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為什麽現在的人都喜歡自稱“老子”?

為什麽現在的人都喜歡自稱“老子”?

老子,姓李,名伯陽,楚國庫縣(今鹿邑縣)人。他生活在公元前571年至公元前471年,曾在周朝做過藏牧。晚年居陳國,後出秦講學,後銷聲匿跡。

老子留下的唯壹著作是《五千隨筆》,也就是《老子》,也叫《道德經》。是老子用韻文寫的哲學著作。它是道教的主要經典,是研究老子哲學思想的直接材料。《老子》作為古代哲學中的壹朵奇葩,被俄羅斯、日本、德國、英國等國翻譯出版,深受世界各地讀者的喜愛。

壹、老子和老子的《道德經》

老子是中國古代的哲學家。他是中國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也是世界上第壹個具有樸素辯證法的偉大哲學家。

老子生平事跡很不清楚。司馬遷在《史記》中寫過他的傳記,但是很簡單。我們只知道他姓李,名兒,字永。他出生在古縣(今河南省鹿邑縣)。也有人說他是陳果的情人。苦縣和項是壹個地方,原屬陳國。後來楚國出兵滅陳,成了楚國之地。後來人們叫他老子。“老”的意思是年紀大,德高望重,“子”在古代是對男人的好稱呼。大概任何有知識有德行的人都可以得到這個稱號。

老子是周朝的歷史學家。後來由於周朝的衰亡,老子去了西邊的函谷關,無處可去。相傳我出關的時候騎著青牛到了西北大漠的西邊。

老子經過函谷關的時候,關靈隱Xi知道自己會消失,讓老子寫壹本書。於是老子寫了五千字,這是他唯壹的壹本書《老子》。

我不知道我的出生和死亡日期。歷史學家做了大量的研究和爭論,但對於老子是什麽時候出生的,仍然沒有共識。相傳孔子曾向老子求過知識,所以有人估計老子應該比孔子還老。孔子生於周靈王二十壹年(公元前551),老子生於周靈王初年(公元前570年左右)。但也有學者認為,孔子向老子求教的傳說並不可靠。按照老子的思想和學說,老子比孔子晚,大概是戰國時期的人。

老子的思想大多保存在他的《老子》壹書中。《老子》八十壹章,分上下兩篇,壹* * *只有五千多字。後來的人也稱之為老子的道德經典,因為這本書講的是道和道德。另外,也有人稱之為《道德經五千字》、《老子五千字》。

《老子》這本書被後人註釋過。最流行的是清代魏源的《漢水公註》、《魏註》、《老子本義》。

因為我們對老子的生活史了解太少,是老子自己寫的,還是老子和老子關系不密切?在這個問題上也有爭論。目前學術界還沒有達成完全的共識。但更多的人傾向於說老子是孔子之前的人,我們現在看到的《老子》這本書不是老子本人寫的,裏面的主要思想是屬於老子的。它的寫作時間不會晚於戰國中期。

我們知道,先秦典籍很少是壹個人寫的,而是經過各個學派的人不斷補充和發展,經過多年才成為壹部固定的著作。比如《易經》從形成到今天的出現,至少經歷了50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

《老子》這本書篇幅短,難懂。雖經後人補充,但主旨仍是老子最初的想法。現在我們可以通過《老子》這本書了解老子的哲學、政治思想以及他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和影響。

第二,否定天帝與“道”的思想

老子是中國古代較早否定天帝的哲學家。

古代中國人認為宇宙萬物都是由上帝統治的。最高的神是天,或者說是天帝。天帝有遺囑。他有知識,能喜能怒。它喜歡的時候,就祝福人;它壹生氣,災難就來了。天帝權力最大。它統治著宇宙中的壹切和每個人。它不僅是天的主宰,也是地和世界的主宰,世界的皇帝也受其管轄。所以大家都對天帝心存敬畏。這種觀念在春秋時期開始轉變。

