國外專家的分析,中國過去十年的年均增長率是7%,而印度的增長率是6%。但中國儲蓄率高達40%,外資投入經濟發展;印度儲蓄率只有24%,對外投資相對較少。所以,實際上中國投資40美元壹年只賺7美元,印度投資24美元賺6美元。
作為中國和印度經濟增長的基礎,企業質量差異較大。印度成功培養了壹大批可以在國際上與歐美最優秀的公司競爭的私營公司。這些公司中有許多屬於基於信息技術的最前沿行業。與此同時,外國分析人士說,在過去的20年裏,中國經濟起飛了,但中國的私營企業並沒有隨之起飛。到目前為止,中國還沒有壹家世界級的民營公司能與大型跨國公司抗衡。
富人是中國無法忍受的。
這些評論很苛刻,但是下面的國際調查在某種程度上得到了證實。
CLSA亞洲2000年對全球25個新興市場經濟體的調查顯示,印度在標準化管理方面排名第6,而中國僅排名19。
2002年,《福布斯》雜誌對全球200家小公司進行了排名。有13家印度公司上榜,而中國只有4家,而且都是在香港。
在《遠東經濟評論》2003年對亞洲主要公司的調查中,印度的綜合得分高於包括中國在內的東亞任何國家和地區。
那麽,印度靠什麽來降低先進市場的成本呢?塔倫·肯納和黃亞生指出:“盡管印度的法律體系存在實質性缺陷,但它仍然比中國先進得多...在印度的股票和債券市場,歪曲真相的現象仍然相當普遍,但印度資本市場的效率和透明度高於中國,股票和債券市場通常會讓前景光明、信譽可靠的公司獲得所需的資金。”
看過這篇文章的中國人都意識到,印度的高端市場,在相對良好的法律體系的約束下,顯然已經形成了比中國強大得多的支持和保護真正市場化企業的基礎設施。這樣的基礎設施和基礎制度,不僅讓有潛在創業天賦的人容易獲得資源,還能培養社會意識;即使出現了壹些企業巨頭,如穆爾蒂(信息系統公司的創始人,與印度的比爾·蓋茨相比),社會仍將他們視為民間英雄。
中國人不能理解的是他們自己:為什麽我們還缺乏足夠的法制和意識來正確對待私人財富和在壹定條件下看似“骯臟”的富人和企業家?富人犯法與窮人同罪,但不代表富人是重罪;按照和窮人壹樣的標準,富人是有罪的,也是無辜的,但是他永遠不應該僅僅因為他有錢就被判重刑。但我怕有錢人還是太重,中國承受不了,妳可能還沒發達到比爾蓋茨的程度就神經崩潰了。
更何況印度還有壹筆增長儲備,至今沒有動用。如果印度不再稱其2000萬海外同胞為“不需要的印度人”,其從海外國民那裏吸引的外國直接投資在中國高達50%,而不是目前的10%,那麽印度可能成為全球科技強國——就像中國在海外華人的幫助下成功成為“世界工廠”壹樣。
中國領先
增長率:近10年,中國GDP年均增長率約為8%,而印度僅為6%。
基礎設施:中國擁有高水平的道路、港口、電力部門和工業園區。
對外投資:中國壹年可以吸引500多億美元的外資,而印度的投資只有40億美元。
出口:2002年,中國出口總額達2660億美元,約為印度的四倍。
印度有什麽優勢?
語言:英語的普及使印度在信息技術服務和後臺工作方面具有領先優勢。
資本市場:私企融資渠道相對暢通,而中國偏好國企。
司法體系:與中國相比,印度合同法和版權保護體系更加完善。
人口:大約35%的印度人口年齡在25歲以下,而在中國,這壹比例為45%。
(來源:商業周刊)
問題出在人口上——尤其是幾億農民。
但是,如果說印度高效的經濟增長充分利用了資源,選擇了壹條可能比中國更可持續的發展道路,所以有可能超越中國,我認為塔倫肯納和黃亞生的研究忽略了壹個重要的制約因素。
正如他們所宣稱的,“真正重要的問題不是中國和印度現在在哪裏。問題是他們將來會在哪裏?印度追求的經濟發展道路比中國好嗎?”