春秋時期,中國社會在政治、經濟、文化和思想方面發生了重大變化。舊的世襲貴族的影響力逐漸下降,新興的地主階級開始壯大。這壹時期諸侯之間戰爭不斷,持續的大規模軍費開支和貴族生活的奢侈加重了人民的負擔,激起了人民的怨恨和憤怒,爆發了人民的反抗。這種劇烈的階級變化和鬥爭的現實,使當時壹些頭腦清醒的統治者逐漸認識到人民的力量,認識到單靠爆發力是無法進行壓迫的。因此,我們必須註意人民的意圖。壹些先進的思想家對天帝統治人民的權力產生了懷疑,認為天帝也應該考慮人民的要求。天帝的絕對權威開始動搖。老子是早期在哲學上有意識地、明確地否定天帝的思想家。

老子說“天地不仁,萬物視為草狗”。這句話的意思是:天地無情。天地就像是用草做的祭祀用的狗。他們被利用之後,就被拋棄了,沒有愛也沒有恨。這種比較意味著萬物的生長和運行都不受上帝意誌的支配。

老子否定天治萬物,與春秋時期人們認識到的自然科學知識密切相關。根據記錄,當時的歷史學家已經知道冬季至日和夏季至日的周期。還發現木星有十二年的周期,確定了十二年的年表。公元前七世紀初,朔日的計算大體正確。這些都讓人意識到,天空有自己的運行規律,不能隨意行動。因此,天的概念在人們的頭腦中逐漸具有了科學意義。

因此,老子否定天帝是至高無上權威的理論並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基於其社會歷史條件和自然科學知識的發展。

老子在否定了天帝的存在後,提出了壹個“道”作為世間萬物的本源。老子說道“如帝”,帝是古代最強大的神,但在老子看來,道先於帝而存在。老子對他提出的道做了很多解釋。他說:這個道不是普通的、壹般的道理,而是天地的本原性,是萬物之本。它在世界萬物生長之前就存在了。它永遠存在,不斷在世間萬物中運行。世間萬物皆由它產生,它是宇宙之母。沒有它,就沒有宇宙。

老子也說過,道是壹種看不到形狀,聽不到聲音,捉摸不透的混沌之物。遇到它,妳看不到它的正面;當妳跟著它走的時候,妳看不到它後面。多麽神秘啊!但是,這是壹個普遍存在的事情。

繼承老子學說的著名哲學家莊子曾經說過壹個寓言。故事是這樣的:

壹個叫董的人問莊子:“妳常說什麽道?在哪裏?”

莊子答道:“道無處不在。”

“它究竟在哪裏?請妳說清楚。”東郭子又問。

“在鼴鼠和螞蟻的身體裏”。莊子說。

“妳怎麽這麽低?”

“在小米和稗子裏。”

“為什麽還要低?”

"它在陶罐裏。"

“不是越來越低了嗎?”

“在尿裏。”

東郭子壹聽“在廁所裏”,覺得莊子越答越難聽,就不再問了。

莊子對東郭子說:“妳要我明確告訴妳道在哪裏。我只有說低了,才能說明道無處不在。妳為什麽不開心?”

這個故事說明,世間萬物,大到宇宙,小到蟋蟀瓦片,都含有道。所以道無處不在。它不取決於人的主觀意誌,客觀存在。莊子故意把道描述得這麽低,是為了打破大家對道的神秘觀念。

三。“無為而治”與“小國寡民”

在《老子》壹書中,我提出了自己如何治國的政治主張,描繪了老子所向往的理想世界的圖景。

如何治理國家?我認為最好采取不幹涉的方法。老子向往的理想世界是怎樣的?是小國寡民的原始社會。

在老子那裏,無為的思想無處不在。無所事事就是無所事事。老子認為,治理國家的理想統治者是讓人民過上自由的生活,而不幹涉他們。無為而治,任其自然發展,才能達到治理好國家的目的。

在老子看來,沒有什麽是最有用的。道本身不就是空的、無形的嗎?它的作用是如此之大。比如輪子中間沒有圓孔就不能轉。如果沒有空的空間,我們就不能在茶杯、磁碗和其他器皿裏放東西。如果傳送門沒有空間,妳就不能進出。如果房子裏沒有房間,人怎麽住進去?所以老子說,虛無,空有所用。我們對待事物,什麽都不做就是有所為。這就是“什麽都不做什麽都不做”的意思。如果每個人都按照無為而治的原則生活和行動,按照無為而治的原則治理國家,那麽壹切都可以處理得很好。

老子說,世界上的禁令越多,陷入貧困的人就越多。民間武器越多,國家就會越亂。越是熟練的人技術越會造成不正常的事情。法律越明確,小偷越多。老子反對用刑、禮、智來治國。他反對重稅,反對強權,反對工商業,反對知識文化。我覺得這些都是違背無為原則的。

老子壹再告訴統治者,如果違反了無為的原則,就會造成人民的混亂,從而無法維持和鞏固自己的統治。統治者最好什麽都不做,讓人民覺得只有壹個政府,其實有沒有政府都壹樣。這樣人民自然會服從,變得淳樸,變得富裕。理想的君主只是人民的壹個首腦。雖然他的地位在人民之上,但人民不會覺得他是負擔和威脅。

老子又提倡無明。他認為,壹個明智的統治者應該通過削弱人民的願望並使他們無知來治理人民。讓人民吃飽飯,有強健的筋骨,能好好工作,過上無知識、無欲望、無欲望的生活。老子說,人民越愚昧,對統治者就越有利。後世統治階級采取的蒙昧政策,受到了老子的啟發。

老子推崇古樸、淳樸。他懷念古代的原始社會,認為物質進步和文化發展破壞了人民的純樸,給人民帶來了痛苦。所以他說,只有舍棄智慧,才能讓人民受益百倍。只有拋棄文化知識,才能避免痛苦。老子痛斥了階級社會所謂仁義的虛偽,以及用智慧和知識弄虛作假所造成的惡果,這是老子思想中的進步因素。而老子卻不分青紅皂白地反對壹切文化,把階級社會不合理的制度帶來的災難和苦難都歸結於知識和文化,這當然是非常錯誤的。

老子的理想社會是:“小國寡民。”利用壹切,讓人民再死壹次,不要遠走他鄉。雖然有船,但沒什麽好坐的。雖然有兵,但也沒什麽可炫耀的。讓人們再次使用它。舍得吃,舍得穿,舍得住,舍得賞。“鄰國相視,雞犬之聲相聞。人老了,也不說話了。”

把這段話翻譯成現代語言是這樣的:

“地小人稀。即使有很多電器,也不用。這樣人們就不必冒生命危險,也不會遷移到遙遠的地方。就算有船有車,也沒地方坐。就算有武器裝備也不需要。讓人用古結記的方法。吃得香,穿得舒服,住得舒服,滿足於簡單的風俗和生活習慣。鄰國可以互相看見,烏鴉和狗可以互相聽見,但人直到老死也不會互相交流。”

我向往的社會是古老的原始社會,自然不會再出現了。老子的幻想,在壹定程度上反映了春秋戰國時期,在戰亂頻仍、生活動蕩、統治階級殘酷剝削人民的情況下,人民對安靜休息、減輕剝削的迫切願望。但是,小國寡民的理想是違背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老子希望有很多分裂的,相互獨立的小國。在每個小國家,人們過著落後的原始生活。這不正是民族團結和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的對立面嗎?因此,我們可以說它是壹種保守落後的思想。

第四,光榮的辯證法

老子學說的精髓是他的辯證思想。

老子觀察了世間萬物的發展變化,觀察了社會歷史和政治的對立面如形成與變化、存在與死亡、新與舊、福與禍等的相互關系,發現了事物中的壹些辯證規律。

老子曾說過壹句名言:“禍在福中,福在禍中。”這句話經常被後來的人引用。也就是說,不幸是幸福的前提,幸福包含著不幸的因素,而不幸並不是永恒的。好事和壞事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在壹定條件下,快樂會變成詛咒,而詛咒也可以變成祝福。