的確,不能因為中國現在遠遠大於印度的多個經濟總量,就說中國的未來比印度更有潛力;類似地,不能僅僅因為印度的高端和技術密集型市場比中國更有效率,就預測印度的增長會更可持續。高效率、低成本的高水平市場必然有助於經濟增長;但它對經濟增長有多重要,取決於這個市場與該國最緊迫的問題有多大關聯。
和中國壹樣,印度作為壹個發展中國家和人口大國,其經濟增長不可能擺脫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制約。發達國家的學者和政治家對此往往缺乏切身感受,很少把它當價格或成本約束來認真對待。
和中國壹樣,印度也有龐大的剩余勞動力和數億處於市場邊緣的農民。印度的高端市場,以及初級市場的軟件信息產業、醫藥產業、生物技術產業,實際上容納不了多少勞動力,尤其是密集型勞動力。如何為剩余勞動力找到工作是印度的壹大難題,但印度資本和技術密集型市場的關聯度不高。事實上,印度至今沒有創造出壹個可以大規模匹配和容納密集型勞動力的產業。
在壹級市場上,中國成功地將制造業與密集型勞動力融合在壹起,這顯然比印度容納了更多的密集型勞動力。同樣顯而易見的是,中國壹級市場的發展與其最大的問題高度相關。有壹個市場,可以容納越來越密集的勞動力,讓幾億人獲得收入,增加購買,這是像中國、印度這樣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繼續穩定增長的基礎平臺。這個平臺的獲得並不容易,是暴風的結果。
好在中國並不拒絕可口可樂。
但是國內還是有壹些經濟學家鄙視壹級市場,坦率地說,外資在裏面打拼是有害的。顯然,他們對人類生命有著更神聖的期待。他們建議印度抵制外國對華直接投資。前不久,學者李在壹篇文章中寫道,他曾隨著名學者去過印度,認為中國的知識分子遠遠落後於印度,中國應向印度學習。
李說,他和都對印度的民族主義深感“欽佩”。他說,陪同的印度教授從來只用國貨。他們餓了,買了餅幹,但印度教授沒有吃。他只吃印第安人自己做的煎餅。看他們渴了想喝可口可樂或者礦泉水,就委婉地建議他們喝椰子水。印度教授不僅以身作則,還試圖影響更多的人。這位教授和他的學生正在發起壹場“不要可口可樂”的全國性運動。他們的口號是:“不要喝可口可樂,喝椰子水;不吃雪和路,吃井水;買車的話,只買國產車。”據李說,在印度基本上沒有外國汽車。
李為中國感到羞恥:“麥當勞和肯德基在印度經營多年,絞盡腦汁,卻毫無進展。肯德基去年甚至被迫完全退出印度市場,麥當勞至今只開了20多家分店。在中國,麥當勞、肯德基毫無阻礙地進入市場,短短幾年間,幾乎席卷了中國所有大中城市。我的同事王紹光教授感嘆道:“與印度教授相比,中國可以說沒有真正的民族主義者。”"
我認為,如果把印度知識分子的道德優勢當成他們經濟增長的優勢,可能會害人害己。
印度70%的勞動力是農民,和中國壹樣,有巨大的剩余勞動力需要更大的國際國內市場來容納和消化。國內企業壹時半會兒開拓不了這麽大的市場,那利用外資有什麽不好?2003年,中國出口的4000億美元中,有近60%是由外商投資企業創造的,也就是說,僅國際市場就完成了近2萬億元的出口業務——這意味著有多少人就業,有多少人通過就業獲得收入,有多少人通過收入購買,購買產生了多少經濟增長?
不久前,壹個世界性的反全球化會議在印度召開。我認為中國不會同意這種會議在自己的土地上舉行,這將給外國投資者發出壹個混合信號。當我在電視上看到世界各地的人在印度街頭遊行時,我覺得印度是壹個很麻煩的國家。
李還把印度知識分子的宗教情懷推薦給中國,贊揚印度知識分子如何紮根農村,以各種方式幫助農民,組織農民抵制全球化。我看過壹位印度高官的預測,印度的對外直接投資要趕上中國需要10年。我查了壹下資料:2003年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是570億美元,而印度還不到中國的零頭。
看到上面的新聞,我深深感激那些在中國鼓吹民族主義的專家學者沒有主導政策。否則印度壹定會超過中國。作為反面教材,中國不妨向印度“學習”。
給馬加鞭,騎上塵土。
如果說對外商直接投資的開放,尤其是“三補壹補”等看似不起眼的加工制造業,讓中國獲得了壹個可以容納越來越密集勞動力的國際國內市場,這是中國的獨門絕技,那麽印度市場還面臨著巨大的交易成本和民族主義、宗教的成本。而且在內需方面,很明顯印度還是像幾年前的中國。外國直接投資並不指望在這裏賣出多少東西,而是希望賣出妳有競爭力的勞動力生產的東西。中國早已超越了這個階段。總的情況是,印度在勞動密集型市場上與中國競爭有著不可逾越的成本,自然難以從全球吸引相應的資源。
事實上,印度還有壹個幾乎不可逾越的成本。它位於南亞。近年來,夏天的溫度經常是50攝氏度。英國學者湯因比在他的宏偉巨著《歷史研究》中描述了氣候成本對古代人類行為的影響。幾年前看了壹篇國外的研究,講的是為什麽發達國家大多位於北緯幾度以上,講的是氣候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從成本的角度來說,幾乎不可能消除。
我個人的猜測是,只要中國堅信所謂的市場經濟建設是長期擴大容納密集型勞動力的市場,同時盡快融入全球化的進程,中國的經濟還是會壹騎絕塵的。
在壹篇關於如何錨定人民幣的文章中,香港的張五常曾說,中國不應該只盯著發達國家,而應該總是看背後或周圍的競爭對手,如印度。但是印度會有多強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