漢代有壹本書叫《淮南子》,這本書的很多內容都是按照老子的思想寫的。其中有壹個“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故事,形象地說明了“禍兮福所倚,福兮福所掩”的道理。

故事是這樣的:

從前有壹個人住在交通堵塞的不遠處。壹天,他的壹匹馬突然逃到了長城。鄰居們為他感到難過,但他的父親說:“妳怎麽知道這不會是壹件好事?”

幾個月後,馬跑回來,帶了壹匹匈奴戰馬。鄰居們又來慶祝,他爸爸說:“妳怎麽知道這不會變成壞事?”

家裏有匹好馬,是個喜歡騎馬的人。結果,他從馬上摔了下來,摔斷了腳踝。鄰居們前來吊唁,他父親說:“妳怎麽知道這不會是好事?”

壹年後,匈奴兵大規模入侵,附近的青壯年大多死於戰火。但他因為壹瘸壹拐無法出門,和父親壹起保住了性命。

這就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這個成語的由來。

這個故事裏說的好與不好,都是從個人和家庭狹隘利益的角度來衡量的。但它反映了我國古代人民和古代思想家最初從他們的現實生活經驗中推測好的東西和壞的東西可以互相轉化的辯證原理。

“禍從口出,福從口出”的道理,說明老子不是把對立面的兩面都看成死的、凝固的東西,而是看成生動的、變化的東西。

在《老子》這本書裏,很多地方也深刻地論證了對立互補,物極必反的道理。事物在矛盾中發展。老子說:有與無互為依存,難與易互為補充。長與短只有在相互比較時才出現,不同的聲音產生和聲,前後對立,有順序。

物極必反:事物向相反的壹面變化,到了壹定的時候就變成了對立面。老子說:反方向變化,就是道的運動。這種變化不是由於其他外在原因,而是由於事物本身包含著它的對立面。基於這個道理,老子總結了壹套政治鬥爭的經驗。老子反復告誡統治者,極端的、奢侈的、過度的措施必須革除,這樣會把問題引向另壹個極端,其結果是,天下為之毀,天下為之失。

明智的統治者能夠保持自己的積極立場,不會向相反的方向發展。怎麽做?就是讓自己處於弱勢,讓對方處於強勢。如果極其強大,就會轉化到對面,就會被打敗。這個道理叫做弱勝強。為了證明弱勝強,老子舉了很多例子。他說:世界上沒有比水更弱的東西,也沒有什麽能打敗它來攻擊強者。再比如:人活著的時候是軟弱的,死了就變得堅硬。萬物在活著的時候是柔軟的,在死去的時候是枯萎的。所以,強的東西應該屬於死亡,弱的東西應該屬於生存。軍強則潰,樹強則毀。軟弱勝於堅強。

相傳有這樣壹個故事,老子的丈夫昌宗生病,老子去看他。常杉對老子張開嘴問道:

“妳看,我的牙齒還在嗎?”

“再也沒有了。”老子回答。

“舌頭還在嗎?”

“是的。”

“妳明白嗎?”常總問。

“王先生的意思是,硬的早就掉了,軟的還在。真的嗎?”老子回答。

“妳說得對。”

這個故事也說明,柔可以戰勝剛。

老子也初步認識到量的積累可以引起質變。他說,疊在壹起的大樹是由微小的芽產生的;壹個九層的平臺,由壹堆泥土建成;千裏之行,始於足下。所以老子告誡統治者,當事情穩定了,他們的穩定就容易維持。易碎的東西很容易融化。事情還好好的就很容易分手。把事情做好在事情發生之前,把事情理好在事情混亂之前。

老子比壹般的古代哲學家更廣泛、更深刻地發現和理解了事物的矛盾。但是,另壹方面也要看到,老子的辯證思想是不完整的、自發的、簡單的。老子思想中也有形而上的觀點。比如,老子常常以靜態的觀點看待世界,他的理想國總是孤立的,沒有發展變化。老子雖然承認自然運動,但這個運動只是壹個重復的循環。比如老子發現了強弱相互轉化的規律,這是老子辯證法中的壹個光輝貢獻。但他把弱者視為絕對規律,無法理解強弱之間的相互轉化不是無條件的,而是有條件的。另外,老子辯證法中雖然有矛盾的思想,但缺乏積極的鬥爭。老子學說的精神不是發展矛盾,解決矛盾,前進,而是停止發展,保持原狀,甚至倒退。然而,盡管如此,我們仍然可以說,在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傳入中國之前,老子確實是古代哲學家中具有辯證思想的偉大哲學家。

動詞 (verb的縮寫)對後世的影響

因為老子提出了道的學說,後來人們把老子的哲學學派稱為道家。

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到了莊子,道家思想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後來的人談到道家的時候,經常會並排提到老子和莊子。

道教在中國歷史上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對中國封建社會思想的發展影響很大。《老子》是中國封建時代知識分子喜歡讀的書。

從哲學的角度來看,道家思想的影響與魏晉南北朝的玄學和宋代的理學有著密切的關系。

中國古代哲學家非常關註人生的問題,如人生態度和道德修養。然而,很少有人關註宇宙的形成和自然的發展。老子的道論第壹次提出了系統的世界觀,對後世哲學家影響很大。

在政治上,漢初黃老論主張休養生息,是以老子無為而治思想為主要內容的政治理論。歷代封建統治階級經常利用老子所闡述的控制臣民的魔法來加強自己的權力,鞏固自己的統治。

另外要說的是老子和道家的關系。

道教是中國唯壹的本土宗教,漢末張道陵創立。這種宗教是巫術、神仙、鬼神、陰陽、五行的混合體,以長生、驅邪等迷信為主。道教創立後,我被尊為創始人。

道教既然是張道陵創立的,為什麽還要尊老子為創始人?這是有壹定原因的。

老子生平事跡很早就失傳了,所以連司馬遷在漢代對老子的記載都很不清楚。那時候大概有很多關於老子的傳說。比如他因為修道活了200年,他的學問有多淵博,像孔子這樣的學者還要向他求教,所以漢朝的人都很崇拜老子。

秦漢時期,神仙信仰非常盛行。相傳秦始皇曾派500個男孩和500個女孩去海外尋找仙藥。大約在漢朝初年,老子也和神仙聯系在壹起。後來我越來越誇張老子,成了活神仙。道教建立後,為了引起群眾的重視和信仰,把活著的神仙尊為始祖,稱他為“寶座上的老先生”。《老子》這本書也成了道士們讀的經文。

道家和道教不壹樣,壹個是哲學流派,壹個是宗教,互不相幹。因為老子,有人把道家和道教混為壹談,其實不是壹回事。

第六,結論

老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

老子否定了天帝的存在,打破了天帝的崇高地位,提出道是世間萬物的本原,把世間萬物的生長、運行、消亡視為自然的作用,不受天意支配。這壹思想在當時具有重大的進步意義。

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張無為。他的理想世界是古代小國寡民的原始社會。

老子觀察到了宇宙和社會歷史中新與舊、成與敗、存在與死亡等對立物的變化,提出了許多辯證思想,是中國古代哲學史上放射出的極其燦爛的思想火花,是值得我們特別珍惜和自豪的歷史遺產。

老子在中國思想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他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學說對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和思想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參考資料:

轉載自中國老子網www.chinalaozi.cn

  • 上一篇:濰坊科技學院是本科還是專科?
  • 下一篇:有沒有相關的法律法規?焊工屬於特殊工種,我在手工焊、自動焊、氣割等單位操作壓力容器。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